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以构成设计课程为例

2023-12-27许泽萍

天工 2023年23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艺术设计美育

许泽萍 邓 腾 向 南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独特性,课程思政工作既要重“技”更要重“德”,既要守正更要创新。创新的关键是要与具体专业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与针对性。本项目以“课程思政”为抓手,以构成设计课程为依托,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生态文明,弘扬美育精神,探索一条可持续、真示范“思政+艺术”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并应用于实践。实现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同向同行,形成同频共振效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现状

目前,在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文献研究方面,柴永柏(2015)[1]定义了课程思政,提出了针对艺术类院校学生特点,采取特殊的教学方法理念,开拓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思路。上海戏剧学院党委宣传部(2019)[2]汇编了上海戏剧学院教师德育课程成果,探索了在艺术课程中体现思政艺术的模式和实践,总结出艺术实践中思政育人的对策。韩志孝(2021)[3]分析了课程思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院校以“三德四步法”为基本策略推进课程思政实践的设想,并以艺术设计课程为例进行具体实施过程说明。李晨(2023)[4]聚焦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痛点、难点、重点,从传统文化的视角探究课程思政的内容、理念和意义。

在关于德育和美育融合的文献研究方面,张龙等(2021)[5]分析了美育与德育的内涵和特点,指出了当前高校美育与德育的困境,并分析其原因,提出了解决困难的策略。殷玲玲(2021)[6]探讨了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论证了从美育通向德育的实施路径,指出“德美”融合的必要性。夏静(2022)[7]基于文化产业,从政治站位及发展站位分析利用文化产业推动德育和美育有机融合的机理,探索德育与美育相融合的教学模式。

现有研究主要从宏观方面探讨了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体系构建、路径实施、育人模式等措施,对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有了初步成果。但基于五育并举,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把德育和美育有机融合创新课程思政,尚缺乏研究,这正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重技能、轻文化”,难以将思政理论知识与艺术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导致“思政+艺术”教育存在“两张皮”现象,因此,革新传统教材和教学内容,打破彼此之间的壁垒,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精心设计教学单元,推动艺术课程思政的创新与实践,才能更好地将思政之盐有机融入育人之汤。

教师通过革新教学理念、重设教学目标、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可以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学习能力不足、理论知识薄弱、技能训练无序、理解能力欠佳是本课程面对的艺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教师应革新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知识结构体系为基本,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依托,重构“进阶型”教学体系,利用混合式教学,探索出能够激发学生内生动力的教学模式和培育策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可持续学习能力。

三、构成设计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创新方式

(一)构成设计课程思政改革理念

“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关键在于如何落地。构成设计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渗透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因此,基于课程思政目标导向,本文依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专业能力需求,结合构成设计课程特点、学情及学生认知规律,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以文化立德,以实践育能”的教学理念,重构“进阶型”教学体系;创建思政引领“德、美、技”协同育人的实践平台,将“四环八步”教学模式灵活应用于教学实施全过程的同时有机融入课程思政。致力于带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增强文化传承、设计立新,全方位培养具备“崇能尚礼、德技双馨”职业品质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别有用心”“不着痕迹”地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二)构成设计课程思政改革实践

1.优化六维课程思政目标

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课程要求的德育、知识、学习、创新、应用、美育六维目标中,实现课程育人的循环递进。德育层面,鼓励交流合作,塑造积极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知识层面,认识传统纹样、色彩、文字、设计风格的构成元素,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学习层面,统筹三大构成的表现形式,倡导和谐共生;创新层面,引导绿色设计,感受工匠和创新精神;应用层面,强调形式美的构成法则,传承学以致用;美育层面,树立中国美学观念,弘扬美育精神,激发使命与担当。

2.重构“进阶型”课程体系

为更好地落实创意设计赋能人才强国战略思想,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工艺美术品设计师》中相应的工作内容建构课程体系,将传统文字、传统纹样、传统色彩、绿色设计的教学内容融入“践行美育浸润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素养”的思政教育和美育主题,以注重知识、技能提升和文化素养培养的“双主线”,设计为4大模块、14 个项目。学习主线以“平面—色彩—立体—应用”进行串联,先从平面图形创造,再到配色,再到立体模型制作,最后拓展到应用层面,由点带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见图1)。

图1 构成设计课程体系

3.创新“四环八步”教学新模式

基于艺术类设计师岗位工作流程,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教学过程的“导入、执行、立新、转化”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完成各项任务:(1)基础知识:利用教学资源,自主探究课程基础知识;(2)任务驱动:源于岗位工作,明确工作任务;(3)案例仿做:训练基本技能,内化重点知识;(4)项目实战:探析设计工作流程,化解技能难点;(5)设计立新:绿色设计,打破传统思维;(6)传承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7)项目拓展:参与创新创业大赛、技能竞赛,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8)社会服务:促成果转化,实现立德树人,弘扬美育精神,使学生在有效掌握课程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升创新创造能力(见图2)。

图2 “四环八步”教学模式

4.创建“德美技”协同育人实践平台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围绕“思政引领”的课程目标,加强构成设计课程思政建设,创建“课赛融合、课创融合、课展融合、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凝练岭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命精神、绿美广东等创作主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美育功能融入具体的项目实践,实施“德美技”融为一体的教学措施,达成在实践过程中真正将专业知识技能外化于行、思政教育内化于心的育人效果,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传承工匠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构建混合式多元互动教学手段

依托国家级职业教育广告艺术设计资源库构成设计课程资源,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技能与德育、美育融为一体,重构“线下+线上”混合式多元互动教学模式。课前,通过线上项目导入,学生自主预习;课中,通过线上线下进行设计执行、方案优化、成果展示及评价;课后,进行线上线下拓展提升,开展多主体、多层次互动与实践,将枯燥的静态知识动态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课程思政和日常思政同向同行,打造“有魂有能、有声有色”的课堂。

四、构成设计课程思政改革阶段性成效

(一)“思政+艺术”有机融合的课程思政研究成果丰硕

项目组成员作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从2018 年开始探索课程思政育人的教育教学改革,并开展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工作,主持“艺术+思政”有机融合的课堂革命,该项目获广东省教育厅立项。团队成员主编出版了国家职业教育广告艺术设计专业资源库配套教材《设计构成》1 部,参与国家职业教育广告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子项目构成设计课程建设;主持教育厅等各级相关教科研项目12 项;主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 门,主持省级、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 门;指导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 项,指导广东省“攀登计划”2 项,发表相关教改论文14 篇,获实用新型专利15 项。前期建设基础良好,课程团队在实践教学以及教学改革方面成果突出。

(二)依托“德美技”协同育人平台,育人特色显著

目前,思政引领,“德美技”协同育人平台已初步建设完成,并开展了系列教学实践,依托平台,学生的价值观逐步稳固、人文情怀明显提升,学习能力大幅提高、专业技能快速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职业素养进一步养成。近两年学生就业率为98.3%,教学成果斐然。“德美技”协同育人平台取得的成效已成为校园文化和思想道德实践教育的特色品牌,该项目曾参与“灯塔工程”广东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精品项目评选。

(三)教学资源建设成果为实施本教改项目提供了有力的资源支撑

项目组负责人参与了国家职业教育广告艺术设计专业资源库构成设计课程建设,该课程“融合思政”建设总素材715 个,总时间长2 374 分钟,其中视频253 个、微课130 个、动画视频32 个、虚拟仿真教学6 个、课件158 个,教学资源丰富多样,助推信息化资源与教学的整合,形成“线下思政+线上思政”教学模式,助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五、结束语

构成设计课程思政改革,聚焦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质与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课程思政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美育熏陶,讲好中国故事,赋予课程思政崭新的时代内涵。实现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同向同行,形成同频共振效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艺术设计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星.云.海》
《花月夜》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