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振兴”: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的目标
2023-12-27林昆勇
文|林昆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五大振兴”是一个统一整体,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推进“五大振兴”,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重要任务,更是新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的核心任务。
一、产业振兴: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贯彻产业振兴理念需要做好“特色”文章
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做好“特色”文章。特色是乡村产业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因地制宜下功夫做好“特色”文章是关键。乡村产业振兴,关键是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勇于打破发展常规,发挥独特优势,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理念落地落实。首先,立足农村自身的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本乡本土的特色产业。突出特色优势,着力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充分挖掘乡村稀有农产品的特性,着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避免同质竞争,满足市场多元需求。其次,乡村发展特色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但是由于交通、资金、人才、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尚未转化为农民增收优势。做强做大做精乡土特色产业、形成规模化和品牌化,需要树立“标准化”思维和“绿色化”意识。最后,地方各级政府要积极搭建特色产业发展平台,汇聚社会各方资源向乡村集聚,逐一打通乡村产业振兴的“经脉”,完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增强农民科技素养,提升乡村产业品质品牌,因地制宜地发展乡土小宗类、多样性特色种养,加强保护和开发地方品种种质资源,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进入“快车道”。
(二)贯彻产业振兴理念需要做好“融合”文章
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实现农民美好生活的根本前提。产业兴旺作为有效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抓手,是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坚实基础。首先,大力推进农业和工业、加工流通业、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的融合,积极推进农业与信息产业、服务业融合,纵深推动乡村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乡村产业链,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其次,积极培育乡村多元融合主体,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大胆探索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大力促进乡村产业的深度交叉融合,形成乡村“农业+”多业态发展新态势,健全乡村产业体系,畅通农民增收渠道。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采取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统筹做好乡村教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工作,满足乡村人民群众有稳定收入、优质医疗服务、教育公平、住房改善和优美环境等方面的需求,让乡村居民安居乐业,推动乡村实现经济更加发达、社会更加和谐、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生活更加殷实、环境更加友好的全面振兴发展。
二、人才振兴: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贯彻人才振兴理念就要注重“培养好”人才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我们要实现以人才振兴赋能乡村振兴,坚持把人才振兴放在乡村振兴的首要位置,推动各类人才形成乡村振兴发展合力。一方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好农民农业科技教育,扶持职业院校毕业生回乡创业,支持大学生村官带头创业,重点培养农业生产技术人、农村电商领头人、传统技术传承人和现代化管理经营人等各类乡村人才。另一方面,把涉农职业院校办到县城,把职业教育送到农村,依托国家、省市、县域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培养造就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振兴新农人。另外,大力吸引社会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积极鼓励大学生、退伍军人和在外务工经商者等本土本乡人才返乡担任村干部或开展创新创业。因此,乡村教育评价应采取综合性的措施,而非单纯地关注某一阶段的教育及其经济收益。这对于全面评价当代乡村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乡村教育的健康回报效果也从另一角度反驳了乡村“新读书无用论”,教育成就会对现代乡村人民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二)贯彻人才振兴理念就要注重“留得住”人才
制定有效政策引导,让愿意留在乡村、回报乡村、建设家乡的人才留得住、安下心,大力激励各类人才在乡村施展才华,培养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尤其是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农民、一线农业生产技术人员等“土专家”“田秀才”,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一方面,优先保障和投入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资金。另一方面,创新乡村振兴人才的激励奖励新举措。重点以人才振兴引领支撑乡村振兴,构建以国家需要、产业需求、行业应用为导向的乡村人才培育机制,形成乡村人才分类评价体系,造就一支高素质乡村人才队伍,着力留住乡村生产经营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产业实用人才、乡村科技推广应用人才等。
三、文化振兴: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的真实底色
(一)贯彻文化振兴理念要传承提升农耕文明
乡村振兴不能只注重乡村经济发展,更应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的作用,大力培育乡土新风尚。积极保护与培育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洋溢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以及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充分挖掘与整合乡村农耕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大力推进乡村文旅特色村庄建设,着力打造乡村生态旅游示范区、乡村旅游区、农家乐、森林人家、特色旅游民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乡村文旅特色品牌。
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着力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乡村优秀的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不断改善乡村农民的精神面貌,重点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乡村物质文化遗产,大力保护好乡村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和农业遗迹。着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切实提高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持续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让乡村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出更加灿烂的独特魅力和迷人风采。
(二)贯彻文化振兴理念要走乡村文化兴盛道路
乡村振兴需提振乡村文化,乡村文化兴盛将为乡村振兴提供创新源泉和注入持久动力。坚守乡村文化根脉,传承和弘扬好乡村传统文化,深入挖掘蕴含乡村的文化精髓。立足当代乡村发展现实,推动传统农耕文化创新性发展,推进优秀乡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度融合,让优秀传统乡村文化继续焕发勃勃生机,在不断创新、补充、拓展、完善中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全面展现乡村文明发展的新风貌和新气象。在乡村文化兴盛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务必要坚持“两手抓”,并且“两手都要硬”。一手抓发展乡村先进文化,要旗帜鲜明地发展乡村先进文化,支持发展乡村健康有益文化,充分尊重各个民族创造的特色乡村文化,充分尊重各地农民群众拥有自身的独特乡土文化;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乡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强化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乡村居民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乡村居民的自觉行动。一手抓改造乡村落后文化,要坚决抵制乡村落后、愚昧、保守的腐朽文化,坚决摒除乡村封建迷信活动、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要贯彻乡村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方针,全面提高村民道德素质水平,不断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乡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好文化引领风尚、教育群众、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积极作用,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总之,要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文化,不断探索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有效途径,不断开拓创新发展乡村先进文化,使文化振兴在助推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进步”的进程中彰显出独特而迷人的乡村文化魅力。
四、生态振兴: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的应有担当
(一)贯彻生态振兴理念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乡村生态振兴,要着力保护美丽乡村的生态环境,深刻认识生态是乡村最大的优势、最好的品牌、最核心的竞争力和最宝贵的财富,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坚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完善乡村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乡村生态文明体系,促进乡村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有机结合,把乡村生态资本变成乡村富民资本,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变为乡村经济发展优势,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生态文明新路径。“十四五”时期,我国继续把农村“厕所革命”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大力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综合治理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完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致力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支撑点。要科学认识和把握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决不能以牺牲乡村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取得经济的发展,而要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与乡村自然环境保护的相互促进,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融合。
(二)贯彻生态振兴理念要走乡村绿色发展道路
绿色发展是实现乡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与生态良好的有效方式,是稳步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与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方式。乡村生态振兴要坚定不移地走乡村生态优先、乡村绿色发展道路,让“绿色”成为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要正确认识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绿色发展的关系,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乡村高质量发展新路。一是要把握绿色发展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根本要求,严格按照乡村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乡村产业兴旺下功夫,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发展,全面兼顾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持续探索乡村绿色发展新模式。二是要大力发展乡村生态产业,构建起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污染控制、废物循环、产品优质和协调共生的六要素兼容配套的乡村生态产业技术体系,以及城乡接轨、系统完整、低碳循环的乡村产业生态结构体系,不断提升乡村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大对乡村绿色生态产业的投入力度,积极发展乡村生态农业、工业与服务业等绿色产业,为壮大乡村生态农业奠定坚实基础。
五、组织振兴: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的全局保障
(一)贯彻组织振兴理念要创新乡村治理体系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乡村振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新实践探索,是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治理的新路径探索,是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新范式探索,是基层党委和政府应考能力的新提升探索。乡村振兴要真正实现组织振兴,除了要解决乡村基层组织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还要从顶层制度设计方面,完善好相应的乡村基层组织的管理机制,同时建立好对乡村基层组织的帮扶和监督机制,鼓励乡村基层组织创新发展,推动乡村基层组织实现其积极作用。乡村组织振兴就是在乡村社会转型、国家治理现代化和资源配置市场化三重脉络中展开,并且这三个维度紧密关联、自成一体,对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乡村组织振兴“三重赋权”(一是权力维度——行政赋权;二是社会维度——社区赋权;三是经济维度——市场赋权)的内在逻辑,是在乡村振兴发展实践层面持续不断地相互关联和互动中形成的未来乡村振兴的科学发展理念。县乡村各级党委(党组)紧密结合本地区、本乡镇、本乡村实际,推进乡村治理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紧紧围绕党中央明确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进行研究和部署,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及时总结提炼在乡村治理中行之有效的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不断推动乡村振兴各方面制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二)贯彻组织振兴理念要走好特色减贫道路
组织振兴的关键在于把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全力提升美丽乡村的生活质量,精准扶贫是我国打赢乡村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开发式扶贫方针是我国乡村特色减贫道路的鲜明特征。把握乡村基础条件差和乡村发展任务重的工作难点,瞄准乡村人民群众的民生需求,补齐乡村资源短板,把乡村特色减贫工作做得更细、更实,重点加强产业振兴,快速发展脱贫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和旅游项目、光伏项目及电商项目等新业态。乡村组织振兴重点在于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要充分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着力优先配强乡村基层党支部领导班子,打造一支懂农业、懂农村、懂民情的乡村基层党组织队伍,带领乡村居民走出一条特色发展道路。坚持扶贫、扶志和扶智相结合,坚持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乡村振兴,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互促共进的大扶贫新格局,形成全面立体的制度体系。乡村特色减贫这一制度和治理体系必将更加成熟,必能更好地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保障乡村振兴事业的繁荣发展。
六、结语
“五大振兴”理念视域下的乡村科学发展是一种整体发展模式,是用系统整体观的维度评价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只有在全面协调的框架里谈论乡村振兴和社会发展才能最有效应性。因此,务必要将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发展理念纳入乡村全面振兴发展中,拓宽乡村振兴发展的认识维度。新时代乡村振兴事业必将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也必将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