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仿佛对人世深刻的顿悟和理解
——读于海棠近作

2023-12-26

山东文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海棠现代性理性

剑 男

关于于海棠,我只知道她是山东滨州人。在众多的诗歌微信公众号里,她总是以同一张照片展示着她的形象:一袭黑色长裙,眼神略带忧郁,甚至有点冷漠地望着前方。而照片下面的诗歌很多时候则与照片显示出明显的反差:语言清新、细腻,对大自然有着极度的敏感, 在“词”与“物”的构建中极力伸展着个人狭小的经验,又通过“物”“我”的两相观照构建一个属于她自己的内心世界。

可以说,在当下众多重经验轻理性的诗歌写作中,如果我们流连于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于海棠是那种很容易被淹没于整体偏轻的女性诗歌中的诗人,而当我们对她的作品进行持续的阅读,她又是比较容易在众多女性诗歌写作中被凸显出来的诗人。她的凸显并不表现在感性经验的雕琢,而在于根植于传统经验中的现代性理性思考。

在她近期的这组诗歌中,仍然延续了她对个人日常生活经验的体察入微,不涉及宏大叙事,也不刻意强化自己的性别意识,但保持自己作为一个诗人的真诚,词的空间构成的另一端是她对生活和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态度,对生命和自然的理性思考。

有很多诗人包括诗歌评论家并不认可诗歌中的理性表达,认为诗歌应该通过形而下的(感性)描绘表达形而上(理性)的思考。这其实是西方象征主义诗歌观念进入中国新诗后的一个滥用。理性表达确实可能因其容易落入人类普遍经验的窠臼而充满冒险性,但彻底摒弃它显然是对诗歌表达形式多样性的一个反动,一首诗歌能在我们的表达中直接做到感性与理性的深度平衡,它同样不失为一首优秀的诗歌。我觉得于海棠的诗歌能在众多女性诗歌写作中被凸显出来,就在于此:她不像一些女性诗人一味在经验的表象上滑行,而是有着自己的独立的理性洞察。

如组诗中的《今天是一种得到的完美,明天也是》。这首诗歌的题目完全可以换成《我站在窗前,眺望远方》,但作者直接用了诗歌中一个充满了哲理的句子作了诗歌的标题,显然,作者就是想借此深化自己对自然和日常生活的思考。它和“存在是流动而并非停止”“云朵向远处延展一种虚无”一样,都是表达自己对此刻自然和生命寂静的理性观照。窗外面肯定不只有“寒兰花”“天空线形云朵”以及“白杨树上高高的鸟巢”,但她并没有铺排罗列窗前看到的所有事物,而只选取上述三种,然后在对它们的凝视中感受生命寂静而孤独的美,这说明选取的景物都是经过作者理性观察后并进行了情感同化的。结尾“远处白杨树上高高的鸟巢,在冬日,它丰富的寂静和孤独感让你感觉:/‘今天是一种得到的完美,明天也是’”,则是对诗歌理性思考的一种强化,正是这种强化使得诗歌的主旨变得清晰、明朗并给人以回味。

当下很多关于自然和日常生活的诗歌都充满着印象派绘画的特点,通过对事物色彩、光影变化的描绘来暗示自己内心世界的变化,传达自己情感和情绪。于海棠的诗歌也有这方面的明显特质,但她的诗歌并不停留在印象的呈现层面,往往能在不经意间融入个人的独特感受或思考。如《夏日》中的色彩运用,从紫荆花树、葱绿的蒲苇草、金色金盏菊、紫叶李、深紫的烟岚到白色的小叶女贞花瓣,给人一种色彩斑斓的感觉。但如何从“色彩斑斓”中突围出来,从中捕捉诗意,她能从中看到自然生命透出的“对人世深刻的顿悟和理解”。

诗人林荣曾写过一篇评论于海棠诗歌的文章《生命跃动与诗性思维调边》,她说:“在于海棠的诗中,意象已非单一的观念或是情感的代言,而是经由她的诗性思维调变后,为我们提供的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诗的见证……让人恢复乃至生发出了生命的更多跃动感,真切体会到诗作为一种见证的艺术美感。”

我非常认同林荣对于海棠诗歌体现出“诗作为一种见证的艺术美感”的评价。如果我们把诗歌当做一个生命来看待的话,诗歌也是有身体的,构成它的身体的就是意象,意象的运动就是生命的展示,就是诗意的跃动。但于海棠诗歌意象的选取非常有特点,她所有诗歌中借以传达主观情绪的物象没有一个是奇谲或让人感觉陌生的,几乎都是我们熟悉的、普通的客观事物,而且她的情感传达并不攀附传统意象庞大的隐喻功能进行延伸,更多的是在一个和谐的意象群中进行“物”“我”的相互观照和渗透。

如她的短诗《林间》。诗歌中的蚂蚁、乌鸦、落花、喜鹊都是我们常见的意象,在传统文化中,这些意象都有着强大的意义生发空间。但当我们对文本进行细读,把目光停留在“我在时间立体的排列里/用沉默抗拒消逝/用疼痛感觉存在/而喜鹊欢鸣,不知世事”上,你会发现有的意象可以对接其传统意义,有对意象进行传统文化的符号化解读,则会让人感觉牵强附会、似是而非。比如“乌鸦”是不祥的象征,作者肯定不是要抗拒不祥的消逝或感觉它的存在。当我们剥离那些符号,我们反而更能容易感受到诗歌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慨。诗歌借用了传统意象,但作者的情感是内倾的,这些意象构成的是一个意象群,这些意象相互作用并统摄于“我”的独特感受之中,并非单个传统意象意义的单向生发。

我在前面说诗歌中的理性表达是一种冒险,其实,对于海棠来说,这样的意象选取也是一种冒险,因为它并不符合我们对“文学艺术审美陌生化”的期待。但文学艺术的魅力也在这里,即使世间万事万物和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一样平凡、普通,我们仍然可以从庸常的自然和日常生活之中发现和提炼出诗意。在于海棠的大部分诗歌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她以普通物象构建的意象群真实地传达着她对自然、人生和命运的真切感受。如本组诗歌中的《春分》《秋日慢》,诗歌的所有意象都恰如其分地统一于诗歌情感抒发的向度上,亲切而自然,没有一个意象给人突兀之感。

有读者说,于海棠的诗歌底色是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我并不完全认同,于海棠的很多诗歌既洋溢着丰盈而痛楚的感性,又有着忧郁而深刻的理性,我认为她的诗歌也有着区别于传统抒情的现代性。现代性作为一个区别于传统思维的概念,在文学领域中则体现为审美的现代性。于海棠的诗歌清新、自然,看似没有对现代性的刻意追求,但因其在对自然及日常生活的描绘中所灌注的理性思考及多重意义的暗示,实则蕴含着非常明显的现代质素,它们既体现出对传统思维的超越,也不乏审美的现代性。

这一点在她的诗歌中同样突出。如她的《西木栅的蔷薇》和《六月正在结束》。《西木栅的蔷薇》中,蔷薇开在木栅上,它的色彩使四周有明亮的寂静,它的花香如虚构,但它的色彩和气味和明天的欲望及窗台上的明暗到底有何关系,作者没有明言,只有思维的跳跃带给读者一种含混而又意味深长的思绪,似乎每一位读者都能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情感经历作出自己的解读。《六月正在结束》则直接以“意义”贯穿整首诗歌。作者说“六月正在结束”“意义过于庞大”;我在雨中,“意义正在开花”“我住在雨的影子里模拟枝叶的美好”“我是我的意义本身”。这三个“意义”是同样的意思吗?或者说“意义”的意义又是什么?一个词在诗歌中反复渲染却又引而不发,和《西木栅的蔷薇》一样,它同样需要读者的参与才能完成诗歌意义的构建。这样情和景的勾勒和中国传统诗歌中的情境或意境的营造是有明显区别的,《西木栅的蔷薇》中人在自然中的迷惑和对欲望的想象,《六月正在结束》中对语意模糊的“意义”的空悬,更多体现的是人在现代社会里的困境:即在这样一个越来越全球化、虚拟化的时代,如何平衡我们的生活和欲望,在自然和日常生活中寻找自我及生命的意义。

以上就是我对于海棠诗歌近作的阅读感受。于海棠曾在一则随笔中说:“诗歌是一种修行,是对自我心性的坦白和宽容。对我来说,每一首诗,都是来自对心灵瞬息震颤的捕捉。”真心希望她的诗歌写作在此基础上步入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

猜你喜欢

海棠现代性理性
读《明天要远足》,写“我要去远足”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大嘴狗》
找春天①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海棠酒满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