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网络流行语语义变异现象研究

2023-12-26魏亚飞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28期
关键词:锦鲤流行语潜水

魏亚飞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网络流行语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很多语言学习者都曾经论述过这一方面的内容,但多是谈及网络流行语本身的类型、特点和影响等,本文则是针对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变异层面进行论述,通过对网络流行语语义变异的个例分析和探讨,归纳和总结出其语义变异的特点和规律。

1 自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流行语语义变异类型

根据这类网络流行语在网络中语义变异的方式和方法对其进行简单的分类,这类网络流行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基于反向引申的语义变异类型、基于隐喻的语义变异类型、基于转喻的语义变异类型。

1.1 基于反向引申的语义变异类型

目前学界对“反向引申”这一概念范畴的理解并不是十分统一,但在这一概念的核心范畴上则持一致态度[1]。勾俊涛在《论古代汉语词义的反向引申》一文中说到“如果一个词本义中具有供人们充分联想的相反的义素A 和B,那么通过联想,人们会把A和B 的两个相反的义素向不同的方向引申”[2];李志高在《词义引申的途径》一文中说到“词义在引申中,有的是直接向本身含义相反的方面引申开去,有的则是向本身含义关涉的对象的相反的方面引申开去。表现为以下几种:(1)词义褒贬反向引申;(2)词义轻重反向引申;(3)词义向其相反方向引申;(4)词义施受方面的转换引申”[3]。

近几年的网络流行语中基于反向引申的语义变异类型的词主要集中在词义褒贬反向引申方面,如“奇葩”“学霸”等,其具体的语义变异过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1 “奇葩”一词的语义变异过程

“奇葩”起初并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短语。《说文》:“奇,异也”,“葩,华也”。“华”是“花”的古字。“奇葩”的意思就是“奇异的花”,是一个偏正短语,如:

例1:清明初过酒阑珊,折得奇葩晚更妍。(宋代《东坡文集》)

例2:园中嘉树奇葩,亭台阁舍,无不雅致。(明代《明珠缘》)

例3:一春憔悴为花忙,今日奇葩助晓妆。(清代《青楼梦》)

例1 到例3,“奇葩”都表示“奇异的花”的含义,“奇葩” 还不是一个语义凝固的词,而是一个短语,“奇”和“葩”都还可以单独使用。

随着“奇葩”这一短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结构发生凝固,语义也逐渐凝固,开始用来喻指出众的人或物,已由一个偏正短语转化为一个名词,完成了其词汇化的过程。如:

例4:《丝路花雨》这朵鲜艳多姿的艺术奇葩,给死者以怀念,给生者以欣慰。(碧野《名城颂》)

例5:他天资聪颖,反应敏捷,堪称是数学界的一朵奇葩。(2014 年嘉兴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考试第二次高职模拟考试试卷)

例4 中的“奇葩”是指出众的艺术作品,例5 中的“奇葩”是指才华出众的人。这些例子中的“奇葩”一词已经不再表示“奇异的花”这样一个意思,词义已经逐渐摆脱其表面义的束缚,开始产生更深层次的新的意义。这时语素“葩”的意义已经变得虚化,不再表示实在意义了。

在近几年,“奇葩”这个词语义发生了突变,开始表示“想法独特、行为举止怪异,不同常人的人”这样一种含义,这一词也由此在网络上形成了一股潮流,使用频率非常高,成了网络流行语,并且这一词义也迅速传播开来,扩展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奇葩”一词词义的演变属于词义褒贬反向引申的语义变异类型,属于由褒义向贬义变异的类型。这种演变是由“奇葩”这个词本身的特点决定的。首先,“奇葩”一词中的语素“葩”的意义已经变得虚化,整个词的语义主要和语素“奇”有关。《说文》:“奇,异也。”“异”的语义本身就含有两个相反的义素,“异”即指“特殊、不同”。从积极层面来说,“异”就含有非凡、超出常人的含义;从消极层面来说,“异”就含有反常、怪异的含义。正因如此,语素“奇”既可以表示具有褒义色彩的含义,也可以表示具有贬义色彩的含义,由这个语素构成的词“奇葩”便也可以表示两种褒贬色彩相反的语义,那么“奇葩”一词能够从表示“才华出众的人”变成表示“想法独特、行为举止怪异,不同常人的人”这样一个意思也就容易理解了。

“奇葩”一词热度骤升,也反过来促成了其语义的迅速发展,由具有明显调侃义的名词迅速发展为一个形容词,表示“想法或行为举止怪异,与正常人不同”这样一种含义,通常在句子中作定语或谓语。如:

例6:我以为我在这三天看了将近60 集的电视剧已经很奇葩了,结果你竟然告诉我说你看了86集。(微博,2014 年3 月7 日)

例7:真没想到看电影能遇到比我还奇葩的人。(微博,2014 年10 月3 日)

在例6 中,“奇葩”一词被程度副词“很”修饰,在句中作谓语;在例7 中,“奇葩”修饰中心语“人”,作“人”的定语。

经由网络媒体的传播、公众的广泛参与,“奇葩”一词的意义进一步泛化。直到现在,“奇葩”一词的意义与“奇怪、怪异”基本等同,如:

例8: 我也想拔牙瘦脸,这个理由是不是很奇葩。(微博,2015 年2 月1 日)

例9:这个短信没法反驳也没法肯定,怎么回复都会很奇葩。(微博,2015 年3 月19 日)

例8 和例9 中的“奇葩”一词就表示奇怪、怪异的意思。

1.1.2 “学霸”一词的语义变异过程

“学霸”一词本指“学界的恶霸”,是一个贬义词,如:

例10:衢州学霸王杞者,久占出纳之计,半为己资,横行积久。(元代《至正直记》)

例11:其时属下有个学霸廪生,姓张名寅,父亲是个巨万财主,有妻有妾。(明代《二刻拍案惊奇》)

例10 和例11 中的“学霸”一词都是表示“学界恶霸”的意思。

到了现代,这个词在言语交际中已经很少使用,一般只出现在文学作品或某些报刊中。但最近几年,这个词却突然间在网络上火了,其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表示“学界恶霸”的意思,而是特指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其语义的感情色彩也由贬义变为了褒义,属于词义褒贬反向引申的语义变异类型。

“学霸”一词的语义由表示“学界恶霸”变为表示“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这种变化也是由“学霸”这个词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在古汉语中,“学”一般指学习或学习的场所,“霸” 表示在某一领域或地区称霸的人或集团。语素“霸”本身就含有两种相反的义素。从积极层面来说,“霸” 可以表示在某领域成绩极其突出的人或集团;从消极层面来说,“霸”可以表示在某领域或地区依靠自己的权势或武力为非作歹的人或集团。因此,语素“霸”可以用来表示褒贬色彩不同的双重含义,这也就为“学霸”一词从贬义词转变为褒义词提供了可能性和条件。从语素分析角度来说,“学霸”既可以理解为在学界依仗自己的权势为非作歹的人,也可以理解为在学习领域上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的人。

通过对“奇葩”“学霸”两个词的观察和分析,笔者发现: 网络流行语中的这种褒贬反向引申的语义变异类型普遍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词语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是否具有褒贬反向引申的条件,一般只有其重要构词语素本身所表示的含义中隐含两种褒贬色彩相反的义素时,才能进行褒贬反向引申。

1.2 基于隐喻的语义变异类型

“隐喻”是指建立在事物相似性基础上的词义引申方式。通过隐喻的方式进行语义变异的网络流行语有很多,如“柠檬”“潜水”“冒泡”等[4-5]。接下来笔者将以“柠檬”和“潜水”两词为例对其基于隐喻的语义变异过程进行分析和探讨,进而归纳和总结出其语义变异类型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1.2.1 “柠檬”的语义变异过程

“柠檬”本为名词,指一种水果,味酸,如:

例12:番柑,即柠檬。种出欧洲,荷人移植。大于橘,肉酸皮苦。夏时捣汁,和盐入水饮之,可解暑渴。(民国时期《台湾通史》)

例13:炊米为饭时,欲其洁白,可入柠檬汁少许于水中,且松散。(民国时期《清稗类钞》)

但在近几年,“柠檬” 一词在网络上发展出了新的意义,由名词词性变为了形容词词性,用来表示一种羡慕嫉妒恨的心理感受。由于柠檬果味酸,与人们在羡慕嫉妒别人时产生的酸溜溜的心理感受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因此便有人在网络上用 “我柠檬了” 这样的语句来表达自己被别人的某种行为刺激到了,产生了羡慕嫉妒的心理感受,带有一种自嘲和自我调侃的意味,用来调节和活跃双方之间的聊天氛围。但后来,由“柠檬”一词衍生出了很多其他词语,如“柠檬人、柠檬精”等,表示爱妒忌别人,爱说酸溜溜的话的人,这时的“柠檬”已经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了。

1.2.2 “潜水”的语义变异过程

“潜水”即“潜入水中”的意思,本义是指为进行水下勘察、打捞、修理或水下工程等作业而在携带或不携带专业工具的情况下进入水面以下的活动,如:

例14:“大舜”号沉船潜水打捞工作今天进展顺利,继昨天打捞出4 具遇难者遗体后,今天自凌晨2时至21 时45 分又打捞出20 具遗体。(1999 年3 月7 日《人民日报》)

例15: 这次空难救援是王德好有生以来第一次正式参加潜水打捞行动,但凭着胆大心细,在他第二次潜水时就探摸到了失事飞机的主体残骸。(2002年5 月15 日《文汇报》)

后来也常用来表示以水下活动为主的休闲娱乐运动,如:

例16: 现在全校绝大部分师生都学会了游泳,不少人还学会了踩水、潜水、泅渡等技术。(2008 年7月12 日《福建日报》)

例17: 游客可以畅游于碧波之中或享受日光浴,也可自费参加各种水上活动如潜水、沙滩排球、水上脚踏车、独木舟等。(2013 年8 月31 日《文汇报》)

“潜水” 的这两个意义其基本义素实际是相同的,都表示“水下活动”的意思,只是其意义的目的指向不同,一个是指向“水下作业”,比如水下勘察、打捞、修理等,另一个则是指向“体育锻炼,休闲娱乐”,这一特点为“潜水”一词在表示“为执行水下作业而进行的水下活动” 的基础上发展出“为达到增强体质、休闲娱乐目的而进行的水下活动”的语义提供了可能性条件。

“啊,真香啊!”一到家,我就闻到了红烧肉的香味。想到过几天便是妈妈的生日,妈妈和我一样爱吃红烧肉,于是,我便向爸爸提出让他教我做他拿手的红烧肉,作为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爸爸听了我的想法,立刻竖起大拇指为我的主意点赞!说干就干,妈妈生日的当天,爸爸带我去菜场选了一块最好的五花肉,到家后,他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做美味的红烧肉。

近几年,“潜水” 一词又在网络交际中产生了新的意义,表示隐身在QQ 或论坛中只看不说话的行为。由于潜入水中不露头的潜水动作与隐身在QQ或论坛中只看不说话的行为具有某种相似性,而且“潜水”一词形象具体,用此词来喻指网民上网时的行为,可以使词义表达更加鲜明活泼,因此“潜水”一词的这一语义迅速得到了众多网民的认可,在网络交际中扩展开了。

通过对“柠檬”“潜水”两个词的观察和分析,笔者发现: 通过隐喻的方式进行语义变异的网络流行语,通常能够产生一种类似于联觉的效应。通过相似性联想,本来表示具体事物或具体动作行为的词引申出表示抽象事物或行为的新义,进而使其本义所具有的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特征与新义所表示的抽象含义联系起来,使人们在认识新义时,能够通过原义触发和唤醒自身的感知,使新义更加形象生动,从而加深对新义的理解。比如,在联想机制的作用下,人们将抽象的羡慕嫉妒的心理活动和通过味觉可以感知到的具体酸味联系起来,进而唤起自身对“酸”的感知,由此对羡慕嫉妒所产生的酸楚的心理感受感知更加深刻。

1.3 基于转喻的语义变异类型

“转喻”指建立在事物相关性基础上的词义引申方式。通过转喻的方式进行语义变异的网络流行语也有一些,如“锦鲤”等。接下来笔者以“锦鲤”一词为例对其基于转喻的语义变异过程进行分析和探讨,进而归纳和总结出其语义变异类型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锦鲤”的语义变异过程如下。

锦鲤本指的是一种鱼,如:

例18:近年来,国内养殖金鱼、锦鲤、热带鱼的多了起来,观赏鱼渐渐成了宠儿。(2000 年5 月5 日《人民日报》)

例19:据悉,屏南目前已在白水洋、鸳鸯溪景区、城区河道、省历史文化名村、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等,累计投放了20 万尾锦鲤、长江鲤。(2008 年12月16 日《福建日报》)

例18 和例19 中的“锦鲤”都是名词,表示一种鱼。

但到了现在,“锦鲤”这个词衍生出了新的意义,很多人开始用这个词表示幸运儿或者能够给别人带来好运的人或物,如:

例20:我看到你这条消息我就抢到了! 你是个小锦鲤。(微博,2018 年10 月8 日)

例21:我太幸运啦,今天的考试竟然过了,我简直就是一个小锦鲤。(微博,2019 年3 月15 日)

例20 中的“锦鲤”一词表示能给别人带来好运的人;例21 中的“锦鲤”一词表示“幸运儿”的意思。

“锦鲤” 一词产生的新含义主要是源于2018 年9 月29 日支付宝发出的一个抽奖微博,中奖者所能获得的奖品非常丰富,可以获得价值100 万的大礼包,而这个活动的中奖者就被称为“中国锦鲤”。经由这一事件的触发,“锦鲤”一词迅速进入大众视野,开始表示“幸运儿或能够给别人带来好运的人或物”,有很多人开始在网上转发有关锦鲤的图片,希望可以给自己带来好运。

从词义引申的角度来说,“锦鲤” 一词由一种鱼引申出“幸运儿或能给别人带来好运的人或物”这样一个意义,是通过转喻的词义引申方式实现的。“转喻”指建立在事物相关性基础上的词义引申方式,锦鲤表示鱼的语义虽说和表示“幸运儿或能给别人带来好运的人或物”的语义并不存在客观联系,但是经由2018 年9 月支付宝发起的那次全民参与度极高的微博抽奖活动,人们在心理认知上将“锦鲤”和“中大奖”联系在了一起,而在大众心理认知上中大奖又一般和“幸运、好运”等相关,这便为“锦鲤”一词引申出“幸运儿或能给别人带来好运的人或物”这样一个意义奠定了认知基础,将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意义联系在了一起,使其词义引申成为可能,但这种情况下的转喻引申所表现出来的相关性更多的是建立在人们心理认知基础上的,而不是客观联系上的相关,可见其词义引申的主观性大大增强。

2 自媒体时代下网络流行语语义变异特点和规律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网络流行语语义变异情况的多个个例的观察和分析,笔者归纳和总结出了其语义变异的一些特点和规律(这里的“语义变异”主要指网络流行语在网上交际时产生的语义变异),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突变性

突变性,即指语义不是渐变的,而是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的,语义变化速度很快。

通常情况下,对于词语来说,其语义变异都会经历一个平稳而缓慢的过渡过程,是渐变式的,而不是突变的[6]。比如,“子”在上古时期泛指儿女,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先秦《孔子家语》)一句中,“子”为儿女的意思,到了中古时期“子”已经开始表示儿子的意思了,但这个时期“子”泛指儿女的意思还未彻底消失,在“方其舒翼而护子也,子母甚相爱也”(清代《安士全书》)一句中,“子”依然还是泛指儿女的意思,但到了现代,“子” 已不再表示儿女了,只用来专指儿子。从“子”的意义的历史发展来看,其由泛指儿女到专指儿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但在自媒体时代下,网络流行语在网络交际中所产生的语义变异却不同于一般语义变异,呈现出了突变性的特点[7]。比如:“奇葩”一词从表示“奇异的花或出众的人或物”到发展出“想法或行为举止怪异的人”的意义,过程极其迅速。在当今,网络交际已经成为一种日趋流行的交流方式,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发挥创造力和彰显个性、释放压力的平台,加之网络语言可以更多地借助文字形式来表义,因此网络交流与日常口语交流相比,就会更加自由,由此出现了很多的字母词、符号词、表情词,以及旧词新用的现象,因此有一个人用“奇葩”一词来表示怪异的人这样一个意思,满足了人们追求新鲜和刺激的心理,就会有很多人效仿,从而推动“奇葩”一词的流行,其新的语义也就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

2.2 趋动性

趋动性,指网络流行语在网络交际中所产生的新义往往会沿着某一个语义方向继续变化,从而产生更多新的意义。通常情况下,对于词语的语义变异来说,词语所产生的新义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继续变化,产生新的意义[8]。但是网络流行语比较特殊,其表现出了强烈的趋动性[9]。还以“奇葩”一词为例,笔者发现:“奇葩”一词在网络交际中,由“奇异的花或出众的人或物”到“想法或行为举止怪异的人”,其语义并没有停止变化,而是由名词词性语义进一步发展出形容词词性的语义,表示想法或行为举止怪异,与正常人不同,随后“奇葩”一词的语义进一步泛化,语义基本等同于“奇怪”。“奇葩” 一词成为网络流行语不仅使其新产生的意义得到了巩固和推广,也促使其语义发生进一步的变化,使其语义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而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奇葩”一词的流行。

2.3 群众性

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变异具有群众性的特点。网络流行语在网络交际中所产生的语义变异过程是由人民推动、人民参与、人民传播,其新义汇聚了人民大众的群体智慧,反映了人民大众的心理诉求[10]。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大家为合理地释放压力和调节紧张的生活便在网络世界寻找突破口,在网络交际中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网络新词新语以满足自己的娱乐需求,或调侃,或讽刺,旧词新用现象也大大增多,推动了词语的语义变异过程。

3 结束语

本文针对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变异层面进行论述,以来源于古语和一般词汇中的网络流行词为研究对象,先将其按照语义变异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分类,共分为基于反向引申的语义变异类型、基于隐喻的语义变异类型、基于转喻的语义变异类型三类,再对各类分别抽取一到两个个例进行分析,展开论述其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变异过程。在反向引申类中,是以“奇葩”“学霸”二词为例展开论述;在隐喻类中,是以“柠檬”“潜水”二词为例展开论述;在转喻类中,是以“锦鲤”一词为例展开论述,最后再通过对各类别中不同个例的观察和分析,归纳和总结网络流行语语义变异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归纳和总结,发现其具有突变性、趋动性和群众性三个特点。

猜你喜欢

锦鲤流行语潜水
潜水者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90后、00后行为观察大赏
流行语大盘点
有趣的锦鲤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小编,来条“锦鲤”
巧借 流行语
快乐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