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百年历程与启示
2023-12-26胡冬君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思想政治课程主要以课堂教学的方式开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思政教师是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的行动指南,是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直接力量。因此,如何组建一支高素质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
一、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百年历程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完成着各个阶段的使命任务,积极开展符合特定历史时期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坚持大力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国民素养,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推动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完备的教师队伍、提升师资素养迫在眉睫。我国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萌芽与奠基时期(1921—1949年)
建党初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重心放在党的建设,宣传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早期表现形式,李大钊、毛泽东等早期马克思主义宣传者肩负着重要的宣传教育工作。在苏俄办学经验的影响下,他们维护劳苦大众受教育的权利,提出“做工不误读”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上学的同时也去工厂参加劳动,鼓励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道德素养的同时进行劳动教育。
(1)初创时期(1921—1926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1]为实现国内和平统一,我党成立之初的首要革命任务就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宣传工作与组织教育,以阶级斗争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支撑,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工人农民进行了正确的理论启蒙,为党创建独立的人民军队作了铺垫。
1922年1月建立“路矿工人补习学校”[2],识字教育成为向工人宣传革命思想的基本途径。因为白天工人上班,教室空闲,我党便将学校规模扩大,创办国民学校作为工人学校的子弟校。这一时期教师队伍主要由邓中夏等积极知识分子构成,学校设置政治课程,课程内容主要以传授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为主,为我党培养思想先进的工人子弟,即未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当时邓中夏等人都是自修大学的学生,自修大学设有文法两科,非常重视政治理论方面的教育,他们便以自己所学为补习学校编写教材,填补了文本空白并成立教育组织。在学习之余,他们还承担宣传工作,为未来革命根据地及解放区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至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初步建立。
(2)开拓时期(1927—1936年)。土地革命时期,我党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在我党我军遭受大革命失败的沉重打击后,毛泽东为重振军心,提高军队的思想政治素养,对起义部队进行“三湾改编”,成为我党开启独创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标志。[1]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我党组织革命根据地红军队伍一边打仗,一边参与人民群众的组织、宣传教育工作,为巩固革命根据地、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苏维埃政权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29年,毛泽东同志在《论苏维埃时期的教育工作》[3]中提出将班级分为普通班、特别班以及干部班三种班型,以支队为单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由政委担任不同政治课程的教学工作,运用启发式教学对学生进行引导,由浅入深、通俗明了地给学生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为提高群众的思想意识和政治水平,扫除文盲成为当时极为重要的工作之一。[2]1932年10月,人民委员会组织创办中央列宁师范学校。“培养和训练各类教师、发展师范教育”成为当时学校的目标要求,其中就包括思政教师的培养。学校开设文化课程并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习,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
儿童是共产主义建设的后备力量,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儿童参加阶级斗争,大力发展教师教育,培养具有专业水平的师资力量,特别是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当时小学开设的思政课程大多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思政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共产主义道德、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引导学生的政治水平达到可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之上。当时我国教师队伍的准入政策不够完备,教学水平也无法达到预期标准,思政教师的发展仍然是不完整、不充分的。
(3)探索时期(1937—1949年)。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把“团结一切力量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作为主要任务,毛泽东提出:“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3]省级政府继续开办列宁师范学校,为恢复、创办列宁小学培养文化课教员的同时兼顾培养劳动学校教员。[2]有了第一所师范学校的创办经验作为参照,我党为改变边区文化落后的现象,在延安成立鲁迅师范学校,为陕甘宁边区培养自己的文教工作者。从两所师范院校的建立,再到大大小小教员培训班、教育干部训练班的开设,我党为大力培养工农群众自己的红色教员做出了努力。师范学校的学生是从群众中挑选出来的积极分子,在师范学校毕业后还可以参加短期教员培训班,班级开设时间长短各不相同,学习内容也是多种多样,从而丰富自身的学识与能力。当时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为了争取抗战的胜利,我们党动员干部与群众培养其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争取胜利的信心,宣传共产主义教育思想,迎接新时期的到来。
1941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对于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目的、原则和方法都作出了详细规定。这些规定对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师培养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这一时期的思政教师要摒弃书本知识照搬照讲的教学模式,以战争教育学生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时代内涵,引导学生活学活用,知识不能死记硬背。1942年《根据地普通教育的改革问题》中谈到,提高教员的质量问题是新任务面前的重要环节。4月份以来,整风学习运动成为一场群众运动,成为一场从党内发动的政治教育方面的改革。教员们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原则,认真研讨教学方法,根据我党的工作目标制定教学大纲,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教员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负责,更要在学生的生活上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指导。
这一时期,老解放区的中等学校主要以干部培训班的方式设立,以培养小学教师及初级教育行政干部为主要方向。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内容以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为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学与所用相一致,有利于培养“改造现实的战士”[4]。要求教师要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的政治素养,使学生能够用马列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文化课当中,与党的历史、党的政策结合起来,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取得潜移默化的效果。
2.建设与发展时期(1949—197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处在百废待兴的建设时期,稳固新生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成为我党首要任务。这一时期的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有着很多不足,如数量较少、结构和资源配置不均衡等,但总体上保持了正常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完成三大改造、实现国家性质从新民主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的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
(1)创设时期(1949—1955年)。1949年12月23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5]的召开讨论了如何有计划改造旧教育的相关问题。新中国中学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政治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如何认识和解决我国革命与建设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等。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中学应对学生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学思政课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一致的原则,把革命斗争和国家建设实际充分融入课堂教学,开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这一时期,部分学生受到买办经济的影响,存在着比较深厚的旧时期封建思想,所以说当时的思想教育任务十分艰巨,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为了让政治课更受学生欢迎,改善思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冷漠”关系,教师尝试深入学生群体,融入学生生活,和学生们打成一片。
1954年政务院发布《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提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树立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共产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学生的政治课教学内容以讲解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理论为主,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随着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发展速度过快,教育工作的实施也受其影响,提出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其他各科教学进行,不需要开设单独的政治课程,至此初中政治课被取消。由于对政治课教学的忽视,使得这一时期的思政课程问题层出不穷,如教师数量过少、质量较差、教材内容晦涩难懂、学生不感兴趣等,都对政治课教学造成了严重阻碍。教师只能通过改变自身教学方式,运用生活实例,以案例、活动等方式开展教学,将课本内容形象生动地演绎出来,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革命情感。
(2)拓展时期(1956—1965年)。1956年教育部颁布《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用作初高中教学参考以及师范学校的学习材料,是我国第一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大纲。思政课教师终于有了规范性文件作为教学工作指南。1957年,毛泽东提出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上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随后教育部发出了《关于中学、师范学校设置政治课的通知》,恢复了中学的政治课教学。1958年我党中心工作转为普及国民教育、消灭文盲,提高人民的民族精神与生活知识。[4]尤其在1964年以后,全国统一课程设置,共同探索规范化、科学化的课堂教学是思政教师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教师要除旧革新、培养新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头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根据所在地区开设因地制宜的区域特色思政课。
(3)停滞时期(1966—1976年)。“文革”对知识分子的迫害使中学思政课教学遭受冲击,“课程、教材、教师队伍被打乱”。在“停课闹革命”的背景下,思政课被迫停止,大量优秀教师遭到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打击,教学积极性大幅下降。1972年,即便重新开设了政治课程,但由于学习内容变化过快、社会发展极不稳定、极端文章层出不穷等问题,未能真正恢复课程安排。
3.调整与恢复时期(1977—2011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教材、教师队伍从凌乱松散向规模化、制度化恢复并进一步发展起来。
(1)伟大转折时期(1977—1984年)。1977年10月暂停了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终于得到恢复,此外还增加了对师范类学生的扩招工作。高考的恢复纠正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重新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门学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提出学校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我国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迎来了恢复期。在此期间,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完成的工作目标。[6]
1979年4月,教育部召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提出加强中小学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建立一支坚强的队伍。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交给专业的政治教师队伍,还要依靠其他学科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做到内化和外显教育二者相互结合,共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1980年9月教育部发布《改进和加强中学政治课的意见》,明确提出关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政治课是同时体现学科科学性和党性的一门学科,思政教师要做到对党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要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我国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的重要环节,要保证其质量与数量的相对稳定,注意教师与学生的比例配备。
(2)深化改革时期(1985—1992年)。1988年1月修订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各级教研室开展对于思想政治教师的培训工作,加快了师资队伍的建设进程。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新运动,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任务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一阶段,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基础知识,培养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推动学生提高无产阶级觉悟、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
(3)学科优化时期(1992—2011年)。1992年3月国家教委制定《全日制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大纲(试行)》,政治课名称正式修改为《思想政治》。1994年我国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普及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这一时期思政教师数量紧缺的问题得到缓解,农村教师实行“特岗”政策,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但队伍建设成效仍不稳定,对于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还需要进一步调整。为适应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我国尝试从教师入职前培训内容及方式角度进行规范。
1997年4月3日,国家教委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品德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试行)》。该课程标准完善了教学内容,规定了新的评价方向。1999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以提高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思政教师专业素养,合理配置师资。
2003年5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放弃过分强调知识本位的做法,将教育目光转向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2011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身心发展需要,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适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一时期,思想政治课教师在义务教育的不同学段出现明确的任务划分。教师要了解所教学段学生的学情以及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能够在新的历史阶段尽快适应新挑战与新要求。
4.突破与创新时期(2012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十九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引领教师教育向着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目标奋进。这一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素质有所提高,师德师风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但我们也要解决好教育领域内人民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教育的需要和配置不均衡、发展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在保证教师队伍质量和数量要求的同时,持续关注教师队伍城乡区域分配不均衡的问题。
2022年3月25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并组织思政教育工作者们通过各种形式强化课程理念和改革要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其他学科教师兼职任教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问题,甚至很多地区的专职教师也都是通过其他学科应聘转岗到这一学科的。因此,专职教师缺乏问题急需解决,教师素质与质量仍然有待提高。
二、新时期我国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发展经验与启示
基于对建党以来我国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制定的各项决议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党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仍然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1.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1)坚定正确立场和理想信念。中小学时期是学生行为习惯和三观养成的重要阶段,从小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至关重要。思政课教师作为正确政治立场的引导者,要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引导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7],政治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学生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培养能够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政治课解决的是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8]思政教师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正确性,坚定“四个自信”,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只有教师自信,才能讲得有底气,才能让学生信,做到三尺讲台无杂音。
(2)加强师风师德建设。党的二十大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习近平提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风师德”。为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要引导教师深刻把握我国国情,学习四史,时刻心系国家、心系社会,时刻关注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厚植家国情怀、传道情怀和仁爱情怀”[9]。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守教师职业规范,为人师表、言行一致,为学生提供思想上、道德上的正确示范,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道德的力量,教育才会起作用。[1]在学校管理方面,可以通过树立典型优秀教师,制定奖励机制,让优秀教师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学校学风建设,进而一步步推动社会形成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
2.提高教师队伍科研能力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前需要有完善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积极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自我成长、自我提升,在实施教学实践的同时注重理论创新。20世纪80年代初,林崇德教授首次提出教师参加教育科研。[10]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新时期,培养专家型、学者型教师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心环节。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是提高教师科研水平、激发教师创造力与开拓精神的重要途径。
加强思政课教师科研队伍的建设。习近平“3.18”讲话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大中小一体化平台联结高校教师,实现教学实践与顶层设计的有机结合。积极组建包括一线教师、高校专家及教科研人员的教研团队,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下移研究重心到中小学课堂,真正发挥中小学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主阵地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辐射作用,如中小学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到高校参加专门的培训项目,学习紧跟学科学术前沿的理论知识,磨炼自己的教学方法,与高校教师研讨教学中的问题等。
3.从教师队伍源头出发,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是建设思政教师队伍的源头,作为专业的师资储备力量担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使命。1984年,教育部征求各方意见在12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高等学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作为把握教师队伍准入标准的关键环节,该意见的出台为培养高素养专业化教师队伍提供了制度基础。从1987年起,教育部多次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高校和党政机关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和能够胜任本学科教学的教育教学及科研人员。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都是为学校及党政机关培养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因此,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11],实施强化教师教育的振兴计划,研究制定师范院校以及师范类专业的建设标准和办学标准,切实提高生源质量,有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在校期间应加强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在实践过程中努力夯实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毕业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儿童与青少年不同阶段的智力发展水平设计课程、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知识传授要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政治课教学要讲理论,要有政治语言,教师要有能够培养学生学习马克思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不局限于理论的束缚把课堂搞活,课程内容生动形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讲解知识时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更能凸显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教师要树立学科自信,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用启发的、研究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4.提升教师职业地位,加大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支持
近几年,教育部联合各部委出台了各类关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方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多次会议并发表系列讲话,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在全学科教师队伍中的地位。我党的政策支持增强了思政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提高了师范类考生报考积极性。有效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打破中小学“政治是小科”的固有思想,提高了思政课的地位。我党从20世纪80年代就倡导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不光要靠政治课,更要发挥各学科自身特点,协同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既要上好思政课,又要依靠其他学科教师实施课程思政,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5.坚持党的领导
办好中国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写入党章,党的领导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建党百年,我党历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展开,具有一定的政治优势,有利于提高育人实效。可见,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2018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份以党中央名义出台的针对教师队伍建设的专门文件。《意见》指出,坚持兴国必先强师,深刻认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要培养和选拔优秀党员教师承担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不断提高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党员比例。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因此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要紧扣党和国家的历史任务,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习近平强调,党员要起到先锋作用,以党组织书记、校长为先锋,自上而下地提高政治站位,走进思政课堂。
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历经百年,与中国共产党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目前,我党仍在为积极实现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而努力着。作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要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把握时代脉搏,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