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省一流课程实验课提升学生实验技能探讨
2023-12-26李文楚邓小娟刘伟强
李文楚 邓小娟 刘伟强
基于省一流课程实验课提升学生实验技能探讨
李文楚 邓小娟 刘伟强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广东广州 510642)
省一流课程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典型特征,实验教学是理论课的重要辅助,同时也能提升学生实验技能。文章通过在省一流课程“昆虫生理生化双语课”配套实验“动物生化实验(蚕学班)”的实验教学中引入“六顶思考帽”“头脑风暴”等方法,力求解决本科实验设计的结果验证性和“两性一度”之间的本体悖论。通过对在校本科生的问卷调研显示,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好的接受能力,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方法明显地提升了学生实验技能,从而得出结论,在一流课程的实验课中采用项目驱动型教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一流课程;实验技能;问卷调研;实验课教学;高等院校
根据国务院2022年2月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及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经专家委员会认定,教育部等三部委研究并报国务院批准,公布了147所高等院校进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其中,华南农业大学名列榜单。
一流课程是高校一流本科课程的简称,是指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中的万门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有学者认为一流课程就是金课。一流课程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典型特征。其中,高阶性是指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实现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创新性是指课程内容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体现个性化;挑战度是指课程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一流课程对教师备课和学生课外学习均有较高的要求[1]。
“昆虫生理生化双语课”于2022年10月被认定为广东省级一流课程,与之配套的实验课是“动物生化实验(蚕学班)”。省级一流课程建设突出了针对性和有效性,使课程更具有地方特色,并推动高校教师参与课程与教学改革。一流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配套完善的本科生实验教学课,同样需要确保实验内容与专业发展前沿切实相关,以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专业实验课的凝练和升华作用。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使其能够在后续工作和科研过程中正确地观察、判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2]。因此,教学内容的呈现可以增设综合性实验、融入思政元素并佐以微课程,采用基于问题导向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基于ARCS动机模式(A,Attention,注意;R,Relevance,相关性;C,Confidence,自信心;S,Satisfaction,满足感)的认知负荷理论等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以及阶段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等[3],成为一流课程实验课实施的重要参考。
在一流课程具体实验的设计上,既要体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还要落实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验证性。这是一种本体悖论,如何处理好实验设计的问题,关系到本科实验教学的成效。
1 研究方法
1.1 实验基本要素探究
根据教学大纲的预设实验基本要素,应引入科学而辩证的思维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实验课,创新一流专业本科生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推进多样化人才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围绕蚕学省级一流专业的学科发展、产业发展新动态、新技术以及学科前沿,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课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创新能力、创新实践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实验课是实践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升华理论认知的基石。实验课的基本类型包括验证型、演示型、模拟型和探索型,也可分为定性、定量和综合性实验。在设计和实施实验课时,需要按照要求确保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试验结果等都是可重复的,并保证实验过程准确无误。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经典的实验理论可能被现代知识所完善,实验方法被现代先进仪器改进。但是,有些课程的实验教学设计偏离了专业方向,教学方法呆板,学生缺乏能动性[4];实验教学内容表观化,实验过程走马观花,难以揭示生化实验涉及的问题本质;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课程考核方法单一[5];缺乏探索性和创新性[6-7]。
动物生化实验课(蚕学班)的教学实践,源于老一辈教师黄自然教授的提议,主要考虑的是实验对象是家蚕,其次有利于小班教学,增加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实验课程开设5年以来,得到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已经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蚕学班利用家蚕各组织、器官、血淋巴等材料进行生化实验的原理和实验方法。生物材料的基底变化较大,跟家蚕品种、饲养季节、气候、环境条件等变化相关,但大体上不会有显著的偏差。经过比对发现,几届学生的实验结果基本接近,说明实验设计比较成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的实验课设置为32 h,包含8个实验单元,平均每个实验约为4个学时,但多数实验需要等待生化反应完成,延时很长。在实验类型上,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可以按照实验指导步骤直接完成,缺乏创新性。但明显聚焦实验课的探索、创新性和创造性,又与本科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技能的培养存在一定的矛盾。如何辩证而科学地看待问题、解决矛盾,交出一份合理的答卷,也是教师要深思的问题之一。
自2018年以来,在几届学生中尝试采用六顶思考帽法(Six Thinking Hats,STH)、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BSM)、PBL法、成果导向教育法(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项目驱动教学法(Project Driven Teaching,PDT)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及多元化实验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相关研究成果已陆续发表[8-9]。本文着重引入科学且辩证的思维方法,深度挖掘实验课程蕴涵的思政元素,创新思维模式,提升本科生的基本技能。
1.2 思政元素融入实验课程
本文探讨和挖掘将思政元素融入实验课,以加强每个实验单元的思政教育。其层次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思政元素作为实验的根本,与实验单元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步骤等是实验设计的基石。科学辩证的思维模式创新是实现提升实验技能的前提,最终达成实验课的培养目标。
图1 实验课基本要素和思政元素的层次关系
总体实施方案为有度、有法地引入思政教育,适度挖掘思政元素[10-11],应用科学而辩证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模式。以专业知识为主,思政内容与所授专业内容相契合,形成协同效应,达成科学创新,以养成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具体实施方案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课实施方案
续表1 实验课实施方案
2 研究结果
2.1 STH和BRM对提升实验技能的促进作用
在正常完成本科实验教学任务后,直接的实验成果反馈形式是学生实验课成绩。经过比较近三年学生实验成绩,多数学生较好地完成了实验。在平时成绩登记表中,学生实验课思维分值占总分的5%,如图2所示。
图2 学生实验课实施STH和BRM对实验技能和总评成绩的影响及总评成绩分布
2.2 对实验技能提升的调研问卷统计分析
设计和发放20道教学改革的调研问卷,收集原始数据进行研究分析。采取无记名答题形式,用问卷星设计好调研问卷题目,发放到在校的本系学生。调研问卷题目主要有四大部分:(1)客观题,如性别、年级以及所完成的实验数量等;(2)主观题,包括对思政元素的理解;(3)实验技能、创新能力培养;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实验课教改理念STH、BRM、OBE、PDT等对一流课程实验技能提升的作用;(4)实验成绩的评估合理性等。
回收问卷50份,其中,男生24名,女生26名,主要是大二到大四的学生;完成十门课50次以上实验的学生占32%,完成五门课30次以上的学生占48%,完成三门课15次以上的学生占10%。60%的学生对思政元素融入实验课有一定的了解,40%的学生比较模糊。
对于实验课的主要目的,有58%的学生倾向于“验证实验结果”;90%的学生认为是“熟悉实验设计”;但也有高达98%的学生选择“理解实验原理和逻辑思维”。22%的学生认为“实验结果的验证性”影响了他们对实验课的兴趣,24%的学生认为“实验原理的求证性”影响了他们对实验课的兴趣;48%的学生认为“实验过程的探索性”使实验课变得冗长,造成实验课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94%的学生认同“实验课对实验技能、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82%的学生认为“更透彻理解理论课内容”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体现。90%的学生认为是“了解生化实验过程”,另有80%的学生选择“创造性地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验过程”。对于一流课程(实验课)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调研结果显示,只有48%的学生认同“实验有一定难度”,大部分学生希望实验不能太难。同时,对于“实验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和“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的认同率分别达到了80%和90%;只有16%的学生“非常希望”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实验”,22%的学生不希望设置。在动物生化实验课中,BRM和STH两种思维模式创新收获最大。调研结果显示,蚕学班的动物生化实验课对创新能力的培养,90%的学生认为巩固了理论知识,76%的学生认为引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另有72%的学生认为“对今后工作有正向推动力”。
此外,有72%的学生认为实验报告撰写的基本模式需要进行改革,只有6%的学生认为实验课评分标准的多样化对实验兴趣的影响不大。由此可以看到,“八股文”式的实验报告给学生充分利用学习时间、发挥主观能动性带来了负面影响,而更多学生追求多元化的评分模式。
3 讨论
一流课程实施团队必须站在同类课程优秀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运用。新时代高校课程研究的重点是课程思政,其难点是聚焦思政元素,遴选课程知识点,构建与思政元素紧密相关、密不可分的课程知识体系。这些成果体现为一体化设计的“金课”、一流课程与课程教材[11]。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评价,应遵循“建立明确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用易于操作的评价方法、有侧重地评价、量化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原则,并鼓励实行“自评、互评、教师实名评价,以及多样化评价方式”等改进的教学评价方法[12]。同时,不少高校开始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法,以本科生专业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等为基础,在本科生实验课教学中引入专业课教师的科研项目,构建科研项目促进实验课教学的新模式[13]。将这种模式引入本科生实验教学,非常符合一流课程“两性一度”的要求,但对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实验过程的探索性、实验材料的可塑性等,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如何使本科生在有限的实验课时间内“跳一跳,够得着”,这对实验课任课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1]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2]宋永臣,杨明军,刘卫国,等.本科生专业实验教学研究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2):161-165.
[3]丁雪梅,逄大欣,白春艳,等.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21(21):134-138.
[4]樊江磊,李莹,王艳,等.高校工程材料实验课程教学与考核方法研究[J].大学教育,2021(5):68-70.
[5]王望,曹金珍,商俊博,等.项目驱动为导向的“木材保护与改性”实验课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21(25):64-67.
[6]艾尼瓦尔·吐米尔,袁祯燕,吴卫.生物科学专业生态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37(7):105-108.
[7]LI W C, QIU B L, ZHONG Y J. Bilingual Teaching Pedagogies in Academic Practice:Embed Teaching Approaches[J].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AJHSS).2020,6:1-26.
[8]李文楚,钟仰进,黄志君,等.基于问题导向的双语课教学:SPSS评估模型与分析[J].教育现代化,2021,8(88):177-183.
[9]殷利眷,王洪彬,满淑丽,等.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探索[J].生物工程学报,2021,37(4):1434-1442.
[10]ZHAO X Y,ZHANG J L,ZHAO X, et al. The Analysis of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1,12:610409.
[11]杨祥,王强,高建.课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金课、一流课程及课程教材的认识和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20(8):4-5.
[12]张刚,盛连喜,崔丹,等.本科生实践类课程教学评价改进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180-183.
[13]才金玲,唐娜,崔永岩.科研项目引入本科实验教学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6):1-3.
G642
A
2095-1205(2023)11-18-04
10.3969/j.issn.2095-1205.2023.11.05
华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