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疆走廊空间文化基因研究
——以安顺屯堡为例

2023-12-27代富红佘舒婷

关键词:主街屯堡走廊

代富红 佘舒婷

一、苗疆走廊、屯堡与文化基因相关概念

苗疆走廊是我国历史上中原联系西南边陲的重要交通命脉,元朝初见雏形。明洪武年间,因云南梁王叛变,朱元璋“调北征南”,派遣大量汉族官兵从中原沿此线至云南平叛。后为巩固西南边陲,保护此交通命脉,遂沿线推行卫所制度,令军就地屯守,三分守城、七分屯种。此线路均有史籍可考,如«贵州通志»载:“贵州四面皆夷,中路一线1001ba1001ba”①«贵州通志»卷2,贵州文史馆点校,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 年,第521-522 页。,王仕性«黔志»载:“只借一线路入滇南,两岸皆苗1001ba1001ba其开设初,只有卫所1001ba1001ba”②转引温春来:«从“异域”到“旧疆”——宋至清贵州西北部地区的制度、开发与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年,第330 页。自此后,一条防御体系完整、民族文化性多样、历史遗迹丰富的文化线路逐渐形成。2012 年,杨志强等学者经考证后首次将此线路命名为“苗疆走廊”③杨志强、赵旭东、曹端波:«重返“古苗疆走廊”——西南地区、民族研究与文化产业发展新视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 年第2 期,第1-13 页。,其“苗”并非指现代狭义之苗族,而是古代中原对南方非汉族群的总称。如上«广志驿»载“其在黔中者,自沅陵至普安两千里,总称曰‘苗’”①王士性:«广志绎»,北京:中华书局,2005 年,第334 页。。苗疆走廊源于湖南常德,经贵州境内现玉屏、施秉、黄平、凯里、贵阳、安顺、普定、晴隆、普安进入云南富源、曲靖等地直到昆明,史称“一线路”“普安东路”“东路”等②曹瑞波:«国家、族群与民族走廊——“古苗疆走廊”的形成及其影响»,«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第5期,第76-85 页。。今走廊上仍活态遗存着大量历史文化遗产,然长期以来因大家对苗疆走廊认知不足,其整体价值未能充分发掘。

文化基因是近年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全新视阈,从概念界定和研究进展上看,“文化基因”一词源于英文“Meme”。1976 年,牛津大学著名动物学家及行为生态学家查理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与“Gene”相类比创造了“Meme”③道金斯著,卢允中等译:«自私的基因»,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年,第217 页。一词。道金斯认为,“Meme”是与“Gene”相类似的另一种复制因子,通过模仿的方式在人类之间传播。牛津英语辞典对“Meme”的解释是“An element of culture that may be considered to be passed on by non-geneticmeans,esp.imitation.”④转引乌再荣:«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苏州古代城市空间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9 年,第1 页。(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中国学者提出“文化基因”的内涵是“对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心理底层结构和思维方式”⑤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文化基因透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第1 页。“是最根本、最具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支撑性意义”⑥张彦杰、胡海波:«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报»2021 年第3 期,第173-179 页。“是中华民族历史根基记忆的凝聚”⑦李宁阳:«历史根基记忆与中华文化基因——西南少数民族史诗与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湖北民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2 期,第155-168 页。等。从概念内涵上看,西方的“Meme”与中国“文化基因”内涵是一致的,均为文化的传播单位。所不同的是,“Meme”学主要聚焦于“Meme”进化机制的研究,是与生物进化论相对应的文化进化论,属于社会生物学的范畴。而“文化基因”的研究,主要借用生物基因的隐喻,关注点放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属于哲学社会学的范畴。

近年来“文化基因”开始被引入城乡空间形态研究领域,“空间文化基因”⑧牛雄、田长丰、孙志涛,等:«中国城市空间文化基因探索»,«城市规划»2020 年第10 期,第81-92 页。一词被提出,用以表达在文化基因支配下,空间营建和演变过程中稳定存在的空间组合特征。此为推动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视阈。此处所提之“空间”特指基于城乡规划及建筑学视角下的城乡空间,是城市与乡村地域所直接涉及的人类主要的聚居场所。⑨韩挺、徐娉、丁禹元:«城乡空间视角下的生态规划发展研究——概念演化、特征与趋势»,«城市住宅»2021 年第9期,第127-129 页。

屯堡聚落群是苗疆走廊上活态遗存的军事空间产物1000ca100049100052,主要分布于贵州安顺地区,具有整体完好性、全国唯一性和地域典型性特点。说它典型,是因为屯堡作为明朝走廊上整体军事空间布防的一部分,历经六百多年的历史变迁,在其它地方都基本消失殆尽的情况下,由于安顺地区喀斯特地貌的阻隔以及屯堡人对祖先文化的固守意识,此地仍有大量屯堡活态遗存下来,其聚落空间形态、民俗民风仍保持着明朝的典型特征,成为走廊乃至全国的一个罕见文化现象,是研究传统文化的基因库和活化石。

从苗疆走廊及屯堡空间形态的相关研究上看,既往以聚落散点状的研究数量居多,而以线路整体视角切入的研究数量较少。典型的有如李效梅关于走廊古驿道、文庙、会馆等建筑及走廊申遗范式研究①李效梅、杨志强、杜佳:«“文化贵州”视域中的“古苗疆走廊”解读及其研究范式建构»,«民族论坛»2018 年第1期,第95-100 页。,杜佳关于安顺屯堡聚落空间形态研究②杜佳:«贵州喀斯特山区的民族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年。,周政旭关于屯堡防御体系的研究③周政旭、王念、封基铖,等:«明代黔中卫所屯堡聚落体系研究——兼与长城和海防沿线卫所比较»,«现代城市研究»2020 年第12 期,第89-96 页。等。这些研究均属于传统空间形态研究范式,以文化基因底层逻辑视角切入的空间形态研究尚属空白。鉴于此,本文试以屯堡聚落作为苗疆走廊的代表性样本,对其空间文化基因展开研究,揭示其空间形态背后的本质规律,以期为苗疆走廊全域空间文化基因的研究及整体保护作先行示范探索。

二、屯堡空间文化基因的识别

苗疆走廊的军事屯防体系成“卫—所—屯/堡/铺/哨/关”等级分明的网络状分布,屯堡属于底层防御单元。下面将分别从基因提取技术方法建构、基因识别与提取、汉文化属性辨析三个方面对其屯堡空间文化基因展开研究,揭示其基因现象与内生逻辑。

(一)空间文化基因的识别与传承技术方法建构

研究以文化基因系统理论为基础,采用田野调查法、历史文献研究法和形态类型学等方法对屯堡的空间文化基因展开研究。文化基因系统论综合了刘长林的“系统思维控制论”和梁鹤年的“‘基因—文明’演进论”。刘长林以中华文明为例,通过对中国文化基因的溯源,提出“系统思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并推演了“文化基因—民族文化观—文化现象—不同学科典型特征”之间的内生逻辑与控制机制④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文化基因透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图1),此理论为研究在文化基因控制下的聚落空间文化基因提供了范式。梁鹤年以西方文明为例,提出西方文化基因是“唯一真”和“人”,并建构了以文化基因为不变量,历史背景、时代心态、民族性格和历史契机为变量的文明演进模型。⑤梁鹤年:«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年。此理论为研究空间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在地性转化提供了范式(图2、表1)。选择此两理论为研究基础的理由在于,在既往文化基因的相关研究中,此两理论对文化基因的溯源、传承和变异机制的推演,均较为系统和完整,能对探索城乡规划科学的基因特征以及分析其背后的深层文化动因提供较为系统的指导。

表1 西方“文化基因—文明”演进分析

图1 “文化基因—学科特征”控制机制

图2 “文化基因—文明”生成机制

以文化基因两论为基础,结合对研究对象空间形态特征的初步考察,构建了屯堡空间文化基因识别与保护技术路线(图3)。技术路线从空间形态之形和文化观之意两个纬度展开形意同构关系研究。空间形态因子方面,以聚落空间形态类型学为基础,充分考虑屯堡聚落的军事功能特点,设定为环境关系、方位关系、聚落结构和安全格局。与其相同构的文化观分别为环境观、方位观、信仰观和安全观。首先通过对样本四个空间形态因子进行考察,找出其中共同存在的形态特征,分析影响其共性特征背后的文化观念及同构逻辑,识别出在文化内因驱动下,空间稳定存在的组合习惯,即空间文化基因。在传承方面,提出了兼顾基因共性特征与在地性特征的传承思路,以保护多元一体的空间文化基因特质。空间文化基因的溯源、传播与在地性转化过程的推演,均需结合自然环境、历史背景、时代心态、民族性格和历史契机五个外部作用效应。

图3 苗疆走廊空间文化基因识别与传承技术路线

(二)屯堡空间文化基因识别

基于以上技术方法,对屯堡聚落进行深入考察,从四个空间形态因子入手,分别提取其形态特征并总结其共性规律,如表2 所示。

表2 屯堡空间文化基因识别表(部分展示)

首先,从环境选址上看,绝大部分屯堡均选址于群山之中的坝地,呈现山环水绕、背山面水的环境空间格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从环境空间方位上看,与中国传统风水观相一致,绝大多数样本呈现出负阴抱阳,坐北朝南,“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良好方位关系,体现了与天宫四象相一致的方位追求。此两种特征均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的空间展现,识别为天人合一空间文化基因。

第二,从聚落内部空间格局上看,绝大多数样本聚落均有中轴线,且公共建筑布置在中轴线之上,体现了中国传统“中”的礼制秩序观,识别为中轴线空间文化基因。

第三,从军事安全上看,除屯堡与卫所等形成了整体网络状防御体系之外,屯堡聚落自身也具有“山水屏障—寨门寨墙—类里坊制街巷管理单元—防御型民居”的层级分明的防御结构体系,体现古代聚落层级防御的安全管理思想,识别为层级防御空间文化基因。

研究结果显示屯堡的三种基因均是汉空间文化基因在屯堡的传承,是以汉空间文化基因为不变量,以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历史契机、民族心态、民族性格为变量的在地性转化。

(三)屯堡空间文化基因汉文化属性辨析

与周围少数民族聚落自下而上自由生长的模式不同,屯堡三个空间文化基因特征均体现了聚落至上而下的规划特点及强烈的营建文化观念,它们与中原汉空间文化基因一脉相承,内生动力均源于中国哲学思想之宇宙系统观和阴阳五行学说。为了进一步说明基因的这一汉文化属性,下面将对其一一展开辨析,以方便从文化原型视角理解后文中提到的屯堡空间文化基因在地性特征。

天人合一空间文化基因:汉族传统聚落选址常追求“以山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的气、形及景观美学相统一的理想风水境界,将聚落选址与周边山体、水系、田坝等环境相结合,实现人与自然合一。天人合一思想源于对宇宙的崇拜,先人通过观测天象,认为宇宙由阴阳五行之法产生,“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①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第519 页。“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独阴不生,独阳不生,阴阳与天地参然后生。”②张世亮、钟肇鹏:«春秋繁露•顺命篇»,周桂钿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 年,第457 页。“天道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1001ba1001ba以类合之,天人一也。”③张世亮、钟肇鹏:«春秋繁露•阴阳义第篇»,周桂钿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 年,第445 页。“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④张世亮、钟肇鹏:«春秋繁露•五行相生篇»,周桂钿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 年,第445 页。古人将“天—地—人”当成一个整体,将天人合一思想渗透于生活之中,尤其在营建活动中更为凸显,常以堪舆术的形式呈现,如伍子胥筑吴大城“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⑤赵晔:«吴越春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31 页。等对堪舆的记载不胜枚举。“堪,天道;舆,地道”(«说文解字»)①许慎:«说文解字»,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第685 页。,即研究天道天象、四时四序、以法地形。堪舆术对星象的堪度为古人营建之事提供了象天法地的范式,营城择地时需先“觅龙、察砂、点穴、观水、立向”,寻找山环水绕、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坐北朝南、“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吉祥之地,以和天宫“四象”相对应,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风水生态观成为中原聚落营城择地、处理宅居与山水关系的普遍性法则。

中轴线空间文化基因:先人长期观察宇宙发现,北极星是天宫之心,北斗七星以它为中心,循环往复做有规律的旋转运动,于是借其方位辩认时季,“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鶡冠子•环流篇»)②黄怀信:«‹鶡冠子汇校集注›卷上‹环流›»,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第76 页。。因北斗星在天象上具有重要的位置,人们开始将天体神格化,“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於斗”(«史记•天宫书»)③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七•天宫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第1291 页。;“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徒一辰,复返其所”(«淮南子•天文训»)④转引自张鸿:«宇宙与意象研究及中国古代宇宙诗学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14 年,第131 页。;“北斗星谓之七政,天之诸侯,亦为帝车”(«甘石星经»)⑤转引自赵继宁:«‹史记•天官书›考释»,武汉: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10 年,第75 页。。将北斗星视为天帝之车舆,巡游四方,掌控宇宙事务,尊为宇宙之中。“北斗七星,主天子寿命,也主宰相福禄之位”(«星经»)⑥转引自赵继宁:«‹史记•天官书›考释»,武汉: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10 年,第76 页。;“众星列布,体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错峙,各有所属,在野象物,在朝象宫,在人象事”(«史记•天宫书»)⑦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七•天宫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第1289 页.。观天象法人事,将帝王将相与天神相对应,进行人神化,以强调顺应天命。在都城营建中,君王把自己视为地之心,居中以威震四方。“惟王建国,辩方正位,体国经野”(«周礼•天宫»)⑧杨天宇:«周礼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第494 页。;“古代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慎势»)⑨转引自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文化基因透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第125 页。;“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舍、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中”(«周礼•考工记»)1000ca100049100052 等,均将方位与礼制相联系,象天法地,以居中为尊,以中轴线为标尺,辩方以正位。这种“中”的思想渗透于中国传统营建文化之中,以中轴线的形式呈现,除了在都城中能强烈感受之外,中原普通城市和乡村聚落也普受影响,成为主导空间形态形成与演变的隐形因子,是汉文化的空间映射。

层级防御空间文化基因:聚落出现之初,防御便是首要功能。“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汉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1001ba1001ba”(«管子•乘马»)1000ca100049100053,其中体现了借高山以庇护,借水系以防守的选址智慧,形成第一道外部的山水自然屏障。中国古代早期的城廓之制便是一种完备的城市防御模式,其产生的原因与军事防御、政治统治紧密相连。«释名»云“城,廓也,廓落在城外也”,«吴越春秋»云“筑城以卫军,造廓以守民”1000ca100049100054 等均提到城廓之安全防御功能。“城”为内城墙,“廓”为外城墙,一内一外城墙,结合城门等军事要素形成第二道边界安全防守体系。上述«周礼•考工记»中“方九里,旁三门1001ba1001ba”所提之形制,便为中国古代城市的里坊制,里坊制是为了方便对居民进行编户管理和防御安全管理而生成的古代城市空间形制。从空间形态上看,如考工记所载,里坊内部由方格网道路划分,每个方格为一“里”,里四周有墙垣,中央有一条主街,主街两端有里门与里外道路相通,主街两侧有与之垂直的巷道将整个里坊划分成均等的几个居住单元,宅院则沿支巷排列布置,坊设坊门。从社会管理制度上看,里中有一定的编户和管理机构,里门由专人把守,门制甚严,夜晚执行宵禁制度。如«管子•小匡»“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十轨为里,里有司”①转引自张玉坤、宋昆:«山西平遥的“堡”与里坊制度的探析»,«建筑学报»1996 年第4 期,第50-54 页。的记载。朱璐«防守集成»中“每家给一腰牌,开写年貌、籍贯,官给印验,必有牌出入,城门方准放行”②转引自李严、张玉坤、李哲:«军堡中的里坊制——一项建筑社会学的比较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4 期,第27-30 页。的记载。因此可以认为里坊空间形态是城市社会管理形态的映射。据相关学者研究观点,宇宙系统观亦对社会管理学产生影响,因古人认为天地生于阴阳五行之法,维系系统稳定的是内部分层控制的等级结构秩序,而社会管理学中的统筹、等级管理特征便是源于宇宙系统层级结构秩序观。③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文化基因透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年,第204 页。综上,“外部山水屏障—边界城廓—内部里坊制街巷空间安全防御单元”构成汉族聚落的层级防御空间文化基因。

三、屯堡空间文化基因的在地性表征

如前文所述,屯堡空间文化基因隶属于汉空间文化基因谱系,与中原汉族聚落拥有相同的空间共性特征和内生文化动力。然在安顺传播的过程中,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与历史契机,喀斯特破碎地形和多山少田的自然环境、与周边少数民族在对抗中交融共生的时代心态、中华民族兼容并包相互交融学习借鉴的民族性格等,均对汉族空间文化基因的在地性转化提供了作用力,从而形成既兼具汉文化共性又具有地域特色,既与周围少数民族聚落相异,但又具有某些相通之处的特殊屯堡空间基因类型。

(一)屯堡天人合一空间文化基因

与周围少数民族村落自发形成不同,屯堡与中原聚落营建一致,是至上而下规划的产物,其环境关系、方位布局等均呈现出天人合一的基因特征(图4)。

图4 屯堡的选址特点

从聚落选址和方位布局上看,屯堡风水尤为讲究,多选址于沃土良田、发达水系及山体屏障的峰林或峰丛盆地中,背山面田,与案山遥遥相对,形成“山体—聚落—田坝—水系—山体(案山)”的环境序列结构。呈现出田坝围绕、临水而居、近山而筑的聚落整体空间格局,例如吉昌屯东面“鹞子钻天”的屯军山、南倚“卧牛穴”的后头箐,与团山、尖山、老柴山、大圆山连接共称为“五星拱月”,北朝“猛虎下山”的门前山;九溪村坐落于詹家坡、王汪坡、毛栗坡三丘环抱的平坝之间,并面朝远处的姨妈坡、老青山,且宽百米的九溪河邻村落东部流淌而过;罗大寨村位于金银山南麓,背靠南斗山,村寨前方为南山、茅焦坡,左临小溪,前临石龙河。小呈堡村选址于关口地、对门坡、老虎坡、尖山、七姊妹山、望哨坡、屯上群山环绕处,中部地势相对平坦。鲍家屯则面朝大青山、小青山及古水利工程黔中小都江堰(马树河),背靠后园坡。这些均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背山面水、负阴抱阳之中国传统风水生态观的在地性特征。

天人合一思想不仅体现在环境选址和方位确定上,也渗透到聚落的其它方面。从建筑营建上看,选址于山坡之上的屯堡,建筑的营建依山就势、蜿蜒盘旋,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如云山屯、蔡官屯、陈旗堡。选址于田坝之上的屯堡,其建筑营建也充分结合周围的山水形成天然屏障,与周围山水浑然一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如鲍家屯、吉昌屯、本寨、天龙屯堡等。从建筑取材方面来看,充分与地域自然环境相适应,极尽石料、木材之妙用。例如,乱石铺就的街巷,大块石墙砌筑的屯墙、屯门,块石、墩子砌筑的民居外墙,喀斯特页岩片石搭砌的屋面,石头雕凿、搭砌而成的碾、磨、钵、饲槽、水井、水渠等生活用具及石柱础、石屋基等石雕装饰,穿斗式或抬梁穿斗式的民居木结构,精巧细腻的木雕垂花门楼、隔扇门窗、腰门板门等。由于喀斯特山多地少、地形破碎,优势土地资源珍贵有限,加之经济实力与母源地江南的悬殊,建筑空间尺度呈现出小型收敛、经济集约的特点。

(二)屯堡中轴线空间文化基因

从聚落的空间结构上看,屯堡具有典型的主街中轴式空间格局。例如鲍家屯,其演练场坝、炮台、汪公殿、大佛殿、关圣殿、鲍氏祠堂等公共建筑依照封建社会礼制秩序的传统思想序列分布在聚落的中央主街上,民居则行列整齐的分布在中央主街两侧。吉昌屯、雷屯也类似,均以中央主街为轴线,形态近乎矩形,次要巷道与中央主街垂直相交,居住单元则均匀致密,行列分布于次要巷道两侧。其中,其屯墙、屯门、角楼、水井多分布在中轴主街开端位置,戏台、寺庙等标志性建筑则布置于主街尽端处,并形成了开阔的场坝空间。空间结构以核心组团式为主的九溪,由大堡、小堡、后街三个彼此独立、各成体系的组团构成,呈品字形平面结构,各组团内的空间格局均围绕其核心的公共空间进行营建,如大堡的民居多围绕汪公庙及其场坝空间进行布置;小堡则以入口处场坝空间为核心分布住房并顺延至其东侧边缘位置的青龙寺;后街与大堡一致,多围绕其核心位置的龙泉寺及其场坝营造聚落内部的整体空间格局,均呈现出中轴线或近似中轴线的规划思想。

不仅如此,中轴线空间基因还渗透到民居形制上。屯堡继承了中原的合院式特点,合院空间结构亦为中轴对称布置的形式,以正房及庭院居中,厢房分设正房两侧,倒座正对正房的主体建筑空间序列结构,中轴对称亦明显。同时,为适应喀斯特地形地貌及当地气候,屯堡人常对院落空间采取转折、偏移、封闭、收缩的处理方式。如院落空间中朝门的设置不似江南民居一般位于院落空间的中轴线位置,它在借鉴汉族朝门布局要点的同时,还依据风水及防御的要求适当调整其朝向、方位与形态,多形成不正对主体建筑的特殊形式,以此来扭转家门运势、抵御外敌。

(三)层级防御空间文化基因

由于特殊的功能需求,屯堡具备平时屯田耕种、战时守城防御的双重使用功能,加之作为客民,与周围的土著民族形成并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敌视之态,因而防御功能成为屯堡区别于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最为重要的功能。通过研究发现,屯堡层级防御空间文化基因特征为“山水屏障—山/水/洞坉—寨墙寨门—类里坊制街巷—碉楼、户堡”的地域性特点。

在外部空间上,屯堡常利用山水要素形成第一道天然屏障,另还巧妙利用喀斯特环境要素形成山坉、水坉、洞坉。在边界空间上,以堡寨墙,寨门形成第二道边界防卫,有些屯堡充分利用山体与寨墙寨门围合形成边界防卫。在内部空间上,其内部街巷空间具有类里坊制街巷特征,朱元璋为便于直接快速地集结军队和管理,要求屯堡聚落的营建需依据“每十间为连,间广一丈二尺、纵一丈五尺”的标准,并按照官兵级别和编制序列整齐地排列居住营房。①罗建平:«从“营房”到“民房”——安顺屯堡区民居发展考释»,«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 年第1 期,第222-225 页。屯堡聚落类里坊制特征较为明显,如鲍家屯作为明初军队最早一批屯驻于安顺的聚落,南北向中轴主街正对屯门,中央轴线两侧分设火牛阵、玄武阵、鹿角阵、金鱼阵、雄狮阵、长蛇阵、白虎阵、青龙阵八条较窄的次级巷道,入口处设有栅门,并与中轴主街垂直相接,大致平行等距。巷道间为各户家庭宅院,即早期的军士营房,呈行列式布局,规整有序,呈现出强烈的军事管理属性;吉昌屯也属于明初最早建立的一批屯堡,同样保存了十分典型的军营特征的空间格局。如东西向主街贯穿于聚落中心位置,主街两侧分布有若干条垂直于主街的狭窄巷道,并设置若干栅门。为方便管理,民间还依据区段将其中轴主街划分为“擂鼓街”“战马街”“点卯街”“打面街”四段,并纵向形成了四个街坊空间,其街坊空间内的建筑均遵循类军营式的布局手法,行列平行分布于巷道两侧;雷屯的雷屯门、迎星门两屯门与屯墙结合,主街串联雷屯门与北侧尽端场坝形成聚落主街,并在主街的上中下三个重要支巷即小门楼、小巷子、永兴门的巷口处均设立了箭楼和瞭望哨,用于狙击敌人,其它支巷则在中间分岔口位置根据需要设置了若干栅门。其中,各户庭院空间同样行列秩序分布于主街两侧。从院落层面上看,户自为堡,墙上布满射击孔,有些院落还结合碉楼布置,形成了最后一道防御。除以上所举案例之外,九溪屯、小呈堡屯、周官屯、詹官屯、大屯、天龙屯等均具备相同的特征。

综上,屯堡空间文化基因是自明以来中原汉空间文化基因在苗疆走廊上的传承与在地性转化。屯堡人带来的先进营建文化对当地少数民族的聚落营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反过来,当地少数民族对地域自然条件的利用智慧也启发了屯堡民众。在屯堡聚落的相关保护发展规划中,既要传承空间文化基因的汉文化共性特征,也要展现基因的地域性特色,以实现基因多元一体特征的整体性保护。屯堡作为一个缩影,体现了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苗疆走廊上汉族移民与西南少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以汉文化为底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空间文化特征。作者对苗疆走廊空间文化基因的研究才刚起步,未来拟以屯堡聚落为起点,东西向以狭义走廊空间为脉络,研究整条线路的空间文化基因特征。继而再以广义的苗疆走廊为脉络,研究与走廊垂直的南北向空间文化基因特征。最后完成苗疆走廊全域的空间文化基因谱系及在地性特征识别,以期在城乡规划领域,为推进苗疆走廊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添砖加瓦。同时,苗疆走廊作为多民族和谐共生的全国优秀范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结贵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经验提供空间维度的数据支撑。

(致谢:本文的写作得到了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杜佳教授的指导,特表谢忱!)

猜你喜欢

主街屯堡走廊
屯堡印象
神奇的走廊
关于南方大型医院建筑医疗主街的消防问题
——以福建省儿童医院为例
走廊上的时光
走廊上
屯堡人的春节
屯堡遗风
屯堡民居
在走廊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