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舞蹈与黑龙江旅游业珠联璧合

2023-12-25刘航羽

炎黄地理 2023年11期
关键词:黑龙江民俗黑龙江省

刘航羽

近年来现代化进程加快,人民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黑龙江省的文化旅游业得到了阶段性发展。东北民族舞蹈通过其特有的地域属性,对旅游资源中蕴含的民族文化进行了动态表达。现从旅游视域的论点出发诠释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舞蹈在旅游业中的发展情况,借力打造黑龙江地域特色舞蹈文化产业,为黑龙江省旅游业的转型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旅游”所呈现出的动力功能可以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文化经济效益。舞蹈作为文化的一种传播媒介,可以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对舞蹈语汇进行分类挖掘。对少数民族地区舞蹈语汇进行分类细化,对原生态民族舞蹈元素、次生形态民族舞蹈元素进行组合创作,把舞蹈元素中的民俗文化、审美文化、地域风情等融入旅游视域中来,实现舞蹈文化的地域传承。

黑龙江旅游业下的少数民族舞蹈特征

黑龙江省幅员辽阔,物产资源丰富,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后汉书·东夷列传》中记载:“东夷率皆土著,喜饮酒歌舞。”这说明黑龙江在当时已经形成了属于本地区的乐舞文化。在清代,黑龙江地区聚集的民族有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锡伯族族、朝鲜族等诸多民族。这些民族依据东北地区语言族属分类后,逐渐演变成当今的四大族系。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黑龙江全省人口中,汉族人口有30728612人,占全省人口的96.48%;各少数民族人口1121476人,占全省人口的3.52%。相比于全国其他省份,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较为深厚,四大族系的民族舞蹈文化保存得也较为完整。这使少数民族舞蹈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形态,对中华民族文化共融、艺术共通有着重要作用。

少数民族舞蹈是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旅游产业的核心力量。它通过自身动态化的舞蹈语汇述说着历史演进,展现着特定区域社会的发展变迁和人民的生活故事。黑龙江省特殊的地域环境造就了少数民族丰富的民俗文化。在清代,黑龙江被称为龙兴之地,因此相关部门对当地的自然风貌开发较少,民族文化保存得较为完整。在这种自然条件和社会氛围下,少数民族舞蹈在旅游发展中呈现出了某种共同的特征,即节庆民俗性、信仰仪式性、地域壮美性。

节庆的民俗性以黑龙江地区的民族节庆民俗内容为主。如达斡尔族的“库木勒”节,达斡尔族人民通过传统的体育活动、民俗歌舞表演等活动,让游客参与其中,共同感受民族文化魅力。齐舞“哈库麦勒”,能让游客直观地感受到本民族的民俗风情,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信仰的仪式性源于人民内心的传统审美观念,主要体现为这些盛大仪式上的舞蹈。例如,黑龙江地区的蒙古族在每年春、秋两季都会举办“那达慕”大会,蒙古族人民以跳安代舞的形式来传达内心对美好、健康的祈愿。他们双手持红色绸缎、手帕,随着欢快的音乐进行“甩巾”“展翅”等动作。早期的安代舞作为医病方式,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逐渐发展成为大众集体参与的欢乐型舞蹈。安代舞在群众思想的变化下转换为行为礼节,以舞蹈中的动态语汇传达人民心中的审美观念,共同促进民族舞蹈的地域传承。安代舞艺术形态的美体现在壮美与优美。黑龙江省地处北方,一方面通过特色旅游资源展示景观特色,另一方面以舞蹈艺术所表达的民族气息来呼应壮美之感。壮美感以蒙古族的安代舞、鄂伦春的斗熊舞为代表,展现了刚劲、雄厚的气势和力量;优美感以赫哲族的天鹅舞为代表,展现了秀丽优雅的气韵风采。

少数民族舞蹈与黑龙江旅游业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当地群众既能直观地感受地域文化和民俗特色的舞蹈表演,又可把旅游业作为创作平台,将地域舞蹈元素融入旅游业的相关领域,在开发和保护中一脉相承,打造属于黑龙江地区特有的文化效应。

少数民族舞蹈在文化旅游中的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曾强调,发展旅游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为此,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了《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并在文件中明确表示到2030年基本建成世界级冰雪旅游度假地、全国绿色旅游发展引领地和边境旅游改革创新样板地;到2025年,基本形成跨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全方位聚焦东北旅游业转型发展,切实发挥旅游资源价值,拓宽旅游合作空间,振奋群众发扬黑龙江地域文化的信心。

黑龙江省作为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之一,有着巨大的旅游市场。当前,黑龙江省的旅游项目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可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同时,黑龙江还实现了多领域跨越合作,推进了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健全了文旅发展机制,促进了区域经济文化转型。例如,黑龙江省每四年一次的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将原生态的民俗歌舞融入舞蹈创作中,让游客既能欣赏自然景观,又能清晰地感知民族的历史脉络、人文风貌,从而实现舞蹈作品内涵的深层次传递。

在政策的推进下,黑龙江省旅游市场前景良好,有着得天独厚的民族地域优势。这种优势可以将单纯的自然景观通过舞蹈艺术的润色转变为文化景观。将民族舞蹈融入旅游中虽然形式新颖,但仍然面临着较多的现实困难。首先,資金投入不足,导致配套设置不够完备。这种情况间接导致有些民族的原生态舞蹈无法得到传播,会产生断层或濒临消亡的情况。从舞蹈的属性来看,民族舞蹈在社会中有着维系情感的作用。通过舞蹈艺术的动态性和抒情性传达,人与人之间能够进行正向情感交流。其次,黑龙江地处偏远,经济发展缓慢,舞蹈人才外流严重,导致当地旅游业开发起点较低,经验不足。这会导致黑龙江少数民族的优秀舞蹈文化无法成功实现转型。黑龙江省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摇篮,拥有众多民族文化,其文化底蕴价值不言而喻。例如,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舞蹈表演反映其民族人文、宗教礼仪。人们可以感知当地的地域民俗魅力,明确民族人文精髓。外来游客可能对哈尔滨“冰雪世界”的印象更为深刻,而忽视了黑龙江特有的民族文化,说明黑龙江省舞蹈文化旅游品牌尚未形成。

少数民族舞蹈与黑龙江旅游业融合发展新思路

当前,黑龙江省少数民族舞蹈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存在资金补给不足、分立化明显等问题。所以必须要制定少数民族舞蹈与黑龙江旅游业融合的科学策略,从而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增长、旅游发展以及民族舞蹈研究保护,发挥黑龙江省旅游业对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多领域的带动作用。

重视发展旅游业对舞蹈人才的培育,合理开发民俗舞蹈资源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舞蹈涵盖的地域历史脉络、传统舞蹈、民族文化等都是新时代迫切需要的。在现代化社会,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面临着流失的风险。因此,黑龙江省应加强对舞蹈人才的培育,着力培育舞蹈产业化人才,推动黑龙江省旅游业的发展。

人才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有着主体支撑作用。首先要解决黑龙江省舞蹈人才不足的问题,才能推进黑龙江省旅游业中舞蹈作品的创新。国家应支持黑龙江地区学校依据自身民族优势和人文风貌开设旅游民俗舞蹈相关的课程,以此来缓解青年舞蹈人才断层现象。依托校园传承优势来培育民族舞蹈表演、创编等方面的人才,减少“形式主义”,保证民俗舞蹈的有效传播。政府部门应建设非遗舞蹈人才保障机制,保护原生态舞蹈传承空间。按时为传承人、民间舞蹈艺人发放津贴,动员黑龙江省少数民族舞蹈传承人、带头人以及优秀民俗旅游相关工作者进入高校课堂、企业、机构,为民族舞蹈与旅游业融合提供相对应的支持。

舞蹈作品作为旅游业的“明信片”,透过舞蹈作品可以了解当地的社会民俗。政府部门及企业应提供发展空间,鼓励人民创作出富有地域内涵的舞蹈作品。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设立旅游民俗舞蹈服务平台,让游客对地区民族舞蹈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再由宣传部门制作少数民族地区舞蹈表演宣传片,利用各种App向各地展现黑龙江的壮美风景和优秀民族舞蹈,提高黑龙江民族舞蹈的知名度,促进旅游业与民族舞蹈的融合。

黑龙江省民族舞蹈在旅游业中作为活态资源进行传承,通过民俗表演和节日庆典向游客展现民族文化。民俗舞蹈兼具民族性和经济性属性,其作为商品完成了价值的转变。目前,黑龙江地区的民俗表演都属于景区配套服务,通过民俗舞蹈演出可以提高游客的参与积极性和购买力,合理开发黑龙江省民族舞蹈在民俗表演中的经济价值。如在“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达斡尔族的库木勒节、鄂伦春族的古伦木沓节、鄂温克族的瑟宾节”等中,可以将小众民族的舞蹈进行合理化创编,形成系列舞剧、情景剧,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民俗舞蹈风貌,助力黑龙江省民俗舞蹈发展。

整合民俗舞蹈资源,打造地域舞蹈特色项目

黑龙江民俗资源分散,各少数民族聚居地为城镇村落,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这就导致民俗舞蹈的文化价值难以被外来游客所熟知。民族舞蹈与旅游产业融合作为一种产业创新模式,需要政府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

首先,政府应发挥市场经济的主导作用,联合民俗舞蹈相关企业整合民俗舞蹈资源,打破黑龍江省地区民俗舞蹈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壁垒,积极打造民俗舞蹈产品,开辟出符合当地民俗舞蹈特点的发展路线。例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聚集区,在库木勒节除表演特色原生态舞蹈外,也融合了达斡尔族的人文历史。当地创作的大型风情音画《达斡尔人》是一部反映达斡尔族人民历史变迁和生活风貌的舞台剧,该剧从历史叙事角度全方位展现了达斡尔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创美好家园的景象。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文化馆根据地域特色,开设了舞剧片段、表演项目以及民族服饰的展览等,充分展现了民族风情,将民族文化、民俗歌舞、传统习俗、节庆等融入特色旅游产业中,提升了民族舞蹈的艺术内涵。

其次,聘请专家团队对各地区的民俗村落进行项目评估设计,在田野调查中保留原本的民俗舞蹈文化内涵,根据数据分析、网络测评、设计整合建立少数民族村寨,实现民族舞蹈在旅游业中的社会价值。通过设立少数民族村寨,让外来游客了解当地的民俗特色,增进人们对民俗舞蹈的理解与共鸣。以设立村落民俗博物馆为媒介,推动民俗舞蹈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例如,恩施地区土家族村落的“耍耍”表演,是一种设计难度系数较低的舞蹈表演比赛。表演者不受场地制约,可表达生活情景或喜庆事件。在新年节庆、婚礼喜宴等欢乐氛围下,男女搭配进行表演,游客也可以参与其中,获得良好的舞蹈体验感,感受舞蹈背后蕴含的民俗文化。

树立黑龙江少数民族舞蹈形象,形成品牌效应

目前黑龙江省旅游业中舞蹈产业规模较小,使得大众对黑龙江的印象只停留在“冰雪王国”。所以黑龙江应加强民族舞蹈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打造优秀地域舞蹈文化,形成民族特色品牌效应。政府应捋清旅游产业中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对当前旅游业下的民族舞蹈进行市场调研和价值分析。通过技术创新,创建民族舞蹈品牌,促进民族舞蹈的发展。

在当前形势下,要坚持以科学保护为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保证民族文化与经济效益的平等,做到量化分析、质化完善。黑龙江省的特色地域优势为冰雪旅游和北国民族风情。一是利用互联网形式进行宣传推广,拍摄民族舞蹈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历史解说片段。借助公众号、直播等形式将黑龙江的民族舞蹈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地域文化等融入其中,突出地域特色与人文风情。二是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各地民俗村落故事,在不违背本民族舞蹈风格的前提下创作出富有凝聚力的情景剧或舞台剧,创新民族舞蹈与旅游业结合模式,提升黑龙江旅游产业竞争力。另外,黑龙江省政府文化部门可以把具有黑龙江地域特色的舞蹈形式融入影视作品或者综艺节目中,提高知名度,吸引外来游客。

民族舞蹈文化能够助力地区民族文化传播,促进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黑龙江地区旅游业与少数民族舞蹈的融合发展,是新时期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黑龙江省文旅相关部门应坚持科学保护理念,融创少数民族舞蹈与文旅产业的管理体系,展现少数民族舞蹈魅力,积极探寻黑龙江少数民族舞蹈在旅游业中的诸多价值,推进区域特色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2022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旅游视阀下舞蹈创作思维研究”(编号:2022B087)。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

猜你喜欢

黑龙江民俗黑龙江省
冬季民俗节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民俗中的“牛”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民俗节
Write a caption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弃风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