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惩戒教育:困顿+对策

2023-12-26郑杰文,广少奎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3年11期
关键词:惩戒家长学校

2021年3月1日,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其中明确指出,教育惩戒是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合规方式予以矫正,促进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由此可见,教育惩戒应站在“以生为本”的立场上,明确育人的本质属性。然而,部分中小学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的过程中,只关注如何“惩”,却疏忽如何 “戒”。“惩”只是手段,“戒”才是目标。教育惩戒并非只是对学生的违规行为量错定惩,对其身体施以训诫,教育惩戒不应在惩罚实施后戛然而止。中小学教师对违规违纪学生实施教育惩戒,切莫“一戒了之”[1]。积极促进“惩戒”和“疏导”的有机结合,重构“惩戒+疏导”的教育惩戒方法,方可切实发挥惩戒教育的育人功效。

一、行之有据:疏导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1.疏导教育是进行依法治教的题中之意

《规则》明确指出,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惩戒后,应当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帮扶,对改正错误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鼓励。除此之外,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和需要,建立学生教育保护辅导工作机制,由学校分管负责人、德育工作机构负责人、教师以及法治副校长(辅导员)、法律以及心理、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辅导小组,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由此可见,相关法规已为疏导教育作出明确规定,为中小学教师如期开展疏导教育提供法理依据。

2.疏导教育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必需措施

疏导教育对干预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在赏识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小学生沉浸在过度保护中,而且身心发展尚不成熟,情绪体验敏感且不稳定,而惩戒本身的“否定性”“制裁性”使学生在接受惩戒后常常心情低落、难过,即使最温和、最公正的教育惩戒,因其与每个人的天性——渴望得到赞扬和肯定相抵牾,也能引发受罚者的悲伤情绪。[2]因此,教育惩戒难免会引发不少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3]至此,难以排除教育惩戒成为该现象的影响因子之一。另一方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因外部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根据行为主义理论,操作性行为的四种结果对应在强化理论中可分为:正强化、负惩罚、正惩罚和负强化。[4]其中,惩戒是施加痛苦刺激,使不良行为得到消除的正惩罚;疏导则是施加愉快刺激,使良好行为得以保持的正强化。教师则需要及时采取沟通、帮扶等疏导教育措施,引导学生塑造并强化良好行为。

3.疏导教育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应尽职责

教师作为教育惩戒和疏导教育的实施主体,对有序开展疏导教育、提高教育惩戒效果责无旁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明确规定,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也明确指出,班主任要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同时,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教师通过师生互动过程对学生施加影响。[5]教师开展疏导教育不仅有助于良好师生互动的形成,也是教师更好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顺利开展教师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迫在眉睫:疏导教育实施的紧迫性

1.教育惩戒遗留的五大痛点

(1)学生自身发展障碍。中小学生身心发展不够成熟,意志不够坚定,自律性不够强,自尊心和荣誉感强,心理承受力弱。即使面对教师的正当惩戒,学生也容易出现自卑、焦虑、紧张等消极心理,进而出现对学习“退避”、情绪反常、行为暴躁等消极表现,甚至出现自杀等极端校园事故。

(2)教师职业效能降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解释了个体即使有某一行为能力,却没有选择某一行为目标,或没有成功地实施达成该目标所需实际行为的原因。其中,对于教师而言,自我效能是教师对学校教育力量、学生学习成败的责任、学习作用、一般教育哲学及其对学生影响程度等各方面的信念。[6]而实际教学中,由于缺少疏导环节的教育惩戒难以达到教师预期的育人目标,进而导致教师对教育惩戒的认知产生误差,随即出现“不会惩,不愿惩”的现象,教师便逐渐失去为实现教育惩戒目标所付出行为的动机。

(3)师生关系紧张冲突。众所周知,教育过程中的最基本关系就是师生关系。教师实施惩戒后缺少必要疏导环节,导致学生难以接受惩戒结果,对教师权威难以信服,甚至爆发与教师的语言顶撞和肢体冲突。久而久之,师生关系出现隔阂,产生信任危机,自然不利于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4)家校矛盾日益尖锐。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支持,而家庭和学校则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学生因教育惩戒所引发的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不免引起家长群体对学校的不满,将矛头直指任职教师,直接引发家校矛盾,不利于实现和谐共育的家校理念。

(5)教育惩戒效果甚微。疏导教育的缺位导致教育惩戒活动本身不完整,不仅难以达到“戒”的预期效果,还与教育惩戒的本质属性渐行渐远,使教育惩戒止步于机械的“量错定惩”和“按规矩办事”。惩戒难以深入展开以致流于形式,学生出现屡错屡犯的现象,教师对惩戒活动也敷衍了事。

2.阻碍疏导教育开展的三大难题

(1)疏导意识淡薄。现实教学中,教师存在“犯错—惩罚”这样一种简单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7]例如,中小学校学生课间追逐打闹,教师让其课间罚站,到上课时间,惩罚随之解除,教育惩戒活动戛然而止。教师缺乏疏导意识,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意识到疏导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疏导方式单一。教师开展疏导教育时,需要考虑到青少年阶段身心发展纵向的阶段性和横向的不平衡性等特点,其认知、情感态度、意志、行为各方面的发展也各有差异,同时还需考虑到学生违规行为的背后可能包含家庭、社会及学校等众多因素,因此当下单一师生面对面沟通的疏导方式没有达到因材施教的要求,难以将疏导工作准确落实到位。

(3)疏导评估缺位。疏导评估是教师实施疏导教育后对疏导效果的评价与估量。教师在对违规学生采取教育惩戒后,需要视受惩戒学生的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程度和状态来进行评估,以判断疏导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缺乏适当的疏导评估,教师无法判断学生所需要的疏导程度,难以开展有的放矢的疏导帮扶。

三、多措并举:惩戒后疏导教育实施的有效之策

疏导教育作为教育惩戒的托底工作,是解决惩戒遗留难题的必备“药方”。惩戒教育和疏导教育本应并存开展的双轨教育活动异化为惩戒单行的运作体系。面对上述的惩戒遗留难题和疏导现实困境,需要重申疏导教育以完善惩戒教育,重视“惩疏结合”,从疏导教育的合理性、有效性和艺术性三方面为“惩疏分离”的困境提出相应的破解之道。

1.正名立言:明确疏导教育的合理性

(1)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提高疏导教育地位。《规则》中对于惩戒后的疏导教育的规定内容尚不成熟。要想全面落实疏导教育,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是首要任务。一方面,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提高公众疏导认知和指导教师疏导实践具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明晰的疏导法规为中小学教师行使疏导权利和履行疏导义务提供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与此同时,翔实的疏导实施细则为学校内部及相关部门提供监管依据。具体而言,国家层面可以在原法规基础上增补教师疏导教育权利和义务,在内容上单独制定颁布疏导教育法,以厘清疏导教育概念、规范操作要求和明确基本原则。其次,地方层面须顺应国家法规精神和理念,同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内部协商,量身定做符合自身特点的疏导教育法规。最后,各级各类学校在遵守国家和地方法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办学理念和特色进一步衍生出适合自身的疏导教育实施细则。

(2)全媒体多角度报道,提高疏导教育热度。新时代背景下,新闻媒体始终发挥着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要明确自身定位和责任界限。其中,地方主流媒体是地方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舆论宣传的“最后一公里”,在舆论及宣传方面有着天然的公信度和影响力。[8]所以,地方主流教育媒体作为宣传的主阵地,要利用自身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来提高疏导教育在学界的关注度。非主流媒体也要注重自身的宣传效益,利用其灵活度高、成本低、分布广等特点,进行“小而专”的疏导教育典范宣传工作。与此同时,媒体报道也应面向多主体,做到多主体间信息共享、联动管理:第一,面向家长。根据不同阶段的家长进行差异化报道,提高家长对疏导关注度;同时为家长提供向学校咨询求助的热线平台。第二,面向学校和教师。引导大众对学校和教师予以更多的支持和理解,甄别盲目的批评指责,同时为虚假报道澄清,避免给教师和学校带来二次伤害,减少舆论压力,净化教育环境。

2.扎实推进:确保疏导教育的有效性

(1)坚持学校主导地位,建家校社共疏体系。2021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颁布,其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相应地,学校和家庭、社会应在厘清权责的基础上,就开展疏导教育建立理念相同、目标一致、方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协同疏导模式。该过程应以学校为主导,围绕各主体特点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疏导效率。同时鉴于家庭、学校、社会三类不同的教育均有独立的教育模式[9],学校要打通三者之间的壁垒,构建互联互通的协作疏导关系。第一,进行多向交流。学校的教师应该改变以往命令式的单向输出交流模式,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多向交流,让家社化被动为主动。第二,提高家社认知。通过家长会、家访、学校开放日等形式向外界传输疏导教育的重要性。第三,丰富疏导形式。例如开展家长小课堂,以授课的形式向家长分享家庭疏导案例;将中小学教师疏导示范以数字化形式向外提供借鉴;学校还可以借助多样化的形式为家长遇到的疏导问题提供一对一帮扶。第四,引导参与管理。调动家长或社会相关工作人员,让其积极参与班级疏导的评价和监督。

(2)关注疏导间接效果,进行全面疏导评价。教师作为疏导实施主体,需要明确的标准来评估疏导教育目标实施的效果,从结果导向来看,惩戒效果可划分为“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直接效果”是指学生在接受疏导后违规行为在短期内是否得到改善或终止,具有外显性;“间接效果”是指教师的疏导对学生日后长期学习生活的潜在影响,具有内隐性。其中,评估长期的“间接效果”,可主要从不良行为是否得到改善、学业成绩是否得到提高、社会性是否得到发展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跨年级跟踪考察。首先,教师通过观察、访谈等形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定期考察,并实时记录归档,依据学生表现采取相应处分措施。其次,学业成绩是衡量学生在校表现的重要标准之一,疏导效果会从学生的学业成绩反映出来。所以,教师可将学业成绩的浮动状态作为评估疏导效果的指标。最后,以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状况来评估疏导效果,及时消除同伴群体和教师群体对其的负面评价,为学生长期发展提供有利环境。

(3)明确家校责任担当,完善疏导监督管理。教育生态学理论认为:教育具有多渠道、多样化的特点,教育过程不仅发生在学校,而且发生在学校之外的各种环境之中。[10]因此,需明确教师和家长的责任担当以促进协同共疏。教师是疏导教育的担责人,面对家长,教师要坚持协同育人的原则,及时开展有效的沟通,督促家长自觉担负疏导责任;面对社会,教师要规范自身言行,在积极开展社会教育过程中,进一步落实疏导工作。基于中小学教师开展疏导工作的现实难度,可以通过建立“由下至上”的三级组织管理结构,建立由科任教师、班主任和年级主任组成的梯队式管理队伍,对复杂的疏导难题进行依级上报处理,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家长是疏导教育的奠基人。家庭和学校作为两个社会子系统,需要清晰界定双方的教育权责、地位、作用和角色。[11]家长要合理支配时间进行家庭教育,辅以家长谈话形式掌握孩子在校表现,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家长还需在教师的组织下积极参加“家长日”活动,不断学习以掌握相应疏导技巧,提高疏导能力。同时,家长应给予教师疏导工作以信任和理解。与此同时,在明确各方主体的疏导权责后,针对疏导的实施状况,须学生、家长及学校、社会等多主体对其过程和结果进行等级评价。对教师实施疏导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学校建立教师工作档案,定期组织考核工作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任、奖励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

3.循序渐进:提升疏导教育的艺术性

疏导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因此,中小学教师在实施疏导教育的过程中,除了保证实施过程合乎规范,还要充分展现疏导的艺术。

(1)教师提高疏导意识,掌握疏导教育技巧。意识指导行动,思想决定作为。教师提高疏导意识,首先需具备自身的健康心理条件和职业素养,为后期实践操作提供心理保障。一是保持耐心。教师在沟通过程中保持耐心和细心,应考虑到学生在集体中的成长历史。[12]二是充满爱心。以师爱为核心的积极情感,应当贯穿疏导教育全过程,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引领去教化学生。三是具有责任心。教师为避免在疏导过程中因厌烦而操作粗糙,需要不断学习疏导技巧,在实践中学会灵活转变,对学生疏导负责到底,不可半途而废。实施教育惩戒前,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并依据学生个体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兴趣等相关信息,对违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调查,从犯错误的频率及恶劣程度等方面进行了解。实施教育惩戒后,教师需要及时开展帮扶工作。例如,采取师生一对一沟通,或在课堂等公众场合进行解释违规原因和安抚消极情绪,以起到警示同伴和消除对违规同学不利评价的作用。除了教师的直面沟通,还可以由学校的教辅小组或班级干部等成员组织进行同伴互助疏导。

(2)教师熟悉疏导步骤,提高疏导教育质量。教师在具体实施疏导教育中,首先要学会观察判断,在观察学生外显行为的基础上预先判断所需的疏导程度。其次要注意场合的选择。例如,私下场合更有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而公开场合则可以起到示范作用。接下来的详细疏导过程,教师需要注意语言表达得体,避免过激语言,且及时反馈以保证沟通的时效性。教师对学生可采取倾听沟通、心理干预和予以关怀等方法手段。最后,教师须对疏导进行总结,即自我疏导工作的评价和学生行为表现的评价,以供日后参考借鉴。教师需要保证疏导全过程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且完全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规则》中的第十三条指出,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惩戒后,应当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帮扶,对改正错误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当疏导起到一定的效果后,教师则需要采取物质、精神鼓励措施以强化该学生的良好行为或予以同伴示范作用,具体可采取口头表扬、通知家长进行鼓励或者颁发进步奖状等形式。

猜你喜欢

惩戒家长学校
忘却歌
教育惩戒艺术仍值得继续探索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也谈“教育惩戒权”
教育有时需要一定的惩戒手段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