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期间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

2023-12-25陈丽袁桂才

体育科技 2023年5期
关键词:体质体育课测试

陈丽 袁桂才

(金陵科技学院体育部,江苏,南京 211169)

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是国家强盛的基础。2021年9 月3 日,教育部公布了我国第八次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显示中小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质出现好转,而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下滑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1]。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8 年)指出,2016~2018 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整体呈现“逐步提升”的趋势,全国大、中、小学生体质不及格率由12.0%下降至11.3%,达标率由88.0%提升到88.7%;不同学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发展呈现出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特点,即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最好,中学生居中,大学生最差[2]。

2020 年爆发的新冠疫情使体育课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学”一系列线上教学举措。大学生的生活和锻炼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体育课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实践性课程,目前,体育课有线上与线下两种方式[3],在开展线上教学初期也面临一些困难,疫情期间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是否发生改变?因此,笔者以南京市江宁区A大学为例,分析疫情期间(2020-2021 年)大学生的体质测试数据变化情况,提出提升策略。旨在了解疫情影响下的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为后续大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为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新思路。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南京市江宁区A 大学部分学生,按照学院年级分层随机抽样确定,测得在2020 年、2021 年新冠疫情爆发期间身体素质数据情况。

1.2 研究方法

1.2.1 专家访谈法

根据疫情期间高校体育课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围绕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现状、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措施、提高体育课线上教学效果的策略等问题对体育学科专家、体育教师等进行访谈记录。

1.2.2 跟踪测试法

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 年修订)》中的测试方案及评分标准测试大学生身高、体重、肺活量、立定跳远、50 米跑、坐位体前屈、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男生1000 米跑、女生800 米跑一共8 个项目。综合成绩划分为五个等级:优秀(90.0 分及以上)、良好(80.0-89.9分)、合格(60.0-79.9 分)、不合格(59.9 分及以下)。测试的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先将全校学生按学院、年级、男女性别进行分层,其中男生1000 人,女生1000 人,然后再进行随机抽样。抽样跟踪2020 年、2021 年的数据,直接从学校体质测试数据库提取。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 对测试的原始数据进行编辑整理,再用SPSS 进行描述性统计、配对样本T 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疫情期间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变化

由表1 可以看出,疫情期间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的身体形态指标都发生变化。反应身体形态的身高、体重、BMI 值差异非常显著(P<0.01)。反应心肺耐力的肺活量和耐久跑项目数值下降非常明显,2020 年对比2021 年差异非常显著(P<0.01):2020 年男生的肺活量为4163.96±753.37ml,2021年为3954.66±760.23ml,平均值下降了209 毫升。2020年女生的肺活量为2741.84±545.05ml,2021 年为2545.94±569.70ml,平均值下降了195.9 ml。同时,男生1000 米跑2020 年为4.21±0.59s,2021 年为4.32±0.59s,均值增加了11s,女生800 米跑2020 年为3.88±0.44s,2021年为4.41±0.58s,均值增加了达13s。

表1 2020 年、2021 年大学生体质测试数据(n=2000)

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速度、力量、跳跃、柔韧)等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都非常显著(P<0.01)。例如,反应速度素质的50 米跑,男女生各增加了0.12s、0.18s;反应力量素质的男生引体向上减少了0.19n,女生的仰卧起坐减少了1.89n;反应弹跳素质的立定跳远,男女生测试数值各减少了2.24cm、2.51cm;反应柔韧素质的坐位体前屈,男女生测试数值各减少了0.88cm、1.19cm。

由图1 可知,男女大学生在疫情期间体质健康测试的指标平均值的变化情况。身高、体重、BMI、50 米呈小幅度增长状态;800 米、1000 米跑数值的呈较大幅度的增长状态,用时变长、速度变慢、耐力素质下降;但是坐位体前屈、引起向上、立定跳远、仰卧起坐、肺活量都呈下降状态,特别是反应心肺耐功能的肺活量下降达202.45ml。

图1 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均值变化

2.2 疫情期间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级变化

依据大学生体质测试指标,将各指标测试成绩设置百分制,体质健康综合成绩等于各项成绩乘以相应的权重[4]。体质健康综合成绩=BMI×15%+肺活量×15%+坐位体前屈×10%+立定跳远×10%+引体向上/仰卧起坐×10%+50 米跑×20%+800 米跑/1000 米跑×20%。其中,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2(米2)[5]。

图2 显示的是样本量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在2020 年、2021 年的等级变化。在2020 年的体质健康测试中,154 人达到优秀,优秀率为7.7%,353 人达到良好,良好率为17.65%,1400 人达到合格,合格率为70%,93 人不合格,不合格率为4.65%,然而在2021 年的体质健康测试中有107人达到优秀,优秀率为5.35%,280 人达到良好,良好率为14%,1340 人合格,合格率为67%,但是有273 人不合格,不合格率竟然达到了13.65%。由此可见,优秀率、良好率、合格率都成下降的趋势,不合格率明显增多,增幅为9%。说明大学生的整体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达到合格及以上,但是疫情期间不合率明显增多。

图2 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级百分比

2.3 疫情期间大学生体质健康变化的原因分析

2.3.1 不适应体育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疫情期间,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大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以及课外体育锻炼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体育课堂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体育线下实践课转为线上课或者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很多学生开始阶段不适应体育课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减少。

2.3.2 网络依赖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疫情期间,各学科的教学都采用线上网络教学的方式进行,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强,有一部分学生上网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娱乐,在宿舍上网玩游戏、追剧、刷短视频等,特别是周末在宿舍,很少外出锻炼。长此以往,造成了身体素质的下降,特别是心肺耐力。

2.3.3 运动量减少

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很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集体活动的时间减少,运动量减少。体育课上,部分高校的体育课教学安排不够合理,体能训练不足甚至缺乏,导致学生的练习密度不足、运动量不足。另外,学生课外活动的频率不高,每次活动的时间少、运动强度小,导致身体机能得不到有效锻炼,身体运动水平呈下降的趋势。

2.3.4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大学生膳食结构不合理:经常不吃早餐、挑食、偏食,喜欢吃冷饮、油炸食品以及不健康的零食。睡眠不足:晚睡晚起、经常熬夜,甚至通宵打游戏、看电影或电视剧,造成精力不足,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影响身体健康水平。

2.4 疫情期间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策略

2.4.1 社会——提升健康发展的责任意识

提高全社会对健康的认识,按照疫情防控的要求,利用媒体、网络、公告栏、讲座、沙龙等手段积极宣传健康知识、科学健康的观念和防疫指南,根据各地区的疫情防控要求暂缓或定期举办小型的体育赛事、趣味活动、亲子运动等,加强营造“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良好氛围。

政府部门应积极加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的责任意识,以多样化的方式将学校体育与社会、家庭相结合,构建“多位一体”的大学生体质健康培育模式[6]。同时,政府部门在资源供给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完善社会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向学生免费开放,为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7]。同时,加强场馆的管理和消毒,确保运动场馆的卫生安全。

2.4.2 家庭——建立家长监督机制

家长的健康意识、体育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对孩子的体育锻炼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父母正确健康的行为习惯容易继承下去。家长改变“重智轻体”的错误观念,建立正确的健康观、教育观,从小培养孩子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健康第一”思想[8]。建立学校管理、家长监督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推进机制,确保每位学生每天至少锻炼1 小时。居家办公的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参与运动,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锻炼习惯,还能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相互督促、相互鼓励。

2.4.3 学校——有效利用体育信息化平台2.4.3.1 倡导健康使用运动类APP

运动类APP 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运动锻炼的辅助手段。通过大量直观的数据,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运动形式,实现个人健康运动检测性及可行性,对于大学生促成体育锻炼行为、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有非常好的效果。

学校体育管理部门在调查访谈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 的动机,从其行为规律及变化入手,以学生的视角对于运动类APP“何时用”“用什么”“如何用”给出可行性建议,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选择、健康使用运动类APP,真正达到科学运动、强身健体的目的。

大学生充分利用运动APP 进行课余健身活动,架构起“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桥梁,通过“化零为整”实现时间的有效利用。“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从网络依赖转为行为监督。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运动习惯和自主体育锻炼意识,进而增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2.4.3.2 搭建健康管理平台

现在是信息化与智能化交集的智慧时代、大数据时代,大数据蓬勃发展助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学校充分利用运动健身大数据为学生搭建健康管理平台,学生可以选择健康管理平台上的练习项目、练习方式,也可以上传运动记录截图、运动健身的视频、跑步打卡记录等,实现“云健身”互动体验功能和即时反馈评价功能。学校出台相应的政策,通过激励方式激发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对大学生线上体育学习行为和运动健身状况进行监督反馈或者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处方。

2.4.4 教师——提升在线教学能力

线上教学可以与信息技术融合,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更加现代化、学习内容更加全面化。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时间和内容的局限性,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知识传递的便捷,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加强师生的互动交流,提高体育课的多元化和高效化。

线上教学要求教师擅长建设网络教学课程,能够熟练运用在线教学软件,例如中国大学生慕课、超星学习通、腾讯会议等,保证线上教学的效果。

2.4.4.1 课前,根据教学计划,精心查找、筛选、整理符合线上教学的相关备课资源,包括WORD 文档、PPT 课件、音视频资源、作业库。分阶段剪辑某个技术动作的学习视频或音乐,设置播放观看的一些要求:防拖拽、防加速、防切换等保证学生完整观看视频完成相应任务点的学习。

2.4.4.2 课中,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发布教学活动:通知、签到、讨论、提问、随堂练习、分组任务、抢答题冲关等,充分利用不同的活动形式,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课堂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2.4.4.3 课后,课后是课上的延伸,及时反馈教学效果。通过提交作业、观点讨论、视频打卡等形式,复习巩固所学内容的同时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师可以从建设好的作业库中选择对应的作业内容向学生发布,并设置完成要求。

首先,布置视频作业。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录制技术动作视频的内容、时长、环境等在学习通平台上传视频,教师和同学都可以观看每个同学的动作,同学相互学习观摩,教师随时指导学生的动作。同时,教师可以剪辑动作视频发布,学生观看讨论动作的完成质量。

其次,布置知识拓展作业。体育教师选择一些有助于课程学习的辅助视频资料推送给学生。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观看学习,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了学生对运动项目的了解,加强体育第二课堂的建设。

2.4.5 学生——养成体育运动习惯

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运动参与的主体性,提高“运动防疫”意识,强健的体魄是最好的防疫方式,通过运动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认真对待线上体育课程的学习,及时保质保量完成课中练习、课后实践作业,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体育社团,例如各类体育比赛、体育节、体育文化的宣传等。

根据学校或社区的疫情防控要求,在宿舍或家中进行适合室内的伸展拉伸运动、核心力量练习、腰腹肌练习、柔韧性练习等,同时可以练习健美操、瑜伽、太极拳以及球类的徒手动作。课外活动期间或者早、晚到人少的场地上进行一些快走、慢跑、打球、跳绳等有氧运动,保持一定的运动量,锻炼心肺耐力水平。

另外,疫情期间学生的运动量减少、营养摄入增加,造成体重增加。大学生们要保持健康饮食,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作息习惯。

3 结论

疫情期间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基本达标,但不合格率下降明显。需采取相应措施让大学生因地制宜运动起来,进而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社会政府部门要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责任意识,加强健康理念的宣传;建立家长参与监督机制;学校正确引导、有效监督学生线上体育学习行为,建立大学生健康管理平台,实现个性化运动处方;教师努力提高线上教学能力,使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大学生自身养成良好的运动和生活习惯。

猜你喜欢

体质体育课测试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幽默大测试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体育课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