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转轮”模式下沈阳市小学推广旱地冰球运动的发展路径研究
2023-12-28王博丛冬梅
王博 丛冬梅
(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 年)》提出,到2025年,全国将会有约5 000所冰雪特色学校[1]。近年来,随着教育部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了解和接触冰雪运动,并且慢慢热爱冰雪运动。大量的青少年冰雪运动推广中存在着季节性问题,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中国轮滑协会等相关部门在2016年提出了“轮转冰”项目。“轮转冰”是将人口基数扩大且可在一年四季开展的轮滑运动,同时也可以将轮滑运动作为非冰期的训练活动,扩大滑冰运动人口数量。“轮转冰”是我国和部分国家解决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匮乏的成功模式,但在校园冰球运动的推广层面,该文采用冰球运动旱地化,利用“冰转轮”模式解决,为冰上项目旱地化发展及推广提供了有效路径。
“轮转冰”是指轮滑人口转为滑冰人口,促进轮滑和滑冰运动共同发展,扩大上冰人口基础。吸引速度轮滑的参与者转项短道速滑运动,目的在于扩大参与短道速滑的人口基数,扩充冰雪后备人才数量和选材渠道[2]。然而,“轮转冰”模式更适用于我国冰雪后备人才培养,面对现在旱地冰球推广困境的问题,采用“冰转轮”模式,弱化冰雪运动的上手难度,降低学校开展成本,使冰雪运动旱地化更容易在小学校园中推广,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冰雪运动。
小学群体作为最早接触冰雪的人群,无论对于冰雪运动的传播,还是冰雪运动的后备人才培养,都具有巨大的价值。而冰球作为一项极具观赏性、对抗性的冰上团体运动项目,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和认同,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目前,沈阳市共有10余所冰雪运动特色小学组建了冰球队,但由于受场地等因素限制,每年只能在冬季由政府组织学生免费进行1~2次的教学体验。虽然部分小学利用校园场地自浇冰场,但由于受气温和浇冰技术影响,很难保障1个月的教学训练时间。因此,“冰转轮”模式为冰球运动在沈阳市全年开展校园冰雪运动和传播旱地冰球文化提供了路径,也为在小学校园开展冰球运动提供了新的混合式教学思路,即以旱地冰球作为改良版的冰球,利于校园轮滑场地等组织进行“冰球”技能学习,传播冰球文化,并以此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的长效发展。
1 沈阳市开展“冰转轮”模式下旱地冰球运动的可行性分析
1.1 基于“冰转轮”理论分析旱地冰球与冰球的相似性
以“冰转轮”为教学手段,对普及开展旱地冰球运动起到积极正向引导,助推旱地冰球运动的普及发展。冰球与旱地冰球之间存在很多共性,可以相互学习,特别是速度、耐力、射门技术、综合实力等方面的共性。结合国内外的成功案例进行参考,因滑冰与轮滑运动在肌肉的力学特征相似度极高,同时因为冰球与旱地冰球运动的竞技能力要求基本相同,在体能、技能、心理、知识能力及战术方面具有高度相似性,结合二者规则的相似性,在无雪季节进行旱地冰球运动训练可以对冰球运动技能的形成产生有力的正向推动作用,逐渐形成产生技能的正迁移,以保证教学的连贯性[3]。
1.2 冰球、旱地冰球运动场地器材、装备的可替代性
区别于冰球运动对于场地方面的高要求,旱地冰球是一项充满激情与对抗的运动,旱地冰球运动对场地的要求不高,根据在校园运动的开展现状来看,场地可以选取硬地面的操场或足球场等,并在四周竖起挡板,挡板可以采用海绵垫子来代替,以减少前期开展困难的问题。旱地冰球的开展很好地解决了冰球的场地问题,可以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这项运动之中。
旱地冰球区别于冰球运动,不需要价格高昂的装备,只需要穿运动鞋或轮滑鞋就可以进行。旱地冰球所选用的球为空心的塑料球,选用的球杆为碳纤维轻质球杆,杆头为镂空轻质塑料,因此装备方面价格相对低廉,整套装备下来只需要100元左右,亲民的价格有利于学校或家庭给孩子配上一套装备[4]。在两项运动护具的对比上,冰球运动需要佩戴厚重护具来防止大强度对抗导致的运动损伤,而旱地冰球多数碰撞都是在杆与杆之间发生,有别于其他运动中的身体和身体冲撞,因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因此旱地冰球运动在场地、装备方面是可以完美替代冰球运动的,降低了初学者的参与难度,大大促进了更多人融入这项运动。
1.3 冰球、旱地冰球运动规则和比赛形式的相似性
两项运动在规则和技术方面非常相似,基本技术都分为站位、带球、传球、接球、射门、运球、假动作等。旱地冰球是团体球类比赛项目,比赛场地与手球场或室内五人制足球场类似,比赛方式与冰球和旱地冰球十分相似,其主要比赛目的是用球杆控制球并将其打入对方的球门而得分,是一项集体力、脑力、运动技能、比赛理解、团队合作和交际能力于一体的团队运动项目。有利于小学生初学者融入旱地冰球运动的氛围之中,降低了参与的难度。旱地冰球运动的技术和规则与冰球运动类似,并且旱地冰球运动是在运动场上进行的,他们都是在同一场地进行激烈的比拼,所以在每一次竞争中,运动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抗压性。
1.4 冰球文化与旱地冰球文化的一致性
冰球文化与旱地冰球文化具有高度相似性,开展旱地冰球运动和组织学生观看旱地冰球比赛,有利于冰球运动的文化推广和传播,进而推进冰球文化建设的常态化和普及化。二者的文化所反映的都是人们对于生命、快乐和胜利的追求,可以让人们欣赏到运动的美、感受到文化的内涵,也可以激励人们永不止步,不断突破自我,促进冰雪运动与文化的交融。
2 沈阳市小学开展旱地冰球的优势分析
2.1 小学开展冰球的环境优势
沈阳市是辽宁省会城市,作为冰雪运动人才培养基地,辽宁省在2022北京冬奥会比赛中夺得1金1银的好成绩,充分体现了辽宁作为体育大省的厚重底蕴。借助冬奥优势进一步打造辽宁冬季项目人才培养优势,辽宁省也在积极申报全国第十五届冬运会,加强冰雪后备人才培养,实现冰雪强省的目标。在辽宁省庞大冰雪运动人群的基础上,越来越激发人们参与冰雪竞赛,沈阳市也将申请2028年冬季运动会,以打造沈阳市冰上项目强市为目标,保证冰雪运动的可发展性。因此,在小学开展旱地冰球运动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结合东北自然环境的冬训优势,开展好春夏秋三季节的室外旱地冰球训练,对于冰球运动的高质量人才培养具有相当的价值。
2.2 小学开展旱地冰球的场地器材、师资优势分析
场地器材是开展旱地冰球的基础设施,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条件,教师是旱地冰球项目开展最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课程的最直接实施者,冰球教师的课程设计、课程观念、课程研制水平、课程决策权力都影响着冰球课程的开展。目前来看,冰球课程的教师专业性都偏低,大多不是冰球运动专业毕业生,冰球教师的运动技能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沈阳校园冰球运动的开展。在沈阳校园冰球运动缺乏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在冰球的教材上没有一个国家统一的教材,冰球课程难以在体育课中进行安排。旱地冰球运动因为是由冰刀转为轮滑鞋或运动鞋,因此,教师并不需要是专业的冰球运动员,普通的体育教师经过几周的培训就可以对旱地冰球课程进行设计和教学,大大解决了没有教师能上冰雪特色课程的问题,有利于未来旱地冰球的全面推广和冰球课程的转化[5]。由于冰球运动的超高难度,旱地冰球运动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一段时间的课程教学就能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愿参与旱地冰球活动。
2.3 小学开展旱地冰球运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调查表明,冰球项目是冰上项目中发生运动损伤最高的项目。冰球项目的受伤情况多出现在热身赛、正赛对抗导致身体不平衡摔倒及扭伤韧带等情况中。在小学生参加的课外冰球运动中,场地和护具是诱发运动损伤的最主要原因,损伤多发生在四肢,以下肢为主,损伤最多的是软组织、韧带、关节的损伤,一旦损伤,则较难恢复,一次运动损伤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家长的担忧程度,导致冰球运动难以进展。冰球项目是一个身体对抗十分激烈的项目,并且因在冰上对抗,很容易出现失去平衡的问题,这种问题在校园冰球运动中也常常发生,很多家长怕孩子受伤,因此不带孩子再进行冰雪运动[6]。
旱地冰球作为一项风险低、十分安全的体育运动,现在它的引进大大减少了小学生因对冰球运动对抗问题以及不容易控制冰刀的情况导致的损伤。旱地冰球是把冰刀换成了运动鞋让小学生更安全地进行对抗活动,使运动中的速度降低,对抗减小,从而提高稳定性,降低了准入门槛,使小学生家长更放心让孩子参与旱冰球运动。运动损伤问题也是冰球发展过程中的阻碍之一,引起到了社会、学校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如果降低了冰雪运动的上手风险,就可以很好地让校园学生大胆地参与活动。
2.4 小学开展旱地冰球运动有利于体现教育价值
在国家大力推广青少年体育运动及终身体育的潮流下,健身方面也有所发展。旱地冰球项目作为一项强度较低,持续时间较长的混合氧运动,对于小学生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可以使青少年学生在运动素质、循环系统机能、呼吸机能等方面都有相应的发展,极大地体现了健身价值,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旱地冰球运动是一个极具团队性的运动,不仅要让青少年学生感受到运动的负荷,更要让青少年体验到运动健身的乐趣,也让团队每一位球员的使命得到充分发挥[7]。延续终身运动的关键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旱地冰球的乐趣,以体会体育文化为宗旨,促使学生成为今后为国家体育事业作出贡献的栋梁人才。在身体锻炼的培养中,不光要让学生有身体技能及体能方面的成长,还要关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这样在经过一段时间培养之后,学生参加比赛就会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风貌和高尚的竞争精神和道德品质。这样很多球员都会很好地遵守规则,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体育竞技氛围。
2.5 旱地冰球运动有助于冰球运动的推广
组织旱地冰球赛事来推广冰球文化是最符合沈阳市冰球运动发展现状的方式。当前,沈阳市的冰球比赛十分稀缺,对于冰球竞赛的了解只处于辽宁省冰雪协会组织的冰雪运动会,在新兴运动旱地冰球的发展下,辽宁省逐渐开始重视冰轮结合,推出冰轮之星系列赛,完善冰球运动项目的后备人才竞技体系,推动“冰转轮”教学模式的发展。辽宁省多地都开展了冰轮竞赛活动,可以让更多的旱地冰球及冰球运动队参与比赛,推动旱地冰球运动的发展。
3 沈阳市小学推广旱地冰球运动的有效路径
3.1 借助冰球运动魅力,大力宣传旱地冰球的易开发前景
旱地冰球项目是一项新兴项目,因为它的受众率较低,在一些二、三线城市还没有完全推广,但这项运动在北京和上海这类经济发展领先全国的城市却能够很好地流行,在这类城市的发展给了其他中小城市很好的借鉴。同时,在全世界范围内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发起了这项运动,因此,旱地冰球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在我国范围内,随着旱地冰球联合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旱地冰球指导员培训及教学体系,在组织比赛方面也越来越向国际比赛形式靠拢,比赛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强,对于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有很好的传播。旱地冰球运动的特点在于成本较低,入门简单,并且危险性低,对性别及年龄层次包容度很高,因此,一名青少年只要一次参与旱地冰球运动,旱地冰球独特的吸引力就能使他带动身边的同学、朋友一起参与这项运动,再传播到家长、学校甚至社会中,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3.2 培养冰球师资,借助小学校园各种场地开展旱地冰球教学
目前沈阳开展旱地冰球运动的学校在教师培训方面,大多数教师都没有经受过专门化的培训,获得相关教学资格证的教师较少,专业水平相对较低,会影响到教学过程。旱地冰球运动的普及和推广需要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支撑,一项新兴运动的发展不是容易的事情,而是需要不断改进的,需要加大师资力量投入。因此,体育教师要进行培训,首先要学习先进旱地冰球的技术和理论知识,并且还需要学习和掌握冰球运动的技术和知识,这样才能通过教学好旱地冰球运动来使校园冰球运动更好地发展和推广。
因为旱地冰球运动对于场地的要求不高,在前期的推广阶段,可以借助校园内现有的场地进行开展,可以借助篮球场地、足球场地、轮滑场地等率先将旱地冰球运动开展起来,率先让小学生参与运动,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3.3 创造性开展小学生旱地冰球学习形式
冰雪方面的教师在旱地冰球的课程设置上,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每学期有18 课时的参与时长,以保证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大单元教学,来结构化地进行旱地冰球教学和冰雪知识的传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大屏幕带学生观看冰球及旱地冰球运动的相关比赛及技术视频,让小学生对这项运动产生运动的想象,促使其未来更好地参与这项运动。
旱地冰球授课中,除了对旱地冰球运动基本的技术及规则的教学外,更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例如趣味体育运动或对教学的分组形式加以创新。对于分组,可以采用异质性分组的形式,让不同对抗比赛的组内成员水平大致相同,学生通过比拼努力、坚持程度,以赢得比赛胜利。
同时,也要着力推动校园冰雪社团的建设,学校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开发各种新的学习模式。课后服务1 h是旱地冰球社团成员最好的活动时间,吸引更多的学生体验冰雪运动的魅力并参与旱地冰球社团,旱地冰球运动社团很好地弥补了夏天无法开展冰雪运动的不足,可以长期开展下去。
3.4 组建旱地冰球训练队,推进小学生旱地冰球竞赛
一项好的运动的发展一定是要通过相关的比赛来带动,想要更好地让旱地冰球运动被人们所知晓,就要大力发展各种旱地冰球运动的比赛及各种趣味性活动,来助力旱地冰球运动进校园。校体育教师要积极成立旱地冰球训练队,在课堂中选拔有天赋的人才加入队伍中。校园的冰雪运动训练是发展旱地冰球竞赛的关键。通过开展冰雪节、冰雪项目对抗赛、冰雪家庭赛等,让更多的群体参与这项运动。这就需要组织者耗费时间与精力系统地展开宣传推广,让每一个人都积极参与旱地冰球运动。此外,还要开展竞技性旱地冰球对抗赛,通过与其他学校的竞赛,来互相交流旱地冰球文化,使更多人关注这项运动。
4 结语
沈阳市作为东北冰雪人才培养基地,具备冬季冰期长的特性,发展旱地冰球运动可以更好地助力冰球运动的发展。学校将非冰期学习的旱地冰球与冰期的冰球学习相结合,保障教学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产生辐射效应让更多学生接触到冰雪运动并参与其中,促进冰球运动与旱地冰球运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