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立德树人初心 不忘科技报国使命
——记山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王芳

2023-12-27本刊编辑乔彦鹏

天工 2023年23期
关键词:王芳山西省研究生

本刊编辑 乔彦鹏

人物简介:王芳,山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材料科学研究院院长,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RSC Fellow)、山西省高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支持计划、山西省“三晋英才”。兼任山西省化学会副秘书长、山西磁材行业协会理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 项及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在国际知名期刊J. Am. Chem. Soc.、Nano Lett.等发表SCI 论文60 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 项,以第一完成人和主要完成人获得山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 项和二等奖2项,山西省高校教学成果特等奖1 项。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既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也是王芳教授从教以来一直坚持的准则。从2005 年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开始,18 年来,王芳一步一个脚印,兢兢业业教学,踏踏实实科研,坦坦荡荡做人,从一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教授,担任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材料科学研究院院长、分子磁体与磁信息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先进永磁材料与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被评为山西省高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山西省“三晋英才”,多次被山西师范大学授予三育人标兵、优秀指导教师、科研突出贡献奖、优秀处级干部等荣誉称号。在成长的过程中,她收获过成功与喜悦,也面对过挫折与泪水,改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不忘初心,立德树人”的信念。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王芳在工作中,正践行了这一理念,将教学、科研与育人融为一体,自觉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传道受业

走上三尺讲台,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让王芳倍感自豪,十几年的执教生涯中,她付出了许多,一个个不眠的夜晚,是为了备出一堂堂生动的课;一堂堂生动的课,是为了带出一届届优秀的学生。王芳认为,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获得更加光明的未来。多年来,她坚持“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本科生课程教学和深造学习方面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当前,考研已经成为绝大多数本科学生的选择。为帮助学生实现考研梦想,进入更高学府继续深造,王芳在教学工作之余精心准备了《开启梦想之门》《研究生调剂策略》等专题报告,为学生的考研和面试调剂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指导,而这一工作已经持续了许多年,听过的学生都获益良多。每年考研成绩出榜后,王芳就更加忙碌了,她在繁忙的工作中努力挤出时间,为学生提供考研调剂的指导,耐心给学生讲解各专业的优势以及面试技巧,提供调剂信息,并积极推荐优秀导师和学校,在她的帮助下,已经有几十位学生顺利进入中国科学院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钢铁研究总院等重点院校继续深造,也为本专业争取了大量优质生源。

而作为研究生导师,王芳对自己的学生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她觉得,研究生一定要有更加突出的实操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她以科学研究为引领,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及性格特点因材施教,从选题、实验方案设计、数据分析到论文撰写的每一个环节都逐一和学生探讨,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开展科研工作,并养成学术研究的严谨精神。在研究生专业课上,王芳发现很多一年级学生因为缺乏专业指导,在文献查阅技能方面存在巨大的缺陷,严重影响了科研的开展和自身能力的提升。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立刻结合自身十多年的学习与工作实践,精心准备了一场《科研第一步:文献检索》专题培训,将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让学生了解常用数据库、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以及高效查阅文献的方法,并为学生讲解了文献阅读方法与技巧,使新入学的研究生受益匪浅,打牢了科研的基础。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先后指导博硕士生30 余人,多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省级优秀博硕士论文、“徕卡杯”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山西省“兴晋挑战杯”创业大赛银奖等荣誉。看着学生获得这些成绩,王芳比自己获奖还高兴。

审阅学生工作进展

立德树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王芳觉得,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发展黄金期与民族复兴关键期历史性地重合在一起,对学生的培养,不能停留于让他们获得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干事创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品格,促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名副其实的“开路先锋”“事业闯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作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主讲教师,王芳巧妙地将科技报国这一信念融入课堂,通过线上课程设置了“爱国情怀学榜样”“科技强国求战略”“大国工匠练绝技”“通晓天下开眼界”等思政板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专业强国信念,通过该课程让学生全面了解了本专业国际热点及我国技术水平,激励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当中,实现了专业自信。截至目前,该课程的点击量已达到近70 万次。

为了提升学生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意识,王芳还指导学生成立了“磁研社”社团。这一社团秉承“丰富生活,服务社会”的理念,在丰富研究生校园生活的基础上,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磁性材料科普知识活动和献爱心活动。王芳说,我们必须培养当代大学生传承扶贫帮困的传统美德,养成患难扶持的时代新风。她带领“磁研社”学生来到国内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临汾市红丝带学校开展“放飞爱心,书送希望”活动。“磁研社”向红丝带学校捐赠纳米科技类图书30 余册,并为艾滋病患儿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纳米科学课。这次活动不仅让红丝带学校的孩子们感受到社会给予他们的关爱,同时也培养了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

科研报国

科技革命是全球性的,大国竞争的核心是科技竞争。国家科技的发展,需要每一位科研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付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王芳觉得,高校具备综合优势,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教师必须积极投身于科研工作,助力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此,她在完成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同时,还积极投身磁性功能材料的研究及产学研工作。磁性材料作为一种新兴材料,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无人机、智慧城市等新兴领域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航空航天、卫星遥感等军事、国防领域也有着巨大的作用。王芳连续主持了4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已在本领域国际顶级期刊J. Am. Chem. Soc.、Nano Lett.等发表SCI 学术论文60 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 项,以第一完成人和主要完成人获得山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 项和二等奖2 项、山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 项。她也因此获得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山西省优秀学术带头人等荣誉。王芳说,自己的贡献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但聚沙成塔、积流成河,我们每个人一点一滴的努力聚集在一起,就能为我国科技的发展提供无穷的动力。科技报国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口号,而是支持她不断探索的信念。

赓续传统

山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秉承“团结 创造 求实 奋进”的校训,在一代代院领导的带领下,形成了奋进的学风和卓越的精神。担任院长以来,学科的发展、学生的管理、教师的激励、科研的开展,种种问题千头万绪、纷至沓来,王芳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既然学校将这个重担交予自己,就一定要干好,把学院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安全责任大于天。早在2012 年回国后,王芳就吸取国外实验室的先进管理经验,率先在课题组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后期发展为研究生开学第一课,并组建了学生安全宣讲团,通过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培训增强了学生的实验室安全责任意识,做到实验室管理的规范有序。成为院长后,她在研究生安全责任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保证了学生的人身安全。

在王芳的牵头下,学院上下一心,共同努力,成功获批山西省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和卓越教师改革试点专业,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走上工作岗位,王芳还积极深入企业和中学一线推动产学研和基础教育服务工作,与晋中市教育局签署了基础教育全方位合作协议,为师范生教育实习、研习及就业创造了便利机会,建立了多家产学研合作基地,为研究生直接就业搭建了良好平台。

王芳还延续建设学院“红色记忆寻访”和“卓越教师寻访”品牌,充分挖掘思政资源,增设了“科学家精神宣讲团”和“走近化材”科普板块,邀请“两弹一星”参与者韩武万先生为学生开设思政讲堂,讲述化学家精神,并通过科普活动将化学精神传递给学生,通过系列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教育情结,为师范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体验与思政引领,为培养“四有”好老师创造了优质平台。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或许就是王芳18 年从教生涯的最好诠释。她始终牢记“团结 创造 求实 奋进”的校训,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教育初心,踏实奋进,敢于创新,乐于奉献,在教育和科研事业中都取得了突出成绩,彰显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榜样力量。

猜你喜欢

王芳山西省研究生
最佳波段组合的典型地物信息提取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王芳:带货“一姐”如何炼就?
立秋吃什么
The Application of Storytelling in English Writing
山西省大水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