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流动视角下农村宅基地退出影响因素分析及建议
2023-12-25陈新
陈新
摘 要: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促使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至城镇,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环境。部分农村“空心化”、农村宅基地的闲置和废弃,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也限制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从劳动力流动角度入手,对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结果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劳动力流动与农户宅基地退出的相互作用关系,归纳出在顶层制度设计、劳动力市场客观制约性和社会网络支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完善宅基地退出机制、提升人力资本价值、强化社会网络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宅基地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机械化生产程度的提高及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完善,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从第一产业转移至第二、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向非农流动和转移,为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我国经济腾飞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农民工群体总量持续增加,全国农民工总量已达2.96亿,比上年增长1.1%。其中,外出农民工占比58.15%,增长0.1%。2022年年末,我国城镇人口规模已达9.2亿,未来还将有相当规模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镇生活。但是,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带来的特殊的人口流动模式,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常年生活在城镇的同时,仍然保留着农村的宅基地,存在“两栖占地”“一户多宅”等问题。根据农业农村部抽样调查数据,2019年全国农村宅基地闲置率达18.1%。这种现象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低效率利用或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勞动力的流动、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因此,探讨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宅基地闲置的影响,提升农民退出宅基地的意愿,对扩大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促进城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劳动力非农流动与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关系
已有的理论和文献研究表明,劳动力的非农流动和宅基地的退出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生计资本(指农户家庭资源禀赋中能够产生为经济收入和资产的重要组成,由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组成)要素的配置、选择、调整和决策行为等会同时对两者产生影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后,宅基地闲置的比例较高,农民更倾向于将宅基地进行流转或变现,以获得更多的物质和金融资本,为落户城市提供更多的支持。如果有适当的途径和方式使农民可以将宅基地货币化或进行置换,会改变农民的生计资本配置,能释放出较多的非农人力资本,从而促进劳动力的非农流动。
(一)基于“推—拉”理论的分析
20世纪50年代末,D.J.Bague(博格)提出了系统的劳动力转移的“推—拉”理论。该理论认为,促使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力量,一方面是来自农村的推力,如农村较低的收入水平、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及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不足等推动着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另一方面是来自城市的拉力,如较多的工作机会和较高的工资收入、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更好的医疗教育条件等拉动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人口流动就由这两股力量前拉后推所决定。
基于“推—拉”理论,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宅基地退出行为之间也存在着上述“推—拉”的力量。一方面,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人”,在国家政策宣传到位、补偿机制符合预期的条件下,退出宅基地可能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增加了向城镇转移的资本,农户可能会作出退出宅基地的选择,这会促使农户进行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即促进了劳动力流动,从而对宅基地退出形成推力。另一方面,已经进行非农就业的农户长期在外工作和生活,导致宅基地利用率较低,城市相对较高的收入和较好的生活条件使农户回到农村的意愿降低,而退出宅基地能增加农户的财产性收入,从而对宅基地流转形成拉力。值得注意的是,无富余劳动力或无能力进行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农户,由于其高度依赖农业生产收入,宅基地是其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和保障,从而抑制其退出宅基地的意愿,不会做出退出宅基地的选择。
(二)实证研究现状
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我国正式开启了宅基地退出试点改革。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现实背景下,为了探讨农村劳动力非农流动和宅基地退出意愿及行为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相关研究项目选取了不同自然区位、不同经济区域的样本,从多个维度、多个层次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郭贯成、韩冰以城市近郊农户为研究对象,结论为非农就业和宅基地流转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参加新农合等因素与非农就业和宅基地流转意愿呈正相关。张淑娴、陈美球等选取了江西省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16个县市(区)的农户作为研究对象,得出的结论是,年龄、家庭抚养系数负向影响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文化程度、宅基地数量、非农就业人口数量比重、非农就业收入比重正向影响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张怡然、邱道持等用重庆开县357位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建立有序Probit模型(多元概率比回归模型),分析研究了农民工进城落户与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因素,表明影响农民工退出宅基地意愿的因素主要是宅基地的保障功能、经济补偿期望值、家庭经济收入状况、技能培训状况、家庭赡养人口状况等。彭长生、范子英等研究认为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受到农户就业情况、养老条件、医疗情况、受教育情况等因素影响作用较大。张慧利、夏显利使用四川泸县和宁夏平罗县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利用Probit模型和工具变量法,结论表明劳动力流动会促进农户退出宅基地,且该正向影响随着劳动力流动距离的增加而增大,而社会网络的拓展能降低劳动力流动过程中的风险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消极影响;利用同一个调查数据得出,宅基地退出提升了非农劳动力供给,促进了非农劳动力流动,提高了农户家庭非农劳动生产率。孙鹏飞、张仁慧等以退出试点区安徽省金寨县为研究对象,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得出的结果表明,宅基地退出通过提高农业经营成本、增加家庭负债和提升外出务工便利性等途径加快了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余戎、王雅鹏以全国31个省级单位2 290份村级调查问卷为基础,利用多元logistic模型(逻辑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宅基地流转对于平原地区、林业地区、牧业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产生了正向影响,同时指出各类型的土地荒废不但不会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而且还会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不利于农村城镇化的推进。
近年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流动与宅基地退出行为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二、当前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与宅基地退出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宅基地的功能也逐渐从过去的保障性功能向资产性功能转变。由于劳动力的流动,农户有更多的途径和渠道获取多种生计资本,改变了农户的收入结构,减少了对农业收入的单一依赖程度,进而影响着对宅基地的依赖性。但是,由于宅基地退出和流转机制尚不健全,导致农村宅基地并没有充分发挥其资产性作用,出现大量闲置宅基地、空置住房等“空心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长期稳定流动;同时,农业转移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上也面临着保障制度不完善、就业可能性不高、社会网络支持不足等问题,导致农村转移人口城市化不彻底,依然对宅基地的保障性功能有较强的依赖性,从而影响退出宅基地的意愿和行为,进而又对劳动力的流动产生了负向影响。基于已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制度层面设计不够完善
一是立法缺位。我国没有以宅基地退出作为规制对象的系统完善的高位阶法律,很多省份也没有匹配的法规,宅基地退出的规范缺位。二是补偿机制不到位。由于土地流转机制尚不灵活,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和方式达不到农户预期,且退出形式单一、流转活力不足,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农闲离乡、农忙回乡,城乡“两栖”,形成了季节性候鸟式短期流动,增加了非农劳动力务工的时间成本、交通成本和信息获取成本,因而退出宅基地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支持均不足。三是社会保障制度不足。由于城乡户籍制度的限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过程中很难在住房、养老、子女教育等方面真正享受到城市户籍人员的福利和保障。因此,农户在对于宅基地的决策行为中面临着来自社会、市场、制度等层面的各种风险,影响了非农转移就业的稳定性,也抑制了退出宅基地的意愿和积极性。
(二)劳动力市场客观制约性
根据双层劳动力市场理论,劳动力市场可以划分为优等劳动力市场和次等劳动力市场两个相互独立的部分。由于优等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供给者要求较高,有一定的专业和技术壁垒,而大多数农业人口转移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技能等,往往只能进入次等劳动力市场,工资较低、工作条件相对较差、社会地位也相对较低,流动性相对较高。尽管优等和次等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着劳动力流动,但是大部分知识技能水平较低的劳动力很难向上流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客观制约因素,限制了农户非农劳动力的供给途径,增加了就业难度。
(三)社会网络支持不足
从成本论的角度分析,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心理成本。难以量化的心理成本对劳动者的决策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心理成本主要是指因为离开原来熟悉的环境,重新适应新的环境及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等所付出的心理代价。农村相对封闭的乡土环境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社会网络的支持和互助机制在农村生活中是解决各种问题的重要途径,农村宅基地更是承载着农民的感性寄托和理性需求。但是,随着劳动力的流动和宅基地的退出,农业劳动力向相对陌生的城镇转移,往往要面对新的人、事、物,原有的社会网络支持力不足,新的社会网络尚未构建完成。在这一过程中,若心理收益(流动后心理上的满足感)小于心理成本,则很有可能会促使劳动者回归迁移,即重新回到原流出地,减少非农劳动供给量。已有实证研究表明,社会歧视及社会融入缓慢等因素均显著降低了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正向影响。
三、劳动力流动视角下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建议
(一)健全宅基地退出与保障机制,引导宅基地退出自选择行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首先,应出台专门的行政法规,从法律层面完善顶层制度设计,明晰产权,尽快完成宅基地确权,合理认定宅基地面积,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和方式,制定规范的退出程序,做到每一步都有法可依,每一步都有规可循。其次,应构建宅基地价格评估机制。在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土地改革的背景下,农村宅基地承担了更多的资产性功能,尤其是城市近郊或经济较发达的县区,农户对宅基地的价值有着较高的期待。因此,应建立一套系统科学的宅基地价格评估机制,由政府主导、农户认可,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来确定宅基地的价值水平;同时,要考虑宅基地所在的地理位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当地农户收入情况,制定和落实多元化的补偿机制和方式,引导农户自主自愿进行宅基地的退出和流转,缓解非农劳动力流动约束,从而释放更多的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部门转移,提高农户非农收入水平。最后,要落实多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完善农户退出宅基地后在进城落户、就业、失业、住房、教育、养老等方面的保障机制,为农村宅基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提供完备的后勤保障,消除农户退出宅基地、实现非农转移的后顾之忧。
(二)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促进多种形式的非农就业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人力资本概念和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该理论认为,通过教育、培训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并获得更高的回报。当下,加大农业人口的教育培训力度已成为共识。一是根据当地非农就业情况特点,持续开展对农户的职业技术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技能和能力,為其实现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创造条件。二是关注已实现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户的可持续生计问题,由用工企业或其他公益性社会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不断提升退宅农户劳动力工作技能水平,缩小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层带来的工资收入差异。要进一步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规范企事业单位的招聘流程,尤其是进一步消除户籍、身份等的就业歧视,保障农民工应享有的权利,提高非农就业的长期性。同时,应探索农民工向城市产业工人身份转变的可行路径,为其提供代际支持,比如使其子女在就学、就医、就业等方面享有城市户籍人口的同等权利,降低风险因素在农户退出宅基地行为中的消极影响。
(三)畅通非农劳动力供给路径,提升社会网络支持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
一是改变流动劳动力主要依赖原有社会网络中“亲关系”和“友关系”寻找就业机会的现状,可建立由人社部门牵头的信息平台,尝试建立农村劳动力流动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劳务协作机制,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途径,通过地区间产业融合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二是协助非农转移劳动力适应新的社会网络,使他们逐步从以乡土血缘、亲缘、地缘为基础的同质性社会网络进入以业缘和趣缘建立起来的异质性社会网络,引导和鼓励流动劳动力更广泛地参与流入地的社会活动中,帮助流动劳动力实现由“谋生”到“融入”,通过建立新的“信任”和“人情”关系来弥补城乡分割的社会结构漏洞,从而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和心理融合程度,减少因为心理成本过高而产生的劳动力回流现象,为农民工希望长期、稳定定居在城市,增强退出宅基地的意愿提供助力和支持。
参考文献:
[1]路锦非,陈梦瑶.促脱贫与防返贫: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减贫动态效应研究[J].社会科学,2023(9):152-164.
[2]李天宇.河南省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21.
[3]姜长云,孔祥智,张天佐,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权威专家深度解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J].中国农村经济,2021(1):2-14.
[4]郭贯成,韩冰.城市近郊农户非农就业和宅基地流转意愿作用研究:基于南京市栖霞区的问卷调查[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4):2-8.
[5]张淑娴,陈美球,邝佛缘,等.家庭劳动力流转对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分析[J].北方园艺,2019(5):180-186.
[6]张怡然,邱道持,李艳,等.农民工进城落户与宅基地退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重庆市开县357份农民工的调查问卷[J].中国软科学,2011(2):62-68.
[7]彭长生,范子英.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安徽省6县1413个农户调查的实证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2):154-162.
[8]张慧利,夏显力.农村劳动力流动如何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1):139-148.
[9]张慧利,夏显力.宅基地退出对农户家庭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商业研究,2021(2):80-87.
[10]孙鹏飞,张仁慧,赵凯.宅基地退出加剧了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吗:来自安徽省金寨县农户的证据[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1,35(2):65-72.
[11]余戎,王雅鹏.土地流转类型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的经济分析:基于全国2 290份村级问卷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20(3):20-32.
[12]朱从谋,苑韶峰,李胜男,等.基于发展权与功能损失的农村宅基地流转增值收益分配研究:以义乌市“集地券”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7,31(7):37-44.
[13]楊玉珍.农户闲置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因素及政策衔接:行为经济学视角[J].经济地理,2015(7):140-147.
[14]赵清军,何军.从谋生到融入:社会网络何以提升农民工社会参与?[J].现代经济探讨,2023(9):98-108+118.
[责任编辑:王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