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提升的思考与建议
2023-12-26张洋赵立龙
文/ 张洋 赵立龙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提升是浙江制造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必然要求
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命根子,也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让提高供给质量的理念扎根于每个行业、每个企业心目中,使重视质量、创造质量成为社会风尚”。对于正在大力推进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浙江来说,没有引领全球的制造质量,就不可能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制造强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提升成为浙江制造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必然要求。鉴于此,从产业链供应链入手来推动浙江“制造”向“质造”迈进成为值得探究的重要议题。
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提升的现代特征
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提升是在新发展格局下,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在追求质量管理的同时,发挥领导作用来规范提升供应链上各节点运作绩效,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增效,最终构建一个完整有效的产业链供应链质量保证体系。把握质量升级这一关键变量,提高产业链供应链供给体系质量,将是今后一段时期适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内容和主攻方向。为此,还需要进一步解析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提升在新时期应具备的新特征。
更高附加值。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企业凭借劳动力规模大、成本低的优势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创造了“物美价廉”的传奇,但也背上了“廉价低质”的名声。必须从增强供给体系适配性入手,生产更高附加值的优质优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水平。
更强创新力。科技创新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根本。近年来,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与素质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有不少关键技术对国外依赖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质量产品供给的能力。在当今全球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大变革的关键时期,通过科技自主创新提升产业供给质量,才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源泉。
更加数字化。数字化转型成为大势所趋,为产业链供应链质量管理创新提供新空间。在管理范围方面,随着数字化的发展,企业边界日益模糊,质量管理的范围更加注重对产品全生命周期进行全面管理。在工作手段方面,质量管理数字化在传统质量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可以推进数据驱动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进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质量协同水平。
更加协调融通。产业链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系统,多种主体、多种目标、多种要素、多个层级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提升的过程,就是以满足顾客质量需求为出发点,发挥核心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帮助链上关键节点改善优化,使得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提升活动更加协调顺畅,从而提升整个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满足顾客要求的能力。
新发展格局下的机遇挑战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超大规模市场需求为浙江提升供给质量拓展新空间。2022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4.3%,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国内市场需求规模的持续扩张与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为做强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枢纽的提供了肥沃土壤。2023年初,浙江提出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吹响了深耕“地瓜经济”的号角。产业链供应链企业在“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过程中,可以把握国内消费升级机遇,生产更高附加值的优质优品,满足消费者对质量、标准、品牌日益增长新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数字革命引发质量理念、机制、实践深刻变革为浙江加快“质造”升级带来新机遇。当前,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快速发展,“质量+数字化”成为重要发展趋势。质量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为浙江发挥在数字科技领域先发优势,助力产业链供应链企业推动数字化质量管理技术创新和应用,实现由过去传统质量竞争时代的“跟跑”“并跑”向数字时代质量竞争“领跑”提供了重要机遇。
全球化退潮和再工业化提速加剧浙江参与全球质量竞争紧迫性。实践表明,在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演变与重塑过程中,以质量、品质为中心的多维竞争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当前质量的竞争已不局限于产品寿命、可靠性的竞争,而是上升到地区产业链供应链整体生态圈的竞争。浙江作为制造大省和外贸大省,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产品质量与发达国家地区还有一定差距,高品质产品供给能力不足,大量中小企业多停留在“粗放式”质量管理阶段。外部持续深化的再工业化政策、日趋严峻的逆全球化浪潮,进一步凸显了浙江制造质量升级的紧迫性,加快提升浙江制造的价值内涵与国际声誉成为亟待突破的瓶颈。
创新链与产业链供应链发展不平衡加大浙江质量提升压力。当前,浙江仍处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口期,体系化创新能力和整体创新效能还不够强,一系列产业链高端环节的“卡脖子”核心技术难题还有待突破,“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尤其缺少。这在很大程度上给本地产业链供应链带来冲击和安全风险,也限制了浙江制造的高品质供给能力,使得浙江制造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环节攀升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加大。
深化质量提升的对策建议
强化龙头示范引领,推动大中小企业携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水平。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是产业集群升级的高端形态,也是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础。依托龙头企业,鼓励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围绕主导产品核心业务产业关联环节做优做强。完善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大力推广卓越绩效模式、精益生产、能力成熟度模型等现代管理制度,培育一批高质量标杆示范企业。做好“链长制”推进工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供需协同、良性配套。
优化质量创新生态,增强质量提升内生动力。推动实施重大质量改进和技术改造项目,培育形成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的质量新优势。引导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设计研发能力、仪器设备、试验场地等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加强对中小企业质量创新的支持。推动标准和专利布局,推动企业联合制定完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引导企业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品牌发展战略,变制造为创造、变贴牌为创牌。
深化数字赋能提质,加速全链条质量管理数字化转型。引导企业主动实施数字化改造,更加体系化系统化推进数字技术和质量管理深度融合。同时,为了防止数字垄断和确保数字安全,需要完善数字治理体系,完善数字治理中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共享机制,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信息数字的有序流通和交换。
完善质量基础设施,筑牢质量提升服务支撑。聚焦计量测量、检验检测等技术依赖型质量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突破一批不同行业领域的高精度工程测量仪器、科学实验仪器和检验检测仪器。创新发展云计量、数字标准、数字认证、“互联网+”检测检验、智慧监管等新型质量基础设施,培育壮大一批专业化水平高、技术实力强的龙头服务企业。
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健全社会质量共治良好生态。完善政府质量监管体系,完善产品安全、产品担保、产品责任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强化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推动知识产权数量多起来、结构优起来、运用活起来。联合惩戒严重质量违法失信行为,推动构建公平、公正、开放、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