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在华留学生中医药文化认同教育的渗透策略研究

2023-12-26吴隽松陈玉萍罗友根王宏伟

中华养生保健 2023年23期
关键词:留学生中医药汉语

吴隽松 张 虎 陈玉萍 罗友根* 王宏伟

(1.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基础医学部,江苏 盐城, 224005;2.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医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5)

截止到2023 年1 月6 日,我国已先后与151 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订了两百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1]。10 年间,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交流日益增多,来华留学人数不断上涨,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数据显示中国来华留学生人数已列世界第三[2]。

“中医药文化”的定义是在2005 年召开的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上明确提出的,会议指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事业的根基和灵魂,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蕴含着中华民族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近年来,在华留学生的数量呈现持续增长趋势,来华留学生作为重要的载体和桥梁。所以可以说来华留学生教育就是对外展示我国高等教育形象的窗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让留学生贴近中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明,亲身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多样,从情感深处产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而言意义深远。根据统计最受欢迎的我国在华留学生学习的专业分别是:临床医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土木工程、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学、中医学、软件工程等专业,而开设临床医学及中医学专业的高校都需要将我国特有的中医药文化通过在华留学生的学习使其发自内心的产生认同感。由此,创新来华留学生中医药文化认同教育,对于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与认可度有着重要意义。

1 中医药文化的内涵

我国的中医药兼收并蓄,不同于西医理论体系,有着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了鲜明的特点[4]。中医药文化是从几千中国前人实践中产生,强调天人合一,重视整体;阴阳平衡,以和为贵;灵活多变,三因制宜;未病先防,调治结合;简便廉验,应用广泛[5]。中医药文化体现了传承千年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和坚强保证。中医药根植于华夏大地,一脉相承,但发展自身的同时也被广泛传播至世界各地。秦汉时期,中医药就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明清时期,古代中医首创的预防天花的种痘技术领先西方数百年并传播到海外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从17~21 世纪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1972 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访华,一场“针灸热”席卷全球印发了“针灸热”。中药“青蒿素”的问世,为世界上饱受疟疾困扰的患者带来福音[6],并因此获得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 中医药文化认同的定义及意义

早在2007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指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7]。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文化认同的概念仍有争议,但普遍认为中医药文化认同指的是个体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可,在中医药文化认同的维度上,学者们普遍认为含有中医药认知、中医药情感和中医药行为三个维度[8]。

中医药不仅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的。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96 个国家和地区,为世界人类的健康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我国的中医药文化目前来说只是做到了“走出国门”第一步,从传播和认同上还未达到让国际友人普遍认可的程度,所以任重而道远[9]。一方面来说,在华留学生对中医药文化认同是学习中医药文化的起点,也是提供学习动力的能量之源,如果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不强,将直接影响其对中医药理论、实践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从更深远的影响来看,在华留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也会提升对中国的情感认同,增进各国人民间的友谊,对中华文明的交流与传播、“一带一路”的构建都有重要意义[10]。所以在医药类高职院校对在华留学生加强对中医药文化认同感的培育,能够实现学生培养质量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同向同行。

3 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在华留学生对中医药文化认同的现状分析

3.1 语言基础弱,文化理解困难

语言的差异是在华留学生来中国后必须面对的问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应用能力与中医药文化的理解息息相关。在华留学生因为来源地不同,其汉语水平也不相同,在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较差。在华留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汉语表达障碍以及语法结构的困惑,尤其是学习中医药文化时会接触很多复杂的汉字,显得力不从心,影响对中医学文化的兴趣[11]。教育部于2018 年印发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规定“以中文为专业教学语言的学科、专业中,毕业时中文能力应当达到《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五级水平[12]。”

3.2 文化差异大,理论性较强

在华留学生到我国后,对于我国的传统中医药文化比较感兴趣。不同于西医,我国传统中医药的学习对个人理解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是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一些深奥的哲学思想,例如“阴阳、五行、脏腑等学说”,对于在华留学生而言,学习和理解的难度较大,而且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较大,在华留学生容易产生不适感,不能很快融入文化的学习和交流,所以往往出现在华留学生在接触中医药文化的过程中出现畏难情绪[13]。

3.3 重理论轻技能,缺乏实践训练

我国的传统医学具有实践性强、操作性强、需要经验积累的特点,故而对中医药的认知往往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能获得。对于在华留学生对于中医药的学习,由于在华时间短,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让其对中医药有所掌握,所以很多医学院校的教学偏重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不足,所以体验感较差,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14]。例如传统中医的针灸治疗,需要在掌握人体经络的基础上针对病因病机运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对有效穴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作用,需要强化技能训练及大量的临床实践,才能达到神奇的疗效。在华留学生难以将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往往做不到“知行合一”,所以在技能的实践效果上往往不佳,从而影响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

3.4 体验偏科普,专业性欠缺

为了帮助在华留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药文化,中医药相关课程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往往都遵循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方法,让学生更易接受和喜爱中医药文化,但降低了学习质量的要求与标准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部分医药类高校并未将如何强化中医药特色作为出发点,导致安排的活动缺乏主题认同,更多的只是帮助留学生融入到中国学习和生活,但由于专业性不突出,留学生对其专业性很难产生认同。

3.5 教学手段单调,教学效果不佳

在华留学生在接受汉语语言教学时会觉得与所在国家教学方式的差异,产生不适感,主要差异在教学中的角色关系、课程的学习强度、教学方法等,由于教师授课前并未根据留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调研与研判,也未针对性地重新进行教学设计,更多的是在国内学生授课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的精简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效果较差,不利于对中医药文化产生认同。

3.6 留学动机不同,学习兴趣差异较大

有研究分析来华留学生的留学动机分为两种,即内生性动机与外生性动机[15]。内生性动机主要是源于内心被中医药文化所吸引产生浓厚的兴趣;外生性动机主要是从现实角度考虑,突出是处于某种目的而来华留学。有研究发现,内生性动机与对中医药认同存在显著的关联,即学习者的内心对中医药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因此其认同水平更高。

4 在华留学生对中医药文化认同的渗透策略

4.1 多措并举,强化基石

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帮助在华留学生克服语言学习上的障碍,提升汉语水平,夯实基础。秉承“宽进严出”的理念,高职院校对于在华留学生要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通过实施分层教学的方式加强学生汉语的运用,提高书面撰写能力。课程体系中强化文言文等汉语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应当去深入了解留学生,查找其学习的难点,帮助及时解决学习困惑;组织中国同学建立协助关系,可以迅速缩短磨合时间,减轻身在异国异乡的焦虑,帮助其更好地完成在华的学习任务,融入中国生活,融入中医药文化,正确传承中医思维。此外,学校应当建立一种通畅的反馈与沟通机制,方便及时掌握在华留学生的学习情况与生活状况。选取中医药的名家、典故、草药等内容制作成展板、资料、雕塑,立体化地打造展现中医药文化的校园环境,在中草药种植基地带领留学生亲身体验草药的采摘、辨识、炮制过程,增强对我国中医药文化认同感。

4.2 强技明理,深化认同

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既然是经验学科,就需要在华留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去提炼与升华中医药理论知识。因此在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中,授课教师应该根据其不同的认知习惯和知识基础,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尊重认同形成与强化规律,不断地让学生通过实践去验证所学理论,提升操作技能,让留学生主动养成“大医精诚”“ 悬壶济世”的中医药精神。

4.3 创新教学,突出特色

师资队伍对于留学生教育来说至关重要,要善于总结经验,挖掘有益于留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坚持因材施教。对在华留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师能够坚定不移地将中医药特色作为亮点,改革教学方法,打造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开展留学生教育的医药类高职院校可以探索创新性地整合教学资源,以“汉语+职业技能”模式编写新形态教材,完成汉语学习与中医药知识传授、技能同向,同频共振,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双重提升。例如在讲授中药药理茱萸时就要区分山茱萸与吴茱萸,可以引用唐代诗人王维所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提到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里提及的茱萸到底是山茱萸还是吴茱萸?该诗描述的是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登高远眺,触及思乡怀亲之情。而为何要遍插茱萸呢?因为,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佩戴茱萸可以辟邪祛灾。王维写这首诗时才17 岁,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根据吴茱萸与山茱萸分布的部位考虑,吴茱萸多产于我国贵州、广西、湖南、云南、浙江、四川等地,而山茱萸多产于长江流域及华南一带,所以这里遍插茱萸的茱萸应该指的是山茱萸。而且吴茱萸有毒,这在《吴普本草》和《名医别录》中都有记载,所以古人断不会将有毒之物插在头上。如此引出茱萸的药理作用,很容易激发人们学习中医药的热情。比如,把中医药文化与流行音乐巧妙结合,让很多年轻人对中医药产生浓厚兴趣。也要注意开展丰富多彩、饶有成效的第二课堂学习,例如组织在华留学生参观中医药展馆、中草药种植基地、体验推拿、按摩场所、体验药膳食疗效果,对中医药文化从内心深处产生认同,帮助其以后回国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中医药文化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传承发扬,融入在历史长河中,融入在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生活中,融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里。现在的中国,随着综合国力的发展,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意愿和能力不断增强。当今的中国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昂扬奋发地走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振兴和发展中医药有助于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其纽带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来华留学生对中医药文化认同产生问题,研究在中医药文化认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在华留学生对中医药文化认同的渗透策略,通过留学生的“言传身教”讲好中医药故事,传播中医药文化,展示中医药文化魅力,有效提升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传递中国价值。

猜你喜欢

留学生中医药汉语
学汉语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