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说华佗都称赞的三月茵陈

2023-12-25高燕菁

药物与人 2023年4期
关键词:茵陈蒿茵陈华佗

高燕菁

乍暖还寒,尽管降温频繁,但仍挡不住春天已然到来的事实—万物逐渐复苏,百花次第盛开,田地间好多野菜纷纷冒出嫩芽来。每逢休息日,人们总愿意驱车去郊外采挖野菜,回家后将摘回的食材洗净制作成美食,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共同品尝,任由这生活中的烟火味冲刷一周的疲倦与劳累。

野菜具有味道鲜、营养高的特点,这也是它们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除此之外,野菜的季节性也很强—可以这么说,错过这个季节,就只能等来年再饱口福了!为提醒大家不要“错过”野菜的最佳食用时间,今天就介绍一种大名鼎鼎的养肝野菜—茵陈。

一、茵陈名称的由来

茵陈别名白蒿、茵陈蒿,其名称的由来与它的形态有关。茵陈的茎干、叶片在寒冷的冬季都会枯萎—但它的根部却有所不同,具有“经冬不死”的特点,等到外界温度变暖的时候,这些根部就会重新长出嫩叶,因此人们给它取名为“因陈”。由于它是一种草,后改为“茵陈”。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就有记载:“茵陈蒿。随处俱产……秋后叶落,茎梗不凋。至春复发旧枝,故因名茵陈蒿也。”

茵陈的叶片长得像胡萝卜叶子,灰白色,上面有细细的绒毛,因而有的地方又叫它白蒿。清明前后,茵陈沐浴着春天的阳光、吸收着大地的精华开始茁壮成长,采一把,手感软绵绵的,因而又叫它“绵茵陈”;到了夏季,茵陈的枝叶开始变老,就又有了一个名字——“茵陈蒿”;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除去杂质和老茎,晒干称“花茵陈”。

二、茵陈采摘的时效性

茵陈主要生长在北方,不同的生长阶段会有不同的用处—对此,古籍药典中就载有“华佗三试茵陈”的故事:

相传,在华佗的家乡有一个身患黄疸的病人,他面色姜黄,极度消瘦,听说华佗素有“神医”之名,遂前来求治。也是无奈,华佗先后尝试了很多种方法,但都无法有效医治这种疾病,最后只得让病人自己回家休养。

谁知,半年后,华佗再次碰到这个病人时,竟见他满面红光,身体强壮,疾病好像也痊愈了。华佗赶紧上前询问:“你这病是哪位医生给治好的?”病人回答:“我没找医生啊,病是自己好的。”华佗思考了一会儿说:“这病是不会自己好的,你一定是吃了什么东西。”那人想了想说:“三月份春荒的时候,倒是吃过不少野菜,身体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渐渐地好起来的。”

听罢,华佗急忙拉着病人去找寻他口中所说的“野菜”—原来是一片绿油油的白蒿。于是,华佗采摘一些之后,就赶回医馆。回到医馆后,他如法炮制—按病人说的服用方法给其他黄疸病人服用,不料这些病人连服几次后却没有任何效果。

华佗想起病人说自己吃的是三月份的白蒿,他猜测:春三月,百草发芽,或许只有白蒿的幼苗才有作用。第二年春天,华佗采摘了很多三月份刚发芽的白蒿,煮水给病人喝,果然喝一个好一个。到了第三年,华佗又把不同时间采摘的白蒿叶子、茎、根分别入药,最后发现只有幼嫩带有绒毛的茎叶可以治病。

这就是“华佗三试茵陈”的故事—其不仅生动地表现了三月茵陈的功效,而且也说明了节气时令对中药疗效的影响。比如,自古便有“若不依时采之,则与凡草不别”的说法,即只有正确掌握中药的种植及采收时间,才能使中药的质量得到基本的保障。具体到茵陈,它主要有两个采收时间:春季采收的幼苗称“绵茵陈”,秋季花蕾长成时采收的习称“花茵陈”。茵陈全草入药,味苦、辛,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具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的功效。适用于治疗黄疸尿少,湿温暑湿,湿疮瘙痒。由于绵茵陈与花茵陈采收时节不同,其成分与功效也有区别:

(1)绵茵陈的挥发油以及绿原酸含量均高于花菌陈,而花茵陈中黄酮类以及香豆素类的成分高于绵茵陈。

(2)绵茵陈治疗黄疸效果更好,既可以治疗湿热引起的阳黄,也可以治疗由于寒湿引起的阴黄;花茵陈长于治疗炎症相关的肝硬化、胆道梗阻等炎症,以及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引起的黄疸。

(3)花茵陈保肝的作用优于绵茵陈。

三、茵陈的食用价值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这一民间俗语缘于清代《植物名实图考》中的记载,“此草春为茵陈,盛夏为蒿。乡人摘其嫩芽食之,至五月则老不中噉。”这就是说,三月正是挖茵陈的好季节,此时地上的茎叶开始生长,嫩而有香气,不但可以食用,而且药效颇高;等到了四月,其茎叶渐渐老去,不但失去了食用价值,而且其药效也渐渐消失,只能把它当成野草了—这里的“蒿”字指的就是野草。五六月份的时候,茵陈就能长到40~50 cm的高度,非常旺盛,成了灌木状,不但完全不能食用,而且已经没有了任何药效,只能當柴禾使用了。

【注意】上面的月份指农历,而非公历。

研究显示:茵陈富含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并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和20余种氨基酸,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所以,春天多食用茵陈能起到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与其他野菜一样,服食茵陈的方法也有很多,既可蒸食,也可凉拌,还可在煮粥时把茵陈直接放入锅中同煮。下面介绍几种食用方法,请大家“签收”:

1.凉拌茵陈

【做法】将茵陈去杂洗净,入沸水锅焯透,捞出,挤干水,切碎放盘中,加入精盐、味精、白糖、麻油,食时拌匀即成。

【功效】此菜碧绿清香,甘甜爽口,具有利湿退黄、祛风明目的功效。适用于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风痒疥疮,两目昏花,夜盲。

2.茵陈窝头

【做法】将茵陈洗净,捣烂取汁,加清水适量调和米面,做成窝头,蒸熟食,或做成馒头亦可。

【功效】此法对急性黄疸性肝炎有一定作用。

3.绵茵陈煲鲫鱼

【做法】鲫鱼放至锅里,加少量油略煎至两面金黄色;将全部材料放入汤煲内加水,武火煲10~15分钟后改文火煲1小时左右,调入适量食盐调味,饮汤吃鱼肉。

【功效】此汤具有祛湿、养肝健脾的作用,适合湿气重人群,常见表现为头昏沉重,全身困乏,四肢酸软,食欲减退,还常用于黄疸,水肿,尿少,尿频。易疲劳、肝火旺盛的年轻人也可多食用。

四、使用注意

茵陈既是一种野菜,同时也是一种中药—虽有清热利湿、退黄的作用,但长期过量食用也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抑制,出现一过性头晕、心律不齐等症状,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情况。所以,茵陈虽好,但也要掌握正确的食用方法。

(1)茵陈苦寒,易伤脾胃,凡脾胃虚寒、便溏者慎用。

(2)《得配本草》记载:热甚发黄,无湿气,二者禁用。也就是说,不是湿热引起的发黄者忌用。

(3)茵陈有渗湿的作用,不宜长期连续服用。

(4)对茵陈过敏者避免使用。

此外,《中国药典》规定,茵陈的常规用量为6~15 g。在使用茵陈治疗疾病时,具体的用药用量需要咨询专业的医生;同时,服用过程中需避免吃辛辣油腻的食物,以免影响药物疗效。

猜你喜欢

茵陈蒿茵陈华佗
春来茵陈最为鲜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探讨茵陈蒿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作用机制
Chemical characters and protective effect of Baqi Lingmao formula(巴芪灵猫方)on experimental liver injury
茵陈蒿汤煎煮工艺的优化
华佗学医
华佗治病
利胆退黄夸茵陈
华佗学医
绵茵陈养肝祛湿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