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社区居民对“体医融合”服务需求的研究
2023-12-25吴爽爽刘姝杨永红
吴爽爽 刘姝 杨永红
山西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山西 太原 030012
社会发展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人类健康埋下了隐患。慢病人群的日益壮大、儿童青少年肥胖、脊柱侧弯、以及儿童青少年因肥胖导致的成年后患病几率增大,加之我国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在带来巨大医疗负担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广大民众的生活幸福指数。
目前关于“体医融合”大致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它就是体育与医学的结合,是运动医学、保健体育、康复医学、医学营养、健康评估、运动处方等众多知识的集合,体育与医学的紧密结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1]。另一种是指社区体育要与正在逐步建立中的我国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相结合,借助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在人员、技术与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促进体育部门与医疗卫生部门在医学体检、体质测定,运动健身和保健康复等方面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以求达到增强社区居民体质,防治疾病,维护健康之目的[2]。
社区作为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作为宏观社会的缩影,本身就具有某种互动关系的和共同文化维系力,是一个“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3]。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情况,社区服务机构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为社区成员提供如卫生保健服务、设置家庭病床、指导计划生育、免疫接种、打扫公共区域等社区服务,这样的职能决定了社区能够直接面对着广大“体医融合”的最终受益者。可以直观了解社区居民在“体医融合”服务方面的真实需求[4]。作为中西部省份的山西省,与先进省份相比在“体医融合”方面的推进与落实相对滞缓,而社区因其服务职能和服务范围涉及面广,对接人群多,作为“体医融合”服务对象的集合地,通过社区可以直观了解到太原市居民对于“体医融合”服务的真实需求。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太原市社区居民为调研人群,旨在研究太原市社区居民对“体医融合”服务的需求。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按照一般情况、“体医融合”服务需求设计问卷,服务需求从认知层面、人员结构需求、服务内容需求、服务机构需求等维度进行设计。
研究采用问卷调研形式进行,随机选取太原市11 社区的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 份,调研回收的问卷总数为200 份,回收有效率为100%(见表1)。
表1 被调研社区、性别、人数分布情况
1.2.2 数理统计法
应用Excel 2016 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体医融合”服务人员需求情况
将被调研人群对此内容每个题干总体需求得分赋为1000 分,统计发现:被调研社区居民对“体医融合”的服务人员需求四种人群类型都有需求,被调研人群对体育保健师的需求最大,其次为在医生和体育专家指导下的需求,表明人们对于通过体育锻炼健身和治疗疾病,由谁来指导还是有所倾向的,人群健身的安全意识已经有了提高。(见表2)
表2 “体医融合”服务人员需求得分情况
在4 种服务人员需求中,被调研人群对于体育保健师的需要是四类人员需求选项中占比最多达57%,非常需要人数比例占到11%;在医生和体育专家指导下需要人群比例达到45%,非常需要人数比例占到20.5%(见图1)。
图1 被调研人员对“体医融合”服务内容需求情况(%)
图1 被调研人员对“体医融合”服务人员需求情况(%)
2.2 “体医融合”服务内容需求情况
将被调研人群对服务内容每个题干总体需求得分赋为1000 分,统计发现:人们对于体质监测的需求是最高分797分,说明我国坚持执行的20 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已潜移默化影响了大家认知和需求,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体质健康全民意识的觉醒对实现“全民大健康”意义重大;人们对于运动指导的需求排名第二780 分,说明人们开始对健身有度,健身有方法引起更多关注,不再盲目锻炼的观念开始影响人们过往体育锻炼的认知;运动营养知识指导排第三766分,表明现阶段在衣食住行得到满足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已经开始从量的追求向质的方向转变,这种需求的转变,是一种良性信号的输出。只要能够真正意义上的管住嘴迈开腿,实现全面健康指日可待;人们对于运动处方和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的需求紧随其后,作为前面几种需求变现的具体化表现,这两项内容的有序开展对于“体医融合”的最终开展和落地是必须且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建立健全为“体医融合”规模化和数据化的开展提供了可能;运动心理需求得分排名并不靠前,但从其在“体医融合”试点推进的实证来看,它对于人们的身心帮助还是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的地,如北京安定医院在治疗抑郁症患者方面就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见表3)。
表3 “体医融合”服务内容需求得分情况
在6 种服务内容需求中,被调研人群对于体质监测的需要是6 个机构需求选项中比例最多达63%.,非常需要人数比例占到18.5%;对运动指导需要人群比例达58%,非常需要人数占比15%;对运动营养知识指导需求比例为49%,非常需要占比15.5%;对运动处方需求比例占到48%,非常需要比例占到14%;对运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的需要比例为41.5%,非常需要比例占到25.5%(见图2)。
2.3 “体医融合”服务机构需求情况
将被调研人群对服务机构每个题干总体需求得分赋为1000 分,统计发现:人们更倾向选择在公共体育健身场所来执行“体医融合”的相关内容,得分高达794 分,“体医融合”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参与人群的发展壮大,实施地点的选择尤显重要,随着全省体育设施全覆盖工程的实现,各个社区都已经实现了体育健身公共场地的配套,这样的条件使得社区成为最容易实现民众这一需求的阵地之一;社区卫生健康机构需求排名第二749,卫生健康机构的社区化能够最小半径地服务于社区居民,为“体医融合”实现居民小病就医家门化,大病出院后的后期康养无缝衔接化,广大民众健身指导就近化提供了可能;社会健身机构需求得分742 位居第三,规范化的社会健身机构,在实现民众在专业人士专业指导下健身的基础上,还能够实现“体医融合”所倡导的科学健身与安全健身;医院得分726 排名第四,说明在健身的同时人们对医院的需求仍是不可或缺的,作为人们长期以来诊疗治病的主要场所,它带给人们的信任度和依赖度是不可忽视的。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防病于未然,以练代养,健康端口预防前移,使得医院在日常服务的过程中,也开始重视体育锻炼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医院作为民众依从性较高的实施单位,运动处方和营养指导如果能从医院就开始介入,那么“体医融合” 来讲才能够实现从组织机构上的真正融合。更是为“体医融合”广泛开展与推进提供了最好的规避运动风险的技术与理论支持(见表4)。
在8 种服务机构锻需炼求机中构,被调研人群对于公共体育健身场所的需要是8 个机构需求选项中比例最多的,达到61.5%.,非常需要人数比例占到21.5%;对社区健身机构需要人群比例达到60%,非常需要人数比例占到10.5%;对社区卫生健康机构的需要比例为57.5%,非常需要比例占到15.%;对医院机构需求比例占到53.00%,非常需要比例占到11.5%(见图3)。
图3 被调研人员对“体医融合”服务机构需求情况(%)
3 讨论
3.1 目前“体医融合”服务模式与内容
“体医融合”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一种新的理念,其落地形态目前尚无统一的模式要求。按照“体医融合”的根本目的,目前所知的不同省市按照各自经济发展水平与政策导向支持,已经落实或正在试行的融合模式有:(1)医院健康指导中心模式,如: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与烟台市体育局共同组建的烟台市运动损伤诊疗与康复指导中心;(2)社区体质检测中心模式,如:上海市体育局、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将智慧健康驿站纳入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在实现智慧健康驿站街镇全覆盖的前提下,不断推进社区老年人“体医融合”中心建设。(3)逐渐形成“体医融合”的慢病运动干预社区工作新模式,如:江苏省“坚持以人为本,聚焦增强人民体质”,江苏省体育局协调省卫生健康委出台“体医融合、资源共享”健康促进政策;(4)提高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服务水平,鼓励体质检测机构和体检机构融合发展模式;(5)厦门市体育局会同厦门市卫健委在全省率先实施“体医融合”试点建设,通过政府主导,街道社区提供场地资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高校组建专家团队的合作方式,成功构建了“政府部门-医院-社区-科研院所”四位一体的厦门“体医融合”模式;(6)体育俱乐部模式,如:北京郡王府阳光康曼俱乐部,在体检中心、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康曼健身的合作基础上,实现了该俱乐部的“体医融合”新模式;政府与市场相结合模式等四种。
上述“体医融合”服务模式无论何种形式,其服务对象都是包括健康人群(儿童、成年人、老年人)、亚健康人群、慢病人群、患病人群的全生命周期人群。无论何种人群,服务内容始终围绕着对不同个体的医学诊断、体检指标、国民体质测试结果、结合评定指标由医学与体育专家给出个性化运动处方,科学饮食等内容,以“运动行为”实现体质健康为核心,培养其养成科学“运动习惯”为目的,最终实现“体医互融,共生共养”的真正的全民健康实现途径。
3.2 社区与“体医融合”
社区作为“体医融合”最终受益人群的集聚地,是宣传“体医融合”网格化落地的最小阵地。社区人群对于“体医融合”的需求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众对于体医服务的真实需求。这种需求的被满足是“体医融合”能够深远发展的重要实现窗口之一。
4 结论
(1)对体质监测需求提高,坚持20 年的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已影响大家的认知和需求;人们对通过体育锻炼健身和治疗疾病,谁来指导是有倾向性的,健身安全意识提高,不再盲目锻炼;
(2)“体医融合”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参与人群的壮大,实施地点选择很重要,全省体育场地全覆盖工程的实现,使社区成为最容易实现这一需求的阵地;卫生健康机构社区化能最小半径服务社区居民,为其健身指导就近化提供可能;规范化社会健身机构和专业人士的指导,实现“体医融合”倡导的科学健身与安全健身;同时人们对医院需求仍不可缺。
5 建议
(1)加强“体医融合”理念、模式宣传力度,深度发掘制约我省“体医融合”发展原因;全面了解民众对于“体医融合”真正的需求所在。(2)加强“体医融合”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升服务民众的实战能力;(3)与卫生健康部门联手,开展积极开展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培训,增设科学健身、运动康复课程;在体育部门开展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中,增设基础医疗和急救课程;做好两个领域学科和知识与技能的交叉培训;(4)按照民众需求探索建立具有山西特色的“体医融合”服务模式;(5)社区加大培训运动处方师的力度,使其能够合理掌控病情,根据患者情况及时开具运动处方,辅以科学的锻炼方法,力争将“体医融合”落点到人,实现在社区,努力推动社区运动康复机构、健康促进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