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幼儿园自然文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实践探索
——以山东淄博高新区傅山幼儿园为例
2023-12-26解菊
解 菊
(淄博高新区傅山幼儿园,山东淄博 25508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鼓励支持幼儿通过亲近自然、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学习探索,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应当辩证分析乡村幼儿园发展的资源禀赋:一方面客观存在经费投入不足、师资配备不全等制约因素,另一方面先天具备丰富的乡土自然文化资源。因此,我国乡村幼儿园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优先考虑充分开发和利用乡村自然文化资源[1],积极探索走出一条低成本、高质量发展之路。
淄博高新区傅山幼儿园(以下简称该园)是一所乡村幼儿园,地处淄博市中部傅山村。近年来,该园坚持根据国家相关法规标准,借助当地自然资源种类多、品种全的优势,秉承“自然中奔跑、游戏中成长”的教育理念,坚持以自然资源为依托,以家庭和社区人文资源为辅助,着力突出地域特点,广泛调查并深入开发乡土自然文化教育资源,积极创设乡土自然文化微场景,精心设计与组织跨学科整合式自然文化主题活动,致力促进幼儿整全发展[2]。
一、广泛调查并深入开发乡土自然文化教育资源
该园教师和幼儿通过查找地方志、搜索网络、访谈当地祖辈家长等方式,初步摸清所处地市的区域地理优势与可资开发的自然文化教育资源。淄博市隶属于山东省,地处鲁中山区与华北平原的接合部,系古代齐国都城;已发现有矿产50 多种,生物615 科、3753 种,动物308 科、1490 种,是我国“陶瓷之乡”。该园所处傅山村是淄博市经济强村之一,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农作物丰富,自然景观优美,周边还有自然地质博物馆、黑铁山武装起义博物馆等教育基地。该园遵循“先园内再园外、从周边到市域”的工作思路,积极组织发动教师、家长和幼儿参与,严格执行收集、整理、研讨和论证等工作环节标准,初步建成了包括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岩石矿物资源和人文社会资源等4 大类、100 多个种类、适合小中大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园自然文化教育资源目录(见表1)。
表1 淄博高新区傅山幼儿园自然文化教育资源目录
该园特别重视开发岩石矿物类自然教育资源,按照A1 家中常见矿物、A2 周边环境中常见矿物(泥土、沙子、鹅卵石等)、A3淄博当地常见矿物(陶泥、红土等)、A4 淄博历史上常见矿物、A5 家长搜集到的其他稀缺矿物(傅山地质博物馆的硅化木、尖晶石、菊花石等)进行分类搜集整理(含复制),并布置到户外各个区域中以满足幼儿探究需要。与此同时,该园还高度重视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乡土人文教育资源,按照传统节日节气、红色传统文化、淄博民俗风情三个方面进行参访和整理,特别是充分挖掘和展示了傅山村从贫穷、复兴到富强的奋斗史、创业史以及全体傅山人勤劳致富、变革乡村、振兴乡村的精神风貌[3]。
二、积极创设幼儿园乡土自然文化教育微场景
该园初步构建了家园社三方协同共建工作格局,积极创设幼儿园乡土自然文化教育微场景(小微场域景观)[4]。
首先,重视创设户外自然微场景。该园发挥占地达38 亩的面积优势,先后创设了30 多个户外自然教育区域,例如:创设植物园,种植淄博当地多数树种,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创设果园,在院子里种植苹果、桃子、核桃、樱桃、柿子等果树;创设动物园,饲养鸡、鸭、鹅、兔子、孔雀等小动物;创设种植园,按照每个班级10 平方米面积标准,创设15 个种植园区,让每个班级幼儿都有机会参与种植劳动,根据季节特点,种植菠菜、油菜、白菜等绿色蔬菜,花生、地瓜、土豆等根茎农作物,玉米、黄瓜、毛豆等适合采摘农作物等。此外,幼儿园还创设了丰富的配套自然景观,如高低不同的山坡,低洼不平的湖泊水沟,连绵流水的小溪、喷泉和瀑布,用鹅卵石、青石、花岗岩石等不同材质硬化的路面,种植有马尼拉、三叶草、欧石竹等不同的草坪,在户外陈列各种矿物标本。
其次,重视创设室内公共区域自然微场景。该园大厅突出了由藤蔓、树木、草坪等元素构成的森林风格。其中,在室内50 米环形坡道下面,创设了“自然生活馆”,集中呈现淄博当地的各种植物花、茎、叶子、种子的标本,小昆虫、小飞虫、小爬行动物等动物标本;6 根材料柱挂满了当地的棉桃、枫叶、松果、玉米等色彩斑斓的植物;四季桌根据四季的不同展现不同的动植物,如秋季桌,不仅有玉米、核桃、栗子、大枣,还有重达60斤的橙色大南瓜,满足幼儿对秋天的向往之情。
再次,重视创设班级区角自然微场景。该园教师在每个班级布置5-6 个区角,将乡土自然材料及时补充展示在区角之中。例如:在益智区,幼儿可以用核桃壳、开心果壳、小鹅软石等,在游戏中学习数字的分解和合成;在美工区,幼儿可以用常见的农作物的秸秆、根须进行创意制作,还可以用各种贝壳、螃蟹壳、小石头开展创意手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园在村属地质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把各种珍稀的硅化木、宝石、陨石等复制品也展示在各个班级区角,助力提升幼儿的博物意识。
最后,重视创设班级区角文化微场景。在“一班一策”环境创设活动中,该园善于动员家长参与创设班级展示区。例如,在大一班的陶瓷展示区,主要陈列的是家长们提供的淄博当地出产的琉璃摆件、陶罐等作品。
三、精心设计与实施跨学科整合式自然文化主题活动
该园重视开发利用淄博乡土自然文化资源,主要围绕四季流转、种植养殖、自然探究和节日节气等四个主题模块,按照小中大不同年龄段精心设计与实施一系列主题活动,初步构建了“儿童本位”的跨学科整合式主题活动网络(见图1)。例如,在四季流转主题模块中,进一步区分设计了春天在哪里、顽皮一夏、落叶飘飘、拥抱冬爷爷等四个大主题,并在“春天在哪里”主题下,生发了“春天的秘密、春种满满、奇妙的春天”三个次主题,而在每一个次主题下,继续整合五大领域活动内容,形成新的小主题活动,其中既有教师预设的主题活动,也有幼儿在活动中生发的主题活动[5]。
图1 淄博高新区傅山幼儿园跨学科整合式主题活动网络图
该园坚持从淄博市作为陶瓷之乡的区域实际出发,通过优化设计与组织实施陶瓷主题类生产劳动教育活动,努力整合利用本地土资源(红土、黑土、黏土等)、琉璃资源(玻璃、琉璃、艺术花瓶等)和企业资源(硅苑陶瓷、博山琉璃、陶瓷博物馆等),积极探索开展乡村STEM教育[6],支持幼儿通过全程参与和泥、拉坯、制胚、成型、装窑和烧制等生产劳动体验,助力其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特别是显著增强其乡土文化价值认同。
该园重视开展乡土旅行教育活动。在幼儿园家委会支持下,幼儿园坚持组织四季旅行活动,例如:春游马踏湖,夏攀黑铁山,秋来傅山果园,冬爬蟠龙山;坚持实施每个学期一次的田园旅行劳动活动,例如:春天种棉花,夏季割麦子,秋季挖地瓜;坚持实施每个学期一次的研学旅行活动,例如:去硅苑陶瓷基地参观,到“颜神古镇”研学,感受淄博陶瓷文化的魅力;走进齐文化博物馆、傅山地质博物馆,增强乡土文化底蕴。
综上,淄博高新区傅山幼儿园的实践探索表明: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乡土自然文化资源是我国乡村幼儿园教育的宝贵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自然文化资源是我国乡村幼儿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