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作物学-栽培耕作与生理”全英文课程建设实践及建议

2023-12-26尹小刚曾昭海张海林田沁兰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6期
关键词:全英文国际化作物

尹小刚,曾昭海,张海林,田沁兰,陈 阜

(中国农业大学 农学院,北京 100193)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提升国际竞争力和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西方发达国家十分注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高水平全英文课程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体现。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起步较晚,随着国际交流不断增加,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国际化发展[1]。全英文课程是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对开阔学生视野和提升个人能力意义重大[2]。我国全英文课程建设亟待完善,在专业人才储备、课程体系和教学评估方法等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3]。教育国际化是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全英文课程建设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4-6]。

一、作物学全英文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作物学是我国农业科学的核心学科,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结构体系,包括作物遗传育种学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两个二级学科。作物学的创新发展是建设农业强国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支撑,培养具有国际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也是作物学科的重要使命。然而我国作物学全英文课程起步较晚,双语教学专业人才不足、学生英语水平有限和适宜的教学材料缺乏等原因严重制约了我国作物学全英文课程建设发展[7-8]。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指出:“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全过程,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9]这也对作物学全英文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物学是中国农业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也是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连续两轮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学科具备雄厚的师资力量,历史底蕴深厚,然而在全英文课程建设方面面临相对薄弱和滞后等问题[10]。近几十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与瓦赫宁根大学和法国国家农业食品与环境研究院等世界知名农业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作物学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亟须建设高水平的全英文课程提升学生培养水平。近年来,随着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学科不断从国外引进大量的优秀人才,储备了一批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专业人才,为作物学全英文课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氛围不活跃和教学效率低等问题不断凸显,研究生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11]。引进国外研究生教学理念,借鉴国际主流研究生教学经验,设计符合我国国情的全英文课程,打造国际知名专家+国内知名专家双教学团队,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12]。因此,中国农业大学率先于2019年开设“现代作物学-栽培耕作与生理”全英文课程,通过引进国际知名专家教学团队,将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相关教学材料融入研究生课程教学,旨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作物学全英文课程,推动我国作物学全英文课程建设。本文系统总结了2019年、2021年和2023年课程建设的成效与不足,并对未来完善我国作物学全英文课程建设提出了建议对策,以期为我国作物学全英文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和案例支撑。

二、“现代作物学-栽培耕作与生理”全英文课程建设实践

“现代作物学-栽培耕作与生理”课程紧跟国际前沿,注重知识体系和教学评价方法的国际化,同时结合我国作物学课程建设的实际需求,将国际先进的全英文课程理念和特点融入课程教学,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参与度,协同实现学生能力提升和国际视野拓展的目的,打造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全英文课程。该课程借鉴欧盟最受欢迎的全英文课程理念与授课方式,课程设计综合考虑了国际前沿热点、作物学科研究重点和知识能力培养等诸多方面,结合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领域国际经典英文教材、经典文献和最新文献构建了课程参考资料库并保持每年更新,涵盖作物生理、作物栽培和耕作生态等方面的内容,组建了高水平外教团队+国内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双教学团队模式,采用以学术报告+案例分析+Journal Club研讨+课堂练习为主线的参与式教学方法,丰富课程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拓宽学生视野。全程采用全英文教学,课程教学评价综合课堂表现与课程结题报告,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30%,由导师团队共同评价;课程结题报告占总成绩的70%,由外教团队独立批改完成。

经过前期对“现代作物学-栽培耕作与生理”课程的反复调研和座谈,形成了以作物生产系统水氮高效利用机理机制研究为主的方法技术体系,以作物表型、数字农业和精准农业为主的智慧农业国际前沿发展,作物生产对高温干旱等逆境响应及作物耐逆机理机制方面的前沿进展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内容。经过近3年的实践探索,相关内容细节不断优化完善,对我国作物学科的匹配度更高。此外,课程结合定位试验案例,系统介绍试验数据管理和分析方法,包括“作物-土壤系统水氮循环”案例实践、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训练等方面的相关内容,在理论教学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和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撑。

三、“现代作物学-栽培耕作与生理”全英文课程建设成效评价

经过3年的建设,“现代作物学-栽培耕作与生理”全英文课程内容稳步完善,课程建设成效显著。本文从参与课程学生的基本信息、基于学生视角的课程评价和基于授课教师的课程评价三个方面,总结课程建设的成效和不足,为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完善提供支撑。

(一)学生参与视角的课程建设效果评价

课堂教学效果和调研结果均表明课堂教学效果突出,学生收获颇丰,在专业基础知识储备、科研视野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调研结果表明,94%的研究生认为国际视野得到了拓宽,79%的研究生认为课程促进了各学科的交流与合作,61%的研究生认为通过学习课程,用英语做报告的能力得到了增强,61%的研究生认为课程强化了文献阅读分析能力,61%的研究生认为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得到了提升,58%的研究生认为科研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45%的研究生认为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得到了提升,42%的研究生认为强化了专业基础知识。

Journal Club在该课程交流研讨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其很好地衔接了主题报告的内容,进一步升华和拓展了课程内容,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部分研究生表示能够适应Journal Club的交流形式,2019年和2021年四个Journal Club的主题与学生研究的相关性依次为Agroecology、Closing nutrient cycles、Digital Agriculture 和Genetic modifications。2022年根据课程反馈,对Journal Club的主题进行了修改,其相关性依次为Agroecology、Closing nutrient cycling、Genetic modification 和Precision agriculture。总的来说,Agroecology 和Closing nutrient cycling与学生的研究方向最为相关。Journal Club的交流讨论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尤其是在文献阅读、分析和总结能力方面的提升。超过88%的学生觉得Journal Club锻炼了文献阅读、分析和总结的能力,70%以上的学生觉得Journal Club拓宽了知识面,75%以上的学生认为Journal Club有助于学术报告能力的提升,少部分学生认为Journal Club工作量大(2019年、2021年和2023年的值分别为36%、22%和18%),需要大量时间提前准备和讨论。2019年,82%的学生认为Journal Club有助于提升团队协作交流能力,而在2021年和2022年这一比例有所下降。这可能与教学主要以线上线下结合,未与外专面对面交流,小组参与度较低,未能充分发挥小组的功能有关。

综合研究生反馈的信息,可以看出:(1)研究生的英文水平是影响课程教学效果的最主要的因素;(2)线上授课中,学生无法与外教面对面交流,不如线下授课效果好;(3)参考该课程研究生的课堂研究方向差异较大,Journal Club交流文献未能完全覆盖作物生理学方向的博士研究;(4)课程安排过于紧凑,用来阅读和准备课程材料的时间不充分,与外教讨论交流时间不足。

(二)教师参与视角的课程建设效果评价

综观3年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欧盟的研究生国际化教学方式在“现代作物学-栽培耕作与生理”全英文课程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提升了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学全英文授课水平。课程主题紧扣学科前沿,课程报告内容丰富多彩,以专题学术报告+案例分析+主题Journal Club研讨为主线的教学方式取得了不俗的教学效果。在与外教团队合作过程中,笔者在全英文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技巧方面有较大进步,为进一步完善该课程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Jørgen E.Olesen教授团队对参与课程研究生的课堂表现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外教团队基于学生在Journal Club文献汇报交流和课堂练习中的认真表现,高度肯定所有参与该课程的研究生在课程教学中的认真投入。小组讨论充分热烈,2022年课后提问讨论比前两年有很大改善,学生逐渐敢于提问和讨论。Journal Club文献汇报总体水平在不断提升,学生在文献阅读和汇报总结方面体现了扎实的知识基础。由于2021年和2022年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授课,学生与外教的交流不及2019年线下授课顺畅,线上授课时国外专家无法及时捕捉学生的课堂情绪,对课堂教学的临场发挥有所影响。外教团队认为研究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是影响授课质量的重要因素,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建设研究生全英文课程对于拓宽学生国际视野的重要性。研究生对自己研究方向以外的知识点兴趣不足,以为自己研究方向以外的进展对自己的研究生课题没有帮助的现象比较突出。未来如何进一步完善课程设计,拓宽研究生的国际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未来该课程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四、我国作物学全英文课程建设的相关建议

国家“双一流”建设和新农科建设对作物学研究生国际化视野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英文课程建设是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升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课程设计国际化、教师国际化和教学方法国际化是全英文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借鉴国际一流全英文课程理念与教学评价方法,构建国际国内一流的教学团队,是打造高水平全英文课程的重要支撑。结合国际一流大学全英文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做法,我国作物学全英文课程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1)借鉴国际一流全英文课程建设的经验与做法,根据我国作物学科特点和内涵设计作物学全英文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作物学高水平全英文课程;(2)作物学全英文课程内容需要与前沿研究热点结合,将前沿热点与作物学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结合,增长学生见识,提升对前沿科学问题的敏感度;(3)邀请国际作物学相关领域知名专家来华授课,充分利用国际专家丰富的科研教学经验,将国际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论应用于作物学全英文课程,提升课程含金量,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有助于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4)将全英文课程建设与作物学科的国际交流合作有机结合,通过课程建设加强与国际专家的学术交流探讨,共同开展科学研究,进一步推动学科的国际合作交流;(5)随时关注课程教学效果,充分考虑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英语水平,根据学生反馈和课堂教学效果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动态调整,确保课程能够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实现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全英文国际化作物
聚焦港口国际化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基于技术应用流程的机器学习全英文课程高效课堂设计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全英文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华侨大学泉州校区的问卷调查
无人机遥感在作物监测中的应用与展望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医学留学生药理学全英文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