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里士多德友爱思想论析

2023-12-26曹宗敏

今古文创 2023年48期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德性和谐

【摘要】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是一种基于美善的德性,这种德性是个体双方基于善、快乐或有用而互有善意并为之付诸实践的关系。他将友爱区分为基于善的友爱、基于快乐的友爱和基于实用的友爱,只有基于善的“德性”友爱才是“完善的友爱”。亚里士多德友爱思想与和谐、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诸多契合之处,有助于弥合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为解决现代道德困境提供参考。

【关键词】友爱;亚里士多德;德性;共同生活;和谐

【中图分类号】B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8-009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8.029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融入残疾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途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SJB0225);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2019年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校德育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XJJG07);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2018年度校思政专项研究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友爱作为一种德性在当今社会发挥着独特的凝聚黏合作用,能够增进人民幸福感、增强价值认同感,提升社会凝聚力,因而也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论题。友爱一词在希腊语中指的是两个个体之间因相互吸引而亲密地交往,相互间出于意愿主动地为对方付出的关系。亚里士多德十分重视友爱思想,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他用了八、九两卷对友爱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与探讨。这些关于友爱问题的探讨作为人类思想史上重要的精神遗产,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

一、缘起考量:亚里士多德友爱思想的形成机理

古希腊时期,友爱得到了恩培多克勒、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等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关注,他们在相关著作中提到了友爱。恩培多克勒认为,友爱源于相似,彼此之间相似的德性、共同的话题会让相处更加契合,正因为如此,人往往会选择与己相似的人为友。毕达哥拉斯认为友爱是富有德性且平等的,友爱源于德性。苏格拉底从美德出发,认为美德源于内在,同人一样会成长、完善。朋友双方基于相似的美德而互相吸引,共同分享内在的善,并做向善的事。不难看出,在友爱问题上,恩培多克勒、毕达哥拉斯和苏格拉底都提到了人的德性、美德对于友爱的重要性。

柏拉图对友爱和爱的探讨影响了亚里士多德。他在对话集《吕西斯篇》《会饮篇》以及《斐德罗篇》中对友爱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吕西斯篇》中柏拉图通过爱来探讨友爱产生的原因,指出爱与被爱都不是友爱形成的原因,友爱的原因在于欲的缺乏,由于“变得缺乏就想要获得”。在《会饮篇》中,苏格拉底转述第俄提玛关于爱的说教时提出了爱或友爱自身是一种不美不善的欲,实质是对美善的追求。爱所追求的美善只是一种欲望,它的目的是“凭借美来孕育生殖”,凭借美善来延续生命。在对话《斐德罗篇》中,柏拉图将这种不美不善而追求美善的欲求升华为欲的迷狂。爱是自然赋予人的迷狂,是一种非理性的欲望,实质是人的灵魂迷恋美好事物的本能流露。不難看出,在柏拉图看来,爱或友爱作为一种不美不善的欲由于自身的缺乏而追求美善,这种欲望源于人的灵魂对美善事物的追求,是人的灵魂自然本能的流露。

“柏拉图在各种“友爱”中更为偏向情爱;相反,亚里士多德却更重视友爱的独立性或不可还原性。”[1]亚里士多德将爱和友爱进行了区分,指出了两者情感强烈程度的不同。友爱是一种适度的情感,不似爱那样过激,友爱不会限制双方同其他人的友谊;与爱欲有一种“偶性的缺陷”不同,友爱特别是善的友爱是美好的且能够长久的;友爱与爱处于智和无智之间,取决于人自身的美与善。友爱非不善不美,而是一种有实践能力的关乎美善的德性,是一种实践的智慧,其重点在于实行,即以美善为尺度做出让朋友和自己幸福生活的善事。

二、意蕴透视:亚里士多德友爱思想的主要内涵

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把友爱看作一种与爱或激情相区别的德性,或一种‘确定了的品质’”[2]。在他看来,友爱是一种基于美善的德性,这种德性是个体双方基于善、快乐或有用而互有善意并为之付诸实践的关系。

(一)三种友爱:善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实用的友爱

亚里士多德从分析爱和可爱的事物入手分析了三种不同性质的友爱,即善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实用的友爱。这里,善的事物指个体的德性,即内在善的东西;快乐和实用指个体满足他人的愉悦性和有用性。人们因善、快乐和实用三种原因而互爱并且希望对方好,更加快乐,更实用。“例如,人们愿意同机智的人相处,不是因他的品质,而是因他能带来的快乐。”[3]而如果朋友双方因为某种用处、好处或价值而互相交往、彼此亲密,那就产生了基于实用的友爱。友爱在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群体、不同场合、不同政体等方面也各有差异。快乐的友爱常见于青年中,而实用的友爱则常见于老年人和中壮年人之中。一些人很快能成为朋友,又很快断绝往来,友爱也随之改变。这里,个体之间互爱并非基于对方的善或品性,而是由于愉悦感和实用性。但愉悦感和实用性具有不确定性,一旦愉悦感消失了,好处没有了,友爱就容易破裂或终止。故而,快乐和实用的友爱是偶性的、利己的,具有不确定性,更不具有持久性。

需要指出的是,快乐的友爱也不同于实用的友爱。在一定的条件下快乐的友爱可以持久,比如在长期的交往中朋友彼此逐渐认同并喜爱对方的品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的品性也变得相似,那么这种友爱就可以持久。而实用的友爱则不同,它却会随着用处和好处的消失而消逝。不仅如此,快乐的友爱中有较大的慷慨,而实用的友爱却因人的贪欲之心而处处计较,充满抱怨。因此,快乐的友爱更接近善。如果快乐的友爱在朋友双方基于共同生活而使德性变得相似且更加高尚,那么,快乐的友爱就会转变为德性友爱。不过,“实际的友爱现象往往是较为复杂的状态,其间利益、快乐、德性等各种因素可能兼而有之,但在比例轻重、先后顺序、主要目的上有所区分。”[4]

(二)友爱的本质:德性友爱

探寻友爱的本质和真谛对友爱实践尤为重要。如前所述,快乐和实用的友爱是偶性的、利己的,具有不确定性,更不具有持久性。现实生活中好处和快乐是不稳定的、易变的,一旦这种快乐和好处消逝了,友爱就不存在了。那么,应该如何长久地保持友爱呢?

“如果有了共同的道德并变得喜爱这种道德,因而在实际上变得相似,许多人还是可以保持住友爱。”[5]由于德性品质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因此,基于德性的善的友爱是稳定且持久的。这种友爱产生于同一类人之间,朋友双方都是因对方自身之故而愿意为对方行善,这源自每个人都爱对方的品质,而非偶然因素。只要朋友双方的德性品质在,友爱就一直存在。因此,只有善的友爱即德性友爱才能持久。亚里士多德将这种友爱称为“完善的友爱”,这样的友爱只能在好人和德性相似的人之间才能发生,友爱的产生是因为持久的德性的品质,而不是处于偶性的愉悦或实用。而只有在好人之间单单因为对方自身德性而希望他好,如此才能避开利益、实用和快乐,避开离间。也正因为如此,德性的友爱具有持久的性质,并且,友愛之德性因其本就既令人愉悦,又能让对方感到欢喜,故而是快乐的事物;德性之人本就有善的品质,会善待朋友,故而又相互有益。正因为朋友之间具有相似的善的品格和德性,所以,朋友是人的另一个自我,而这种对朋友的爱源于自爱。亚里士多德指出:“对朋友的感情都是从对自身的感情中衍生的。”[6]朋友乃是人们认识自己、完善德性的一面镜子,是另一个自我。人们可以通过朋友来认识自己。如此,关怀朋友,便如同关怀自己一样。从这个角度看,德性友爱将人自身之善和朋友之善统一起来。人们通过朋友看清自身,并在共同的生活中完善德性,实现好的幸福的生活。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德性友爱的形成依赖于朋友双方是否兼具高尚的德性、是否共同生活、是否相互拥有善意、是否在德性上趋于相似等条件,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极少朋友能形成高尚的德性友爱。但是,德性友爱由于其具有的完善性、完美性、持久性而成为人们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友爱的理想目标。

(三)友爱的保持:共同生活

如前所述,德性的友爱更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在德性友爱中,朋友是另一个自我,而共同生活则是考验友爱、保持友爱的重要途径。人们的友爱关系在共同生活中变得更加密切,友谊本身因为彼此的接触而增长。

共同生活是保持友爱的重要方式,这就意味这人们之间需要在一个共同的范围内活动,在这种范围或共同体中存在并保持友爱。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一切友爱……都意味着某种共同体的存在”[7]。共同体是城邦中的现实存在的各种共同生活的载体,如家庭、部落、城邦等各种因某种共同利益而结合在一起的团体。其中,家庭是最基础的社会共同体。家庭的友爱包括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夫妻、家室中其他成员之间的友爱等等。家庭成员之间的友爱关系是基础,衍生出家庭以外的各种友爱关系。第一种是关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因血缘关系而产生的友爱。第二种为兄弟之间的友爱。亚里士多德认为,兄弟之间之所以互爱是由于他们拥有共同的血脉和生命来源。兄弟的友爱由于年龄相近,他们随着共同的成长而日益结成拥有共同道德的亲密伙伴。在这个意义上,兄弟之间的友爱与伙伴之间的友爱相似。叔伯兄弟和其他亲属出于同一祖先,他们之间的友爱是由兄弟之间的友爱派生出来的,而他们之间情感的强弱、关系的亲密度与同祖先相距之远近直接关联。第三种为夫妻之间的友爱。在家庭中,男子与女子共同生活,互帮互助。夫妻之间因相互结合而繁衍后代,并提供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这种友爱似乎既有用又有快乐。如果他们是公道的人,这种友爱还是德性的。”[8]

三、价值审思:亚里士多德友爱思想的当代意义

“亚里士多德笔下的友爱之外延十分宽泛,既包括现代意义上无血缘亲属关系的朋友,也关涉到家庭成员乃至商业伙伴之间、城邦公民之间的关系。”[9]重新回归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思想,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把握友爱真谛,实现社会和谐友爱。

(一)亚里士多德友爱思想与和谐、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诸多契合之处

和谐、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良好社会关系的建立离不开和谐与友善。和谐是社会的稳定剂、发展的助推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友善也是一种待人处世的智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宽厚仁善、平等待人、互帮互助、友爱和睦的一种状态。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友爱是个体双方基于善、快乐或有用而互有善意并为之付诸实践的关系,只有基于善的德性友爱才是最持久稳定的、最完美的友爱,它能令人愉悦,且对朋友之间相互有益。如此,才能消除人们之间的仇恨与对立,维系良好的社会秩序,实现城邦共同体的“至善”。这种德性友爱对于个体达到幸福、自足、完满的生活不可或缺,对于打造至善的城邦也必不可少。而这种道德伦理追求与和谐、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存在诸多契合之处,如在对人的要求方面,推崇个体高尚的德性、品性,主张共同的高尚的道德是友爱产生的基础;在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强调友爱的重要性,并将友爱看作保持人际关系稳定与和谐的重要纽带;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倡导建立一种基于高尚德性的和谐有序、友爱公正、和睦幸福、至诚至善的公民社会。

(二)亚里士多德友爱思想为弥合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提供借鉴

“真正的‘善的友爱’其交往原则就是利他性原则,需要我们在交往中能够秉持相互尊重和协商合作的精神,多从他人视角着想和考量。”[10]亚里士多德所推崇的友爱不是基于某种好处或快乐,愉悦或有用,他所强调的德性友爱源自个体自身之正义、善和高尚德性,并且由自爱推己及人以至他爱,而非放纵私欲、谋取私利。这种友爱是联结人与人之间,以及国家、民族、社区等共同体之间的重要纽带,能够发挥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弥合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是通往社会和谐的现实路径。当今社会,创建人类美好生活仍然需要这种友爱。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人与人之间利益冲突更加多元复杂,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矛盾问题层出不穷。如何有效弥合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保持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是一个现实问题。而亚里士多德对友爱本质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把握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关系的实质,明确人与人之间现实社会关系的尺度,理解不同群体的现实利益和诉求,进而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跨越差异,调和矛盾分歧、凝聚共识,为解决社会矛盾和现实利益冲突提供借鉴。

(三)亚里士多德友爱思想为解决现代道德困境提供新的思路

亚里士多德对友爱问题的探讨不仅关乎友爱理论本身,更指向基于德性的友爱实践。亚里士多德十分重视友爱实践,强调通过共同生活养成友爱,形成亲密、和睦的友爱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城邦正义。这种道德实践指向能够为解决现代道德困境提供新的思路。当前,在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途中,必然面臨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利益交织、思想错综,各种问题、矛盾和挑战层出不穷。利益的争夺会淡化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关系,造成人际关系的疏离、冷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奢靡之风在一些领域大行其道,社会交往呈现出功利化、庸俗化的特征,“价值扭曲”现象沉渣泛起,道德冷漠、道德失范等现象频现,凸显了现代社会道德治理的困境。在关于友爱的探讨中,亚里士多德并不回避社会现实,对功利、世俗、利己的友爱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强调如果友爱是因为某种好处或快乐,那么这种友爱是脆弱的,一旦利益发生了变化,友爱就会破裂。换言之,在人际交往中,功利主义、快乐至上都不具有持久的性质,都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变化、消逝。只有保持理性,坚持至真、至纯、至善的德性友爱,才能发挥持久的凝聚作用,调节社会道德秩序。

参考文献:

[1]王鹏飞,包利民.人生三爱、哲学、幸福——从柏拉图的《吕西斯》谈起[J].道德与文明,2014,(03):44-49.

[2]廖申白.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8.

[3][5][6][7][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253,257,299,274,274.

[4]陈治国,赵以云.重思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友爱” [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119-128.

[9]陈治国.哲学的友爱:亚里士多德、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63-76.

[10]王青原.亚里士多德友爱论中的人际和谐思想[J].道德与文明,2008,(03):70-74.

作者简介:

曹宗敏,女,安徽六安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亚里士多德德性和谐
柳亚子书法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西方德性思想的价值与启示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