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力打 造武汉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

2023-12-28

学习月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开区走廊武汉

●杜 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创新谋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化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十四五”期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武汉经开区”)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推动创新转型、培育发展新动能。2023 年3 月24 日,武汉经开区召开首次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会议,正式发布《勇担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使命奋力打造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实施方案(2023—2025年)》,吹响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建设冲锋号。打造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不仅是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的有力举措,更是武汉经开区突破发展瓶颈、进一步推进产业转型、实现车谷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打造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的优势

1.产业合作有基础

汽车产业是湖北省第一大支柱产业,也是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的关键产业,汽车兴则产业兴。2021年,湖北省汽车总产量210 万辆,居全国第四位,占全国总产量的7.9%。同年,武汉市实现汽车产业产值3300 亿元,襄阳市实现2386 亿元,十堰实现1400亿元,随州实现505.7 亿元。宜昌、荆门先后引进了广汽、宁德时代、长城汽车、亿纬锂能等重点产业项目。全省已基本形成两条汽车产业带:一条从十堰、襄阳、随州、孝感至武汉,是以东风公司为龙头形成的传统汽车制造产业带;另一条从宜昌、荆州、荆门经武汉至黄冈,其新能源、新材料特色显著。

武汉经开区因车而建、因车而兴,已成为湖北省汽车工业当之无愧的主战场,龙头地位凸显。2021 年,武汉经开区汽车总产量94.3 万辆,占全省产量的45%,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省产量的43%。随着东风云峰30万辆(预计年产值500亿元)、吉利汽车15万辆(预计年产值750 亿元)、小鹏汽车10 万辆(预计年产值180 亿元)、东风高端新能源越野车10万辆(预计年产值300 亿元)、东风本田新能源汽车25.6 万辆(预计年产值500 亿元)等重大项目逐渐投产达产,武汉经开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有望快速突破千亿产值,成为全省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阵地。

武汉经开区正在构建“3335”现代产业体系,有望与省内各地加强协作,打造若干优势产业集群。“十四五”时期,武汉经开区提出巩固提升3 大优势产业,强力推进3 大战略产业,重点突破3 大重点产业,发展壮大5 大特色产业。其中,汽车制造、电子电器、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和通用航空等均在省内有一定合作基础,产业协作前景较好,有望通过跨城市、跨园区产业协作与协同创新,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创新合作有信心

湖北省及武汉市高度重视“中国车谷”建设,多次强调建设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打造‘汉孝随襄十’为重点的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省市主要领导多次到武汉经开区考察,对加快“车谷”转型升级、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的实施意见》提出,以武汉经开区为核心打造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加强与仙桃、天门、潜江等地协作互动。武汉市党代会提出,“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要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协同发展,形成武汉以西区域协同创新、产业联动的发展格局。

区域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相关企业开展创新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武汉市在2021 年联合国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位列世界科技集群第25 位、中国第6 位。在湖北省发布的《湖北区域科技创新生态指数报告》中,宜昌、襄阳和十堰均位于湖北省区域科技创新生态指数的第一梯队。武汉经开区内各类创新要素加速集聚,依托军山新城引入了华中科技大学军山分校、武汉人工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武汉大学军山校区等创新型高校院所,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同成立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校地合作进一步深化,为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提供有力支撑。

拥有一批高能级战略平台载体,为带动大走廊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武汉经开区拥有国家级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国家级综保区、国家级检验检测集聚区、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国家级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国家级“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区等一批国家级战略平台。此外,襄阳市拥有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阳)、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等国家级汽车检测平台;十堰市拥有汽车动力传动与电子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一批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随州市拥有湖北省专用汽车研究院、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湖北省应急产业研究院等专业化科研平台,有力支撑大走廊地区产业集群建设。

3.园区合作有需求

武汉经开区跨区域产业协作主要采取共建飞地园区方式,有市域共建和省域共建两种形式。市域范围内,南太子湖、黄金口等与汉阳共建区已见成效,落地了东风本田二厂、永旺梦乐城、华中智谷产业园、亚洲心脏病医院、东风岚图等一批大型项目,产生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省域范围内,与洪湖合作共建的新滩经合区已初具规模;与汉川已进行多轮次深入磋商,并基本形成在汉川国家级经开区共建产业园的初步框架;与仙桃、随州、嘉鱼、天门、潜江等地先后进行了合作洽谈,总体来看,武汉市周边地区对对接武汉经开区合作发展的意愿较为强烈。

二、推进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建设的对策思考

1.提高战略层次,争取省级层面更大政策支持

一是加强省级层面组织领导。尽快将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上升为省级战略,组建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建设推进专班,明确省直有关部门、相关市政府职责任务,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统筹编制发展规划。由省发改委牵头、武汉经开区代拟、相关市政府配合,推动省人民政府出台《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发展战略规划〈2022—2035年〉》及实施方案,明确武汉经开区核心区地位。

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设立由省政府、各地市政府共同出资的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创新投资基金和成果转化基金,推出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科创贷,支持大走廊沿线城市制定以产业创新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完善利益共享、合作共赢机制。

2.找准目标定位,打造万亿产业创新大走廊

一是打造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动力源。研究谋划汽车芯片产业园、军山实验室等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引领全省汽车产业创新转型。支持相关城市差异化建设一批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为产业链提供创新孵化、标准检测、人才服务、展示路演、知识产权等综合服务。

二是打造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强磁场。建设辐射大走廊的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牵引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支持相关城市结合优势,按空间相对集中的要求,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核心承载区,定向定点落地转化产业项目。

三是打造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按照总部研发和重大项目在武汉经开区、生产转化和产业配套在周边的发展模式,强化地区优势互补、产业协作。定期召开大走廊产业创新论坛暨产业对接洽谈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对接。

“这帮人们,都干啥去了!”他返回洞里,气哄哄地往地上一坐,“他们难道不知道缺了两个人吗?可是师父该知道的呀!师父该让人来找咱们呀!”

3.明确空间布局,推动大走廊分层级梯度发展

一是市域层面,打造“主轴链接、组团联动”的U型走廊。依托车谷大道产业创新发展轴,协同带动蔡甸区、江夏区汽车工业组团,强化对全市汽车产业创新技术的服务功能。利用东湖高新集成电路、互联网等领域技术研发优势和经开区先进制造产业资源,推进产业创新资源跨区域整合。

二是城市圈层面,打造“核心驱动、轴带贯通”的H 型走廊。向西、向南分别沿318 国道和武监高速辐射带动汉川、仙桃、天门、潜江和嘉鱼、洪湖等地发展;向北、向东与蔡甸、东西湖区和江夏、东湖高新区联动发展。有序推动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配套型、汽车化工型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

三是全省层面,打造“一核引领、两翼并进”的“Y”型廊道。依托汉十走廊,带动孝感、随州、襄阳、十堰等大走廊沿线地区协同发展,形成汽车制造走廊。依托长江经济带、沪渝高速等复合交通廊道,辐射带动荆门、荆州、宜昌、黄冈等沿线地区协同发展,形成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走廊。

4.强化联动发展,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一是汽车制造产业。重点聚集汽车整车及核心部件研发与制造关键环节,形成武汉高端汽车、襄阳乘用车、十堰商用车、随州专用车、宜昌—荆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差异化布局。

二是电子电器产业。加快家电产业智能绿色高端转型,构建武汉智能家电—荆州大家电—黄冈小家电协同发展的智能家电制造产业带。

三是新能源产业。重点聚焦燃料电池及氢能研发领域,打造“武汉+宜荆荆黄”氢能产业带,构建“研发+制氢+储运+应用”全链条发展格局。

四是新材料产业。重点聚焦“三电”关键技术及材料部件研发,推动宜荆等地磷化工产业向新能源、新材料领域裂变,补齐锻强动力储能电池产业环节。

五是数字经济产业。发挥武汉极核引领作用,打造“武汉—孝感—随州—襄阳—十堰”汽车、装备制造产业数字经济走廊,培育“武汉—宜昌—襄阳”大数据产业链。

六是高端装备产业。加快“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赋能传统制造升级,推动武汉打造智造技术创新核心区,带动襄十随黄等智造服务示范应用区发展。

七是通用航空产业。构建武汉“一核引领”,襄阳、宜昌、孝感、荆门“四核支撑”的通航产业发展格局,实现研发制造、运营维护、文旅融合、教育培训等全产业链发展。

5.加强协同创新,共同打造创新成果创造地

一是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建立独角兽种子企业储备库、上市企业培育库,加强与科创板联动,借力资本市场实现爆发式发展。面向世界500 强、央企、大型民营企业等,引进行业科技型企业总部和研发总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广泛参与龙头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牵头项目。

二是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支持龙头企业围绕下一代汽车、智能制造等领域,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武汉中科院武汉先进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创新研究院、武汉人工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发展。支持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等跨界复合人才联合创新,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方向选择和资源组织工作。

三是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制定跨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建立统一的技术交易市场。大力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人才资源服务园等创新创业平台。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成果拍卖会、两院院士走进车谷大走廊等活动,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化。

四是加大资源要素保障。加强高校“双一流”建设,支持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新校区建设,推动国际合作办学,支持国内外顶尖大学在大走廊区域设置研究生院。保障创新型企业、研发机构等用地需求。建立数据管理、数据隐私保护和安全审查机制。

6.聚焦产城融合,共同打造宜居宜创新样板

一是健全便捷交通网络。推动武汉都市区环线高速公路、沿江快速公路武汉至洪湖(武汉段)、车谷过江通道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经开区西辅道三期、官莲湖路下穿汉洪高速通道工程、川江池路上跨汉洪高速桥梁工程等重点市政设施建设。推动港口铁路专用线建设,建成水铁公空多式联运体系。

二是完善公共配套服务。有序布局幼儿园、中小学等国际化教育机构,鼓励学校跨区域交流合作。有序引进国际医疗资源,支持优质医疗机构采取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等形式扩大覆盖范围。高标准规划建设科技馆、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剧场剧院、体育馆等文体设施,合理布局商务商贸、休闲娱乐等设施。

三是打造未来城市样本。将经开新区·军山新城作为产业创新城市试点,认真谋划车谷体育运动中心、车谷文化艺术中心、车谷城市展示中心、车谷市民服务中心、商业综合体、discovery 探索小镇等项目建设。推进教育现代化改革、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城市管理化水平。用好用活三国文化,做好城市品牌宣传。

四是构建绿色生态网络。依托山体、湖泊、湿地等自然景观与生态资源,规划建设“科技+人文+生态”公园和绿道,有序增加生态型、生活型景观节点,构建完整连贯的城乡绿地系统。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推进各种生态要素协同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猜你喜欢

开区走廊武汉
宁乡经开区“万名工人学党史”
徐州经开区打造“三个一”安全监管模式
神奇的走廊
张家港经开区统筹推进安全与发展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走廊上的时光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走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