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推进金融健康建设
2023-12-27尹优平
尹优平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发展普惠金融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安排,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稳步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22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于2023年10月11日由国务院正式印发,明确了未来五年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近期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明确要求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金融健康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高级形态,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推进金融健康建设是做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的重要一环,是增强金融普惠性、构建中国特色金融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助于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金融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助力更好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服务实体经济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深入研究探讨和务实推进。
金融健康概念的提出和国内外的探索实践
金融健康作为一个专门概念提出的时间不久,但金融健康蕴含的理念很早就开始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礼记·王制》中提到的“量入以为出”,以及我们经常使用的成语“未雨绸缪”“一诺千金”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金融健康的要求。
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等一系列重要事件的发生,促使全球日益关注并积极推进金融健康建设。2015年,美国金融服务创新中心(Center for Financial Services Innovation,CFSI)提出个人金融健康概念,受到国际社会关注。2021年,担任联合国秘书长普惠金融特别代表的荷兰王后马克西玛创立了金融健康工作小组,致力于在普惠金融的框架内推动金融健康工作。2022年6月,世界银行发布了2021年度全球普惠金融调查(Global Findex)数据和分析报告,首次在报告中设立专章讨论金融健康问题,反映出金融健康在全球是一个普遍性问题,也是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2024年,G20框架下的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GPFI)也将研究探讨金融健康话题,将其作为衡量金融质量、增进金融福祉的重要方面。
近年来,金融健康逐步从理念走向实践。一些国际组织和部分发达国家较早开展金融健康实践,比如,联合国资本发展基金(UNCDF)于2021年7月发布《全球金融健康白皮书》,构建了衡量金融健康的基本框架,对监管当局和金融机构提出了促进金融健康的相关建议。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局(CFPB)发布了金融健康量表,可用于初步评估个人的金融健康状况,跟踪金融健康的变化情况;CFPB还提出了一个青少年金融能力开发模型,为美国青少年设计和提供金融教育机会,目的是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培养其金融素养,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金融能力,从而改善金融健康状况。美国金融服务创新中心推出“美国金融健康脉动”计划,跟踪调研美国人的金融健康状况。
国内也日益涌现金融健康的实践探索。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已尝试开展了一些金融健康相关工作,例如,原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近几年一直在做金融健康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探索建立了金融健康指标体系并开展了金融健康调查。该指标体系包括日常收支及平衡管理、风险应对及保险保障、金融素养及行为理性、财务规划及未来信心四个维度的若干个指标,能较为系统、全面地衡量居民金融健康水平。中国人民银行与世界银行合作开展了普惠金融全球倡议(FIGI)中国项目,其中包括“财务日记”调查等金融健康相关实践。2022中国财经素养教育高峰论坛聚焦“树立金融健康与韧性观念 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主题,发布了《关于树立金融健康观念,强化金融韧性建设的倡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较早使用了金融健康概念,并开展了较大范围以及面向外卖小哥、蓝领工人等特定群体的金融健康调查和实践。
金融健康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
目前尚未形成公认的金融健康定义,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多个角度探讨金融健康,宏观上一般关注金融发展与金融稳定的动态均衡和良性互动,中观上主要关注金融系统的发展和安全稳健,微观上主要关注居民和企业等的金融健康状况。总体而言,金融健康是一个系统宏大的概念,在宏观、中观层面与金融稳定、宏观审慎、微观审慎等关联较多。当前国际上对金融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人或家庭的金融健康。
不同机构、不同学者对个体金融健康的诠释有一定差别。CFSI认为,金融健康意味着个体每天的金融状况都是良好的,且具有一定的金融韧性和把握金融机会的能力。联合国资本发展基金提出,金融健康是指个体可以实现日常生活需求,能应对突发财务危机并追求长远财务目标的状态。联合国金融健康工作小组将金融健康的概念进一步扩展,提出金融健康是指个人、企业或金融机构通过货币资产和负债状况来衡量自身健康状况的一种状态,将金融健康从个人扩展到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金融状况。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9)》提出:“金融健康是指消费者通过运用金融知识、使用金融工具、采取合理的金融行为达到良好的个人财务状态。”
一些机构也对小微企业的金融健康开展了研究。美国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认为,小微企业的金融健康体现在四个方面:小微企业持续生产净利润、有能力履行短期和长期经济义务、在意外的经济下行和冲击中能够维持运营以及有能力使用债务融资和收益现金为其增长提供资金。美国金融服务创新中心认为可以用来衡量小微企业金融健康的指标,包括是否能支付应该支付的费用、是否有充足的现金储备、是否有全面的财务管理系统、是否有应对重大风险的计划、是否有应对现金流波动的计划、是否有适当的保险、是否能及时获得负担得起的信贷、债务负担是否可持续等。
综合考虑各方的观点,对微观主体来说,金融健康大致包括:能够较好管理日常收支,足额按时负担各项支出;有较好的金融素养,能较为合理地使用金融工具,做到理性投资、风险为本;具备良好的金融韧性,能够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财务冲击;具有良好的信用状况,能做到理性负债、诚实守信、有借有还;能提前制定金融规划,具有较好的未来,能循序渐进实现自身目标。普惠金融主要关注金融服务“有没有”,而金融健康更多关注金融服务“好不好”。也就是在金融服务“有”的基础上,通过个体努力和外部支持,促进金融消费者从日常收支、金融素养、金融韧性、金融规划等多个方面不断改进自身金融状况,最终实现金融健康。
金融健康建设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和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金融健康建设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和打造金融强国。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普惠性是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特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需要持续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金融健康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高级形态,推进金融健康建设将有助于确保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金融强国是广大人民和市场主体共建共享的强国,不仅体现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强大,更体现在广大民众、企业具有高水平的金融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金融健康建设就是要促进广大民众、企业不断达到金融健康的状况,这将有助于筑牢金融健康的微观基础。
金融健康建设是服务实体经济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途径。首先,金融健康能促进经济增长和共同富裕。促进金融健康建设,致力于消除金融排斥或制约,并根据消费者的当前状况和未来发展等提供相适应的高质量金融赋能,使金融服务成为居民和市场主体勤劳奋斗的有力帮手,进而汇聚起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助力收入水平提升和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其次,金融健康有助于增强行为理性、维护金融稳定。近年来,不少经济学家发现金融消费者往往具有过度自信、反应不足、羊群效应、动物精神等非理性特征,部分群体的金融素养和金融能力不足,叠加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很容易出现行为偏差和不理性行为。尤其是当经济社会中处于金融健康状态的群体占比较低时,可能形成局部性金融风险,甚至演化成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些都是金融健康建设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此外,金融健康建设还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精神文明建设。金融健康是在积极营造一种向善的金融文化,金融健康强调的量入为出、诚信守约、长期规划、有借有还等理念能够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在促进金融健康建设时,积极引导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等融合发展,有助于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金融健康建设体现了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是金融部门履行社会责任的生动体现。金融健康建设反映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个体努力和外部支持的有机结合,是个体金融需求和金融体系包容的有机结合,这离不开个体自身的努力,也更需要金融部门理念和行动的全面创新升级,这既包括金融管理部门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金融健康建设,也包括金融机构如何更好地将金融健康的理念和要求融入经营展业实践。从长远看,这不仅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金融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助力人民群众更好追求美好生活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也能够促进金融业发展更可持续、更加稳健,应当成为金融系统新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
金融健康建设是践行“负责任金融”理念、促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发展普惠金融必须践行“负责任金融”理念,必须向着金融健康的目标前进,否则看似较高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有可能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比如,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前,信贷可得性保持很高水平,也有大量的保险和证券服务,看似实现了较高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但最终消费者和全球经济都遭受了极大的损害和冲击。此后,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都对负责任的金融活动展开了深刻反思,并大力倡导“负责任金融”理念。
“负责任金融”包括三个主体和三大支柱,三个主体包括金融机构、金融监管者以及金融消费者,三大支柱包括金融教育、金融机构自律管理和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其中,金融教育旨在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培育消费者风险责任意识,增强消费者对金融产品的选择判断和决策能力。金融机构自律管理要求金融机构把对消费者负责的理念和实践贯穿于商业行为的始终,将其融入企业战略、公司治理、产品设计、营销方式、风险管理等方方面面。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则是要建立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体系,健全包括完善产品信息披露、公平合理定价、个人信息保护、纠纷解决机制等在内的制度规则。
推进金融健康建设与负责任金融的出发点具有相似性。促进金融健康的实践就是在践行“负责任金融”理念,二者都强调以负责任的方式给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都强调其金融服务对消费者来说是适当的、可负担的,金融健康更进一步强调其金融服务能够促进消费者金融健康水平的提升,同时也更加注重强调消费者本人应在改进自身金融健康状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探索推进金融健康建设的几点考虑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深入探索推进金融健康建设,持续提升普惠金融发展能力,有效助力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促进我国金融实力和水平全面提升,更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金融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我国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任重而道远,需要有关方面携起手来、共同发力,未来一段时期的着力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坚持高点站位,探索加强金融健康建设的顶层设计。坚持把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在现有普惠金融覆盖面较广的良好基础上,探索谋划金融健康建设的整体发展目标和路径,将金融健康建设的理念和要求融入相关政策文件的制定,多管齐下推进金融健康建设。探索完善与金融健康建设相适应的激励性政策安排,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基层党组织等各界力量,营造共建共享的良好金融健康发展氛围,为金融健康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通过外部支持和个体努力相结合,因地制宜促进金融健康建设落地见效。
强调供需对接,推动金融机构积极践行金融健康要求。积极发挥金融机构主力军作用,推动金融机构将金融健康要求融入展业经营的全过程。引导金融机构探索从金融健康视角丰富客户画像,全面了解客户的金融状况和金融需求,从金融健康要求出发当好客户的咨询顾问和服务者,真正做到从客户角度出发推动产品创新、供需对接和客户服务,更好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助力客户更合理规划和管理自身资产负债,有效增强金融韧性,实现客户金融健康水平和银行经营效益的双提升。特别是对于新市民、农户、小微企业等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其往往存在缺信息、缺信用等难题,金融健康状况有更大提升空间,促进金融健康可以成为金融机构了解和服务这部分群体的有力抓手。
强化科技赋能,发挥数字技术在金融健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数字技术日新月异,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促进数字技术与金融健康建设各方面的有机融合,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持续深入推进普惠金融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通过科技赋能不断拓宽拓深普惠金融服务,着力弥合“数字鸿沟”,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量。继续加强数字金融等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发挥数字技术在金融健康的理念宣传、评价评估、实践落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注重固本强基,为金融健康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探索将金融健康理念融入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化完善高效、便捷、安全的支付、征信等金融基础设施,合理降低普惠金融展业经营的制度成本,使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便捷金融服务。在优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和框架时,可考虑纳入金融健康理念,如在完善商业银行法、推进个人破产等立法工作中充分考虑金融健康的要素。探索建立与金融健康要求相适应的监管规则体系,审慎监管、行为监管等多管齐下、有机互动,打造有利于金融健康建设的良好金融生态。
突出为民负责,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并有力保护其合法金融消费权益。坚持系统观念,有效落实“负责任金融”理念,统筹考虑推进金融教育、金融消费者保护与金融健康建设,发挥三者之间协调联动的倍增效益。金融健康作为相对较新的概念,需要通过金融教育加以普及推广,可探索在金融教育顶层设计中有效融入金融健康理念,系统推进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统筹开展集中性金融知识普及活动,不断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使消费者充分明白每个人是自身金融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从需求侧为消费者积极追求金融健康充分赋能。同时,不断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提升金融消费纠纷多元化解处理质效,严厉打击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金融健康保驾护航。
推进监测评估,为金融健康提供科学的衡量标准。开展金融健康监测评估和诊断十分必要,是推进金融健康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对个人、金融机构、金融管理部门等都具有积极意义,有必要深入研究并建立相关制度加以推进。要探索完善科学、合理、有效的金融健康评价指标,探索研究开发金融健康诊断评估工具,在有条件的范围内探索建立个体、企业等的金融健康档案。常态化组织开展金融健康诊断评估,及时掌握了解个体、企业的金融健康状况,为不断优化完善金融健康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