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卫融合的嬗变历程
2023-12-26潘冬梅隆承宏敖灿万伦
潘冬梅 隆承宏 敖灿 万伦
(重庆交通大学体育部,重庆 400074)
2021 年8 月国务院颁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推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中强调“推动体卫融合探索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推动体卫融合服务机构向基层覆盖延伸……推进体卫融合理论、科技和实践创新,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推广体卫融合发展典型经验”[1]。首次提及到“体卫融合”这一概念,体卫融合也必将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体卫融合与以往的体医结合和体医融合有什么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在阅读文献资料过程中,发现体医结合和体医融合等概念混淆不分和滥用的现状,本文试图对体医结合、体医融合和体卫融合嬗变历程及其概念进行辨析阐述,厘清三者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以期为体卫融合理论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依据。
1 我国居民慢性病现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慢性病发病率呈逐年攀升的态势。2006 年,我国城市居民前三位的死因顺序水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三种慢性疾病死亡人数占居民死亡人数的62.01%[2]。2012 年我国居民慢性疾病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86.6%。体力活动不足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仅次于吸烟的第二大死亡原因[3]。2017 年2 月发布《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 年)》指出“慢性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类疾病,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发病、患病和死亡人数不断增多……”、“坚持预防为主”、“因慢性病死亡的比例也会持续增加”[4]。2019 年我国居民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5%,防控工作仍面临巨大的挑战[5]。
我国慢性病患者基数仍将不断扩大,群众慢性病疾病负担日益沉重,同时因慢性病死亡的比例也会持续增加。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减轻慢性病医疗负担势在必行。目前贯穿健康促进理念是全球健身趋势首要特征,我国健身趋势存在健康促进理念欠缺特征[6]。主动运动促健康,从源头上降低慢性病发病率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由以往以治病为重点转向以预防为重点的防治工作也迫在眉睫。体医融合是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时代背景下调整体育和医疗资源供给平衡的创新路径,是保障运动安全、有效、可持续进行的良好举措,是科学锻炼促进体质健康的重要保障[7]。
2 体医结合、体医融合和体卫融合政策文件
1995 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挖掘和整理我国传统体育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宝贵遗产,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8]。首次提到“我国传统体育医疗”一词。2010 年10 国务院发布《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 年)》提出“不断创新体育健身新方式,积极开展新兴的户外运动,促进体育与文化、医疗、教育、旅游相融合”[9]。提出体育与医疗相融合的观点,这一阶段是体医结合的萌芽状态。
“第60 届美国运动医学年会暨第4 届‘Exercise is Medicine’世界大会”于2013 年5 月在美国成功举行,此次大会首次把运动定义成一种“药物”即“A Drug Called Exercise”,同时大会达成共识“Exercise is Good Medicine”( 简称EIM)[10]。2016 年1 月,运动是良医校园行动国际论坛在北京体育大学召开,开展“运动是良医校园行动”(Exercise is Good Medicine on Campus,简称EIM-OC)项目[3]。2016 年6 月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 年)》提出“制定并实施运动促进健康科技行动计划,推广‘运动是良医’等理念,提高全民健身方法和手段的科技含量”[11]。同年7 月,《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推动体医结合,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积极推动体育场馆开展健身服务、健康管理等体育经营服务”[12]。首次明确提出“体医结合”。2016年10 月2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再次强调:“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发布体育健身活动指南,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13]。着重强调加强“体医融合”和“体医结合”,并指出是一种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的模式。“体医融合”这一概念第一次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文件出现。同年10 月28 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推动体医结合,加强科学健身指导,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14]。由此可知,2016 年与体育相关的文件中“体医结合”和“体医融合”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并且是两词并用的局面。
2017 年2 月国务院发布《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 年)》强调“开展个性化健康干预,促进体医融合,在有条件的机构开设运动指导门诊,提供运动健康服务”[4]。促进体医融合深度发展,建立“体医融合”的健康服务模式。同年4 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体育总局、全国总工会等多个部门共同制定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2017-2025 年)》提出促进体医融合,积极推进在公共卫生机构设立科学健身指导部门,积极倡导通过科学健身运动预防和促进疾病康复的知识和方法,在街道、乡镇开展健康促进服务试点,建立“体医融合”的健康服务模式[15]。同年7 月国务院印发《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再次强调:构建体医融合模式,发挥运动干预在营养相关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16]。
2019 年9 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推动体医融合发展,鼓励医院培养和引进运动康复师,开展运动促进健康指导,推动形成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17]。
2021 年8 月国务院颁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首次提到“体卫融合”。同年10 月体育总局印发《“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再次提到“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建立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建立体卫融合重点实验室,完善运动处方库”[18]。形成运动促健康的“大健康”观。
2022 年3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强调深化体卫融合,制定实施运动促进健康行动计划。建立体卫融合重点实验室。倡导“运动是良医”理念[19]。
2016-2017 年是体医结合和体医融合相关文件颁发数量的高峰期,2017 年-2019 年间的国家印发文件中只出现“体医融合”,虽没有明确地解释其概念和内涵,却清晰的界定体医融合是一种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截止到2021 年,政策文件中没有再提及“体医结合”和“体医融合”,取而代之的是“体卫融合”。体医结合、体医融合和体卫融合是不同时期历史产物,三者是层层递进的,是国家顺应时代发展需求而颁布的相应政策,政策文件体现了时代性和科学性,符合社会需求,为全民运动促健康服务提供政策扶持保驾护航。任务定位注重预防优先,体医融合相关政策的任务定位准确,体现了防治结合、重在预防的现代医学理念,与大众慢性病高发等健康问题相符,体医融合作为缓解慢性病压力的有效手段予以重视[20]。
3 体医结合和体医融合概念界定
国家政策文件中虽然多次提到体医结合和体医融合,但是对于两者的概念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诸多学者对于体医结合和体医融合中关于“体”和“医”范畴界定没有形成统一。一是认为体育与医学(结)融合。刘海平[21]等认为“体医融合”是体育与医学两门学科有机融合,综合应用医学严谨的思路和方法指导体育运动更加科学合理促健康,发挥“体医融合”促健康和健康干预作用[3]。
二是认为体育与医疗(结)融合。葛智斌[22]提出“体医结合”是体育与医疗的有机融合,是体育防病促健康的新理念。于洪军等[23]认为“体医融合”是体育系统和医疗卫生系统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有效整合,是服务模式和服务过程。戴红磊等[24]指出“体医融合”是将全民健身运动与健康医疗服务有机融合,从而构建体医融合的慢病康复管理体系,对全民进行健康管理,实现健康促进和健康中国的目标。向宇宏,李承伟[25]认为所谓“体医融合”,就是在“医疗”的概念中加入了体育元素。陈溢认为“体医融合”是体育与医疗两个成熟的理论体系融合成新体系的过程,包括技术、理念、策略、价值和资源上的融合[26]。韩磊磊等认为体医融合是一种服务模式。体医融合作为融合的一个下位概念,其概念内涵需要在融合的范畴下解读。体医融合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的身体健康,体育领域和医疗领域在相关的知识、技术等元素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动,实现体育领域和医疗领域的服务或产品统一体的过程[27]。黄晶[28]等提出“体医融合”是通过体育科学和医疗卫生理论、技术和方法的相互渗透和共同作用,将运动健康促进应用于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
三是认为体育与医学和医疗均有(结)融合。叶春明等[29]指出“体医结合”在“大健康”理念下体育和医学的融合,包括康复医学、运动医学、保健体育、健康管理学等,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运用医疗介入和医疗手段对疾病防治、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进行体育干预、监督和评价。李璟圆[30],周信德等[31]认为“体医融合”是体育运动的方式方法与现代医学理念和技术方法有机结合,将体育健身功能与医疗康复功能高度融合,在医疗的各环节中科学地、有方法地融入体育元素,本质是实现体育学、医学、保健学等多学科的有机融合。体医融合路径是一个关于体育与医疗在“理念、技术、业务、产业”四个方面不断走向融合的动态发展过程,体医融合是促进人类健康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王兴一等认为体医融合久是以“体育+ 卫生”等政府部门协同为基础,在政策指导和监管下调动体、医等资源,开展的促进大众健康的实践活动[20]。提出体医融合中的“医”从“医”跳脱出来,直接提升到“卫生”的层面。
综上所述,体医结合和体医融合是为健康促进服务,是一种健康干预模式。体医结合和体医融合中“医”的范畴和侧重点各有异同,“医”的界定目前没有统一的定论,“医学”和“医疗”各有侧重,有的侧重医学系统理论研究,有的侧重医疗系统实践操作,对于同一概念侧重点不同,导致最终的研究结果也会截然不同。作者认为,体医融合既有前期体育学与医学的学科理论知识的融合以期培养体医融合型人才,更有后期体育运动与医疗系统的融合服务于预防和治疗达到促健康目的。从人才培养方面讲,需要前期学校教育或短期培训课程培养,合格后再到实际运用体医融合知识进行医学诊断和运动干预治疗。这一过程完成需要上有政府政策扶持,中有教育部门或培训机构的培养,下有医疗机构的实施运用,三者层层递进不可分割,是一个自上而下连贯的系统工程,而非一蹴而就。其次,关于体医结合和体医融合,二者是随时代发展而随之产生的,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特征和历史意义,但通过查阅文献作者发现,已有的研究中存在混用和滥用“体医结合”和“体医融合”的局面,研究结果就比较容易发生歧义或误解。
4 体医结合、体医融合和体卫融合
4.1 体医结合和体医融合
结合是简单地连接、拼凑和拼接在一起。融合是相互交叉相互交融合成一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的状态,联系更深刻,关系更融洽。体医结合,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体育与医学(疗)的结合,二者还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体医融合则是体育与医学(疗)融合为一体。体医结合与体医融合的本质区别是体育与医学(疗)关联程度的异同。“体医结合”是“体医融合”的前提和基础,“体医融合”是“体医结合”的升华和结果;实现“体医结合”至“体医融合”的关键因素是“体医融合”核心思想的建立、体育部门与医疗部门结合程度、“体医融合”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运动处方资源数据库的建立[32]。体医结合是萌芽和初始阶段,体医融合是体医结合的发展和进步,体医融合是体医结合顺应时代发展的历史产物,体现“体”和“医”全方位多层次更深度的融合成一体。
4.2 体医融合和体卫融合
体医融合和体卫融合,虽然只有一字只差,但内涵和意义却发生天壤之别。《现代汉语大词典》中“医疗”指疾病的治疗或治疗疾病的器械;《辞海》中“医学”是指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保护健康的科学体系;《辞海》中“卫生”的释义是:社会和个人为增进人体健康,预防疾病,创造合乎生理要求的生产环境、生活条件所采取的措施。“卫生”犹养生,“养生”亦称“摄生”“治生”“摄养”“卫生”。养护人的生命,以保身心健康和延年益寿的措施。
由此可知,“医疗”重在医治和治疗,“医学”是包括医疗但不局限于此的更大范畴的科学,医疗是医学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的手段方式之一,卫生是更宏观的角度出发,不仅含有增进健康预防疾病,而且包含“养生”、“摄生”等。“医”的重心是被动治疗和主动预防,而“卫”则是主动健康,重在通过体育运动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体现了全民健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育功能关口前移,不仅要“治未病”更要主动“促健康”。体医结合是重治疗,轻预防,体医融合轻治疗,重预防,体卫融合则是重预防,促健康。从体医结合、体医融合到体卫融合,重心逐渐改变,由以往的被动防守逐渐转为现在的主动出击、主动干预、主动健康。体现文件跟随时代进步不断发生改变,符合潮流,同时具有导向性作用。郭建军提出,从“体医融合”到“体卫融合”,从“医”到“卫”,一个字的变化却蕴含了一种理念和思路的升华,前者更集中在“被动医疗”,而后者则强调“主动健康”。体卫融合是全方位的融合,是体医融合的范畴的扩大和进阶(图1 和图2)。
图1 体医结合、体医融合和体卫融合关系图
图2 体育功能关口前移和健身动机图
体医结合和体医融合,归根结底离不开“医”,个体是属于被“医”一方。而体卫融合是主动卫生,主动养生,主动健康,将疾病扼杀在萌芽之前,关口前移,以主动运动促健康为主,预防为辅,掌握主动权,体现“我运动,我健康”的积极态度,彰显了全民主动科学运动促健康养生意识和观念的转变,更是“Exercise is Medicine”理念的升华和再创造,也为“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全民健身和建设健康中国的实现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