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绵山“挂祥铃、挂灯、挂云牌”习俗

2023-12-25张倩

炎黄地理 2023年11期
关键词:绵山海龙习俗

张倩

民俗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民众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认知和信仰。通过探究绵山“挂灯、挂祥铃、挂云牌”的历史渊源,了解民众独特的许愿还愿习俗及非遗技艺传承方式,引导更多人关注该习俗活动中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以保护非遗民俗文化,进一步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历史渊源

大明正德十三年(1518),《抱腹岩重建空王佛正殿碑》碑中载:“迄今九百余年,每岁三月,祓除之晨,四方遐迩,扶老携幼,各贡香果,谐岩拜供,或挂幡铃,月终方息。”如今,邻村老辈们也一直都有在绵山“挂祥铃、挂灯、挂云牌”的习俗。相传,挂祥铃源于唐贞观十五年(641),长安大旱,八百里秦川河水枯竭,一片荒地。唐太宗李世民与群臣商议,大臣魏征启奏:“并州介休绵山,高僧志超法力无边,何不向他祈雨?”于是满朝文武面向绵山方向跪拜,祈祷大雨。霎时,天空阴暗,狂风呼啸,暴雨来袭,打破了许久的干旱,百姓齐乐。之后,晋陕一带的百姓每遇天旱便向绵山祈雨,十分灵验。为感谢绵山佛祖空王佛“解民倒悬之恩”,决定亲率众臣朝山拜佛。然何以于佛示礼,魏征献计曰:“铃者,灵也,挂铃谢恩是为上策。”太宗命令能工巧匠打造铜铃,是岁农历三月十七日(志超成道日),请当地百姓将铜铃挂于抱腹岩的顶壁。从此抱腹岩挂祥铃之俗世代相传,成为绵山一绝。

西汉初,介休人宋昌十分崇拜介子推。他在和灌婴率八万五千车骑击败进犯的匈奴后,回乡探母期间再次上绵山拜介子推。为祈祷汉朝江山永固,百姓安居乐业,在道家的大罗道馆崖壁上还悬挂了一块祥云牌,云牌形状上窄下宽,左右对称,整体呈云朵形状,非常别致,“云”谐音“运”,取好运吉祥之意。返朝后文帝得知此事大悦,从此绵山挂云牌的习俗也开始广泛流传,一直沿袭至今。

光绪二年(1876)、光绪三年(1877),正值山西干旱,慈禧、慈安两个太后得知知县卢寿昌率百姓到绵山祈雨成功,遂命司员外郎李敦上绵山还愿,并御赐“慈云法雨”匾额一方悬于云峰寺大殿。

绵山许愿挂灯最早始于宋仁宗时期,介休城内文洎夫妇到绵山圣母殿挂一对红灯许愿求子,遂得子文彦博。传说文彦博在绵山挂“魁星点斗灯”而殿试高中,其博学多才,勤于政事,为介休三贤之一。之后绵山挂灯的习俗被后世的人纷纷效仿,故在民间广泛流传着许愿挂灯的习俗。

挂祥铃技艺习俗传承

绵山“祥铃、挂灯、挂云牌”作为山西省晋中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温氏祖祖辈辈一直传承和延续的习俗。据第四代传人温海龙讲述,曾祖父温来成16岁为本村财主家放牛打杂,17岁承担起谋生养家的重担。为了生存背井离乡,到灵石柏沟村拜师学艺,当时的王耀祖是一个远近闻名的下岩高手,温来成每天跟随王师傅上山采药,挖药材“五灵子”,在师傅的精心教导下,成为一名下岩高手。当地人称绵山抱腹寺为“大岩”,抱腹寺每隔几年都会组织大型活会,要在大岩洞半山腰挂红黄纱灯六盏,方丈在纱灯上写上“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法会前一天,主持、方丈、僧众都要沐手焚拜,在笙簫管笛音乐声中把纱灯挂在岩洞高空。温来成是挂纱灯的主要人物,20世纪30年代时祖父温春生也参加过绵山大岩挂纱灯、挂祥铃法会活动。到父亲温建亮至绵山开发以来,一直负责扫山清石、挂云牌、挂祥铃等工作。现在温海龙也将先祖们挂云牌、挂祥铃的习俗技艺传承了下来,除此还承担着扫山清石等高风险工作。清代康熙年间,介休文人王清在《抱腹岩》一诗中用“鸟拂金铃渡,僧缘石隙行”一句较为形象地写出了挂铃的高与险。《抱腹岩重建空王佛正殿碑》碑中载:“乃空王佛得道所也,山峰迭翠,溪水鸣流,石梯峻险,路径崎岖……拖度桥之深险,铁锁岭之高危。”登至山顶并非一件易事,悬崖绝壁十分陡险,杂草丛生,而铁索岭是登山顶的唯一通道,铁索岭是沿抱腹岩右边不远处的一架高近70米的山岭,从岭上的“闫王橛”拖下两根铁索。攀登时人背向万丈深渊,面向摩天山岭,手抓铁环,沿斜坡攀至绵山峰顶。因此,挂祥铃者也多为家传技艺,挂铃者爬到山顶,将一条绳索拴在松树上,然后扯住绳索逐步降落,直至岩腹上方。遂以绳荡身,在100米高的绝壁挂铃铛,无处借力,挂铃者凭借腿部力量,不断地蓄力、蹬崖壁,通过晃动奋力将自己推得更远,以将铜铃挂在陡峭的岩壁上(如图1、图2)。

图1图2

传承人挂祥铃(温海龙拍摄)

挂祥铃的习俗仪式

“挂祥铃、挂灯、挂云牌”的习俗是绵山闻名的祈祷活动。在绵山抱腹岩、天桥等景点可以看到悬挂着的数百个灯、铃和云牌。据说以前是许愿挂灯、还愿挂铃。传承人讲,灯是组合而成的,挂在悬崖上会涉及安全问题,所以现在挂铃铛的居多。每逢庙会(农历三月十七、四月十二),善男信女们带着虔诚的祝祷、美好的心愿来到绵山。挂祥铃习俗的仪式是演奏绵山宗教音乐、拈香、诵经、请铃、祈拜、宣文。奏乐,挂祥铃的第一步是演奏宗教音乐,通常是一些佛歌,如《大悲咒》。拈香,许愿者拿三炷香,拈香时用右手持香,左手拈香,先中间后左右,正殿中间供奉的是空王佛,两侧是四大菩萨。许愿者要虔诚恭敬地向神明献香,拈香的时候,香不可燃尽。诵经,内容一般是《地藏经》和《金刚经》。请铃(灯、云牌),由挂铃人取铃,交到许愿者手上。许愿者先将心愿写在红布上,首先是致敬空王古佛,其次是心愿内容,最后是许愿人的名字及时间(如图3)。祈拜,许愿者拿着写好心愿的铃铛到空王佛面前开光叩头拜(如图4)。

图3 空王佛殿许愿者写心愿(温海龙拍摄)

图4 祈拜空王佛(温海龙拍摄)

宣文,是挂祥铃前在殿里的最后一部程序,由道士进行宣文(如图5)。

图5 绵山空王佛殿宣文仪式(温海龙拍摄)

举行完隆重的专项法事活动后,许愿者将写满祝福、心愿的祥铃郑重地交给挂铃人。而传承人温海龙及小组成员则通过铁锁链爬到山顶,用绳子将自己吊在半空,凭借绳子晃动及挂铃人的腿部力量将铜铃用铁钩挂在岩壁的铁钉上。挂完铃后,将挂铃人用绳子缓慢地放到地面上,任务才完成。这时,会燃放一挂红鞭,既祝愿人们心中的愿望能够实现,也庆祝挂铃者能够平安落地。

功能价值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的精神财富,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它在传承文化和记录民族历史的同时,也成为民众参与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现如今,绵山周边还保留着“挂灯、挂云牌、挂祥铃”的习俗。在我国,人们许愿、还愿的形式有很多种,或到寺庙或道观烧香拜佛;或捐款捐物给道观;或贴纸还愿等。但这种在绵山岩壁上挂灯、挂铃、挂云牌许愿的民俗方式十分独特,在全国也十分罕见,其技艺表演也别有一番风味。

文化价值

“挂祥铃”(云牌、灯)的传统习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中华民族特有精神文化紧密结合。绵山“挂祥铃”的民俗文化活动、表演艺术和消费习俗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如“挂云牌”寓意达官贵人“求前程,交好运”,在有生之年为民做好事、办实事,做有益于人民的好领导、好干部;挂红灯寓意着学子们前途光明、金榜题名、一帆风顺,取得好成绩;“挂祥铃”寓意企业、经商人士许愿得愿,求子得子。灵验后,完愿还愿挂铃,完成祈愿的最终目的(如图6)。

图6 绵山抱腹岩的云牌、祥铃、灯(作者拍摄)

艺术价值

挂祥铃将杂技表演与民俗活动融为一体,挂铃人在几百米高的陡峭悬崖上进行活动,更能展示出精湛的表演技艺,并给人们带来更好的视觉效果。独特的挂铃技艺也作为绵山抱腹岩的一项表演项目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近年来平均每年现场观看挂祥铃的人数占绵山总游客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经济价值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优质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为保护和发展非遗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绵山每年通过给游客及周边民众进行有偿挂铃、挂灯、挂云牌为绵山景区直接创造的经济收入约50万左右(高空配置安装维护、山体排险抢险除外)。随着網络、新闻、电视等媒体的大力宣传,该项习俗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善男信女、企业老板、经商人士、求职求学者的积极参与。当地的客流量明显增多,人气也逐渐上升,绵山的经济效益和参与操作的个人收入也相应增多,从而带动了绵山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全面发挥出了“挂祥铃、挂灯、挂云牌”的经济价值。

传承与保护

绵山“挂祥铃、挂灯、挂祥铃”的习俗作为独特且壮观的许愿还愿形式,对其背后蕴藏的民俗内涵及价值功能进行挖掘和利用极为重要。它承载着绵山地区独特的文化记忆,在该项非遗的传承过程中,“挂祥铃”习俗一直在实践中绽放活力。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要坚持以非遗传承人和民众为主体。传承人是非遗延续的核心和灵魂,作为绵山“挂祥铃”习俗的传承人,其挂祥铃的信念及不惧危险的精神一直影响着周围的人。目前挂铃团队已经发展到15人,其中温海龙、温俊、冀国栋、杨宝瑞和任永贵的主要任务就是给游客挂铃铛、挂灯和挂云图,钮春生和武继胜主攻排除危石保证游客游玩安全,保证灯图管道设施的正常使用,剩下的五名队友同时负责山顶开路,保证绳索及时、准确、安全到达指定位置。除此之外,还要对绵山挂祥铃习俗进行不断的探索、完善、宣传,并在传承中推动挂祥铃习俗面向更广阔的群体。

绵山“挂灯、挂祥铃、挂云牌”习俗承载着绵山一带的文化记忆,探究该习俗的历史渊源对挖掘其文化内涵和价值功能极其重要,也体现出民众的心理认同。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充当着主体性角色,他们在亲自参与挂灯的同时,也带动了更多的人共同享受非遗带来的精神和物质的满足感,更激发了自身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温海龙及绵山文化研究中心也通过各个媒体平台对该习俗进行深入宣传,在时代的传承中不断创新,促进传统习俗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绵山海龙习俗
封面人物
叶海龙,你别装啦
绵山,绵山
海龙卷是什么
绵山一日游
母子高丽参
绵山—情意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