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驱动下多层次观传统聚落空间演变特征

2023-12-25陈含嫣黄耘杨毅诚

炎黄地理 2023年11期
关键词:泸沽湖里格人居

陈含嫣 黄耘 杨毅诚

从人口、生态、政策、经济、土地、文化等方面探究旅游业集聚效应下里格村聚落空间演化进程,分析不同时段泸沽湖里格岛人居环境发展状态,以及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特征。结果发现:(1)2004—2022年里格村在旅游业集聚效应下聚落空间规模与旅游业发展呈同比增长趋势,聚落密度、规模、边界均向空间极化发展;(2)在土地利用、自然生态、民族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演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土地资源使用无序与规范,生态环境破坏与恢复,少数民族文化断裂与重塑;(3)传统聚落空间演化呈现出生计转型、生态演进、文化适应性、聚落空间重组等演化进程,并向生产格局非农化、自然生态景观化、文化趋同化、聚落空间城镇化方向发展。从研究结果可以探寻旅游业发展与聚落空间演变的关联,可以针对地方聚落空间建设与文化保护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实现人居系统的优化。

在人类的聚居过程中,传统村落作为传承地域文化和民族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被看作极为珍贵的旅游资源和景观财富。在当今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结构、规模发生着剧烈的演变,以旅游业促进传统村落经济发展已成为时代助力乡村脱贫的重要手段。传统村落的地域文化资源具有其独特性,合理的旅游业开发有助于改善传统村落的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旅游业的介入有助于空心村的整治,可以吸纳农村人口回流,从而推進就地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但发展失序也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带来建筑破坏和自然生态侵蚀等问题。在传统村落旅游发展过程中,不恰当的旅游开发极易加剧村落生态环境、资源配置、区域空间等方面的矛盾,从而使人居环境系统发生剧烈的转型和演变。国家相继制定了《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加快乡村旅游纳入了发展的议程中,研究视野也从旅游驱动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历程、特征及发展策略转向了对驱动机理及驱动要素的探讨,促进了转型方式多元化和乡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人居环境是一个多层次、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它是由人、经济、社会、自然、空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和空间性特征。其中,自然、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和政策等因素会影响人居环境的演化,而旅游是关键要素。目前,单纯依赖自然资源促进乡村振兴与乡村脱贫的旅游产业已不再满足市场需求与民众审美,所以在旅游业集聚下,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基因成为发展的突破口。因此,从时间的多元性探讨旅游业集聚对聚落空间变迁的影响与作用机制,探寻旅游地少数民族传统聚落空间的演变特征,是文旅融合背景下关注少数民族人居系统演进及未来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研究区概况

泸沽湖位于四川省盐源县与云南省宁蒗县交界处,地处西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泸沽湖是因高原断层溶蚀陷落而形成的高原湖泊,里格村位于丽江市宁蒗县泸沽湖北侧,坐落于格姆女神山下,东西南三面环水,形成了以里格半岛为核心的里格湾。位于湖岸周边的里格村由于常年经受水流冲蚀、流水切割、外动力作用而形成了“V”型的村落边界。云南泸沽湖畔世代居住着摩梭人,其至今仍保持着“母系大家庭”的社会结构,被专家学者称为“人类母系文化最后一片净土”。

旅游驱动下传统聚落空间演变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会使人口聚集,往往还会带来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变迁、城镇土地面积外延、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污染以及城乡差距缩小等一系列影响。

旅游业集聚与居民生计方式的转型

20世纪50年代,泸沽湖里格村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周边的各民族均保留着以农耕为主的聚落生态系统,农业是泸沽湖周边各民族的主要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乡村振兴,里格村村落的发展伴随着依赖自然资源与摩梭文化的旅游业的发展。2004年,随着流动人口的快速增长,当地居民开始无序地开垦林田,修建房屋,破坏了土地空间格局。政府主导下的资本介入、产业集聚等外部因素彻底改变了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土地利用模式,将农田转变为住宅、景观、商业用地,呈现出土地的现代化变迁趋势。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也造成了地方人居环境中生产、生活、生态结构等内部结构的转变,加速了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化进程。

随着旅游业发展规模的扩大,生产效益也得到了提升,本地居民拥有的资源被剥夺,土地被重新分配,原本的农业产业结构失衡。居民的生计方式也从最初的农牧业转向了劳务、租赁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方式,再到以旅游为主的生计方式。生产的空间功能也逐渐从农业自给自足转向房屋租赁和旅游服务生产,发展空间功能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旅游也造成了许多趋同的生计方式和激烈的生计竞争,使邻里关系淡化,并加速了生产方式的演变,农业生产活动逐渐被高度经济生产所取代。生产空间格局的演变速度加快,同时影响着生活空间格局,改变了居民的生活方式,促使乡村旅游地居民生活空间的内部社会关系网络逐渐开始分化和扩散,并伴有重组关系网络和削弱其联系的趋势。旅游业促进了当地居民原本居住空间结构的瓦解,加速了生活空间内部关系与格局的重组。住房和土地政策的改变影响了居民生计方式的选择,促进了生产空间向外部空间扩展或向生活空间收缩。总体来看,旅游业的集聚在加速人口流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成为生计方式转变的主要驱动力。

旅游业集聚与自然生态的演进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聚落生态系统也随之出现分化,而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在淡化了栖息地斑块边界、优化区域整体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为居住者带来了更高的经济利益。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生境单一,自然景观城市化、同质化等现象。

在早期,泸沽湖地区农田分布较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农业景观带。但过度的农耕使自然植被急速减少,大面积湿地转化为农业用地,农田随着聚落的发展不断增加,但在过度开垦后大面积农田无人耕种又成为荒地。通过查阅资料,对比里格岛2004、2011、2022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2004年当地居民为了满足大量人口居住的需要,沿湖修建了大量房屋,对沿湖湿地大肆侵占,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2004—2011年,为促进旅游业发展以及保护沿湖生态环境,政府重新划定80米生态红线,人们聚落集体搬迁退居还湿,退居生态红线外,建筑、草地面积规模均呈现出扩张趋势,但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土地滥用、房屋违建等现象。2011—2022年建筑数量、聚落规模加速扩张,聚落空间形态向着规整化方向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泸沽湖的生态空间面临着新的问题。当地生活垃圾急剧增长,生态环境应急能力趋弱,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生态环境污染。2018年,政府实施“退、减、调、治、管”的五字治湖方针,加强制度管理,制定旅游规划,重新分配土地,清理违规建筑,促进人居生态系统自我修复。但人居生态系统环境供给始终难以满足日益上涨的旅游发展需求,政府需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强化居民、游客、商业的环保意识,对泸沽湖的生活垃圾进行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泸沽湖的生态空间格局受社会、经济、人口的影响较大,但通过有效的政策调控,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改善人居生态系统,推动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集聚与聚落空间结构的重组

里格村是以血缘和母系氏族为关系纽带,将诸多家庭结合起来,并按照母系氏族的形式共居于同一个地理空间内的社会基本单位,后通过原氏族内部分化形成了更大的聚落群。泸沽湖传统建筑形制由祖母屋、经堂、花楼、门楼四部分组成,由全木搭建,各个建筑单体功能明确,其中祖母屋是院落的中心,是承载母系氏族家庭的精神空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承载了更多的人口,由政府统一建制新建建筑,采用混凝土材质,使整个村落建筑模式化(如图1)。商业建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产生,建筑规模较大,通常为前屋后院模式或单纯的商业型单体建筑。单体建筑形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现代社会对生活质量、舒适度的追求而改变。

图1 里格村新建建筑模式化现象(作者拍摄)

研究发现,里格村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除了自然增长外,基本没有大量外来人口流入,人口相对稳定。在2004年,泸沽湖开始有大量游客进入摩梭人聚落,并向周边辐射。在对比8年间里格村建筑总面积后,发现里格村建筑总面积在近年来呈逐渐上涨趋势,在2011年呈现出成倍增长的趋势。调研发现这是由于政府为规范里格村旅游发展,对村落进行了集体搬迁。在2022年,为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需求,对居民实行了搬迁补偿机制,聚落边界在政府主导下向山体底部蔓延(如图1)。旅游产业的集聚不仅打破了原村落的聚居形态,也对传统少数民族生活空间造成了倾轧,使聚居文化开始模式化,村落逐渐失去了原生摩梭村落的文化特色。原居住空间的转换促进了社会关系网络的重构。

旅游业集聚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变迁

里格村是在特定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摩梭文化特征的传统聚落,其文化的遗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传承性。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聚落人居系統演进进程加快,经济活力增强,聚落边界外延等因素造成了民族文化的变迁。摩梭文化的建筑形制被现代的工业形式所替代,原本的母系家庭呈现出分化的趋势,里格村的聚落在空间和文化形态上都产生了新的态势。一是少数民族文脉的延续出现断代。在实地调研中对当地儿童进行深入了解后发现,摩梭文化社会的发展已出现中断,但这也是历史进步的必然。调查发现,新一代的青年人对摩梭文化的了解仅在语言和称谓上有较明显的体现;而上一代人为适应现代居住需求,同时受新建建筑形制的影响,对传统祖母屋以及火塘的位置做出了相应的调试。其次是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消逝,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代表少数民族文化的产品大批量出现在市场。商品化的文化产品被广泛购买、传播的同时,文化价值被商业价值取代,降低了其原本蕴含的文化价值,呈现出对原本文化内涵的曲解与偏差,从而造成文化的消逝。

在发展旅游的进程中,文旅产业融合的市场环境、市场体系尚未真正建立。长期以来,为顺应经济的发展,文化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早已转换为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资本属性。旅游产业集聚下,资本与政府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亟待完善。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提高对文化资本的控制力,以应对文化市场的调控。通过资源整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文化建设保护资金扶持力度,积极推动少数民族服饰纹样、生活礼俗、聚居文化、民族建筑等文化的资源整合,增强民族文化资本的调控力和影响力。文化具有保持社会系统完整性的功能,在旅游产业集聚的态势下,里格村少数民族文化在变迁过程中也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如图2)。

图2 里格村聚落空间演化历程示意图(作者自制)

本文从人口、经济、政策、土地、生态、文化六个方面讨论了里格村从2004年—2022年聚落空间的演化特征,分别从生计方式的转变、自然生态的演进、聚落空间结构重组、少数民族文化的变迁方面深入探析了旅游业集聚对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构建了传统聚落空间演化的理论框架。结论如下:(1)在2004—2022年期间,里格村建筑风貌逐渐模式化,乡村规模呈加速扩张趋势,乡村聚落形状越来越趋于规整,沿湖聚落密度不断加大,聚落规模不断向山体底部扩散。(2)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在旅游业、政府和社会人口的驱动下发生了改变,直观反映在土地、生态、文化三个方面,包括土地资源使用无序与规范,生态环境破坏或恢复,少数民族文化断裂与重塑。(3)里格村在人口、经济、政策的驱动下,表现出聚落空间城镇化、生产格局非农化、生态景观城市化、文化趋同化的聚落空间演化特征。

在旅游业的集聚效应下,由于相邻地区拥有相似或相近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随着人口转移、要素流动等会出现空间集聚态势,进而对周围地区产生经济辐射作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发挥少数民族文化的意识属性和资本属性,是实现里格村人居系统优化的关键。摩梭文化具有独特性,在里格村旅游业的发展中融入民族文化特色与地域特色,有助于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而发展路径需要政府自上而下进行政策规划,居民自发响应,企业积极配合,形成政府、企业、居民、游客多方利益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当旅游业能够与乡村地区的经济、社会需要、历史文化和环境限制相适应时,乡村人居系统便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路径。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泸沽湖里格人居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静美泸沽湖
(三)欢聚在泸沽湖
泸沽湖就是你的家
苏里格气田总产量突破1000×108m3
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层识别难点及方法评述
苏里格气田东区组合式排水采气应用浅析
人居环境
泡沫排水采气工艺在苏里格气田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