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英教学课程中思政教育融合初探

2023-12-27庄鲁文林凯荣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7期
关键词:全英专业课思政

庄鲁文,林凯荣,朱 涵

(中山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广东 珠海 519082)

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发展,另一方面又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竞争。在与各国的频繁交流与合作之中,我们急需可以用英语交流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各大高校纷纷引入了全英教学的理念。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道德是一个人观念、立场、行为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是促进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全英教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背景

(一)全英教学的需求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双一流”规划的颁布对中国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国际化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实施“全英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1]。在全英的授课之中,学生的英文能力将得到一定程度提升,视野也将更加开阔。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科研成果涌现出来,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与认可。“全英教学”培养出的人才在与国际科研人员的交流与合作中更具有优势,使科研合作更具效率化。

全英教学是为了使学生在全英教学的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能够及时掌握国际上前沿理论以及该课程所需的英文词汇,便于学生今后出国留学与学术交流。全英教学配套英文教材,使得学生对某一概念的理解更加贴切,避免了翻译所产生的一些偏差,学生也能更加清晰地了解某一理论及其探索的过程。全英教学模式锻炼了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鼓励学生多交流、多讨论。受应试教育影响,中国学生往往更加注重英语的阅读与解题能力,而忽视了视听能力,这导致许多高分学生的英语视听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进行交流与对话。因此,全英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一现象,并可提高课堂的活跃度。同时,全英教学模式又培养了一种英语思维,鼓励学生用英语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和交流,为后面英文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做好了准备。

随着“双一流”的建设,全英教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各大高校开始推行这一模式,并展开相关理论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一定成效[2]。“双一流”建设越来越得到重视,全英教学模式也呼之欲出,各高校在这一模式的推行下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使得全英教学模式更加成熟化与科学化,为培养国际型人才、推动中国高校的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二)传统思政课的局限性

传统思政课内容局限于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教师只是通过知识点的罗列,把这些知识有条理地传授给学生。这种思政的传授方式往往具有课程枯燥、与学生专业不能充分结合等问题,因此,为了更有效地传授思政教育和贴合学生专业发展,课程思政呼之欲出。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它是借助专业课、通识课等平台进行政治教育的一种实践活动[3]。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基础上融入思政的教学,这不等同于思政课上传授课本的理论知识,而是在传授专业课基础知识的同时,穿插思政教学。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思政”和“专业知识”是相融合的,而不是独立分开的。传统思政课往往是几个不同专业组成的大班级授课,这样不能很好地因材施教。而课程思政是教师在某一专业课的授课中,根据本专业的特点融入思政教学,在本专业背景下,学生更能切身体会到思政教学的意义,也更便于将思政理念融入未来的工作中。

二、全英教学课程中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之下,我们不可能闭门造车,全英课程教学方便我们掌握国际最新科研动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接触些西方的意识形态,我们唯有强大的思政教育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这正体现出了全英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4]。

人们一直注重立德树人,而把思政教学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是高校贯彻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以“育人”为导向的思政教学融入以“育才”为支撑的课程教学之中,使之充分融合,才能构建出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5]。教育学家吕型伟曾说“欲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宁无才”。“育人”是培养人才的根本,先成人再成才。对大学生来说,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是至关重要的,但前提是先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青年,德才兼备,这样才能成为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否则,纵使知识储备丰富、学术水平高超,但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将所学知识用于对社会乃至国家有危害的方面,其也将受到人们的谴责与唾弃。

使用全英教学模式,虽然便利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但也很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冲击,也因而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人才流失。而通过思政的教学,在“育人”的基础上,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具备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能让学生充分了解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够积极吸收其优秀一面,去其糟粕。人在接受正确教育指引下,才能实现认识逻辑、情感逻辑、行为逻辑的统一。同时,在通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协同作用下,课程思政能使人自觉追求真、善、美,使人生更有意义[6]。因此,课程思政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指引,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向上、追求理想、丰富生活,让学生更容易成长、成才,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

(二)知行合一

思政教育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行为的规范与指引。专业课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的课程,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7]。传统思政课注重理论知识传播,缺乏实际的应用,而课程思政能够使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专业课涵盖范围广,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实践中接受思政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正确的价值指引,在不同专业实践过程中提升思想素质。同时,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思政教育也有利于培养职业素养,可为以后工作提供一定帮助。现如今,国家越来越注重实用性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近些年的专业型硕士数量与日俱增。一定数量的实践人才涌入社会和工程项目,这对其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否则,倘若道德败坏的人涌入社会和工程中,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全英教学课程中思政教学的可行性

(一)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是全英教学课程的灵魂,全英专业课程建设需要一个思想素质高和教学能力强的团队,这对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我校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大部分教师拥有海外留学背景,为专业课的全英教学奠定了良好的英语基础。这些教师在全英教学模式中起着关键作用,他们可以借鉴国外优秀的教学模式,并将其用于课堂。例如,国外课堂更加注重合作与交流,善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我们相应地可以在课程中设立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合作与交流、多多思考、勇于发言,提高课堂的活跃性。同时,教师对学生起着榜样的作用,也应注重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用自己的高尚品德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课堂教学内容思政的融入

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学,不等同于思政课,不能生搬硬套思政课内容,将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分开,而是在与专业课融合的过程中传播一种理念,让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8]。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过于单一乏味的知识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因此,在使用外文教材介绍相关外国人物的同时,可介绍一些该领域的中国科学家,探究其背后的故事,在他们身上提炼出值得人们学习的优良品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基础上接受了正确的思政教育,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课程中加入思政教育并不是时间的浪费,想反,它与专业知识教育相辅相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与传统思政课不同,在学生探究专业知识背景的同时,传输一种思政理念,更有利于学生在未来学习和科研的道路上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提高对科学的崇尚意识。

(三)从专业课历史意义出发(以地下水动力学为例)

地下水动力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地球各个圈层以及人类相互作用下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通过对这些规律的研究,人们可以合理运用它为人民服务,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在地下水动力学中挖掘思政元素,可以从20世纪末缺水的那段时期出发,了解先辈们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艰苦卓绝的品质。他们不辞劳苦,任劳任怨,积极投身于家园与祖国事业的建设当中,为现如今祖国的繁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需提醒学生,要能够抵抗外界因素,怀有先辈们艰苦朴素的精神,一心投入学习,为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奋斗。

除了课堂内容,一些工科专业课有课程实践要求,在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的同时,可因地制宜,穿插些思政教育,讲解当地的一些英雄事迹。这不同于课堂的讲解。一方面,实地考察更具感染力与说服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直观。另一方面,游览祖国大好河山,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须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四、目前所面临的挑战与建议

(一)学生英语水平不足

目前,由于该教学模式尚未成熟,不仅教师缺少相关教学经验,同时,学生在全英教学模式下也会略显吃力。张若希在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英语水平决定着听课的效果,同时60%的学生表示课堂上很少和老师互动且需中文辅助来表达[9]。我校中山大学大部分学生英文水平良好,但部分同学对全英教学模式下专业知识的理解产生困难。在此情况下,再辅以思政的教学,其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同时,高校专业课程往往安排紧密,学时紧张,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传授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对时间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想要提升课堂效率和提高听课效果,一方面学生需利用课后时间阅读一些英文书籍,提高英文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在课前需及时预习相关课程知识,对每堂课的知识点有一定初步了解,这将使课堂的听课效率显著提高;另一方面,教师需认真备课,合理规划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的时间,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教育,使二者融会贯通。

(二)教师意愿不强

一方面,高校对教师评价更注重科研成果,导致“重科研轻教学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对全英教学课程融入思政的改革停留在文学教学上,缺少实践导致教师在授课时缺乏参考和建议[10]。教师意愿不强,高校缺少相应改革的具体方案,这导致课程思政的建设举步维艰。同时,学生保研和奖学金往往与绩点挂钩,导致学生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对思政教育支持力度不够。教师、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意愿不强,将导致这一优异的教学模式逐步变为一种形式主义,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因此,想解决这一难题,首先,高校需积极制订相应的培养方案,积极与教师交流,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该改革下的授课。其次,适当增加表彰制度,对课程思政建设积极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表彰,提升大家的意愿度。最后,可定期举办课程思政主题教学活动,邀请相关教师进行教学竞赛,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以形成一套高效且贴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

结语

“双一流”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全英教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也是一个慢慢探索的过程。探索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一些困难在所难免,切忌急于求成,一味追求速度,而忽略其成效。各高校可彼此交流教学经验与不足,相互借鉴好的教学思路与方法,改善已有的不足。同时,在授课的过程中需及时关注学生的听课体验,积极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根据学生反馈,进行改革,让全英教学中思政的融入真正发挥其功效,为国家培养出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综合性国际人才。

猜你喜欢

全英专业课思政
全英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反思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全英的故事
2019年全英公开赛混双决赛中郑思维的技术特征统计与分析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留学生妇产科学见习课全英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