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觉麦冬产量多,栽培技术值得说
2023-12-25王超王源源亢静
王超 王源源 亢静
麦冬,因为凌冬不凋、四季常青,在古代也称“不死草”。《本草纲目》有载:麦须曰虋(读如mén),此草根似麦而有须,其叶如韭,凌冬不凋,故谓之麦虋冬。南北朝医家陶弘景也曾解释过麦冬名称的来源:“根似穬(读如kuàng)麦,故谓之麦门冬。”穬麦是一种有芒的稻麦,所以麦冬名称中的“麦”字,是从植物形态来说的。
说起麦冬,就不得不提“涪城麦冬”,顾名思义,即涪城人培育的麦冬。四川省涪江流域三台县境内(西蜀古都涪城县所在)种植麦冬的历史非常悠久,当地人培育野生麦冬为家麦冬,故得名“涪城麦冬”,又名“川麦冬”“绵麦冬”。现在,四川省三台县特产的“涪城麦冬”已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今天,紧接上期文章(《市场麦冬哪家强?产量大户属绵阳》,2023年3月刊),我们再来聊聊麦冬的种植。
一、种植历史
根据商务部主办的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布的数据,麦冬有500多年的种植历史,明弘治三年《本草品汇精要》即有记载。清同治年间《绵州志》记载:“麦冬,绵州城内外皆产,大者长寸许为拣冬,中色白力较薄,小者为米冬,长三四分,中有油润,功效最大。”《三台县志》记载:“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麦冬)已在园河(今花园乡)、白衣淹(今光明乡)广为种植。”及至清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曰:“(麦冬)处处有之,蜀中种以为业。”
由于川麦冬在栽培后第二年的清明至谷雨时分即可采挖,而杭麦冬需在栽培第三年的小满至夏至期间才能采挖,后者的生长时间更长,因此也有“川麦冬品质较杭麦冬为次”的记述—不过,此法或许有失偏颇。现在,一株麦冬基本产8~10粒,历代本草对麦冬品质的评价也均以肥大质润者为佳,并无“时间长短之分”。也有将麦冬和中医十二经络关联的说法,认为一株产12粒的麦冬品质最好,产15粒的则可谓之极品。
二、种植环境
麦冬喜阴湿环境,家种麦冬多栽培于海拔400 m左右、土质肥沃、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平坝地。川麦冬就生长在涪江冲积平原—海拔450~550 m的涪江沿岸,地下水位在50 cm以下的Ⅰ、Ⅱ级阶地。这里的土壤质地均一,肥力高,土壤耕作土层≥20 cm,有机质含量≥1.3%,为酸碱度中性或微碱性(pH值7.0~8.0)潮湿沙泥土壤,非常适合麦冬的生长,同时也为后续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种植技术
1.选地整地
选择灌排方便、疏松湿润、土质肥沃、土层深厚、微酸性至微碱性的泥土,前作物可为水稻、玉米、小麦等。整地的耕地深度以20~30 cm为宜,除去杂草、石块和前作物的根茎,耙细整平(图1)。
2.选苗
麦冬是种苗栽种,当地农户采取的是自繁自留模式。鉴于川麦冬连续多年自繁自留和生长激素的大量使用导致种苗严重退化、产量大打折扣,所以选苗变得尤为重要。
种苗要选用叶片深绿、茂盛整齐、健壮新鲜、无腐烂、没有病虫害的,先将块根麦冬摘去,剪去须根,然后将种苗茎基部剪平,露出白心或菊花心,以叶不松散为度,分成单株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剪苗不能在天气太热的时候进行,过热的温度会导致伤口发育不好,影响最终产量和质量(图2)。
3.栽种方法和栽种时间
麦冬栽种时间是3月下旬至4月下旬,最迟不超过5月上旬—尤以在阴天时栽种较好。川麦冬适宜在清明前后栽种,采取开沟条栽,即栽到沟中,栽后盖土,压紧,踏实,以使种苗直立稳固,做到地平苗正。种好后,用大水漫灌定根,之前剪掉的伤口也会自我修复,再一个月就可长出嫩根(图3)。
4.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图4)持续时间最长,甚至贯穿麦冬种植全过程的始终,因此也最为重要。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田间管理可分为以下四步:
(1)间作:指在同一田地上的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由于麦冬在长根的时候忌高温,而同时间段的玉米生长迅速,其叶对麦冬的幼苗可以起到遮阴的作用,所以玉米是很好的间作作物,一般在两行玉米间种植3~5行麦冬。
(2)除草:定期除去杂草,防止争夺营养,除草的同时要浅松土。
(3)施肥:川麦冬一年需追肥四次:第一次为提苗生根,第二次为分蘖,第三次为块根膨大,第四次为块根二次膨大。值得一提的是,涪城除了种麦冬,还养生猪,利用牲畜产生的粪污当作麦冬的养料,形成了“猪—沼—肥—药”的生态循环模式,种养结合,互生互利。
(4)灌溉:立夏后,隨着气温逐渐升高,水分蒸发较大,干旱时要及时灌水,保持土壤湿润;雨水多时,要及时开沟排水,避免土壤湿度过大,导致根系腐烂。
四、个人总结
我们对中药的认识总是聚焦在“它是谁?”“它要到哪儿去?”,却常会有意无意地忽略“它从哪里来”。殊不知,栽培中药并不像小品里演绎得那般儿戏:“挖个坑埋点儿土,数个‘一二三四五,种啥都长人民币。”以麦冬为例,自然气候的变化、土壤泥沙的比例、施用肥料的科学性,都能影响药材最终的性状外观和有效成分。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重耕之道自古而然,在“科技与狠活”充斥市场的今天,能通过对产地的实地走访,真切看到无性繁殖技术和信息化大数据的配合,为中药种植带来的升级和改变,让我们对麦冬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但是,这也引人深思:降低了种子繁殖遗传多样性的苗种麦冬,终究能走多远?还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