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汉语学习词典》文化信息处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3-12-25卫冰于屏方
卫冰 于屏方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 510420)
语文词典描述语言并传承文化。不同类型的语文词典对文化信息的处理不尽相同。学习词典是语言习得的工具,语言习得的同时也伴随着文化的习得。外向型学习词典中的文化信息能帮助语言学习者建立目标语的知识文化框架,从而使语言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与使用目标语。
从词汇语义学的角度来看,词汇中包含的文化信息主要分为四类:一是表示特定民族文化的词汇,学界有多个术语来指称,诸如“文化词”[1]、“文化空缺词”[2-4]、“文化局限词”[5-7]等。本文采用文化词这一术语来指称含有特定民族文化,反映本民族特有事物或概念的词。二是词汇的文化义,指受特定民族文化影响而派生出的义位,在词典中往往表现为一个文化义项。三是词汇的文化陪义,指词汇所具有的附属义,即传统词汇学中的“色彩义”。四是词汇的文化理据义,是词义形成的理由与根据。文化陪义及理据义在词典中一般作为附加信息出现,或隐含在释义中。
有研究者指出,“从50年代至今,国内出版的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有200多本,国外仅欧美出版的外向型学习词典就有上百本”[8]。也有研究者指出,“我国已问世的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不下50部,其中综合性单语、双语及双解词典近20部,各种专科性的以及双语、双解等词典的出版也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9]。“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出版的外汉学习词典多达41部”[10]。目前已出版的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数量虽然可观,但大多以内向型语文词典作为蓝本,不太符合潜在用户的实际需求[11-12]。2020年出版的《当代汉语学习词典》(以下简称《当代》)的定位是“一部按照国际通行的学习词典理念编写的中型语文学习词典”,是对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词典编纂的探索实践[13]。《当代》的出版令人耳目一新,在学界获得的评价颇高。李仕春认为,《当代》是试图与世界辞书编纂相接轨、融入世界辞书体系的一种新尝试[14]。作为外向型学习词典,《当代》提供了若干文化信息,本文旨在探讨《当代》对于上述四类文化信息的处理,同时,通过与另外两本中型的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对比——《汉语教与学词典》[15](以下简称《教与学》)以及《现代汉语学习词典》[16](以下简称《现代》),分析其中的优点以及存在的不足。
一、文化词的词典立目
《当代》定位为中型词典,收录20世纪50年代以来汉语普通话中最基本的6683个常用词[13]1,对比内向型的汉语中型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6.9万余条的收词量来说是较少的。《教与学》只收录了3100余个字,6300余条词语[15]1,《现代》收录了5500个字,词语23000条[16]1。数据表明,目前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收词量总体偏少。
由于收词总量整体较少,因此《当代》中包含上述四类文化信息的词条收录不多,有242条,约占本词典总收词量的4%。其中作为文化词立目的有98条,约占文化信息词条总量的40%;含有文化义的词条有101条,约占文化信息词条总量的42%;含有文化陪义的词条有38条,约占文化信息词条总量的16%;含有文化理据义的词条有5条,约占文化信息词条总量的2%。以下分项陈述。
在98个文化词词目中,表物质文化方面的文化词有“鞭炮”“长城”“胡同”等;表精神文化方面的文化词有“面子”“礼”“人情”等。部分核心文化词是汉语当中能产性较强的词,如表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孝、仁、义”等,能够组成同素义族。检索《当代》《教与学》《现代》里“忠”“孝”“仁”“义”组成同素义族的词目,发现《当代》收录的数量很少,只收录了“忠实”“孝顺”“仁慈”3个词目。《教与学》收录的核心文化词数量也不多,“忠”字下的文化词词目有3个,“孝”2个,“义”1个;而《现代》里收录的词目较多,“忠”14个,“孝”4个,“仁”9个,“义”8个。
另外,相当一部分文化词在《当代》中没有设立条目,而是作为例证出现在相应语素义项之下的。比如立目单位“节”的第五个义项“节操;操守”的例证中,包括“变节” “贞节”“气节”“失节”“守节”“晚节”“高风亮节”等。这样处理的一个不足之处就是,学习者很难理解这些例证词,因为它们无法像例句一样提供特定的语境,而学习者也无法从同一本词典中找到相应的词条查看释义,因此用户对该词典的使用体验感往往会有所降低。
二、文化信息的义项编排
(一)文化词义项的分合与排列
李智初认为,外向型学习词典应该对立目单位基义和陪义的语义特征进行精细分解,常用义项求细不求全,并突出义项的实用性[17]。在文化词义项的排列上,《当代》采用的是原型释义法,在逻辑顺序与认知顺序冲突时,选择以认知顺序对义项进行排列。在文化词义项的分合上,《当代》的义项总体上偏向精细化,有时又过于概括化,处理范式上没有一以贯之。以下通过《当代》《教与学》与《现代》中“龙”,《当代》与《现代》中“庙”的词条对比进行说明。
《当代》中“龙”的义项划分最为精细,对义项的编排也更好地体现了其层级性,义项的排列顺序也与其他两部词典有所区别,“龙”的义项是按照认知顺序来进行排序的。第一个义项是“龙”作为名词在中华民族认知里的核心意义,也是其基本义,指称一种动物;其次是指称在古生物学上的一种动物。第三、四个义项由第一个义项派生而来,第三个义项是指称人的文化义,第四个义项是通过比喻派生出来的文化义。进而是“龙”作为形容词的两个义项。其一是由“龙”作为名词的第一个义项引申而来,其二是从“龙”作为名词的第三个义项引申而来。这样的义项排列符合了原型范式下认知优先的原则。
《当代》中“庙”的义项较为概括化,只收录了最为常用的义项,把《现代》里收录的两个义项合并成一个义项,没有收录“庙会”这个义项。类似的,《当代》中词条“面子”也只收录了两个最常用的义项,而没有收录指物体表面的本义。
【面子】①表面的形象、名声、尊严、地位、身份等;虚荣;脸面。②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情面。[13]406
这可能是受到词典规模的限制,对相较之下不那么常用的词,采用了概括化的义项处理方式。我们认为,学习者在学习文化词时,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困难,精细化的义项划分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
总的来说,《当代》文化词义项划分的精细度是这三本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最高的。我们统计了《当代》《教与学》与《现代》中共同收录的18个多义文化词的义项数量,结果显示,《当代》中这些文化词词条的义项划分更为精细,平均收录的义项有2.5个,而《教与学》与《现代》平均收录的义项分别为2.17个、2.29个。
(二)词汇的文化义、文化陪义、文化理据义的义项收录
1. 词汇的文化义的义项收录
词汇的文化义一般包括受特定民族文化影响派生出的引申义、比喻义、借代义。如《当代》中词条“心”的第二个义项是文化引申义,在这个义项里,还用提示的形式增加了相关的文化信息,解释了汉语里“心”引申出“大脑”的意义的缘由:
【心】②思想的器官及其产生的感情、态度等。a)指大脑。→古人以为人是通过心来思维的,因此把心当成思维的器官。b)指思想感情、心理状态等。[13]660
词条“根”的第三个义项是文化比喻义:
【根】③比喻子孙后代。[13]204
词条“泉”的第三个义项是文化借代义:
【泉】③指人死后埋葬的地穴;地下。[13]486
通过统计《当代》中101条含文化义义项词条在《教与学》与《现代》中的收录情况,我们发现《教与学》收录的含文化义义项的词条仅有55条,有35条词条没有收录文化义义项,剩下的11条词条未被《教与学》收录;而《现代》收录的含文化义义项的词条有81条,有19条词条没有收录文化义义项,1条词条未被《现代》收录。
对比发现,《当代》收录了不少关于中医文化、宗教文化的文化义义项,而这些义项在《教与学》几乎都没有收录,如《当代》中词条“世界”“度”“清”收录的文化义义项:
【世界】⑤佛教指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宇宙。[13]540
有些词条尽管在《教与学》中也收录了文化义义项,但是没有《当代》收录得齐全,比如词条“气”在《当代》中收录了5个文化义义项,而《教与学》只收录了1个文化义义项。然而也有少数词条在《当代》中收录的文化义义项没有《现代》多,比如《当代》中词条“子”只收录了一个文化义“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13]805,而《现代》中还收录了另外两个文化义“君主时代爵位的第四等”“地支的第一位”[16]1870。总的来说,《当代》中收录的文化义义项较多,其中关于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及其他深层文化义项的收录体现了这些文化在汉语言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是学习者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不可忽略的文化知识。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当代》中收录的文化义义项,有些属于词义,有些属于语素义。而《当代》并没有对这些义项进行区分标注,反观《教与学》与《现代》都对语素义和词义进行了标注。我们知道,汉语语素和词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对语素义和词义进行区分,可以明确意义成分所属的语法层级,使整个释义的语法层级性特点表现得更为清晰。
2. 词汇的文化陪义的义项收录
在《当代》中,收录含有文化陪义的词条主要为颜色词以及动物词,如:
与《现代》不同,《当代》在处理词汇文化陪义的时候,更加精细,且提供了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一些动物词条里,《当代》提供了文化陪义,这与《当代》作为外向型学习词典的定位是契合的,而《现代》只提供了基本义。然而,《当代》对同类型文化陪义的处理也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有的文化陪义是作为义项出现,如“猫”和“牛”在汉语里面的联想义,都在相应词条中作为义项被收录;而有的文化陪义只是作为提示的信息出现(“→”后面的信息为提示),如词条“狗”和“狼”。
【猫】②比喻有某种特点的人。→猫很招人喜欢,因此说人“(小)馋猫、(小)懒猫”时,多含亲昵意味;因猫有四只脚,故用“三脚猫”比喻演艺不精或能力不强的人。[13]395
【狗】→②常用“狗”来比喻坏人或帮坏人做事的人,如“走狗、狗腿子、狗头军师”;也常用来骂人,如“狗眼看人低、狗嘴吐不出象牙来”。[13]214
值得注意的是,“猫”“狼”的词条下面通过提示给出了详细的文化信息。词条“猫”的提示信息解释了“(小)馋猫、(小)懒猫”的文化陪义,以及“三脚猫”的比喻义。词条“狼”的提示信息揭示了“狼”在人们认知中的形象,由此派生出带有贬义的比喻义。然而“狗”和“牛”的词条下虽然也在提示部分给出了隐含的文化陪义,但没有进一步的解释。“狗”的陪义成两极化。民间有句俗语叫 “猫来穷,狗来富”,狗的叫声“旺”通常被赋予吉祥之意。“狗”还有“忠诚”的陪义。因此,对“狗”的陪义应考虑全面呈现。应当指出,狗通常是受人喜爱的,而在词汇当中,却通常带有贬义的文化陪义,这与中国文化心理有关,还与象征比附手法的广泛运用有密切关系[18]。此外,在现代汉语中,“狗”也衍生出新义,如“单身狗” “小奶狗”中“狗”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人,与《当代》中“猫”词条的第二个释义类似,可以考虑补充这一义项。一般认为,在对同类词条进行处理时,应该遵循“同场同模式”的原则——在同一语义场的若干次的释语模式应该相同或主体模式基本相同[19]。
除颜色词与动物词外,一些数字由于谐音的缘故,在中国文化中拥有丰富的联想义。如“八”与“发”谐音,“发”表示发财,象征吉祥喜庆,因此人们很喜欢用这个数字,很多事物的命名都用“八”字。而在《当代》数字词的释义当中,基本上没有出现文化陪义。在 “八”的词条里,只提供了基本义,没有任何文化信息,但在“九”词条的例证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信息:九跟“久”声音相近,因而成了吉利数字。[13]321
有些词条里虽然收录了含文化陪义的义项,但不够全面。我们认为,可以考虑收录更多常用的文化陪义义项,还可以在释义、例证、参考信息中体现词的文化陪义,如交代词语指称对象在民族心理和日常生活中的地位等,以提供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20]。比如“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带有褒义色彩的,是尊贵、荣耀、权势地位的象征,也标志着成功,与西方的“dragon”有很大差别。“长城”的文化象征意义也很丰富,蕴含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精神。
3. 词汇的文化理据义的义项收录
《当代》中收录带有文化理据义的词条很少,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无法体现其理据义。如:
“东道主”词条可以适当增加文化背景信息,以提示的形式出现: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春秋时郑大夫见秦穆公,提出郑国今后可作为东路上的主人招待秦国使者以求秦军停止进攻郑国。因郑在秦东面,所以称为“东道主”,现泛指请客或接待客人的主人。
三、文化信息的释义处理
(一)释义方式
《当代》的释义方式,是从词对释向词对释、语对释、句对释和综合多维对释靠拢的[17]。我们统计了《当代》中72条单义文化词词条的释义方式,结果显示其中采用词对释的词条有2条,采用语对释的词条有24条,采用句对释的词条有38条,采用综合多维对释的词条有8条。不难看出,《当代》文化词词条采用最多的释义方式是句对释,不少词条结合了多种方式进行释义,尽量避免了采用词对释的方式。而以往的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释义方式主要还是词对释(单一释义)、语对释、句对释。如以下文化词词条:
对于名词,词典经常采用定义式释义的方法,指出词目词所属概念的种类。“胡同”在《现代》中采用的释义方法是词对释,《教与学》采用语对释。而《当代》结合了句对释的方式,对“胡同”进行了定义。此外,在《当代》中,“气功”这一词条选用更加简单的句式更详细地描述气功的运动方式、特点及作用。通过对比发现,《当代》的释义方式更加浅显易懂,更符合汉语学习者的使用需求。我们认为,语言与定义法配合使用,适用于指称具体事物词汇的释义。而采取图片释义等多种更为直观形象的方式释义,能够进一步增加释义的浅显性,有助于学习者的理解。遗憾的是,《当代》并没有采取图片释义的方法。在多模态释义方面,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还要进一步探索提高。
(二)释义元语言
在怎样解决词典用户对释义的需求与释义难懂的矛盾问题上,蔡永强指出:“一是需要精心选择那些能够凸显词义‘最重要的语义特征’和‘区别特征’的词语进行释义,二是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释义用词词表以确保词项释义的每一个用词都出自该词表。”[21]
在释义元语言方面,外向型英语学习词典的处理已经较为成熟。据统计,《牛津高阶英语词典》收录6.3 万个词条,6.5 万个释义,释义用词限定在3500个左右,《朗文当代英语词典》收录8万多个词和短语,释义用词仅为2000个左右[21]。大部分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在释义中对释义用词的选择还处在主观、内省阶段。比如《教与学》对释义元语言的说明很模糊:“尽量不超出”收录词汇的范围[15]14。
相比而言,《当代》在“出版说明”里较为明确地对释义用词进行了说明:“释义用词较少,不超过4233 个元语言”[13]2,占总收词量的63%。但由于词典篇幅所限,很多释义用词并没有收录进词典,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不少词条出现了左项跟右项不统一的情况,即在一些释义中,出现了一些较为难懂的词,而这些词又没有在词典中立目的情况,比如“拜年”“元宵节”。
这两个词条释义中出现的“元宵”“新年”并没有在词典中立目,“元宵节”词条下面也没有进一步解释。“元宵”属于文化词,“新年”属于含有文化义的词汇,无论从释义原则上讲,还是从词频的角度考虑,都应该收录这两个词条。在《教与学》和《现代》中,均收录“新年”“元宵”。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当代》中“元宵节”的词类标注信息也出现了错误,“元宵节”不是动词而是名词。因此,在对词条进行释义时,不仅要注意释义的准确性,也应当注意释义闭环性的问题。一个形成闭环的释义网络在词典中相当重要,它能够为用户提供循环查询,以消除用户在词典查询中的理解障碍。即用户在查阅释义或例证遇到生词时,能够在同一本词典中查到它的释义。
四、文化信息的例证处理
例证的功能除了提供语言信息,还提供文化信息。通过统计《当代》与《教与学》中共同收录的67条文化词词条的例证数量,我们发现,《当代》提供的例证数量总的来说比较多,一个词条的平均例证有7.39条,而《教与学》只有3.91条。充足的例证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为详细的语用信息、搭配信息和文化信息。
下面详细对比《当代》与《教与学》中传统节日词“春节”与“端午节”的例证予以说明。
【春节】……过~|欢度~|喜迎~|~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前夕,食品进入销售旺季|守岁是~的传统习俗|每年~,人们从千里之外赶回家过年。(《当代》)[13]96
【春节】……大家都忙着回家过~|每年~放3天假|~期间商品供应非常丰富|今年的~过得很热闹。(《教与学》)[15]167
【端午节】……吃粽子是~的习俗|中国的~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每年~的时候,这里都有划船比赛|~那天,家家户户门上都插了艾草|~在每年农历五月,所以也叫“五月节”。(《当代》)[13]149
【端午节】……~那天大家都去看划船比赛|为了纪念古代的爱国诗人屈原,把这一天定为~。(《教与学》)[15]261
《当代》中“春节”提供了7个例证,“端午节”提供了5个例证;《教与学》中“春节”提供了4个例证,“端午节”提供了2个例证。《当代》中文化词的例证比《教与学》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信息以及语用信息,在这些例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意义以及节日的传统习俗这些文化信息。这不仅提供了这些文化词使用的特定语境,也顺带构建了其所处的词汇网络及文化网络,更为实用,更贴近读者。
五、中观结构中文化信息的处理
中观结构是将词典中的信息片段连接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信息网络的显性或隐性的参见系统[22]。词典的中观结构主要表现为参见,参见系统又包含多种形式。《当代》中文化信息的参见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词条内显性的提示,一共有64条,如前文出现过的词条“心”“猫”“牛”里都包含了提示信息。这是最主要的参见形式。二是词条间的参见,共有15条,如词条“红”与“白”义项之间的参见。三是近义词条对比的独立专栏,《当代》中仅有9条。如“孝顺”的词条下设立了“孝敬”与“孝顺”的对比专栏,增加了文化词的语用信息。
总的来看,《当代》的参见信息还是比较少的,总共有88条文化信息参见,约占文化信息词条的36.4%,主要以提示的形式出现。我们认为,文化信息词条中应当适当增加文化背景知识。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构建文化词汇语义网络。Collins和Loftus在讨论语义处理的激活-扩散理论(the spreading-activation theory)时提出,概念之间的关联形成语义网络(semantic network),概念节点(conceptual node)之间的共同属性越多,它们之间的连线(link)就越多,关系越紧密。而概念的名称被储存在词汇网络(lexical network)里,这两个网络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当一个概念节点或者词被启动(prime),与之相连的一些节点或词就会被激活[23]。这个理论在学习词典的编纂上的运用,就是通过中观结构构建语义网络。章宜华提出,中观结构网络可分为形态关联、概念关联、语法关联以及语用关联,其关系包括上下位关系、同义关系、反义关系、部分-整体关系等13种[24]。
我们在构建文化词汇语义网络时,可以通过设置参见或者文化信息栏等形式将文化词汇串联起来,这样有利于帮助学习者构建起文化信息网络,从而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文化词以及词汇中文化信息的理解。比如,我们选择一个概念节点“春节”,与之关联的词汇可以通过设置参见专栏“词汇发现”来呈现,“【春节】节日、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除夕……;拜年、放鞭炮、红包、饺子、团圆饭、春联……”,与春节有关的文化信息可以设置“文化专栏”,还可以设置插页来展现某一个文化主题的词汇信息。
六、结语
受词典的定位及规模的影响,《当代》文化信息收录不多,许多文化词是作为例证出现的,缺乏相应的解释,应该适当增加文化信息的收录。《当代》文化词义项的编排向精细化、有序化靠拢,但是没有完全做到一以贯之,有些词的义项编排出现了概括化的特点。与《教与学》以及《现代》相比,《当代》收录了更多词汇的文化义、文化陪义的义项,然而其提供的文化信息仍然不够全面。
在释义与例证方面,《当代》采取了综合多维的释义方式,提供了更多的例证,更加符合学习者的使用需求。解海江认为,文化词语的释义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的原则,普遍采用词汇控制理论,以短语型释义为主,逐渐采用适当的自然语句释义,为读者提供详细的语法信息、语用信息和搭配信息;整体论原则,用整体观统一场内各义位的释义模式与释义元语言;客观性和思想性兼顾的原则,即在客观的基础上,同时把正面的、积极的内容介绍给读者[20]。《当代》在这一方面的探索与突破是有目共睹的。考虑到含有文化信息的词条会给学习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我们认为在以下方面可以做出进一步的调整:首先,增加图片等释义方式,将文化信息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给读者;其次,根据“同场同模式”的原则来处理文化信息;最后,应进一步控制释义用词,且释义用词应当在词典中有所立目,遵循词典编纂的“闭环性原则”。
在参见方面,《当代》采用提示的形式,提供了许多文化信息。作为外向型学习词典,应该进一步加强构建语义网络,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建构自身的文化信息网络,从而更好地掌握运用目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