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科学活动游戏化的实贱

2023-12-27江苏省如皋市如城实验幼儿园钱晓燕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3年11期
关键词:小球气球科学

江苏省如皋市如城实验幼儿园 钱晓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强调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由此可见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地位举足轻重。而游戏是幼儿园课程设计的最好载体,将科学教育游戏化,让幼儿在“玩”中体会科学学习的快乐,促进其思维、能力和品质的发展。

幼儿园科学教育游戏化的现实作用

1.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儿童行为学与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基于游戏本身的趣味性,将其融入幼儿园科学教育,而提高科学教育的趣味性则够更好地调动幼儿的好奇心,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

2.锻炼幼儿探究的能力

单一的科学探究略显枯燥,游戏化的科学探究就与众不同了。在游戏中,幼儿不仅可以在探究中感受科学的魅力,还能收获“玩中学”的乐趣,这种乐趣与魅力的叠加,对其科学探究有进一步的驱动作用,并且能不断提高幼儿探究事物的能力。

3.促进幼儿综合的成长

在游戏化背景下落实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动脑思考“科学是什么”,还要使其动手感知,在亲身体验中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追踪事物的本质。这种手、脑、眼多方协调的趣味活动,能够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科学活动游戏化的实践

幼儿科学学习由“科学探究”与“数学认知”两部分组成,因此,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亦可以从“科学探究”“数学认知”两方面着手。

一、科学探究游戏化

幼儿园科学教育,应充分贯彻《指南》精神。而《指南》对幼儿“科学探究”学习提出了三个目标: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因此,我园分别以走进大自然、区域活动、描述讨论为载体,推动“科学探究”游戏化。

1.自然而然

所谓“自然而然”是指让幼儿在“大自然”这一活教材中,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产生兴趣,从而“自然”地展开科学探究活动,自觉提高科学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利用户外游戏活动建设科学教育游戏化平台,为幼儿创造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契机。

活动实录1:随着秋天的到来,幼儿园中的落叶铺就了一条金色小路,脚踩上去沙沙作响,甚是有趣,幼儿们纷纷产生了“和树叶做游戏”的念头。尊重幼儿的想法,我们组织了户外“落叶大作战”游戏,让幼儿自主探索落叶的不同玩法,如“藏宝”“一叶障目”“装饰小路”“捏树叶”等。在玩的过程中,有的幼儿产生了“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为什么落叶几乎都是黄色的?”等问题,对树叶变黄和飘落的原因感到好奇,就生成了“树叶为什么变黄落下来”的科学探究活动。活动开始,幼儿继续玩“落叶大作战”游戏,与之前不同的是他们开始观察对比落叶与树上稀稀拉拉的绿叶的区别,并说出自己的猜想。紧接着,教师与幼儿们一起收集有关“秋天”和“落叶”的资料,最终找到到树木秋天落叶是因为“秋天气温降低,树木中的水分和养分减少,树叶就会慢慢变黄,最后落下来”——自然而然地回答了幼儿的疑问和猜想。

2.“域”见美好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初步探究能力,对“科学探究”的游戏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具备挖掘区域活动的能力,让幼儿在“专门的区域”展开“专门的探究”。同时,利用区域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增强幼儿科学探究体验感,持续提高其学习科学兴趣。

活动实录2:在用气球装饰科学区域的活动中,各种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气球激发了幼儿“吹气球”“玩气球”的兴趣。这时,教师假装没有拿住一个充满了气体的气球,让气球“突然”从手中飞走,从而创设了“气球飞走了”的情境,调动幼儿探究“气球为什么会飞走”的积极性。幼儿们纷纷拿起身边的打气筒让气球“鼓起来”,寻找“气球飞走了”的真相。随着游戏的推进,他们发现“当气球被充满空气时,如果没有扎紧气球口,空气从气球口排出来,气球就会向前冲去”。接着教师的问题来了,利用“气球飞起来会向前冲这件事能干点什么呢?”引导幼儿继续探究寻找答案。

另外,在益智区、建构区等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也可以捕捉有助于幼儿科学探究的元素,让幼儿在更多“区域”遇见科学的美好,并在游戏化的探索中,发展探究的能力。

3.细细道来

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进阶思考。教师在科学教育游戏化中,引导幼儿在探究中思考,鼓励其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分析,以期让幼儿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循序渐进地增强幼儿科学探究的品质。教师可以在游戏化活动中有目的地增强与幼儿的交流,在和谐、轻松的谈话中,让幼儿将思考细细道来。

活动实录3:在科学区域活动中,有的幼儿对在身边滚来滚去的小球产生了兴趣,问教师:“小球只能在平地上滚动吗?”教师没有直接回答幼儿的问题,而是拿出长方形、弧形等不同形状的积木,说道:“你们还记得游乐场里的滑梯和过山车吗?”引导幼儿回忆起斜坡和轨道,果然,有幼儿马上说 “让小球在斜坡上滚”“小球能在弧形轨道上滚”“我要试试”,科学小游戏就此展开。幼儿拿起积木搭建出不同轨道,让小球从轨道上方滚下来,并且开始讨论怎样控制小球的速度,怎样不让小球中途掉下来,怎样帮小球通过障碍物,与此同时大胆地向教师提问,在“说问题”中搭建起科学探索的支架。

二、数学认知游戏化

数学认知方面,《指南》提出了“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三点要求。基于此,使数学认知游戏化,应以真实生活为载体,注重幼儿的体验和感受。

1.生活有数:游戏中发现数学

生活中,幼儿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接触数学,比如,按电梯楼层按钮、查看温度计、和家人出门购物结账、查看时间等。教师应将“生活”与“趣味”元素的融入数学情境,调动幼儿探索积极性,让幼儿进一步感受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活动实录4:“娃娃家”中,幼儿们经常到“小银行”换钱,也总是到“小餐厅”“小超市”等场所消费,询价、结账、付款、找钱——都能与数学趣味互动。基于此,指导幼儿深化“消费”行为,鼓励幼儿将数字为1~10的扑克牌作为“钱币”进行更多消费,如去医院看病、到理发店剪头发等,引导他们说出消费的金额,使其既能直接感知数学的有趣,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数”的认知,发现“数”在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2.手中有量:游戏中认知数学

幼儿对物体大小、多少、长短、高矮、粗细的认知不是凭空而生的,而是在探索和操作中不断实现的。所以,教师应为幼儿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使其通过自己的双手认识物体数量关系,而建构游戏、分类游戏、配对游戏等都可以起到此作用。

活动实录5:将废旧纸杯回收利用,在其底部画上1~10的点数,同时准备一个托盘,标好数字1~10,生成“点数配对”游戏。游戏中,先使幼儿拿起纸杯,查看其底部点数,再使其将纸杯与托盘中的数字对应起来,放在相应位置上;还可以将纸杯底部的点数换成长方形、三角形、五角星等几何图形,让幼儿将其与托盘上的不同图形标记对应起来,加强幼儿对图形的认知。

3.眼中有形:游戏中了解数学

眼中有形,目的是引导幼儿感受生活中各种物品的形状特征,并能将所见形状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出来,了解生活实物与数学几何形体之间的联系。而在建构游戏中,幼儿经常使用不同形状的物品,教师应抓住此机会进行引导,让科学教育游戏化落在实处。

活动实录6:“小汽车变身”建构游戏中,教师看到幼儿用长方形纸盒做车身,用圆形瓶盖做车轮的行为,当教师问幼儿:“为什么不用三角形的积木做车轮呢?”幼儿通过观察和实践得出“生活中的车轮都是圆的”“圆圆的轮子才能滚起来”的答案。教师又问“小汽车只能是方形车身吗?”引发幼儿对小汽车其他造型的思考,于是幼儿尝试用三角纸袋、圆柱纸筒等材料做车身。当幼儿向大家介绍玩车建构项目游戏成果时,正是幼儿思考和探索“形状”的过程,强化其数学形状与空间感知、增强学习能力的结果。

总之,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要遵照课程游戏化的精神,保护幼儿学习科学的热情,激发幼儿科学探究与数学认知兴趣。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引导手段的运用,多方满足幼儿“游戏化探索”“趣味化体验”的需求,保证幼儿园科学教育游戏化的丰富性与持续性,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小球气球科学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小球进洞了
小球别跑
小球别跑
科学大爆炸
找气球
科学
气球
科学拔牙
一样多的气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