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伦春族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传承研究

2023-12-26郭佳怡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28期
关键词:鄂伦春族文化遗产物质

郭佳怡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次印发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政策的文件。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该文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2]。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3]。

1 鄂伦春非遗文化

鄂伦春族是我国东北部地区人口较少民族之一,自古以来生活在黑龙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地区。在长期的狩猎生产和社会实践中,鄂伦春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保留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舞蹈、民俗、曲艺、民间文学等。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有鄂伦春族民间说唱文化“摩苏昆”、传统音乐艺术“赞达仁”、传统手工技艺文化遗产鄂伦春族狍皮制作工艺和桦树皮制作技艺、民俗文化遗产“古伦木沓节”等;省级非遗项目有民间舞蹈艺术“吕日格仁舞”、鄂伦春族萨满舞、鄂伦春族斗熊舞、鄂伦春族篝火舞、鄂伦春族口弦琴、鄂伦春族“斜仁柱”、桦树皮镶嵌画、鄂伦春族剪纸、鄂伦春族刺绣、鄂伦春族狩猎文化、鄂伦春族萨满祭祀、鄂伦春族萨满服饰、鄂伦春族传统服饰,以及鄂伦春族民间文学“乌勒尔”等[4]。

2 鄂伦春族非遗文化传承危机

该研究基于线上线下调查法,对鄂伦春族非遗文化的传承情况进行了实际调查。调查发现,鄂伦春族非遗文化在传承方面存在危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后继少人,年轻人参与度低

本次调研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为调查点,对35 个市级以上鄂伦春族传统技艺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情况进行了调查,被调查人数182 人,其中线下采访46 人,线上调查136 人。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项目只有老年人在坚守,年轻人对此缺少热情,不愿意学习和继承。

本次还对年轻人的非遗文化参与度进行了调查,通过问卷星调查了1 344 名大学生,在参加非遗活动方面,49.0%的大学生表示没参加过非遗活动,22.0%的大学生参加过非遗活动,但次数很少,16.0%的大学生参加过多次,还有13.0%大学生表示想参加,但没有参与渠道。

2.2 群众对鄂伦春族非遗了解度低

我们通过线上投票方式调查了788 位黑龙江省居民,其中73.6%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鄂伦春非遗项目,18.9%受访者对于省级非遗项目只知道名字,7.5%的受访者表示对鄂伦春非遗文化比较了解。

造成非遗文化传承危机的原因,一是经济原因,年轻人认为靠传统手工艺收入太低,生存困难,所以不愿继承;二是宣传原因,宣传力度不够,民众了解非遗文化的渠道少; 三是缺少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和数字化非遗网络平台。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研发非遗文化传承、传播的技术手段,使鄂伦春非遗项目能够创新新传承,保护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3 鄂伦春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传承

近年来,关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已有较多研究成果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自身规律的基础上,采用了记录式保护、活态式保护、研究式保护、传播式保护、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等多种保护方式。也有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的,如《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哈尔滨》中关于语言文化项目的保护,综合运用了文字记录、图片、录音、录像等多种方法,其中的数字化手段方法值得借鉴[5]。

对于鄂伦春族传统技艺非遗项目的保护,在借鉴前人保护传承方法的基础上,我们深入探索了数字化保护传承的方法。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将物理形态的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形态;第二阶段,在大量文博数据的基础上,完成文化数字转化和创新发展[6]。利用不断发展的数字技术手段,对文化遗产内容进行梳理与归纳,客观、真实、全面地记录与保存文化遗产的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使文化遗产能够拥有持续重现的虚拟能力。

3.1 短期留存的数字化手段

通过三维建模、数据库、元宇宙的数字化手段可实现非遗文化的短期留存。

3.1.1 可视化三维建模

可视化建模技术是当今社会文化遗产得以数字化短暂保存的重要途径。通过虚拟技术,实现时空跨越,人们在虚拟环境中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亲身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通过3D 可视化建模技术,传统非遗手工艺的技艺和工艺可以以数字形式保存。这种数字化传承不仅让许多几近消失的非遗手工艺得以延续,还为手工艺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平台,为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存工作提供新路径。3D 可视化建模技术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了全新的数字之路。数字化保存、虚拟重建和数字化传承让文化遗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护和传承。

如今,3D 模拟鄂伦春族生活游戏已经开发出来,通过3D 建模技术将游戏场景及相关设施高度还原成鄂伦春族人实际生活场景,将非遗文化和民族风融入游戏的日常细节之中,玩家既能了解非遗传统知识,又能获得沉浸式体验。运用数字化技术将视觉形象化的非遗文化艺术元素和民族特色附着在游戏内的外观设计之上,并将鄂伦春族的文化艺术精神的非视觉化元素进行抽象运用。通过游戏美术向玩家传达文化理念和价值传统,融合时代精神、运用创新手段,让用户在游戏娱乐的过程中感受鄂伦春族的传统文化; 通过游戏设计好的故事线逐渐深入,体验鄂伦春族人民的生活习惯,获得沉浸式的游戏体验。借助数字技术的聚合能力,在传统文化与游戏艺术之间寻找创新传承的凝聚点、活态传承,续写非遗之美。

利用3D 技术开发文创产品,是当代保护与留存文化遗产的主要途径。在深挖鄂伦春族非遗文创产品的基础上,通过对鄂伦春族纯手工文创产品进行花纹图样元素简化提取再描绘VR,建模出带有现代元素的非遗花纹图样,将建模出的非遗图样制作成纹样包与现代元素、文创产品进行深入融合,创建五大系列鄂伦春族原创非遗文创产品:匠心制作,实用好物,经典非遗文创,原创虚拟数字藏品,揽星系列戒指、手链等。非遗纹样包收集鄂伦春族近千种花纹图样,是市面收集最完整、好评度最高的鄂伦春族非遗纹样包产品。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价值将其转化为创意资本,不仅提升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还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活力[7]。

3.1.2 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是一种存储和管理数据的系统,它可以为用户提供有效的信息存储和检索服务。我们建立了首个鄂伦春族国家级非遗数据库,共存储鄂伦春族6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 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46 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独特技艺,通过以下3 种形式分层存储、保护数据。

第一,通过文字记录鄂伦春族特有的桦树及狍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工艺流程、发展历史、重要成果,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均采用文字档案说明。第二,电子图片,通过拍摄非遗文创产品及产品花纹图样,以图片的方式记录产品及花纹图样,每一项非遗采用至少一张电子图片,电子图片重点包含传承人、桦树皮制品、狍皮制品、民族纹样等元素。第三,以高清视频记录及非遗传承人口头解说的方式形成数据,对桦树皮工艺品制作技艺、狍皮制品制作技艺、民族特色纹样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采用全景拍摄和3D 展示,全面留存非遗技艺及传承人制作的关键环节及重要步骤。

鄂伦春族非遗数据库利用情报学相关性、重组性原理,对鄂伦春族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相关数据情报进行全方位整理、搜寻,然后通过连接、分割、结合的方法对鄂伦春族非遗数据、情报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形成全新数据形态。在非遗数据整理方面采用DNA 编码的原理,先将鄂伦春族非遗文化数据库中图像及文本编码为DNA 存储,DNA 存储系统将文本、照片、视频或任何其他类型的信息编码为一系列0 和1 进行存储,并用显示内容的短DNA 序列进行标记。以这种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检索保存的鄂伦春族DNA 非遗数据文件,可实现在非遗数据库中非遗结构化数字资源的一键录入、便捷管理和快速检索,同时也利于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管理。例如,用户在鄂伦春族非遗数据库中可在代表性项目中进行大规模数据检索,项目编号、名称、类别、批次、级别、申报单位、传承人等信息皆可在鄂伦春族非遗数据库中检索获取。数据库播放模式方面采用CDN+OSS 的播放方式,有效提升播放流畅度。同时使用VR、AR 技术,立体化展示非遗留存技术,开设线上VR 课程,教授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桦树皮制作,在深度体验鄂伦春族文化的同时增强观看者的可操作性与趣味性。开发后的数字藏品使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文物或文化遗产的远程存储和共享,方便用户随时随地访问。

3.1.3 建立元宇宙虚拟空间

元宇宙是基于扩展现实、数字孪生、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整合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将非遗文化与元宇宙结合,让元宇宙赋能非遗数智转型,有利于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

(1)高沉浸感虚拟数字人与非遗元素高效融合,搭建元宇宙互动平台

高沉浸感虚拟数字人是存在于元宇宙虚拟空间中的数字化产物,由计算机图形学、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语音合成等计算机手段创造而成,具有人类多种特征。以鄂伦春族非遗文化为例,采取机器学习、视频动态捕捉等工具对真实世界鄂伦春族“摩苏昆”“赞达仁”等国家级非遗曲艺舞蹈进行舞蹈动作捕捉、舞蹈场景复刻、人物动作表情捕捉,进入数字化综合平台数据库,运用原有数字资源在元宇宙虚拟空间中对鄂伦春族虚拟数字人进行人物形象建模、服装建模、舞蹈动作编排、人机对话设置,通过虚拟世界复刻“摩苏昆”“赞达仁”等国家级非遗曲艺舞蹈,增强鄂伦春族非遗文化互动性与趣味性,进一步推动鄂伦春族非遗文化在年轻人群体中的传播与发展。

(2)构建感官多元体验鄂伦春族非遗文化馆,营造拟真非遗体验

传统的非遗传承多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因其技能性强,口传身授是其主要传习形式,故封闭性和地域性特征突出。虽然传承人亲身传播非遗文化的互动性强、反馈及时,但是也存在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的问题,并且受制于具身在场等条件限制,导致非遗的大范围传播难以实现。通过VR、AR、XR 等技术建设鄂伦春族非遗线上文化体验馆,这是一个完全沉浸式虚拟3D 世界,将数字化鄂伦春族非遗展品及展馆环境融入现实世界,有效解决了鄂伦春族非遗文化传播时所遇到的身体不在场的“离身性”难题,使用户身体“具身”持续在场。通过传感器和VR终端设施,将技术嵌入用户身体,使其真实接收鄂伦春族虚拟线上体验文化馆的刺激,仿佛身临其境,这种“感同身受”的临场感不仅解决了具身在场难题,也让用户能够将在元宇宙中的非遗认知、互动和情感带入现实世界,更好地了解、传承、留存鄂伦春族非遗文化。元宇宙本身,也可作为存储鄂伦春族非遗文化的绝佳载体。同时,元宇宙能够打破交互限制,通过虚拟场景建模,实现人与空间的交互,例如,用户能够在鄂伦春族线上非遗文化体验馆中沉浸于原真场景并感受展馆信息,与鄂伦春族历史时空文化进行“对话”,产生真实的代入感[8]。非遗元宇宙,正逐渐成为探索非遗文化数字化留存、保护、复制的新路径。

(3)扩展现实技术与元宇宙数字交互设计深度融合,带来全新视觉盛宴

扩展现实技术(Extended Reality)是指通过计算机将真实与虚拟相结合,打造一个可人机交互的虚拟环境,也是AR、VR、MR 等多种技术的统称。通过将三者的视觉交互技术相融合,为体验者带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无缝转换的“沉浸感”[9]。鄂伦春族国家级非遗文化在现实世界传播的过程中由于环境、交通等条件的限制,鄂伦春族人民现实聚居地地处偏远山区或丘陵,参观者接触并切身尝试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较少,更多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赏,而通过元宇宙扩展显示技术可实现与参观者在虚拟社会的人机交互,使参观者能够在元宇宙中切实体验鄂伦春族众多非遗文化。以鄂伦春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篝火节为例,在篝火节那天,鄂伦春族人民会点燃篝火,载歌载舞,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这种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实的世界中远在世界其他地方的有观赏欲望者很难通过观看宣传视频的方式亲身感受到那种热烈、快乐的氛围,宣传效果不佳,而通过构建元宇宙的虚拟世界,参观者在虚拟世界中不仅可以沉浸式“穿越时空”体验鄂伦春族歌舞,还可进行更深层次的“人机交互”,实现与当地人民跨时空对话互动。

3.2 利用人工智能实现永久性保留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Alan Turing 所定义的AI 是能使计算机完成那些需要人类智力才能完成的工作的科学。

3.2.1 AI 智能存储

AI 智能存储是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高效、可扩展和可靠永久留存的数据存储方案。将高性能AI 存储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未来或将成为非遗文化永久留存一大“突破口”。采用更高效的数据压缩算法和数据管理技术,可以减少存储空间占用、提高数据访问效率,以更好地留存非遗文化。为了加快数据处理速度和降低延迟,存储和计算的融合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3.2.2 虚拟传承人

人工智能在未来或可担当“虚拟传承人”角色,深度学习、短时间、高效率的技艺传承和传播。近年来,传承人才青黄不接是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重大危机。当地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绝活濒临消亡。人工智能的出现在未来或者可以解决这一困境。人工智能可以在鄂伦春族非遗传承中模仿传承人及鄂伦春族非遗制作技艺的动作、语言,以数字化形式呈现传承人制作技艺、教授相关课程等智能行为。对传承人声音、语言、图像等进行识别与模仿,并通过智能识别实现语义的贯通。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双重催化下,机器人拥有自然语言理解能力及深度学习能力,在传承人将会更加难以寻找的未来,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机器人或将成为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虚拟传承者”。相对于人类传承者,人工智能在学习效率和逻辑梳理上具有极强的优势,拥有更强的自然语言理解能力,不仅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原始数据和资料,将非结构化的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数据组织串联起来,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与受众群体需求,调整现有的学习状态[10]。它不是简单的对非遗文化的“复制”“粘贴”还可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优化”“改造”,经过“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在图像、视频、语音和虚拟身体等技术方面将会日益优化与完善。

3.2.3 人工智能翻译

人工智能翻译可以克服语言障碍,有利于鄂伦春非遗文化在不同民族间传播,成为不同文化之间深入交流的桥梁,使中国少数民族非遗文化更好地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好声音。

4 结束语

非遗文化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全人类共同财产。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传统非遗文化正在走向消亡,传统的保护传承方法在非遗文化保护传播方面受到各种限制,因此,要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实现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传承,才有望实现非遗文化的永久流传。

猜你喜欢

鄂伦春族文化遗产物质
鄂伦春族狍皮袍纹样研究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鄂伦春族文化景观变迁及对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