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本科高校中青年教师流失问题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2023-12-27莫华
莫 华
(湖南应用技术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
0 引言
2002 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高等教育事业逐步走向新的法治化规划,实现了高效发展。然而,由于中青年教师的流失,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为了有效促进高校发展,加强师资力量,各个民办高校必须重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利用各项资源,不断完善相关制度。
1 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流失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流失严重,影响了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与公办学校不同,大多数民办高校聘请的是一些兼职的中青年教师。兼职教师大多也有其他工作,兼职教师由于本职工作变动而流失。
除了兼职教师的流失外,一些较高学历和较高职称的中青年教师也出现了流失率过高的情况[1]。对于高校而言,较高学历和较高职称的中青年教师流失率过高,不利于高校培养自己的骨干教师和中坚力量,甚至容易打击学校的学科梯队,影响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更关键的是,教师的流失率过高,会直接影响在职教师的教学状态,导致高校的教学质量陷入恶性循环。
2 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流失的原因
2.1 政府层面
实际上,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年龄多为三十来岁,正处于事业拼搏的阶段。一旦政府的福利政策难以切实满足中青年教师事业发展的要求,就很容易引起师资力量的流失。
我国法律法规对民办高校教师的法律地位及业务培训、职务聘任等各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基于法律法制的规定,民办学校的教师能够获得优越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但是实际上,我国对民办高校的支持依旧停留于制度上,而没有切实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同时,一些民办高校也制定了一些措施落实政策,但是落实过程存在明显缺陷,民办高校在身份编制和社保待遇上缺少公开透明的监管[2]。此外,由于大多数纯民办高校采用合同招聘教师的方式,调低了教师的退休待遇,使之与公办高校教师的待遇相差较多,使民办学校教师产生心理落差,进而导致师资力量的流失。
2.2 学校层面
民办高校自身存在的问题是中青年教师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中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学校开展,一旦学校环境无法满足教师的归属感需求,就容易使教师对学校失去信心,产生离开学校另谋发展的想法。
民办高校大多数都是由一些社会力量投资,依托于其他公办高校创立而成,因此民办高校需要考虑投资回报。实际上,教育具有公益性特征。基于投资回报率运转的民办高校,其教学过程和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相冲突,难以切实保障教育的质量。比如,很多民办高校没有贯彻教育教学有关的管理理念、制度体系,软硬件等方面也未能达到相关要求。甚至一些民办高校的教师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外,还会承担一些与教学无关的行政工作,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不利于教师的发展[3]。更关键的是,由于民办高校的薪酬体系不完善,没有完整设置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平台,缺乏一定的教育教学竞争机制,严重影响了民办教师的教育质量,导致教师教学的激情不高,造成了教师流失的不良局面。
2.3 个人层面
民办高校起步较晚,各方面尚不完善,导致教师难以有效预知民办高校的前途,对学校的发展保持怀疑态度。实际上,教师的职业是需要一定稳定性的。只有教师有足够的职业安全感,才能真正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在教学工作中努力精进,实现人生价值。因此,当民办高校无法满足教师的职业安全需求时,很容易导致教师寻求其他安稳度更高的工作。另外,很多民办高校一味地追求生源,使生源质量不够稳定,不利于高校树立威信,教师无形中会产生自卑心理。由于生源质量较差,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难度[4]。当教师认为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时,就很容易选择离职,会谋求更好的发展。
3 稳定民办高校中青年师资队伍的对策
3.1 完善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机制
与公立学校相比,民办高校的教师待遇普遍较差。对民办学校的中青年教师而言,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拥有更好的福利待遇,需要积极从自身实际出发,努力寻求更好的发展。然而,民办高校的权益保障基本都是建立在政府政策的基础上。为了保障民办高校的教师权益,学校必须结合相关法律制度,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福利待遇管理制度[5]。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他相关的法律规定,民办高校可以积极加强教师权益保障机制,有效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和福利报酬。学校可以利用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建设合理、公平的薪酬体系,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为教师提供与其岗位相匹配的薪酬标准,使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工作量和薪酬挂钩的同时,出台完善配套的实施细则。
其次,民办学校还要提高教师的地位,为教师提供良好的职称评选制度[6]。比如,学校可以实施职称评聘分离的措施,以鼓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对于一些授课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中青年教师,学校可以使之不受评审职称的束缚,对其进行自主聘任,充分发挥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潜力,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自我效能感。而在管理人员的选聘上,学校可以优先选择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教师,并激励中青年教师提升自身能力,自主开展教育教学的行为。
最后,政府也可以加强对民办高校的财政资助,或者增加学校向其他社会组织寻求投资的途径,以提高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的福利待遇,减少民办学校中青年师资力量的流失[7]。
3.2 完善民办高校管理制度,为中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中青年教师拥有教学热情和积极性,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期盼和向往。因此,学校必须重视中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为其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和晋升机制,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首先,为了实现教师更好的职业发展,民办高校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切实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实际上,管理制度是落实一切政策措施的重要环节。只有学校从实际出发,结合教师和学校的多方面要求,才能更好地保障管理制度的应用效果。比如对于有特殊贡献的优秀人才,学校可以给予其更多的政策倾斜,以实现激励人才发展、树立正确榜样的目的。甚至学校可以结合教师的实际表现,适当安排评优、住房分配等激励政策。
其次,如果客观条件允许,学校还可以适当减少教师的教学任务,为教师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工作,减少教师的工作压力。使教师能够有余力地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在教育教学上有所进步,提高工作满意度,切实在教育上找到人生价值,收获人生幸福感。
最后,学校也要积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加强对教师的人为关怀,不断解决教师在工作或生活方面的问题,更好地保障教师在教学上的归属感,使其安心在学校开展教学工作。
3.3 加强师德教育,形成正确的民办高校教师职业观
民办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非常重要。基于师德建设,切实保障民办高校的素质教育质量,推动民办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实际上,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对教师教育品德的培养。只有教师具备更高的品德,拥有专业的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首先,学校可以在政府的指导下,在校内举办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比如以爱国主义或者培养师风师德等为主题的活动,切实提升教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团结意识,提高教师对于学校的认可度,丰富教师的课余生活。学校为积极培养教师的师德,可以制定师德规范制度,加强教师的纪律观念,提高教师修养,坚定教师教育教学的理想和信念[8]。
其次,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比如,可以在学校的公示栏展示师德师风相关内容的文章,或者表彰师德师风良好的教师,以作为其他教师的榜样,提高全体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热爱程度。
最后,学校可以为教师举办一些感恩活动,使教师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比如,定期在校内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学生活动,让学生走访一些退休的教职工,宣传教师教书育人的事迹,以提高学生对教师的敬爱,满足中青年教师对教育教学职业的归属感。
3.4 为教师提供培训学习发展机会,帮助教师实现个人价值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能力都是教学中非常关键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是教师获取自我效能感的重要途径。
首先,学校要有效利用各方资源,尽力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培训学习机会。通过学习培训,教师可以有效满足自身的学习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
其次,学校还可以为中青年教师制定专门的进修培训制度。基于培训制度,学校能够更好地提升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拓宽中青年教师的视野,甚至可以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读研、参与厂学实践等,提高教师的知识技能水平,满足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减少中青年教师的流失。
同时,学校可以积极与其他社会组织合作,通过校企联合,为中青年教师提供实践基地,为中青年教师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满足中青年教师提升自身能力的需求[9]。
最后,学校可以积极从实际出发,在校内开展教学研讨会。鼓励校内教师积极沟通交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增进教师之间的良好互动。如果有必要,学校还可以开展教学竞赛,鼓励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激发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4 结语
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非常重要。为了保障民办高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学校要高度重视培养师资力量,加强内部师德教育、制度建设等,努力提高民办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设良好的校风,在全校树立起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更好地保障教师的利益,增加教师的自豪感。只有民办学校真正从实际出发,努力通过各种途径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才能真正提升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归属感,使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精进,满足教师自身发展需求,减少中青年教师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