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背景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023-12-26李晓敏云南省昆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小学650000
李晓敏(云南省昆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小学 650000)
科学有效实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拥有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属于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义之一。在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时,学校属于教育主体,家庭是辅助支持,家庭和学校应当合作为小学生带来更好的心理教育引导,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教师要积极主动和家长沟通联系,结合小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心理教育方案,积极组织开展多元化的家校活动,不断提升心理教育实际效果。
一、 家校合作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家庭与学校属于现代教育所包含的两个关键主体,它们都会对学生成长与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学校属于知识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大多数时间在学校学习,各科文化知识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导致部分教师并未充分关注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部分学校并未设置单独的心理教育课程。所以,学校方面要转变传统观念,教师也应当积极和家长沟通联系,借助家校合作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确保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小学生处于身心发育重要阶段,生活阅历较少,明辨是非能力不足,要通过家长与教师共同引导,依靠家校之间沟通与配合,才能够发挥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与作用。
二、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有待提高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国内高校也设置了心理健康专业。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必须掌握扎实牢固的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实现知识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充分融合,才能够更好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来看,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往往是由班主任或者其他教师兼职,他们在学科教学方面经验丰富,但心理学知识相对缺乏,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不高。
2.家校合作意识需要加强
现阶段,很多学校家校合作还并未全面贯彻落实,家校合作意识有待提升,部分教师一味重视科学文化知识传授,并未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也不能积极主动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教育。部分家长也片面觉得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学校的工作,只需要将孩子放到学校即可,并未积极和教师沟通,也不能够主动配合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由于思想层面束缚,家长和教师间没有充分合作,难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3.家校合作机制有待完善
家校合作并非一次性的教育活动,而是进行长期交流合作。然而,现阶段家校合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尚未建立家校定期联系制度,家长和教师对自身角色定位尚未有相对明确清楚的界定。同时,家校合作常态化机制尚未形成,家长和教师很少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定期交流和信息共享,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没有有效开展,不利于家校之间建立牢固持续的合作关系。
三、 家校合作背景下,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树立家校合作教育理念
现阶段,依旧有很多家长不重视孩子心理健康,还有部分家长将教育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教师。一些家长觉得孩子学习成绩是否优异是学校教育问题,把更多重心放到孩子知识文化学习上,对孩子评价也仅将分数和成绩当成是唯一标准。教师和家长应当意识到,小学生因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双方都应当主动树立家校合作教育理念,真正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与家长要积极进行交流和信息分享,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有效合作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探索研究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措施。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教师还需要通过家长会或者讲座活动等各种途径,与家长深入研究探讨现阶段小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让家长能够在家庭教育中予以充分关注,从而获得家长支持与配合,促进家校合作深入推进,提升教育效果。
2.建立家校联合活动机制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从小学生身心发育规律出发,探索构建科学完善的家校联合活动机制。这样不但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还能够加深家校之间的合作沟通,学生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学”教学理论,要求教学必须充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生活中寻找教学的素材和方法,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实现学以致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充分创设情景,将孩子熟悉的生活知识进行情景化设计,通过家校合作,积极寻求家长支持,建立家校联合活动机制,让学生在生活中发挥创造力,找到存在感,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第一,父母应辅助教师开展好学习辅导,主动与孩子沟通谈心,降低他们思想负担,他们学习遇到困难要及时鼓励。同时,依托生活情境或实际事物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教育。第二,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针对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要给予更多鼓励和支持,避免直接批评学生。通过激励性评价,让其树立学习信心,挖掘其优点,肯定其进步,让他们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学习。第三,家长要积极主动向教师了解学校教育情况,当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后,主动配合学校采取针对性教育引导,及时化解孩子消极心理。
3.利用互联网构建家校沟通渠道
互联网的普及发展为家校合作提供了有效媒介。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借助互联网构建更加通畅的家校沟通渠道。借助微信、QQ 等软件,建立更加高效的沟通模式,确保双方能够随时随地沟通联系。或者设置微信群,让家长直接通过网络第一时间向教师反馈孩子在家中的情况,家长之间也能够沟通联系,相互交流分享教育经验。为确保家校沟通时的秩序性和有效性,教师应组织家长建立家校合作沟通小组,委派一名或多名较为积极的家长代表,针对家长们反馈的问题予以整理汇总,及时上报给教师,并探讨有效的教育方式。与此同时,学校方面要投入一定资金打造信息管理平台,分别设置学生端、教师端以及家长端,确保三方之间有效沟通,提升家校合作实效性。学生遇到困惑或问题,可以第一时间通过客户端和家长或者教师一对一沟通交流,缓解面对面沟通的尴尬,有效调动学生主动性。
4.树立现代化的心理教育理念
陶行知教育思想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他认为,“生活即教育”是教育的真谛,“社会即学校”是教育的目标,“教学做合一”是教育的方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尽快转变过去陈旧的教育理念,借助更加科学、正确的沟通方式和家长进行深入交流,基于各个角度来审视当前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梳理家校合作之间的关系,确保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有效合作,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教师应当及时询问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实际表现,逐步引导更多家长对心理教育重要性有更加全面了解,能够积极配合和支持教师共同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在这一过程中,双方的责任必须清楚划分。
另外,教师要主动学习充电,掌握更加现代化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断学习心理学知识,善于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疏导教育。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还能够借助定期家访来掌握学生在家中的具体情况,结合家长实际教育方法给出科学合理的建议,确保家校合作效果。
5.创建适宜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
第一,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时可以放下“架子”,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站在学生角度来分析他们遇到的问题,从而准确了解学生内心真实想法,采取有效策略进行疏导。
第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对班内学生一视同仁。实践发现,一些教师仅仅重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很容易忽略班内中等生以及学困生。这类学生学习成绩并不拔尖,也从不惹祸,但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多数属于此类。所以,教师要对班内所有学生都有所关注,通过日常观察了解他们心理状态,让学生感受到关心,主动和学生交流谈心,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
第三,在组织开展校园活动中,要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内容。例如,部分学生可能出现厌学情绪。在过去教育中,部分教师往往让学生家长到校对其实施劝导,实际上这样的方法难以发挥效果,反而会引发学生逆反心理,加重他们心理负担。所以,针对此类问题要进行家校合作,邀请家长到学校参与各种亲子游戏,让学生和父母共同完成活动任务,营造适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从根本上处理好学生厌学心理,让他们不会受“升学”等压力影响,让家长也认识到,轻松快乐的童年是孩子全面健康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