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囊尾蚴的诊断与防治
2023-12-25刘海东陕西省米脂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
文│刘海东(陕西省米脂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
猪囊尾蚴病是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由于其危害极大,是肉品卫生检验的重点项目之一。虽然现今我国的畜牧业和饲养规范不断提高,但精囊尾蚴的危害仍然存在。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控制该疾病,笔者全面介绍了猪囊尾蚴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以期能够提高人们对该疾病的认知水平,增强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意识,为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病原学
猪囊尾蚴成虫为猪带绦虫,属于圆叶目绦虫科。成熟的猪囊尾蚴为半透明的包囊,大小为(6~10)毫米×5毫米,里面装满液体,外部由一层薄膜构成。头部有4个圆形吸盘和一些角质小钩排列成两个团。猪囊尾蚴会寄生在猪等动物体内,如果人误食生的或未煮熟的含囊尾蚴的猪肉,猪囊尾蚴就可能在人的小肠内发育为成虫。成虫的体长可以达到2~5米,有时甚至可长达8米,整个虫体大约有700~1000个节片。每个节片内都含有一套生殖器官,而生殖孔则不规则地交错开口在节片侧缘。成虫的睾丸呈泡状,大约150~200个,分散在背侧。成虫头部呈圆球形,直径约1毫米,顶部有25~50个角质小钩,内外两环交替排列,内环的钩较大,外环的较小。颈节细长,长约5~10毫米。幼节较小,宽度大于长度。孕节长度约为宽度的两倍。在孕节脱离虫体前后,由于子宫膨胀的缘故,虫卵可以沿着节片的正纵线排出。虫卵呈圆形或略带椭圆形,直径为35~42微米,有一层薄的卵壳,通常已脱落,被外层称为胚膜包覆着,其辐射状条纹明显,内部含有一个六钩蚴。虫卵被猪吞食后,其中的六钩蚴会在肠道中释放,并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肌肉及其他脏器,最终发育成为猪囊尾蚴。
猪带绦虫需要通过两个宿主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即人类和猪。成虫寄生在人类的小肠内引起猪带绦虫病,而幼虫则寄生在另一个宿主,主要是猪引起猪囊尾畅病。当猪吃下虫卵或孕节后,其中的六钩蚴会破壳而出,进入淋巴管和血管中,随着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处肌肉及心、脑等处。2个月后,幼虫会发育成具有感染力的成熟囊尾蚴。当人误食含有未熟或生的猪肉时,猪囊尾蚴就会寄生在人体小肠内,吸取营养进行生长。猪囊尾蚴通常会寄生在脑、眼、心肌和皮下组织等部位。一般情况下,人体内只会寄生一条猪带绦虫,但也有多达四条的情况。
二、流行病学
猪囊尾蚴病是一种通过口传播感染的疾病,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经济不发达地区,尤其是那些以猪肉为主食的地区。在中国,该病已经在26个省份中有发生记录,其中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部分省市为高发区。该病的传播主要依赖于中间宿主猪、野猪和人类,而人类是猪带绦虫惟一的终宿主。病原体主要通过摄入含有囊尾蚴的猪肉或者受到人排出的虫卵或节片污染的环境、饲料或饮水感染。该病的流行特点与合理的饲养管理方式密切相关。在一些养猪无圈、人无厕所的地方,使用连茅圈,会使得猪可以直接吃到患畜的粪便而感染,为该病的传播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如果人们有吃生猪肉或野猪肉等不良的饮食习惯,也会增加感染的风险。虽然该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在适宜虫卵生存和发育的温暖季节,其感染率呈上升趋势。
三、临床症状
猪囊尾蚴感染会导致猪出现多种症状,包括营养不良、贫血、水肿和身体虚弱等。如果猪的脑部被寄生虫侵袭,就会出现鼻部触痛、强直运动、癫痛、视觉扰乱和急性脑炎等严重的神经系统机能障碍。有时寄生也会发生在猪的肌肉组织中,这时不同部位的肌肉会出现水肿现象,比如双肩显著外展、臀部异常肥胖宽阔、头部呈大胖脸形,前胸、后躯及四肢异常肥大,而且身体中部会显得窄细。整个猪体从背面看起来呈哑铃状或者葫芦形,而从前面看起来则像是狮子头形状。病猪的走路会表现为前肢僵硬,后肢不灵活,左右播摆,似乎“醉酒”的样子,不爱活动,反应迟钝。在肌肉组织中,猪囊尾蚴会被看作是像豆粒一样散在的幼虫,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米猪肉”或者“豆猪肉”。
四、病理变化
猪囊尾蚴是一种能够在猪的不同部位寄生的寄生虫,其数量和寄生部位会影响其对宿主的致病作用。当猪囊尾蚴在猪体内移动时,会引起组织受损,并在成熟后的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症状。例如,当猪囊尾蚴寄生在猪的脑部时,可能引起神经症状和机体的免疫力降低,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而寄生在猪的眼内则可能导致视力障碍或失明。相比之下,猪囊尾蚴寄生在猪的肌肉和皮下通常没有明显的致病作用。当猪感染猪囊尾蚴,其肉会呈现苍白色且湿润的特征。猪囊尾蚴可以在猪的多个部位寄生,包括脑、眼、肝、脾、肺、淋巴结和脂肪等。在病程早期,猪囊尾蚴会引起猪体外部细胞浸润现象,随后发生纤维性变化。大约半年后,囊虫死亡并开始逐渐钙化。
五、诊断方法
猪囊尾蚴是一种寄生虫,目前对其感染的诊断主要有四种方法:临床诊断、病原学诊断、血清学诊断和分子生物学诊断。
在临床诊断方面,可以结合病史和症状对疾病做出初步判断。同时,检查眼睑和舌部,触摸舌根和舌的腹面是否有稍硬的豆状疙瘩也可以进行初步辅助诊断。但需要注意的是,该方法只能作为初步诊断手段,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方法进行确诊。
病原学诊断是一种相对可靠的方法,主要通过成虫、中绦期样品或肉品进行检测。成虫检查可用Loos-Frank染色方法进行鉴定,用于进行初步筛查;中绦期样品则可在不同保存剂的容器中采集相应部位(如组织器官),以便更好地进行不同方法检测;而肉品检验则可以通过触摸、肉眼观察、剖检和切片镜检等方法比较。
血清学诊断主要采用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g-ELISA)、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b-ELISA)和酶联免疫电转印迹(EITB)等方法,具有较高的检测特异性和敏感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低水平感染的猪检测敏感性较低。
分子生物学诊断目前主要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可以准确鉴定猪囊尾蚴并对无绦虫史的宿主、地区进行诊断。而对于人类感染病例,则还可以使用免疫学方法、CT扫描、MRI技术等进行检查。其中,CT、MRI技术可以准确确定猪囊尾蚴的位置和活力,是目前人类感染猪囊尾蚴的最有效诊断方法。
六、治疗措施
猪囊尾蚴病的治疗通常采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是吡喹酮和丙硫咪唑。吡喹酮的使用方法是根据猪的体重,每次给予30~60毫克/千克的剂量,每天用药1次,连续用药3次,每次间隔24~48小时。丙硫咪唑的使用方法是根据猪的体重,每次给予30毫克/千克的剂量,每天用药1次,连续用药3次,每次间隔24~48小时,并建议在早晨空腹服用。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对猪的饲养和管理,保持饲料的清洁卫生,以避免感染,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七、预防措施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猪囊尾蚴病,需要采用多种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接种疫苗。目前采用囊尾蚴匀浆研制的疫苗效果较好,但抗原来源受限,因此重组抗原疫苗作为替代方案。
此外,宣传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卫生、兽医和食品卫生部门需紧密合作,加强群众宣传与教育,普及猪囊尾蚴病的知识,让人们了解该疾病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建立完善的宣传教育体系,可以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知度和预防意识,降低感染率。
积极开展普查工作,及时发现猪带绦虫病患者并采取隔离和治疗措施也是必要的。同时,定期对牲畜进行驱虫与检查,严格按照国家规程处理有病猪肉,管理好厕所和猪舍,防止猪吃病人的粪便也有助于预防该病的传播。这些措施有助于消除传染源,并有效地控制和防止猪囊尾蚴病的传播。
最后,改变饮食习惯也是一项有效的预防措施。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确保烹调充分,以避免感染猪囊尾蚴病。同时,需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污染物。
八、结语
猪囊尾蚴病是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病。其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人们食用未经充分加工的感染性猪肉或食物污染而受到感染。在我国,猪囊尾蚴病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同时也对养殖业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猪囊尾蚴病的防治措施是多方面的。首先,要保证猪肉加工彻底,如煮熟、烤熟等处理方式。其次,定期普查、检测和监测猪的饲养环境,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再者,加强对人们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最后,也需要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采取科学的养殖措施,以保证猪只的健康和生产质量。
针对猪囊尾蚴病的防治工作,政府、农业部门、养殖企业和消费者都需要发挥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加大对相关领域的投入力度,提供充分的经费支持和技术指导。同时,监管部门还应该对养殖场进行定期检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养殖企业应该积极采取科学管理和防疫措施,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性。消费者也应该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减少未经充分加工的猪肉类食品的食用。
总之,预防和控制猪囊尾蚴病需要广泛的合作和支持。只有通过各方的努力合作才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该疾病的传播,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