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之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023-12-26陈艳辉
陈艳辉
高频考点
标点符号的高频考点有引号、破折号、顿号、逗号、分号、省略号、冒号等。
标点符号考查的意义在于规范使用,因此考生要熟悉各类标点符号的规范用法,根据语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纵观近几年高考考查标点符号的题型,不难发现以下特点:
1.考查重点相对突出
尽管有16种可考查的标点符号,但高考并非不分主次、平均用力。其中问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书名号、括号、引号等为考查重点,像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等一般不会考查。
2.考查题型稳中有变
常规的标点考查主要以客观题为主,题型为正误辨析。但从近几年考查情况看,标点题也会让考生直接在横线上填空。其实,在语言文字运用题目中,涉及标点改错一类的题型在平时考试中也不鲜见。因此,标点符号的复习应更加注重实际运用。
3.设误热点集中突出
在规定的考查范围内,试题对考查的重点类型设置往往较为突出,设误点常为标点知识的易混易错处。如考试中的每题均考查四种以上的标点,多集中在引号、冒号、句号的综合运用,顿号、逗号、分号的层次分析上。
设题方式
语言文字运用类题目中,关于标点符号的考查是针对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并且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该题的设问方式一般是“找出选项中与原文标点符号用法相同(不同)的一项”或者“找出选项中标点符号的用法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等,集中于对标点符号用法的甄别与比较方面的考查,难度不大。题目形式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主要有四种题型:
1.标点正误判断题
这类题主要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一般是从语段中选择三个句子,要求判断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如2022年浙江卷“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标点作用比较题
这类题主要考查的是标点的作用。选项中的各句一般都出自课内,要求辨析语段中所用的标点符号作用是否相同。如2020年新课标Ⅰ卷“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标点作用分析题
这类题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标点符号在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作用。如“标点符号很有表现力,分析文中加横线的句子中问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4.标点符号改错题
这类题以主观题或者客观题的形式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进行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较高。如“下列语段中标的五处标点中,有三处错误,请写出序号并改正”等。
提分要领
一、熟知常用标点的用法,养成规范使用习惯
复习备考时,要全面掌握常用标点的用法和作用,并结合教材中的典型例句加深理解。在阅读文章时,对标点符号要多留心、多分析;在写作时养成规范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常见的几种标点符号的作用与用法如下:
1.引号的作用与用法
作用:表示引用、强调突出、特定称谓、特殊含义、讽刺否定等。
用法:引语作为完整的话语时,引文末尾的标点放在引号之内;引语作为话语的一部分时,引文末尾的标点放在引号之外;既有直接引用,又有间接引用时,直接引用用引号,间接引用不用引号。
2.破折号的作用与用法
作用:引出总括性的说明、表示话题的转换、语意的转换、声音延长、解释说明、递进等。
用法:破折号使用时不能与表示引出解释说明语的“即”“就是”等连用,并且引出的解释说明语句要与被解释说明的对象相对应。
3.冒号的作用与用法
作用:用在称呼语后引出下文;用在提示语后起提示作用;用在需要解释说明的词语后引出解释说明;用在总括性话语前引出总结性语句。
用法:冒号的提示作用应发挥至句子末尾,即冒号要管到句末;转述不能用冒号;“某某说”“某某想”不是直接引用不用冒号;一个句子一般不能使用两个冒号。
4.省略号的作用与用法
作用:表示引文省略、重复词语省略、列举省略、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表示静默与思考等。
用法:省略号不能与“如”“等”“之类”等并用;省略号后不用点号;省略号前的句尾标点(句号、问号、叹号)要保留,而句内停顿符号(顿号、逗号、分号)不要保留,但冒号要保留。
5.顿号、逗号、分号的作用与用法
作用:顿号、逗号、分号均用于表示句子内部的停顿。
用法:(1)并列词语与短语之间一般用顿号,但如果并列词语之间有了“和”“与”“及”等连词时,便不再用顿号;约定俗成的集合词语之间不用顿号;概数之间不用顿号,确数之间用顿号;引号或书名号连用,中间不用顿号。
(2)并列词语后加上了语气词或表示稍长的停顿,不用顿号,要用逗号;并列词语作谓语、补语时,要用逗号。
(3)分号则用于已用逗号的并列分句之间,或多重复句。
二、总结易混易错点,增强辨析理解能力
易混易错点是正确使用标点的难点,也是高频命题点。复习时,注意收集整理标点运用中的易混易错点,并加强识记和辨析。比如,问号使用要注意:选择问句和倒装句,句末才用问号;含疑问词的陈述句,不用问号用句号;语气强烈的反问句可以不用问号,用感叹号;语气委婉的祈使句可以用問号。
三、分析句子结构,理清句间关系
句子的结构影响到标点符号的运用。如单句内部不能使用句末点号,而复句的分句之间不能用顿号;并列词语作谓语和补语,不用顿号,要用逗号。
四、增强语境意识,注意揣摩句子语气
一般而言,标点符号题在具体的语境中与其他语用题组合在一起进行考查。标点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一些变通的用法,如为了表示强调突出而使用冒号或引号。又如,括号和破折号都可以表解释说明,但是破折号引出的解释说明是正文的一部分,相对比较重要,需要读出来;而括号里的解释说明不是正文,只是注释,没有它不影响句子的完整性,不必读出来。
直击高考
(2023年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①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②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打出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住这个巨人;他全身的筋肉没有一处松懈,像被蚂蚁围攻的绿虫,全身摇动着抵御。这一身汗!等到放下车,直一直腰,吐出一口长气,抹去嘴角的黄沙,他觉得他是无敌的。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符号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2023年高考改变了近几年以客观题形式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或用法,而采用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查正确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鉴赏标点的表现力及增强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标点符号的基本作用,并要从句子的内容、情感、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选第①处。运用2个逗号将“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三个动作分隔开来,叙述完每个动作后都进行停顿,表现了祥子拉车的艰难吃力,突出祥子在狂风中迎难而上的刚强的性格,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选第②处。两个逗号将时间状语“半天”独立出来,起强调作用,突出“闭住口”时间之长,说明打嗝很费劲,这是“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的结果,突出了这股风的强劲程度,凸显了狂风的猛烈和祥子在狂风中坚持拉车的痛苦与窘态,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试题演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氲,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散。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过帐篷(a)用它做过水罐(b)用它做过扁担(c)用它蒸过米饭;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
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就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静的灵魂。
在小井烈士墓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曾志之墓”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烈士墓相邻、同巍巍青山作伴的树葬墓的主人是某位过世的乡下老人。实际上,1928年4月来到井冈山的曾志是名副其实的从枪林弹雨、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一位革命老人。
文中(a)(b)(c)三處,有人认为都用逗号,有人认为都用分号,你同意哪种看法?请结合语段简要分析。
答:
2.下列各句中的逗号与文中“绝大多数”前的逗号,作用相同的一项的是( )
……无数颗星星在茫无涯际的宇宙中运动着。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看上去它们好像是冷的,但实际上每颗恒星都是类似太阳的大火球……
A.在那静静的时刻,我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B.它们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而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C.我常想,我们就像自鸣得意地在池中流动的鲤鱼。
D.这同一原则,也常应用在城市规划上。
3.下面文字中有两处语病和两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写出相应句子的序号,并对错误加以修改。
①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一种中国农村中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民间艺术形式。②它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③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④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抑或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墙上、门上、灯笼上以及明亮的玻璃窗上,就渲染出非常浓郁的喜庆气氛。⑤作为民间艺术的剪纸,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陕西窗花风格粗朴豪放,河北和山西剪纸秀美艳丽,宜兴剪纸华丽工整,南通剪纸秀丽玲珑。⑥虽然剪纸制作简便,造型单纯,但能够充分反映百姓的生活内涵,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是中国农村众多民间美术形式的浓缩与夸张。
答:
4.对文学作品来说,在文章中恰当使用标点符号,是表情达意的需要。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省略号是怎样表情达意的?
①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在胸前画着十字。
……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②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得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答: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周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又曰:“生生之谓易。”阴阳相生,生生不息,此之谓易。独阳不成,独阴不长,二者在抗衡与交融中,互相汲取自身赖以成长的滋养。(甲)世间一切事物,莫不由其内部刚柔、翕辟、动静、开合等对立双方的交感、搏击和消长而得以形成、发展和变化。这种“生生不息”的思路和视角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独具特色的本体论及宇宙观,进而影响并渗透到文艺创作的审美理念之中。
(乙)如果说,《周易》仅仅描述了天地生生之德,那么《中庸》则将生生之德抽象为“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本意是言行一致、真实无欺,此性恰与天道运行的秩序性相吻合。(丙)《兰亭序》之殊胜之处便在于一任真情实感喷薄而出,不回避、不含糊,不故弄玄虚或故作超凡脱俗,以一片至诚示人。金圣叹为其至诚之心所打动,遂慨叹王羲之为“古今第一情种”。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中国的文化传统历来尊崇一个整天吟唱“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的怀才不遇者,而对每个早晨在肉市操刀解牛的庖丁置之度外。“君子远庖厨”,“怀才不遇”确实使中国一代又一代指望“三顾茅庐”的知识分子丧失了操作能力,关于这种心态,古往今来的学者以及他们的著述都没有涉及过。(乙)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对毛遂自荐的嘲笑,是对自作多情的反感,是对敢为天下先的恐惧。怀才不遇仅是一个假动作,为争待遇的一切黑暗动作都要以“怀才不遇”来掩饰。由于一个社会普遍地采取守株待兔的姿势,所以主动出击打到的兔子也就不再是兔子。(丙)一个人一旦主动出击、毛遂自荐,往往被人看不起:因为如此得来的兔子与待遇无关。在这种传统看来,待遇必须是“三顾茅庐”而遇,才名正言顺,人的尊严和成就感才会获得满足。
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三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在信息时代,史学研究需要秉持什么样的态度?如何提升研究质量?怎样开拓史学研究新领域?诸如此类问题,非常值得探讨。(乙)毋庸置疑,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史学研究带来了很大便利:文献检索极其方便,可以快速检索到大量资料;珍本图籍的数字化,对学者穷尽资料意义重大;研究从抄写卡片变为下载资料,省时、省事,等等。但是,搜集史料的方便并不意味着写论文、出专著就易如拾芥了。(丙)如果没有严肃的治史态度、而是“玩”史学,就不可能有传世之作,更不可能达到全新的史学研究境界(纵通观察历史的境界)。
对于数字化史料,我们首先应注意史料的准确性,对数字化史料需辨别讹误,仔细核对,其次要增强理解史料的能力。如果对数字化史料未加细致思索,就难以理解史实并把握其实质,更谈不上厚积薄发。最后要致力于田野调查。史学研究者不宜忽视田野调查,当然研究古代史也同样需要。
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三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8.閱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在建设新中国的征程中,无数科学家以身许国,前赴后继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用自己的青春、血汗甚至生命,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强大夯基立柱。(乙)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这一个个耀眼的名字如暗夜星辰,在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上点亮了科技之光、铺就了科技强国之路。在他们的感召和引领下,无私奉献、甘于清贫,一心只为科技报国,不计个人得失,成为一代代中国科学家的优秀精神特质。时至今天,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人民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这些精神依然在许多人身上熠熠生辉。(丙)但是,它们不应成为对科技从业者们的“道德绑架”和“刻板成见”,我们不能空谈“情怀”(以身许国)而不谈受益。当下我们应祛除科技领域的陈规陋俗,完善激励机制,回报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奉献了青春和血汗的可爱可敬的科学家们,进而激发科技创新的强大能量。
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三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自乾隆二十五年起,元旦开笔成为清宫的新年习俗,每年的吉语几乎固定不变:“宣入新年”“万事如意”“三羊开泰”“万象更(维)新”“和气致祥”“丰年为瑞”。(甲)有学者认为,这种固化是乾隆皇帝怠惰倦政、思想僵化的标志。其治世思想已经发生了变化,从中可以看到清朝社会由盛而衰的根源。(乙)此后一百五十余年中,清代皇帝不断地重复着这二十四字的空话、套话,不再锐意进取,致使国家失去了前进的方向;而为求金瓯永固的皇帝元旦开笔之典,也完全失去了它的政治价值和意义。
诚然,此说法并非全无道理,但这种纯粹的结果逆推模式,是否有些武断?清入关后共传十帝,乾隆皇帝是第四位。自乾隆朝中期之后,历代帝王亲民爱民,宵衣旰食,这种说法是否完全抹杀了这一点呢?(丙)元旦开笔是作为年俗游戏引入宫中的,自始至终都是形式大于内容,把它上升到国家祈愿的高度,并视为皇帝执政心态变化的依据,恐有牛鼎烹鸡之嫌,也是其不能承受之重吧!
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三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