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试题命制 促进考教融合
2023-12-26刘平
教育部2017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由此拉开了本轮教学改革的序幕。2019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其说明,明确了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构成,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如何考”的问题。[1]如何优化试题命制、实现考教融合,让考教在“和谐”发展中助力本轮新课改实施?
一、分析考情,明晰高考考查动向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其说明明确:“一核”为考查目的,即“立德树人”;“四层”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1]近几年高考落实“一核”“四层”“四翼”的评价导向如何,是否实现了高考试卷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下面以本轮课改试点较早的政治高考卷为例分析。
1.围绕服务选才,调整试卷结构
2020年山东高考综合试点改革落地实施,山东高考根据新课改要求调整了试卷结构。单项选择试题将此前文综卷的12题每题4分共计48分,调整为15题每题3分共计45分,选择题分值占比略有下降。非选择题由过去的2~3题调整为4~5题,调整后的总分值55分,非选择题分值占比略有上升,非选择题思维含量和难度有较大提升。同时,试卷还增加了开放性试题的设置。比如,2022年第19题和2021年第20题让考生分别以“继往开来的世纪伟业”“中国以不变的开放姿态应对变局中的世界”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这些开放性试题对考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要求较高,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试卷结构调整更好地实现了高考服务选才的核心功能。
2.坚持立德树人,价值引领导向
近三年山东卷坚持立德树人、价值引领的导向。试卷坚决贯彻高考评价体系“一核”中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考查“四层”中的核心价值要求,积极贯彻新课标对高中思政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定位,坚持“无价值,不入题”。
(1)坚持政治引领。近三年山东卷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创设情境引导考生关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让考生在试题作答过程中胸怀祖国,关爱社会,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增强政治认同,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政治素养。比如,2022年山东卷第1题通过引入马克思和习近平有关共同富裕的论述创设情境引导考生正确理解共同富裕。第19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这一伟大成绩,引导考生理解并认同马克思主义真理对中华文明重新迸发出强大活力铸魂培根的力量作用,并号召考生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创业精神和方法路径,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往开来的世纪伟业”。2021年山东卷第19题以方志敏等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和辉煌成就启示考生“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引导考生认同今日之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才能实现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2)凸显文化化人。近三年山东卷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情境载体,让考生在作答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涵养,培养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比如,2022年山东卷第10题通过两幅蕴含家国情怀价值观的图片,让考生在作答时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评判。第7题以中华优秀文化“阴阳”历法创设情境,提升考生对中国历法智慧的文化认同。第19题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唤醒了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基因创设情境,号召我们坚持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秉持中国古代经典《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古训,顺应大本大道、尽心勉力笃行,创造“继往开来的世纪伟业”。2021年山东卷第10题将中华文化比作一个“重瓣花朵”,以不同区域文化花心花瓣不分离为背景,让考生认识到中华文化和而不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永葆生命力的原因。
3.聚焦学科素养,检测关键能力
(1)聚焦学科素养考查。近三年山东卷通过创设鲜活的情境,巧妙设置多元化、开放性试题任务,聚焦思想政治学科素养。以2022山东卷为例,其第1、3、5、9、12、16、19题考查了政治认同,第2、4、8、16、17、18、19题考查了科学精神,第6、14、15、16、18题考查了法治精神,第5、16、18、19题考查了公共参与。典型试题如第18题以现实生活中因噪声而引起的矛盾纠纷案例为情境,要求考生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进行推理,考查科学推理精神;要求考生运用法律与生活知识,对甲丙是否构成侵权进行评析,考查知法懂法用法的法治意识;要求考生说明该小区居民解决噪声纠纷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考查依法治国的政治认同、依法解决社会争议、维护自身权利、共建邻里关系的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素养。分析近三年山东卷,几乎所有试题都考查了学科素养,基本做到了“无素养,不成题”。
(2)突出关键能力考查。思政学科的关键能力通常包括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探究与构建、实践与创新、反思与评价等。近三年山东卷突出关键能力考查。比如,2022年山东卷第1题要求考生对共同富裕的理解进行辨识与判断,第18题第1问要求考生运用假言判断知识对甲乙推理的结论进行辨识与判断。第17题要求考生对“钢铁行业应扩大粗钢产量并增加出口”观点进行评析,第18题第2问要求对甲丙是否构成侵权的说法进行评析,这两题重点考查考生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反思与评价等关键能力。第19题第3问要求考生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以“继往开来的世纪伟业”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考查了考生综合运用整个模块知识进行探究与构建、实践与创新的能力。纵观近三年山东卷,几乎每道题都重视关键能力考查,基本做到了“无能力,不成题”,实现了“考知识”向“考能力”转变。
4.关注必备知识,鲜活情境载体
(1)关注必备知识,服务终身发展。山东高考卷关注考查学生长期学习实践活动必须掌握的基础性、通用性必备知识,突出学生今后进入大学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不可或缺的知识”和“主干知识”。以2020、2021两年试卷为例,在考查必修一“经济生活”时,客观题都以曲线图考查商品、价格知识、国企混改知识、分配问题、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必备知识。在考查必修二“政治生活”时都围绕中国共产党、公民、国家机关、政治制度等必备知识。在考查必修三“文化生活”时,都是从横向中华文化交流中传播、纵向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两个角度考查。在考查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时,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都是两年客观题必考项。这两年山东卷客观题在考查这些必备知识时甚至在出题的顺序上都有着高度的一致性。2022年试卷由于使用新教材,试题结构发生变化,但在考查经济、政治、哲学和文化等内容时,基本还是围绕之前相应的必备知识考查。在主观题考查上,以经济生活为例,2020年卷第16题以企业聚合经营为切入点,2021年卷第16题以柳州螺蛳粉、沙县小吃等地方特色小吃经营为切入点,考查了与企业经营相关的必备知识。
(2)鲜活情境载体,侧重系统运用。坚持“无情境,不命题”。考查同样的必备知识,山东卷强调创设紧扣时代主题的鲜活情境,考查考生对必备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试题以鲜活情境载体,体现高考评价体系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四翼”考查要求。比如,2022年卷第16题紧扣《生物多样性公约》时代背景,以第一批国家公园“武夷山样本”治理经验创设鲜活情境,考查党的领导、人大职权、政府职能、人民立场、法治政府、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等系列知识。考生需要对“政治与法治”模块内相关必备知识系统掌握、综合运用,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实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的考查要求。第19题以真理的力量创设鲜活情境,要求考生撰写一篇短评。试题引导考生综合思考,系统运用必修一模块知识创造性、建设性地阐述如何开创“继往开来的世纪伟业”。通过开放性和探究性设问实现了综合性、应用性、创新型考查要求。
综上所述,山东卷实现了从“知识立意”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情境为线”的转变。
二、研究学情,厘清一线教学现状
教育部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并提出了围绕议题、强化辨析、优化案例、走出教室的教学建议。[2]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目前高中一线教学现状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加强研究、积极课改型
绝大多数学校和教师积极研究并落实新课标,坚决推进教学从知识目标向能力目标转变,从三维目标向学科素养转变。目前一线教师广泛开展在课标统领下的议题式教学、大单元教学、融合教学、案例教学以及模拟法庭、模拟政协、模拟联合国等活动型教学。
2.不明方向、被动困惑型
对新课标的研究不够,理解不深,简单机械被动参与新课程改革,对为什么要实施新课程改革、如何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及实施后能否达到课改目标感到迷惘困惑。
3.固守传统、怀疑坚守型
少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惯性影响,认为从历次课改经验来看,都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对新课改持怀疑态度并坚守传统的教学模式。
三、融合考教,促进考教融合发展
1.坚持命题导向,加强考试评价指导,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深入开展
如前所述,部分一线教师对本轮教育改革能否持续持怀疑态度,部分教师对改革如何落实迷惘困惑,这就要求高考试卷传递的考查信息要清晰、稳定、持续,不能让高考试题成为难以捉摸的“玄学”。
(1)坚持命题理念和命题方向。评价体系要一以贯之、坚定不移。高考对基础教育具有反拨作用,要发挥高考试卷正向积极的导向作用。要实现高考试卷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助力素质教育发展、促进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就要坚持“一核”“四层”“四翼”科学的考查理念、考查方向,从而实现高考试卷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
(2)加强命题意图和考试评价指导。部分一线教师至今还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其说明比较陌生,缺乏关注和研究。多数一线教师更关注高考试卷,更重视高考试题,因此,高考试卷在启用前绝密,但启用后不应再“神秘”,必须加强命题意图和考试评价指导,促进考教融合发展。否则,高考试卷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引导教学改革的功能。
(3)优化考试时间和试卷结构。近三年山东政治卷单独命题后,考试时间调整为90 min,试卷结构相对稳定。相较于部分考试时间仅75 min的试卷而言,考试时间更合理,试卷结构更优化,更有利于考生深度思考、从容作答,更有利于考查能力和素养,服务选才。
2.重视命题研究,完善试题命制方式,引导教学改革科学准确实施
(1)在考查内容上,坚持从考查知识向考查能力和素养转变。试题命制应减少对知识识记、知识判断、单纯知识运用等学科知识逻辑考查。试题命制应围绕学科必备知识,突出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加强对学科基本思想方法和学科思维逻辑的考查,引导深度学习,提升思维品质;坚持“五育并举”,深化德育考查,引导全面发展。试题命制应该让“死记硬背”“套路答题”在作答时“无所适从”“无能为力”。山东卷“四层”考查思路均衡,能力和素养考查更突出,让“死记硬背”“套路答题”更难得分。
(2)在考查形式上,注重鲜活、真实、多元问题情境的设置。试题命制要创设不同复杂程度的问题情境,情境材料要源于真实生活,设计有一定综合性的多元学科任务。试题要通过真实的问题情境、高阶的测量目标,给考试提供深度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试题要考查考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考生从“解题”向“解决问题”、从“做题”向“做人做事”转变。让“机械刷题”“题海战术”收益大大降低。比如,2022年山东卷第19题以“铸魂培根”“守正创新”“继往开来”三段材料阐述“真理的力量”,将古代经典《中庸》文化阐述的化育成事之道、马克思主义激活的中国革命之路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世纪伟业鲜活生动串联起来,让考生根据真实的史料情境“解决中国发展问题”。
(3)在题型设计上,凸显灵活、多样、开放试题的创设。试题命制要根据一线教师教学现状,贯彻课程标准围绕议题、强化辨析、优化案例、走出教室的教学建议,适当增加如下题型设计,凸显灵活、多样、开放试题的创设。一是创设议题逻辑型试题考查。一线教学中,广大教师已经遵循课程标准普遍开展议题式教学。因此,高考试卷应当适当增加一些议题逻辑型试题。此类题目首先要创设议题情境,用议题辨析指向高阶思维,引导深度学习。其次要基于议题,设计指向素养、激发思辨的问题链,突出思辨性。典型试题如2016年高考全国Ⅱ文综政治第37题。该题以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阿尔法围棋”战胜韩国围棋名将创设鲜活的议题情境,设计了“国家为何将机器人作为战略性产业来部署”“企业如果投资机器人项目,在确定投资前应做哪些必要的调研工作”“就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是否可控展开辩论”三个设问并形成问题链,引导考生深度思考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发展对企业、国家乃至对人类的影响。山东卷主观题从前两年五题六、七问调整为2022年的四题八问,原因就是2022年第18、19两题创设议题式情境,运用议题各设计了三个引导思辨的话题形成了问题链。二是创设实践逻辑型试题考查。课程标准将思政课明确为活动型学科课程,给予走出教室的教学建议。高考试卷应该呼应这些建议,试题命制时应当适当增加实践逻辑型试题。试题可以收集学生生活中真实的活动场景,命制活动驱动导向的试题,让考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情境中作答,增强参与性体验,落实“公共参与素养”考查。比如山东卷2022年第18题以小区邻里关系噪音扰民的真实生活场景为背景,让考生运用所学推理判断知识和法律知识解决小区邻里纠纷。2020年第17题以治理高空抛物坠物为背景,让考生参与社区管理,解决高空抛物坠物治理的难题。三是创设开放逻辑型试题考查。应该说近些年全国和各地的高考试卷都比较重视创设开放型试题考查。但开放型试题具有创新性,目前对此类题型的参考答案设计还需要全面分析考生可能作答的角度,给予更多的参考答案样式,以便在阅卷环节能更准确实现命题意图。典型的试题如2017年上海市等级性考试试卷第22题,命题者为考生作答“互联网如何有助于实现脱贫”设计了三种可能的参考答案。
总之,命题者在贯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其说明的同时,要认真研究教育部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让命题衔接课程标准,使命题符合一线教师贯彻课标改革的教学实际,进一步推进教学向符合课标要求的方向改革。通过考教融合,促进考教和谐发展,共同助力实现“三新”教育改革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