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慢性病管理优化路径
2023-12-25唐嘉鑫
唐嘉鑫
摘 要:农村慢性病管理优化是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建设结合的关键点。本文从乡村振兴视域出发,梳理当前农村慢性病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下优化农村慢性病管理的价值意蕴和发展机遇,提出采取丰富农村精神文明生活、建设专业人才队伍、构建慢性病共治机制等举措,推动农村慢性病综合防治能力和健康管理水平提升,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慢性病管理;乡村振兴;健康乡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9.8%,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指出,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超过78%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路上的最大阻碍,提升慢性病综合防控能力和治理水平已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2023年年初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乡村振兴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和必然选择,农村地区是建设健康中国与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场域,而农民群众的健康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因此,提升农村慢性病管理水平,是促进健康中国建设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助力农村全方位高质量多元化发展的关键一环。
一、优化农村慢性病管理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2019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88.5%。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提升农村慢性病防控水平和管理能力既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关键任务,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
(一)提升农村慢性病防控水平和管理能力是提升乡村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
《健康中國行动(2019—2030年)》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健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发展情况、健康意识、卫生设备、政策制度等多方面的反映,健康水平往往与基础设施、福利待遇、医疗环境等要素息息相关。加快构建完善慢性病管理体系,全方位提升慢性病综合防治能力,直接影响人民整体健康水平。
(二)优化农村慢性病防治和健康管理可以有效防止因病返贫,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提高农村慢性病综合防治能力和管理成效,能够极大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增强其对各项政策的信心,从而激发农民共同奋斗的力量,聚拢农村内生力量,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提供保障。
(三)优化农村慢性病管理、提升农民健康水平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
有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城郊和农村的慢性病患病率正在逐步上升甚至超过城区,严重影响农民健康水平。健康劳动力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农村慢性病综合防治水平直接关系农民健康水平和养老服务能力,是影响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慢性病管理困境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慢性病管理从单一责任到综合管理、从强调治疗到综合防治,慢性病防治体系基本构建完成。但受发展水平、地理限制等综合因素影响,目前在一些农村地区仍然面临不同程度的困境,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困境
部分农民健康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医学常识,在预防疾病、身体保健和饮食卫生安全等方面难以得到规范正确的指导,出现“小病不医成大病”的倾向。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农民,尤其是老年人更信任本土医生,对于一些慢性病症状大多会选择找本土医生开土方缓解,而非前往医院接受更加系统科学的治疗,导致错过了预防诊疗的黄金时期,不利于慢性病后续治疗。
(二)技术困境
首先,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硬件设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长期以来,农村医疗卫生资源较为不足,农村地区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仅能提供最基本的慢性病相关诊断和治疗方法。其次,农村专业慢性病诊疗及护理人才较为缺乏。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20年我国农村每千人仅拥有5.18个卫生技术人员、2.06个执业(助理)医师、2.1个注册护士。最后,农村医疗卫生人员薪酬待遇较低,发展空间受限,高学历、高层次的医疗工作人员大都不会选择到基层就业,出现了“引才难,留才更难”的现象。
(三)管理困境
我国因地区发展状况、医疗卫生水平、经济水平不同,政策落实程度也存在一定差异,各地慢性病体系建设和防治效果也不同。由于农村地区环境条件、医疗卫生需求等复杂多变,地方慢性病防控动态和政策调整很难做到同频共振。同时,兜底保障和政策支撑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慢性病患者“过度医疗”,增加了医保基金和地方财政的负担。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慢性病管理能力提升的机遇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深入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政策,提供基础性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加强慢性病、地方病综合防控,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精神卫生、职业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基础更加扎实,任务更加明确,帮扶政策的倾斜、财政投入的追加、公共服务的完善、组织布局的加速使得农村慢性病管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
从经济发展维度来看,乡村振兴带动乡村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开发农村康养产业项目能助推乡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有效缓解农民在面临慢性疾病风险时的经济脆弱性。同时,有助于健康产业下沉基层,带动基层养老服务发展,为农村慢性病管理效能提升提供了经济和产业基础。
从精神文明维度来看,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极大拓宽了乡村健康教育路径,营造了良好的互帮互助养老氛围,为农村慢性病管理创造了优化条件。
从公共服务供给维度来看,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既降低了慢性病患者出行成本,又方便了农村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缩小了城乡地区之间、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信息鸿沟。同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将进一步提高农民对于慢性病等多种疾病的抗风险能力,强化了慢性病患者及高风险人群的防治意愿。
总之,乡村振兴加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助力了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吸引医疗卫生等各类资源下沉基层,为农村慢性病管理优化提质创造了重要条件。
四、农村慢性病管理优化路径
分级诊疗体系下,慢性病防治和健康管理主要依靠基层。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使得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等领域取得全面发展,农村慢性病管理应当充分抓好抓牢这一机遇,多措并举,切实提升农村慢性病综合防治能力和管理水平。
(一)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保障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
一是拆除、翻修较为老旧的公共健身设施,鼓励农村中老年人适当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二是支持志愿者下乡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倡导互帮互助养老风气,在农村形成邻里互助养老、互相照料的良好氛围。
(二)设置技能培训点,帮助老年人在当地再就业
当前我国鼓励低龄、中龄老年人发挥自身余热,投入乡村生产建设中。许多农村老年人也抱有同样想法。乡村产业的发展会为当地带来众多就业岗位,部分老年人对新下沉到农村的工作岗位和所需技能并不熟悉,需要相关部门架起一座“桥梁”,为这些老年人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和指导,帮助其就业,不但可以有效提升该群体收入水平,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还可提高该群体的社会参与度。
(三)拓宽健康教育路径,提高农民健康素养
帮助农村老年人树立主动健康理念,充分发挥个体能动性,以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生活水平。一方面,扩大慢性病管理目标范围,将未患病的高风险人群列为宣传对象。扩大慢性病防治知识普及面,控制慢性病患者的增长速度,减轻慢性病治疗压力。另一方面,持续创新知识普及方式,增加慢性病防治知识相关广播节目、视频的播放频次,组织专家深入农村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宣讲活动,并丰富宣讲内容,如一般健康生活方式和相关护理经验,满足慢性病失能患者所在家庭的需要。
(四)开发应用现代信息等技术,实现慢性病防治全过程、全方位数字化管理
实现慢性病防治全过程、全方位、高质量管理,必须强化慢性病管理的信息保障,加快农村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全生命周期慢性病管理意识。建立定期走访机制,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全生命周期患病历程的慢性病分类分级档案管理系统,形成慢性病防治的全过程、全方位数字化管理模式,帮助医护人员及时掌握患者发病趋势及成因,形成慢性病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防治机制。
(五)强化老年医学人才支撑,建设慢性病防治人才队伍
当下农村慢性病管理工作量大、效率低的问题关键在于专业人才不足,因此,必须加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一是鼓励高校和相关教学机构开设相关专业,扩大招生并提高培养标准,培养规模庞大、素质过硬、专科全科优势互补的慢性病防治人才队伍,为慢性病管理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二是提升基层医疗人员的待遇和保障水平,探索发展私人保健医生,提高基层人员收入,让更多的医疗人才愿意留在乡村,保证农村医疗人才“存量”,保持慢性病防治人才“增量”,形成慢性病管理育才、用才、留才的闭环。三是充实志愿者队伍,丰富志愿者服务内容。志愿者要积极开展健康知识或安全用药知识的宣传普及,以有效增强慢性病患者的安全用药意识,协助医生开展病历追踪服务、扩大治疗效果等。
(六)构建慢性病共治机制,形成慢性病防治合力
一是加快全国范围内的慢性病分级诊疗指南及方案出台与完善的步伐,科学设置以慢性病监测评估、调理、康复、健康咨询为主要服务内容的产业准入标准,扶持社会健康管理产业在乡村落地发展。二是地方政府同步加大慢性病防治资金投入力度,明确慢性病防治费用筹集来源及使用额度,支撑基层慢性病诊疗设备更新迭代,切实提高基层医疗保障水平。三是充分发挥医院的医疗资源优势,利用慢性病防治培训、驻点对口支援等方式,促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进一步探索医院、社区、市场合作机制,强化社会健康管理机构和基层医疗体系协同、资源共享,促使各方主体就农村慢性病管理形成合力,推动我国农村慢性病管理逐步实现高标准、高水平、高成效。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2.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EB/OL].(2022-02-07)[2022-03-01].http://www.nhc.gov.cn/lljks/pqt/202203/c51403dce9f24f5882abe13962732919.shtml.
[3]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2-01-02)[2022-02-13].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
[4]汪晓东,张炜,赵梦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健康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重要论述综述[N].人民日报,2021-08-08(001).
[5]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6]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EB/OL].(2019-07-09)[2019-07-15].https://www.gov.cn/xinwen/2019-07/15/content_5409694.htm.
[7]户江萌.乡村振兴视域下健康乡村发展探究[J].河南农业,2023(18):36-37+40.
[8]吕淑荣,苏健,张凤云,等.江苏省城乡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1):8-12.
[9]游田甜,秦晓明.健康扶贫政策的实践与长效机制探析: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J].卫生经济研究,2021,38(2):11-14.
[10]张如意,彭迎春,张志颖.“村医社医联动”签约模式在京北山区老年居民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2,25(4):445-452.
[11]傅梦瑶,冯跃林.我国脱贫地区慢性病管理路径优化: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研究[J].卫生经濟研究,2022,39(7):64-68.
[1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13]刘晓东,徐楠,刘继同,等.我国慢性病防控政策研究述评[J].医学与社会,2018,31(6):5-7.
[责任编辑:朱松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