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传统工艺美术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2023-12-27鲍晓宇江苏省苏州中学校附属苏州湾学校
鲍晓宇 江苏省苏州中学校附属苏州湾学校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的方向,笔者认为传统工艺美术在初中美术课程教学中,要从创设情境、提升审美感知能力、重视教学评价、坚持五育融合与跨学科教学等方面进行探究实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情境创设在传统工艺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情境创设具有必要性
初中传统工艺美术的实践活动是以学习任务来体现的,学习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结合现实生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等完成项目或者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助于促进学生发挥想象,快速融入传统工艺美术的学习环境。
(二)情境创设具有目的性
由于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不同,需要创设的情境也就不同。如在学习之初,教师需要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兴趣,就要注重情境的引导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要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就要创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情境,让学生理解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的背景,更深刻地领悟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提升自身的艺术审美和感知能力。特别是以问题为驱动的情境学习,能够使学生深化艺术思想,加深艺术思考,不断打开思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1]。
例如,在苏少版美术八年级下册《生活的艺术——中国工艺美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情境,以引导学生对陶和瓷进行区别来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从陶器和瓷器的表面特点、胎质、敲击声、材料、烧制温度等方面分析二者的不同之处,让学生了解瓷器是由陶器演变而来的,是对原材料的优化选择、工艺水平的不断提升[2]。由于这个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通过这样的对比了解,学生的兴趣被大大提升。同时,学生在学习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还能发现原来古人很早便能使科学技术服务于生活,使生活更便捷,如北宋定窑孩儿枕(见图1)。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使课堂学习氛围更浓厚、学习效率更高。
图1 北宋定窑孩儿枕
二、在传统工艺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美的艺术的审美感知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在传统工艺美术教学中体现为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感悟、讨论、比较等方法分析、描述工艺美术作品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类别,从而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工艺美术作品。由此可见,审美感知能力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发现美的事物上,这一点也是过去许多人在理解中存在的误区,大家认为审美感知很简单,然而事实上,审美并不是简单地对事物的美或者丑的判断,而是通过审美感知能力,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世界文化,增强包容心,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知能力[3]。
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信息化教学设备和平台开展传统工艺美术的深度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在传统工艺美术学习的活动中,会促使学生接触到更广泛的信息元素,较好地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同时,深度的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等方面知识时,更深刻地把握作品传递出来的历史元素、情感和价值观等。
以苏少版美术八年级下册《生活的艺术——中国工艺美术》一课为例,本课属于欣赏、评述的学习领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漆器是中国艺术家追求艺术表现的重要领域,也是人类文明史上很重要、很直观的文化遗产,甚至有很多还承载着人类的历史。在教材中,从汉代的漆食案、唐代的金银平脱古琴到宋代的云纹剔犀盒再到明代的描金药盒都进行了详细说明,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漆器的装饰性成为主要功能,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使漆画成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见图2)。在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其所表达的思想内涵,让学生了解漆器的更多知识,领悟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利用网络图片、视频、相关文本材料等资源,从理性入手到感性提升,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分析与讨论,提高鉴赏中国漆器艺术的能力[4]。
三、教学评一体化在传统工艺美术教学活动中的体现
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活动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评价是检验、提升美术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美术活动、美术作品如果缺少了评价环节,那对于教学来说是不完整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过去的教学评价中,受功利性思想和实用性思想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存在过于重视实用性的评价,而忽视学生个体发展,轻视学生情感以及能力体现,以及对评价的目的不明、缺乏正确定位等问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也有越来越多的教学评价被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有效的教学评价应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坚持素养导向,坚持以评促学,重视表现性评价,坚持多主体评价。认识到评价原则后,要想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准确性,我们还应在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上下功夫,让评价内容更丰富,以符合学情,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评价主体的作用,形成多方共同激励的机制,加大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力,提升学生学习的信心[5]。
以苏少版美术八年级上册中《蓝白之美》一课为例,由于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所以引导学生动手创作是学习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创造应有的放矢,前面的讲解和分析环节也必不可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教材内容为基,从蓝印花布的丰富纹样造型、形式特征、广泛应用到蓝印花布(见图3)的工艺过程,一步步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激发想象力,结合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运用,让学生形成创作思维。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首先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一方面包括学生在创作作品中的行为表现、学习态度以及本课中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等,另一方面还包括对作品的评价是否切合“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设计思想,设计中是否具备创意和创新,以及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等,同时评价反馈要及时,且具备一定的针对性。总体上来说,以鼓励为主,还要指出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积极性,又能够帮助学生改进在学习和创作中的不足。
四、在传统工艺美术教学中坚持五育融合,合理进行跨学科教学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还要坚持五育融合的教学理念,并合理进行跨学科的教学活动。五育融合指的是将五育的整体性、综合性融入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不同课程内容与五育元素的联系,以此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现阶段,项目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对于跨学科的要求越来越多,美术作为艺术类的基础学科,也已经成为跨学科教学中的一个环节。除了应用于项目式的学习中,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应注重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尤其是与相关艺术、历史等学科的联系,并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面认识事物[6]。
例如,在苏少版美术八年级下册《园林·探幽》一课教学中,教师结合人教版语文教材中《苏州园林》一课,让学生了解造园元素中的木雕(见图4),并探寻其文化渊源,通过理解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质和体悟其独特的人文气息,探寻中华传统哲学理念和审美情趣对江南园林建造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从审美和文化两个角度对苏州园林形成新的认识,充实学生的艺术素养,通过苏州园林全景欣赏,从而引导学生在游园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园林建造与文化艺术之间的有机结合。在最后的创作实践活动中,用木刻的形式体会园林中的传统建筑,深化对江南园林的审美体验[7]。
五、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下初中美术教学的关键任务之一。传统工艺美术作为初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提升个体艺术鉴赏水平,塑造学生优秀品格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价值,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未来还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钻研和学习,并进行积极的教学实践活动,以推动传统工艺美术的图案、工艺、制作技巧和教学的结合,从实践中总结和反思,以便进一步推进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