APP下载

以数字乡村建设赋能武汉乡村振兴

2023-12-28董晓君

学习月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农业

●毛 敏 董晓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数字乡村建设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点与难点,也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2022 年1 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10 部门联合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 年)》,对“十四五”时期数字乡村建设发展作出具体部署安排,是各地区、各部门推进数字乡村工作的重要指引。通过促进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产业融合,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化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发展概况

2020 年,农业农村部联合中央网信办等部门遴选认定117 个县(市、区)为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当前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完成2 年试点周期建设,笔者选取部分特色试点地区,通过分析具有区域特色的数字乡村建设新模式、新路径,为武汉市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一)江苏昆山

江苏省昆山市抢抓数字变革机遇,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引导产业数字化发展、支持农业生产主体“智改数转”,建成陆家未来智慧田园“A+温室工场”和苏州首家“5G+智慧渔场”,打造行业数字化标杆。建成智能化生产点位231 个、物联网设备171 组、物联网技术应用面积5.71 万亩,创建苏州市智慧农业生产示范场景6 个、省级数字农业农村基地5 个。2022 年,昆山市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5 亿元,获评首批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和江苏省数字农业农村基地县,在首批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县终期评估中位列第一。

(二)重庆巴南

重庆市巴南区积极探索数字赋能乡村治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和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区,巴南区打造“一站式”综合性服务平台—“巴小智”,探索出“四联共治·数字赋能”乡村治理模式。通过“联网、联巡、联调、联育”,构建网络平台,形成“互联网+网格管理”服务管理模式,完善网格管理体系、综合巡逻机制、村民调处机制、村规民约实践机制,大力培育文明乡风。

(三)浙江德清

浙江德清探索“数字乡村一张图”乡村智治新模式。该市整合当地58 个部门的282 类基础数据,实现137 个行政村的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可视化、数字化、智能化。通过理清乡村治理要素,简化村民的办事流程,构建信息智慧大脑,并以空间数据为基底,叠加各部门空间图层构建数字乡村地图,各个行政村因地制宜建成数字化乡村模型,直观呈现自然风貌和村庄变迁。浙江大学数字乡村研究院于2022年在浙江德清三林村发布全国首个数字乡村发展指数,同时在全国率先发布《“数字乡村一张图”数字化平台建设规范》和《乡村数字化治理指南》两项县级地方标准规范。

(四)浙江临安

浙江临安区通过打造服务于当地特产山核桃全产业链的“数据大脑”——临安山核桃特色产业云平台,实现全产业链数字化融合运用。生产端不仅能实时监测基地农户的喷药、施肥等日常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还可以实时传送和保存基地的土情、林情、树情及病虫害、气象等数据;销售端实时分析电商大数据,为生产研发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提供参考。所有数据汇总而成的“数字证书”,真实记录了山核桃面积、树情、病虫害、产量等情况。此外,数字证书还能应用于病虫害的预警与防治成效检测,产量预估、测土配方的参考等方面,有效实现绿色种植。

二、武汉市数字乡村发展现状

自武汉市全面启动数字经济发展工作以来,十分重视数字乡村建设,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乡村振兴的驱动引领作用,逐步推广现有的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全面乡村振兴。

(一)数字乡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近年来,武汉市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取得明显成效。2022 年,武汉市新增15979 个5G基站,每万人拥有5G 基站数达25 个,近1800 个行政村均已全面实现5G 网络覆盖,成为全国首批实现行政村“村村通5G”的城市。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扩容至200P,武汉超算中心正式投用。

(二)农业电子商务规模发展较快

武汉市将农村电子商务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积极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全覆盖,引领全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稳步上升。2018—2020 年武汉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分别为122.09 亿元、142.93 亿元、134.38 亿元,年均增长率为5.03%,其中,2019 年同比增长17.06%,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零售额有所下降,但在2021 年实现恢复式增长,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93 亿元,2022 年突破300 亿元。建成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4 个,村级电商服务站1118 个。

(三)农村新业态新经济发展壮大

大力推动数字技术在规模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现以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和数字农场创建为载体,促进农业生产效能提升。积极发展智慧农业,推广大田作物信息化应用,现有油菜水稻智慧农业服务面积6.3 万亩。建设完成7 个数字化猪场项目。土地深松、秸秆还田、油菜播种、施肥施药、增氧、投饵、粮食烘干等机械作业已逐步实现智能监控,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等智能技术已开始在农机装备上应用。

(四)数字乡村场景应用逐步扩大

近年来,武汉市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以信息化引领驱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现有国家级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2个,省级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1 个,12 家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促进了产学研、农科教的紧密结合。湖北首家智慧农场示范点——武汉永旺智慧农场,通过数据化手段实时显示地块高清影像,进行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农业指挥调度、信息采集、农技服务、农产品监测预警等网络体系不断完善。

(五)数字治理能力有效提升

2020 年,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印发了《武汉市试行食用农产品电子合格证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84家试行电子合格证主体名录,其中农业企业57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6 家,家庭农场1 家。探索建立了“追溯+合格证”模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进行优化升级。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实现对村集体资产的集中动态管理,对村集体资金流向、账务进行全面监管,应用涉及除东西湖区外的14 个区(功能区)的2089 个村(村改制公司)。动物检疫电子出证系统在全省率先使用,全市220 个动物检疫申报点全部实现了电子化申报与监管。2021 年,武汉市建成长江禁捕渔政监管信息化系统并投入使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装备优势,实现动态信息可视化、目标监控多元化、水域监管智能化。

(六)数字乡村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武汉相继出台惠农贷、涉农保证保险贷和武农贷等政策性金融产品,组织银行与企业对接,助力企业开展农业生产创新活动。通过出台年度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进一步规范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2022 年,农业用北斗终端(含渔船用)已纳入到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范围。截至目前,武汉市农用北斗监测终端和辅助驾驶系统突破2000 台套,北斗农机数字化年作业面积超过75 万亩。为推动农业数字化改造,武汉制定出台《关于“数字+农业”指导意见(2020—2022 年)》《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三年行动工作方案》,着力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区,推动数字农业应用示范。

三、武汉市数字乡村发展的短板不足

(一)农业农村数据体量较小

一是缺乏三农信息采集队伍,农业农村的基础数据来源不足,业务数据分散,如全市涉农区域农业生产情况、农产品市场行情、农村农户概况等基础元数据缺乏。二是与上级及本级部门的涉农数据共享不够,如涉及工商登记和行政许可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土地等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等数据,难以通过数据提供政府决策和公共服务。

(二)数字应用场景较少

目前农业产业数字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大田种植、水产养殖、设施种植等可以广泛推广的技术成果领域,但在数字育种、农业人工智能、作物生长模型研究等前沿创新领域缺少相关应用场景推广。此外,当前数字农业市场项目型的应用居多,缺乏个性化农业生产、管理类软件,导致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不明显。

(三)财政资金有待专项支持

目前各级财政对农业信息化的专项资金还较少,需要对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进行专项支持,按照支农资金“以奖代补”形式对运用信息化技术和部署信息化设备的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支持,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经济适用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推广数字赋能农业产业发展的成熟案例。

(四)数字乡村人才队伍有待培育壮大

数字农业属于交叉学科,前端的物联网设备研制涉及自动化工程、网络工程等专业,后端的平台集成、数据分析涉及软件工程、数理统计等专业,农业物联网智能控制建模还需要农业领域专家参与。当前,既懂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又懂信息技术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团队还十分缺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主动性有待提升,应用和维护信息化设备的能力有待加强。

四、以数字乡村建设赋能武汉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

推进数字育种技术应用,积极推广“精准育种”,逐步发展设计育种。加快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信息技术在农作物生长、环境监测、智能灌溉、土壤墒情监测、病虫害监测预警等农业生产环节的应用。开展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化推广,提升农业物联网应用水平。加强粮食全产业链数字化协同,推动粮食“产购储加销”全链条“上云用数赋智”。

(二)推动农业管理服务数字化升级

加强大数据技术支撑,实现对农业信息的快速获取、处理,提供精准分析服务,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领域应用的云平台和数据中心之间高速互联、融通共享。加强跨界联动,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服务机构等资源,构建数字农业农村服务联合体。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建立电子化、智能化农产品安全监控体系。加强农业服务数字化,完善农产品数字化流通体系,全面建成数字农业综合服务体系。

(三)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

积极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探索建立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标准化体系,培育壮大“江城百臻”等武汉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支持发展智慧休闲农业,建设民宿经济、景观农业、休闲康养、农耕文化体验等乡村旅游新业态,推进乡村旅游资源和产品数字化建设,完善休闲农业数字地图,引领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

(四)加强数字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鼓励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广泛合作,培养一批数字乡村领域人才。健全村民数字素养培育体系,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返乡农民工、留守妇女等群体,开展网络直播等方面的培训。优化培训方式,依托社会服务组织开展定制化服务,探索线上授课、搭建夜校平台等多种指导方式。

(五)完善数字乡村相关补贴政策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构建农业科技投入体系,针对农业机器人等前沿领域,设立数字乡村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基金。支持发挥农业重大科研成果技术带动与示范作用,加大优秀新技术成果示范推广和购置补贴力度,引导社会组织、农业企业积极开展数字乡村科技创新研究。制定相关激励措施,支持具有创新能力的农机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研发任务。

猜你喜欢

数字化数字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