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适宜幼儿发展的课程环境创设
2023-12-27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安实验幼儿园顾青青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安实验幼儿园 顾青青
把握原点:课程理念本体化
幼儿园环境的隐性教育不仅蕴含在环境之中,还包含在环境的创设、完善、改造升级的整个过程之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的课程,它不是课程实施的工具,而是课程实施的载体,与幼儿园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同时环境是课程的先行者,是课程的发展和轨迹,更是课程的延续。因此,在幼儿园课程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以“以人为本,养育真人”的课程理念,环境创设从宏观预设和微观生成两方面进行。宏观预设,即对整个幼儿园环境创设进行整体的、大框架的预设,从发展目标、主题内容、特别活动等;微观生成,即从幼儿的需求和感兴趣的事物来丰富和完善环境。
1.环境创意由儿童点亮
微观生成是环境创设中最为灵动的且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观察与支持。类似的活动在区域中出现的比较多,这在《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一书中也提到:区域活动是幼儿园课程实施中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既是课程的内容,也是课程途径,更是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重要策略。在实际工作中比如大班幼儿生成活动“创意屋”,幼儿从设计店铺——分享店铺——投票——创设店铺——制定规则——游戏——店铺调整全程参与,教师则作为观察者、支持者、引导者,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支持幼儿自主学习与深度学习。这个过程中,教师往往会看到幼儿的能力在不断发展,主动性在不断提高,进而让幼儿在环境中积极动手动脑,开展适合其身心发展的各种活动,从而满足幼儿的兴趣,使其不断获得新的经验。
2.环境生成让教师先行
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衍生的新游戏,需要老师用发现的眼睛去观察、聪慧的头脑去思考这些游戏是否适宜幼儿的发展。《小区域 大学问——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一书中提到区域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观察非常重要,它是“教师了解幼儿的重要渠道,是教师进行区域指导的前提,是区域活动中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比如,MM推理社是教师预设以及生成的区域,创建这个区域就是年轻教师带来的启发——现在很多年轻人热衷于玩“剧本杀”,这种推理逻辑性很强的游戏,其实幼儿也喜欢推理带来的成功感。于是教师开始思考能否把时下流行的“剧本杀”游戏转化为幼儿园的新游戏区域,从而替换原先不受欢迎的游戏区。教师们找来很多适合幼儿推理的书籍以及推理游戏,与幼儿沟通后创设了这个新区域,并投放了相关的游戏材料,如与幼小衔接相关的剧本、推理游戏等,让幼儿先试玩,待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后,再不断地调整这个区域。这个区域中会涉及相邻数、偶数、奇数、空间、方位等不同领域的核心经验,如“MM推理社”中,幼儿迷上了开宝箱,他们通过提示卡破译密码,但提示卡可能提示密码是数字“6”的大邻居、偶数或者加减法等一些数感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通过合作推算密码,并在推理的过程中学会了排除法、记录法等。
打造起点:课程环境育人化
1.创新适宜幼儿发展的班级环境
班级活动室是幼儿在园生活的主要场所,幼儿无时无刻不在与活动室的环境发生互动。优化活动室环境,可以让幼儿的学习更为快乐、丰富。但是,创设班级的各个环境区域要进行整体的、综合的思考,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例如,“医院”这类一直开展的角色区,应根据幼儿的游戏情况以及年龄段不断调整内容:大班的“医院”应更多结合幼小衔接的内容,将医院分为两部分,体检中心和门诊,其中设置体检中心是让幼儿更加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以及自我保护的方法,如观察身高、体重、牙齿的变化,了解身体不适、简单伤口处理的方法,因为升入小学,幼儿要学会照顾自己、保护自己,需要在区域中投放各种与身体健康相关的绘本和检查器材,如真实的身高尺、视力表、体重秤等。将这些教育内容隐含在环境创设中,不但能丰富医院游戏的同时,还能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同时在班级环境的创设中也着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营造适宜幼儿成长的心理环境
《幼儿园创造性课程》一书告诉我们:如果幼儿跟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就会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因为幼儿和同伴、老师的关系会影响他们对学校的看法和学习方式,所以班级环境氛围对幼儿的成长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因此,心理环境对于幼儿的成长,特别是对幼儿的情绪、情感、社会性以及个性品质的发展十分重要。为了帮助幼儿学习调节自己的情绪,幼儿园可以尝试开设心情小屋和情绪宣泄区,投放与情绪调节相关的绘本,通过阅读帮助幼儿学会抒发、调整自己的情绪;可以设置小帐篷、交友桌、心情箱等私密空间,当幼儿情绪低落需要宣泄的时候可以去私密空间、当朋友之间有冲突或矛盾的时候可以去交友桌处理问题等。所以说,相对温馨、私密的环境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情。
对于即将跨入小学的幼儿来说,了解和关注同伴是极为重要的,因此班级中设置了“特别关注板块”,这是一本特殊的日历,记录了全班幼儿的生日,在这里幼儿可以了解日历、月历、年历,知道班级中哪个月出生的幼儿最多,哪个月最少,幼儿也会早早地准备好“礼物”送上自己的祝福,生日月的幼儿可以将这份祝福带回家相互传递……让幼儿把班级当做自己在幼儿园的“家”,就能创设有“心”的班级环境,进而营造适宜幼儿发展的心理环境。
催生热点:课程活动系列化
幼儿园的环境是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互动生成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独立存在的,而是在课程发展的过程中追随幼儿的兴趣互动共生、动态变化的。
1.创生适宜幼儿成长的主题环境序列
幼儿园应当充分利用自身及社会的各种资源,因为在家庭、社会和课堂上能被利用的教育资源是丰富的。为了实现资源的价值,幼儿回应努力提升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能力发展,为园本课程服务。教师应当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例如,尝试开发利用与幼儿息息相关的社区资源。当发现幼儿热议周边“垃圾站”时,教师可围绕幼儿的热门话题“为什么马路对面臭臭的”“这个什么地方”“怎么会有这么多垃圾车呢”等,通过问卷、访谈等不同的形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点,利用垃圾中转站中的垃圾、垃圾车等资源生成了小班“垃圾,你好!”活动、中班“垃圾车来嘚”活动、大班“垃圾变身记”三个主题活动。根据年龄及幼儿的发展需求,让幼儿从认识垃圾、垃圾分类、垃圾车到变废为宝,这是幼儿对垃圾认知螺旋上升的趋势,同时也是让课程更适宜幼儿、贴近幼儿的生活、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因此发现将环保教育延伸到家庭、社区,带动家庭成员和幼儿共同参与活动,将环境保护进行到底极为重要。
2.发掘对接儿童经验的课程活动
环境打造是基础,资源利用是过程,它们最终都是要为课程游戏化实施服务的。就像《儿童发起的游戏和学习——为无限的可能性而规划》中指出的:儿童需要资源和工具来表达他们的想法、理解和感受,表达对于自己和世界的解读。所以课程游戏化的理念是否在实施过程中真正落到实处,环境与资源的利用又是否是有效、合理,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做的。我园有一块种植地上有顶棚、下有木框导致不能太阳不能直射、雨水不能灌溉泥土,以致泥土坚硬没有营养。幼儿在这里尝试了两次种植,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于是,幼儿决定要让泥土“大翻身”,幼儿从回顾前期种植失败的原因开始,制定改造方案——泥土处理——调整灌溉方式——设计管子灌溉线路——测量管子灌溉线路长度——铺设管道——堆肥实验……可喜的是在他们的努力下,原本干干的泥土变得松软、肥沃了。看着种子生根、发芽、结果,幼儿收获了喜悦也收获经验。
在开展了近一个学期的泥土“大翻身”活动中,教师连续性观察、记录幼儿的行为、话语、反应等,幼儿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了沟通交流、团结协作、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虞永平教授说过: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应该立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支持儿童的游戏和学习,要把研究幼儿、理解幼儿作为环境创设重要前提条件。让我们一起去倾听幼儿的心声、观察幼儿的发现、感受幼儿的需求,让环境真正地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