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发展的教育探析

2023-12-26郭晓纯陈爱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6期
关键词:三农实训农业

郭晓纯,陈爱丽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008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全面部署“三农”工作,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这顺应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潮流,需要大批时代新人自觉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农村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提出一系列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美丽乡村等新目标。农民是“三农”工作中最关键的因素,当代农村青年作为影响“三农”建设的群体和朝气一代,其生存质量与个人发展也是衡量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晴雨表,因此,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青年。本课题采用问卷调查和个体访谈的方法,有利于增加对农村大学生的关注,亦使其更深地感受到新时代背景下农村青年的潜在重大作用,进一步引导他们扎根家乡、建设家乡。

一、农村大学生返乡意愿基本概况

培养农村大学生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快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乡村振兴需要人才回流,而大学生返乡贡献是最直接有效促进农村发展的方式。农村大学生作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户籍所在地为农村的大学生,其凭借多年城市生活经历、乡土情结、农村熟悉度和适应力的优势,在解决新农村建设主体缺失、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方面均能发挥独特作用,成为未来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后备军,其返乡建设的可能性也更大。因此,亟须高度重视农村大学生的返乡发展工作。

本文以广东省某高职院校为平台,结合学校农村籍大学生占比高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调查。调查发现,农村大学生返乡意愿不高,总体上与其家乡发展程度、前景状况成正比,即:越落后且前景不乐观的农村地区,学子越不愿意返乡创业、就业;来自发展一般的农村地区的学子有五分之二的受调查者愿意返乡发展,而前提条件是有适合的条件和机遇。农村大学生更倾向于毕业后到事业单位工作,其自主创业意识也较高。影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既有促进因素,也有阻碍因素。促进因素主要是照顾父母、恋家情怀等,譬如:“非独”家庭子女数与其返乡意愿存在负相关关系;阻碍因素主要包括农村收入较低、就业平台较小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等,调查发现,“对生源地经济的主观评价”和“父母支持返乡程度”两个变量与农村大学生的返乡意愿存在正相关关系。

二、实训教育打开农村大学生实践的工作技能之门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难啃的骨头在农村,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奋斗的新号角,乡村振兴,贵在实干,必须大力发展学生的实干实操技能,重视实训教育。

(一)实训教学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不仅传播理论,更输出方法;不仅教授知识经验,更应顺应社会趋势,与时俱进地发展实训教育,锻造实干技能。农村大学生返乡虽具地利人和的优势,但在愿返乡就业的大学生中,部分学生表达了对返乡发展所需综合能力信心不足的担忧,这直接指向现阶段乡村建设的本领恐慌。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对返乡学生思维方式、工作能力以及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通过重视实训教育解决大学生在面对农村工作新情况时的实际技能问题。实训是根据专业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开发训练。针对上述本领恐慌,实训教学能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开发能力、独立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有利于解决农村工作中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问题,因而更是学生理论体系的灵魂。换言之,实训得不到加强,农村学生的知识根基便失去现实价值,其投身农村的实践信心和能力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二)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培养服务“三农”的共性实践才能

强化实训教育,应当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在“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实践才能,以便更好地服务“三农”实际工作。中国传统的高校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补充和论证环节,被摆于教学的次要位置。对此,各级教育部门应强化并重点落实实践教学的文件精神、拟定更科学的举措。各高校应树立重视实训教学的理念,坚决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践教学比例的要求,整合各类实践资源,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方式,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合理设置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同时,针对实践基地形式化、实验设施不健全等教学条件,需要拓展和完善实践平台与场所,例如,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的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开放共享。这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胜任未来岗位工作。

(三)结合信息化特点,增设服务“三农”的个性专业化实训项目

由于我国专业的农业大学数量不多,各大学亦应设立“三农”工作领导小组,依据院系专业特点,设立“三农”工作研究中心或教研室,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服务“三农”的专业能力。此外,针对在校大学生,不论户籍所在,结合专业,鼓励学生深入展开大学生“三下乡”等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充分组织大学生深入农村一线,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等农村农业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有利于学生更加了解农村社会,以便于未来毕业后做出发展抉择。未来农村农业发展与互联网的结合将更加紧密,在“三农”社会实践活动中,各大高校应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注重依托现代科技与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见习就业、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基地。除此之外,更要注重思政元素的发挥,全方位多渠道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注重激发其乡土情怀、家国情怀,为农村大学生返乡发展提供思路。

三、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农村大学生之返乡动力

21世纪以来,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正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格局。2014年,时任总理李克强在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强调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在中华大地上掀起创新带动创业的新浪潮、新势态。

(一)乡村创新创业的重要性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培育壮大创新创业群体,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立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创新创业是时代潮流、国家所需,我们必须认识到农村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并加以发展、加以运用。创业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提供就业具有促进作用,只有逐步扶持农村大学生进行创业,才能建立与社会的联动机制,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相比城市,农村这片土地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全民创业号召下,58%的农村大学生表示自身创业使其返乡成为可能,可见未来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趋势之明显。

(二)摒弃落后观点,厘清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面对目前农村创业面临的农业发展倾向现代化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以及新旧产业结合等现实矛盾,学子要把握农村不同创业类型,辩证看待农村创业行为。既要创新创业,又要适当保留传统创业,在传统创业中创新。应发挥聪明才智,结合当地条件和资源,结合特色产业与现代农业产业,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子商务、创意农业、生态农业、众筹农业等创意项目,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帮助“三农”发展,履行更多社会责任。

农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应摒弃落后观念,厘清“创新”与“创业”的关系。创业是途径指南也是关键依托,而创新是特质所在也是目标归宿。形成农村万众创新格局,离不开大学生把握创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新引擎和乡村全面振兴新动力的机遇,充当创业者角色,以点带面,在农村扩大创新辐射面。然而,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创新能力、智力实则是农村生产力中更为根本的因素。在农村搞发展,创业者是先行者,但不可能每个农村大学生均以创业为目的返乡;创业是手段,但存在太多不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趋势的盲目创业是危险的,我们通过支持农村学子返乡创业终将要实现在乡村激发创新基因,使得每个人回到农村就业且在日常工作岗位中时刻树立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思维和尝试创新性行为,使农村紧随城市掀起创新潮流。值得注意的是,创新的前提一定是建立在扎实的知识和工作基础上的。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让这种来源于素质教育并体现高度素养的潮流成为一种科学理性因素而带动新一轮有规划有价值有未来的农村生产潮,最大限度、最高效率地发挥农业农村农民的价值,并为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以至实现共同富裕的“大同境界”做足工作。

(三)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善创业课程师资队伍

针对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第一,应完善创业教育体系,从能力目标导向入手,从增强学生市场调研、营销技巧能力、理财技能、沟通技巧等入手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第二,完善师资队伍,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一方面,挖掘培养校内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师承担创新创业课程;另一方面,强化校企合作,聘用“三农”相关企业优秀人才到校开课,定期开展各类创业讲座和现场咨询活动,加强校内宣传,鼓励有创业想法的学生积极参加讲座。此外,针对农科特色强的高校,派遣对创新创业实践感兴趣的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培训和学习,实现农学类专业知识与实践的融合,为培养创新创业型现代农业人才增添活力。

四、大力发展农业高等教育,培养专业农科人才

重视“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农村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培养专业的农科人才,大力发展农业高等教育。农业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农业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农业类高校发展态势向好,政策扶持力度变大。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指出,面向粮食安全、生态文明、智慧农业、营养与健康、乡村发展等五大领域,设置生物育种科学等12个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农业类本科院校为我国源源不断地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农业类大学早已成为多门学科发展的综合类高校。然而,其也存在一定缺陷。一是无法定向培养农业人才,对此,可学习他国先进经验。例如,韩国农业大学每年只招240名学生,然而办学成果显著,多年来,超过95%的毕业生坚持在农业和农村勤奋创业就业,已成为支撑韩国农村建设的精锐力量。二是产学研脱节较为严重。在“产”方面,我国农业目前科技含量和工业化水平不高,仍无法摆脱依赖农耕经验生产的模式,农业生产也无法同工业一样将每一技术环节研究透彻,并规范流程加以控制;在“学”方面,现有校际差距大,课程设置不平衡。例如,个别农学院定位为实验导向型,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数理基础的培养,而一些学校(如浙江大学农学院)重视夯实学生的数理基础,课程设置要求较高;在“研”方面,现阶段农学生科研思维不足,研究方向多为导师提供,缺乏足够的农业调研,在研究领域上多见于常见生物的基础性研究,与农业生产存在脱节情况。需要对现阶段我国农业高等教育的现实情况进行“对症下药”式改进。

(二)均衡发展理论实践教学,试行定向培养项目

现阶段农科类大学可进行定向培养项目,培养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高素质农科人才,教学过程应理论结合实践。同时,提高实践课的质量效果,杜绝重复且随意设置的农学实验。此外,针对个别学校高等数学难度级次较低且不学计算机语言的情况(个别重点大学农学院高等数学仅教授C级),应该同步注重农学生数理基础的培养,做到理论与实践均衡发展。为了促进大学生真正扎根农村社会,服务农村农民,可考虑实行包括免费教育在内的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由政府财政拨款,免除农科类大学生的所有在校费用,包括学杂费、食宿费、教材费等。毕业时授予学士学位;提供在农村的安家费;鼓励学生通过贷款方式获得经营启动资金等。学生享受这些优惠政策的条件是毕业之后有不低于五年的农村服务期,必须在农业一线工作5年,如毕业后在农业一线从业不满5年要转行,则必须支付在校期间的培养费。

(三)学习他国先进经验,提高实验与实习质量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未来乡村振兴发展产业的趋势:推动种养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做精乡土特色产业;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推进农业与加工流通业融合。可见,未来农业仍是农村的主导产业,农科人才需要具备农作物种植能力。可学习德国的农科人才培养实践模式:大一时为每名学生分1 m×10 m土地为试验田(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可5名学生负责一块试验田),根据课程进度种植蔬菜,收获农产品作为作业交给教师;大三则每名学生分1块土地,从种植计划到播种、管理、收获、销售均由学生完成,教师根据其经济收益评定成绩,并偿还学校的投入,若亏损则其成绩达不到要求;大四学生直接深入农村实践,到农场、现代企业等参加生产实践或实习,并完成某一生产课题,解决生产实践问题才能毕业和拿到专业技能鉴定证书,杜绝“乡村一周游”性质的形式主义实习。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大学生既掌握了农业知识,又积累了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语

农村青年同样面临许多发展困境,他们在感受国家发展时,更渴望广阔的个人发展前景和幸福生活。特别是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农村大学生能直观感受到新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极可能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面对种种困局,需要发挥教育的力量,需要在加强实训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农村形势政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发挥“教育合力”,引导农村大学生主动扎根家乡、建设家乡。

猜你喜欢

三农实训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