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土空间治理视角下的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探究

2023-12-27

中国科技纵横 2023年20期
关键词:国土整治土地

马 丽

(菏泽市牡丹区自然资源局,山东菏泽 274000)

0 引言

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并行推进,在土地整治实践中,生态修复未能贯穿土地整治的整个过程,缺少基础理论与技术支持。在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的研究分析中,基于国土空间治理的视角,探究土地绿色生态转型升级的方向、生态修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构建完善的管控体系、跨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打造健全的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制度体系,扎实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基础,推动整治与修复创新、可持续发展。

1 基于国土空间治理视角推动土地整治转型升级

1.1 以法律为引领,面向生态修复升级

我国在1986 年就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旨在保护耕地、维护农民土地权益,并且经过3 次修正及1 次修订,使《土地管理法》得到了进一步完善。2021 年9 月1 日,开始施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明确提出了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的要求,耕地整理和治理优先于农产品生产,着重强调土地利用的计划管理,减少土壤污染,全面提升土地集约水平,以确保现行土地管理法律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适应。土地管理相关的法规条例为土地整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础,基于国土空间治理视角下,推动土地整治转型升级,在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应以法律为引领,面向生态修复升级,严格落实《土地管理法》中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规定,在法律框架内依法遵守整治土地,加大耕地资源保护力度,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整治原则,进一步提高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质量与效率。

1.2 以专项规划为基础,完善管控体系

国土空间治理立足于新的发展阶段,向治理现代化不断前行,在此情形下,土地整治需以专项规划为基础、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为切入点,构建完善的土地整治管控体系,并以生态修复工作为引领,全国、省、市、县、乡(镇)统一规划部署,达成上下级整治共识,积极化解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始终坚守国土空间资源保护底线,维持国土空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明确土地整治分区、重点区域与重大项目,利用以往土地整治的经验教训,延续以问题为导向的整治理念,推动生态服务质量与效率的提升[1],持续优化国土空间,统筹兼顾生态保护与国土空间资源利用的相关工作,实现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空间优化的目标。另一方面,在现有的土地整治规划体系基础上,依托生态保护和修复综合规划,制定土地整治专项规划,以当前重点工程为整治方向,最终实现土地整治的生态化转型升级。

1.3 以工程建设为驱动,加强制度创新

土地整治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工程建设,为生态修复奠定工程基础,如区域性的土地整治工程、国家级的重大工程项目以及重点区域的土地整治工程等。因此,基于国土空间治理的视角,土地整治可以将工程建设作为驱动力,建设生态良田示范区、高标准农田示范县等,成为土地整治、生态修复的标杆与样板,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区域土地整治工作,实现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并行。为确保土地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落地及高质量实施,需以制度创新为基础,主要包括工程建设中的技术、管理、资金以及土地规划设计与人才队伍等方面,对接国家级标准,完善相应的技术标准、管理制度、规范要求等,高标准、严要求推进土地整治工程建设。

1.4 以融合发展为导向,突显绿色发展理念

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分别属于不同部门,部门之间信息交互不畅,未能构建协同联动机制,从而形成了对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转型升级的制约。因此,基于国土空间治理的视角,土地整治需以融合发展为导向,使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相互结合、相互辅助、一体化推进,共同向高质量发展迈进。首先,土地整治需要确立绿色发展理念,将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依托国土空间规划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完善土地整治中生态修复相关制度建设,协调工程建设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2]。其次,在生态修复的框架内,采取全域、全面优化策略,提升土地整治在国土空间资源供给中的地位,从土地整治生态修复的大局入手,做好顶层设计,统一工作目标,构建各部门信息沟通渠道,打造协同联动工作格局,保证生态服务高质、高效供给。最后,充分利用土地整治现有的体制、机制、资源等,从整个国土空间治理入手,进一步完善土地整治规划、工程、制度等体系建设,将土地整治延伸至自然资源,为生态修复的深度融入创造基础条件。

2 基于国土空间治理视角助推生态修复可持续发展

2.1 明确发展定位,制定全球化解决方案

生态修复的目的是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事关全人类的地球生命维持系统。国际社会同样高度关注地球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达成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共识。我国在生态修复可持续发展中,明确了生态修复的全球定位,展现了负责大国的作为与担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构建,参与制定气候变化框架、防治荒漠化、联合国海洋法等多项国际公约,并且在国内持续加大生态修复的工作力度,基于生态修复相关的国际公约,结合国内生态修复实际状况,构建完善的生态修复体系与机制,制定面向全球的生态修复问题解决方案,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力量。

2.2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确立多目标修复

生态系统治理需要采用多元的视角,不能将修复目标局限于生态系统本身或人类社会的角度,应关联人类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构建耦合、多维、多目标的生态修复系统。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与国土空间治理视角,加强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交互,促进社会与生态系统各构成要素的相互耦合、相互渗透,形成一个动态变化的社会与生态系统[3],协调社会发展与生态修复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加快生态修复的速度。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确立国土空间生态整体修复目标,资源合理有效供给目标,生态修复、自然恢复、资源保护优先目标,各类生态系统修复目标与资源节约目标,以及在保护或修复生态下的社会生产目标等。

2.3 落脚于实践创新,打造生态修复平台

在国土空间资源总量有限的条件下,国土空间治理需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在资源供给“保障线”内,有效管控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就是在生态容量与空间资源总量的范围内满足生存需要,保障资源供给安全,以自然、安定、和谐为基本原则,生态约束人类活动,并通过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进行自然资源利用方式的优化调整,维持自然,恢复良好的弹性。基于此,在生态修复中需落脚于实践创新,合理利用调控手段,基于国土空间治理的视角,统筹规划设计生态修复工作,系统性生态治理与综合性土地整治并重,建设多种类型的生态修复平台。一是“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设置修复工程试点,以点带面,推动生态修复区块建设。二是矿山生态修复方面,积极推动绿色矿山建设,改善地质环境。三是土地综合整治,开发整理复垦未利用的各种类型土地,依托工程建设,开展区域性多目标整治,实现整治与修复的共同推进。

2.4 基于协同协作需要,构建综合系统框架

生态修复涉及内容繁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需要相关部门统一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构建跨区域、跨部门的工作机制,串联社会、经济、生态等生态修复要素,形成生态修复协同综合系统框架。2020 年,傅博杰院士提出了3C 系统方案,即分类(Classification)、统筹(Coordination)、协作(Collaboration)。生态修复四级体系,从上向下依次是国家级、省级、市县级、工程项目,遵从由上而下进行管理的原则,而工程项目要素分类为林、草、田、水、矿、村、土等,每个要素建设为一个子目标,由下而上统筹目标,整体推进生态修复。协作涉及的部门有生态修复、生态环境、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城乡建设等,保障系统运行的机制为科技支撑、激励机制、实施保障、监督考核等[4],压实各部门的生态修复责任,加强跨区域协作,保障生态修复的顺利落地。

3 国土空间治理视角下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的核心工作

3.1 制定目标任务,构筑社会生态安全屏障

首先,制定核心的目标任务,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在保障国土空间资源可持续供给的条件下,确立自然、安定、和谐的发展目标。其次,注重生态修复顶层及整体设计,将分散的治理主体、治理区块、治理要素等进行关联串联,一体化系统推进整治与修复工作[5]。再次,突显以问题为导向,重点治理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土地荒废等突出问题。最后,提升生态服务效能,结合生态修复需要,完善生态保护修复法规制度建设,尽量减少生态修复过程中社会经济活动的不良影响,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构筑全社会生态安全屏障。

3.2 完善管控体系,构建纵横向协同机制

生态修复以国土空间治理为依托,从整个生态保护的大局入手,以生态修复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国家至省、市县、乡镇逐级编制专项规划,由上而下统筹规划设计工程项目,有序衔接生态修复各项工作,构建完善的生态修复管控体系,全面覆盖区域内的生态修复工作。在生态修复管控体系构建中,从管控的纵横向入手,采取源头管控,明确各层级生态修复、生态服务责任,并且在工作过程中采取过程管理机制,加强末端治理,横向为跨部门合作,纵向为监控生态修复过程,采用绩效考核措施,形成对生态修复工作与服务的监督、激励、约束等效用。

3.3 创新修复工程模式,加大空间整治力度

根据生态空间、农业空间与城镇空间的不同特征,基于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维护自然资源利用持续性、保障生态服务和资源供给安全等需要,进行修复工程模式的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整治修复工程[6]。一是生态空间,主要包括沿海岸线、滨海湿地、河湖水系等,针对生态空间的突出问题,在自然恢复的基础上,采取人工修复措施,解决生态系统退化、污染、破碎等问题。二是农业空间,修复的重点内容主要有耕地修养、生态退耕、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生态网络及生态廊道等,修复受损土地,建设高标准农田,保护及恢复陆地生态系统。三是城镇空间,生态修复的工作内容是全域土地治理、生态修复、加强人居环境整治与打造绿色公共空间等,解决城镇绿色空间不足的问题,调整内部空间,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增强系统弹性。

3.4 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持续推进修复战略

为了激发地方政府与社会进行生态修复的积极主动性,长效化开展生态修复工作,需充分发挥财政的资金保障作用,建立长效化的保障机制,持续稳步推进生态修复战略,破除生态修复资金不足、修复工作动力不够等问题[7]。首先,地方财政设置专项经费,根据区域内生态修复现状、生态修复资金需求,编制生态修复财政预算,保障生态修复资金能够及时充足到位。其次,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依托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整合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资金,做好生态修复资金的保障工作。再次,出台优惠政策,如税收、扶持、奖补等,调动市场参与生态修复的热情,深挖、释放市场潜能,实现生态修复的市场化运作。最后,完善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状况调查、生态监测,以及生态修复监督、考核、激励等一系列制度建设,奠定生态修复的制度基础。

4 结语

国土空间治理统筹谋划国土空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逐步构建了“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涵盖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实现各类空间的融合统一规划。基于空间治理的视角,积极推进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促进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深度融合发展,整合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合力,打造一体化、系统化、科学化、全面化的整治与修复新格局,以获取最佳的国土空间治理效益。

猜你喜欢

国土整治土地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我爱这土地
专项整治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专项整治
鲜花盛开的国土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