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小学课标中古诗词的流行音乐创编策略与路径选择探析

2023-12-25

音乐探索 2023年4期
关键词:贝斯流行音乐旋律

曾 诚

音乐,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媒介,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代正在经历着持续的演进与革新。流行音乐尤其凭借其多元、个性及创造的特质①余政仪:《改变研究模式 调整教学方法——建立流行歌曲演唱专业风格化练声的新观念》,《人民音乐》2008 年第9 期。,通过便捷的现代传播机制,已经成为满足现代社会文化精神需求的关键途径之一。

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承载了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智慧,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不朽精髓。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育集纳了众多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实践证明,音乐与古诗词的结合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增强有效记忆,并使学习成果生动地融入日常实践。然而,小学阶段古诗词的节奏性、韵律感和结构长度等固有特征与流行音乐的时尚性、通俗性、大众性等特点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对于融二者于一体的古诗词流行音乐创作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本文依托四川音乐学院“针对小学教学初阶教材中古诗词流行风格歌曲创编研究”课题进行资料收集、分析、整理和调研交流等工作,聚焦探讨面向小学阶段儿童—— 6 ~12 岁儿童的古诗词流行音乐的创作与编排,针对创作难点,寻求优化组合古诗词与流行音乐的有效策略。6 ~12岁儿童正处于认知、情感及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大脑快速发育,出现变声情况,对音乐与文化形态有着独特的感知力和情感共鸣。因此,专门研究这一年龄组的古诗词音乐教学不仅能更精准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还能促进其对音乐艺术的深层理解和个性化发展,同时为古诗词流行音乐的创作和教学提供更加丰富和优质的资源和方案。

一、儿童古诗词流行音乐创编要点

(一)把握古诗词特征

小学阶段的儿童处于认知和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语言结构理解能力有限。小学教学课程标准根据该阶段性特征,选取篇幅简短、语义明确、易于理解且生僻字较少的古诗词,以确保这些文学作品能够与儿童的心智发展阶段相匹配。小学课标倾向于选取能够传达明确教育信息的诗篇,如强调自然美、自我价值以及社会责任感,旨在通过阅读理解和诵读活动,培养儿童的文学鉴赏能力与道德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生动简洁且极富美感的语言表达诗人的客居思乡之情;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将自然之景融入哲理之中,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引导儿童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孟浩然的《春晓》篇幅简短,言浅意浓,声景交融,深得大自然的真趣;骆宾王的《咏鹅》语言朴素平实、动静相生、音色相融、朗朗上口,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语感;李绅的《悯农》分别描写了农民在春耕和秋收时的辛苦,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敬佩,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引导儿童关注社会现实,感恩劳动者;邵雍的《山村咏怀》以白描手法,用数字串联乡村景物,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数学思维和想象力;王维的《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语言优美含蓄,富有哲理,可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思辨能力。

适合小学阶段儿童学习的古诗词应该遵循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确保孩子们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不会感到困扰。题材内容应以自然美、自我价值、社会现实等为主,也有总结为田园风情、亲情友情、励志成才、家国情愁等多种分类①代春凤:《谷建芬古诗词儿童歌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21。,能够激发儿童对周围世界的关注和理解。这些古诗词应富有由浅入深的教育意义,引导儿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语言形式应富有生动形象和节奏感,以培养儿童的语感和想象力。选择这些类型古诗词不仅有助于儿童的文学素养提升,也对其艺术素养的培养有所裨益。

(二)突出创编特征

儿童古诗词流行音乐作品在创作中须兼顾古诗词的韵味、意境与流行音乐的元素、技法,形成多样化、个性化、时代化的音乐风格。古诗词音乐题材吸引了大量创作者投身其中;然而因音乐人的创作功力、编曲能力、混音能力,作品质量参差不齐②钟友谦:《漫谈传统古诗词音乐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戏剧之家》2022 年第34 期。,尤其缺乏针对小学阶段儿童声音特点、音域特点、情感表达特征需求的音乐作品。此外,一些创作者缺乏对流行音乐文化的全面认识,对流行音乐的风格特征了解较为片面,但对古诗词的流行音乐作品改编持保留态度,难以平衡古诗词的原始形态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此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使得创作者在改编时过于谨慎,担忧破坏原作韵味和意境,从而限制了创新的空间。再者,技术上的局限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尤其在旋律创作、和声处理、节奏编排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古诗词与流行元素的有效融合。同时,创作者们也担忧观众对这种跨界融合作品的接受程度,特别是考虑到流行音乐听众可能对古诗词的内容感到不熟悉;市场导向的顾虑也影响了创作的方向,担心这种创新尝试无法在商业市场上取得预期的成功,使得创作者在创作时显得过分保守,不敢冒险尝试创新的融合方式。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构成了古诗词流行音乐作品改编中的一系列挑战,影响了作品的创作质量和风格表现。

(三)适应演唱能力

儿童古诗词流行音乐创编必须充分考虑小学阶段儿童的演唱能力,理解他们独特的声音条件和音乐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通常尚未经历声音变化期,因此他们的音域有限,通常较为狭窄。同时,他们正处在音乐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正在学习和吸收基础乐理知识。这样的声乐特性要求创作者为其选择和创作的歌曲应具备简洁明快的旋律和曲式结构,以便于儿童把握并表现出其声音的自然魅力。就节奏和拍号而言,适合儿童的歌曲通常采用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偶尔辅以附点节奏,应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十六分音符、切分节奏或复杂的休止符,以及难以理解的复合拍子。这种简化的节奏模式有助于儿童清晰地理解和准确把握歌曲的韵律节奏。在旋律的音程设计方面,可构建平缓的旋律线条,多使用四度或更小的音程跳进,而对六度、七度等大跳的音程应用得较少。当需要超过五度的音程时,可适当采用八度跳进来简化音程关系,从而减轻儿童在学习特殊音程时的难度。这样的旋律构成不仅有助于儿童稳固音准,也确保了演唱时的连贯性与流畅性,是提升小学生演唱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儿童古诗词流行音乐创编难点

(一)词曲融合、意境表达与情感传递

选择与古诗词匹配的音乐风格并非单一的技术选择,而是一种艺术上的策略,涉及如何在保留古诗词原有文化韵味的同时,赋予其现代流行音乐的时尚性和吸引力。尽管流行音乐的广泛亲和力和其多样的流派与风格为中国古诗词这一具有丰富韵味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素材提供了充足的表现空间, 但是如何在不同的音乐形式中捕捉并展现出古诗词的独特意境和情感仍是一个复杂的创作过程。例如,爵士、放克等具有明显非洲黑人风格特征的音乐形式在古诗词的音乐化处理中可能存在局限性,特别是在那些带有浓厚家国情怀和民族文化色彩的诗作中。过度的风格应用有可能淡化其原有的文化韵味,甚至可能干扰学生对古诗词本意和逻辑结构的准确把握。

为了避免在此过程中过度简化或同质化,创作者需要深入理解诗词本身的文化内涵与情感深度。这不仅涉及音乐风格的选择,还包括如何通过音乐元素的运用,比如旋律、和声和节奏来传递古诗词的情感和意境。古诗词歌曲的创作应深刻把握诗词意境与情感,运用适宜的流行音乐风格和创新手法,以丰富多彩的音乐语言,完成从传统诗词到现代歌曲的跨越。单一风格的过度倾斜以及对乐器和律动创新的忽视,均可能导致作品的情感层面和意境深度受损,从而影响到儿童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群体,创作者需要综合考量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音乐接受能力,同时考虑流行音乐的趋势,以平衡古诗词的传统韵味与现代音乐的活力。通过精心创作策略,如采用富有戏剧性和表现力的叙事化音乐创作,可以在歌曲中巧妙地融入古诗词的情节、人物与情感,从而实现古诗词与音乐的有机结合。这种创作不仅能够丰富儿童的审美体验,也能够在音乐教育中起到积极的推广作用,让古诗词的美学价值在当代得到新的传承和发展。

(二)篇幅把握与音域受限

小学课标中的古诗词篇幅普遍较短,这恰是音乐创作的一个挑战——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有效传递古诗词的意蕴和情感。与长篇叙事性强的诗词不同,短篇古诗词需要更加精准和集中的表达方式,这在音乐创作中尤为重要。短小的篇幅意味着每个字、每句诗都承载了重要的情感和意境,音乐创作者需巧妙利用音乐元素,如旋律、和声、节奏,来强化这些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此外,考虑到儿童的音域普遍受限,音乐创作在保持旋律丰富性和动态性的同时,还需要确保音域适合儿童的演唱能力。儿童的音域通常局限于中低音区;因此,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诗歌内容与儿童声音特性,以确保音乐作品不仅忠于原诗的意境和情感,同时也适合儿童的演唱。

针对篇幅短小的诗作,可以采用复合循环结构模式增强歌曲的篇幅。例如,通过主歌、副歌桥段的重复使用,以及利用古诗词中的精彩片段,通过变奏或重复来提升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样的创作方法不仅能够解决短小古诗词的篇幅受限问题,同时也能够充分展现古诗词的深层意境,为儿童带来丰富的审美体验。

1.2.1 血常规检查 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2 mL并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用Sysmex-3000血常规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查。

(三)传统特色与时代感的差异

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结合古诗词与流行音乐元素不仅是一种创新的尝试,更是一种教学与审美的策略挑战。古诗词语言的精炼、韵律的和谐与意境的深远构成其独有的艺术魅力。相形之下,现代流行音乐以其节奏感强烈、曲风多变和易于传唱的特性,成为广受儿童喜爱的音乐形式。这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产生了一个研究问题:如何在不牺牲古诗词独特性的前提下,创作出既符合流行音乐时代感又能激发儿童情感共鸣的音乐作品?

策略上,这要求创作者深入分析古诗词的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并巧妙地将其融入现代音乐风格。创作者可以通过采用摇滚、说唱或电子等现代音乐形态,重新诠释古诗词,赋予其全新的生命力。例如,古诗词的内在节奏可被转化为现代曲风的节拍基础,其意象与情感则可以通过现代音乐技巧如和声、变奏、对位等手法进行表达。又如利用数字音频工作站(DAW)①数字音频工作站(Digital Audio Workstation,简称DAW),一种用来处理、交换音频信息的计算机系统。常见的主要功能用于制作和录制音乐、处理或交换音频信息,包括录音、混音、音频剪辑等。可以是硬件电子设备实体,也可以是软件。常见的DAW 软件有Cubase、Ableton Live、Pro Tools、Logic、GarageBand 等。,不仅可提升作品的专业度,还能使音乐作品在听感上更为丰富和动态;儿童还可以通过DAW 观察音乐是如何被分层构建的,从基础的节拍到复杂的和声,这些视觉化的音乐元素有助于他们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构成和变化。此外,情感的表达也是一门艺术。古诗词往往借助典雅的语言和隐晦的意象传达情感,而流行音乐则以直接而真切见长,这要求在创作时寻找平衡点。创作者应探索如何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将古诗词的含蓄与流行音乐的直接有机结合,进而创作出能够触动现代儿童情感的作品。

(四)音乐表现与文化传承认知差异

在探索古诗词与流行音乐融合的创新道路上,创作者们不可避免地遭遇音乐表现与文化传承认知上的差异。这导致创作实践中产生了一系列认知冲突。一方面,古诗词的音乐表现需要尊重和传承其固有的文化特征,如韵律、押韵结构、语言韵味等;另一方面,流行音乐的创作则追求时代感、创新性及广泛的群众接受度。

为了实现古诗词音乐创作的现代转化与文化传承,创作者需在两者间寻求平衡。首先,需要深刻理解音乐元素如和声、节奏、旋律、调式和音色等,同时对古诗词的传统韵律、文化内涵进行全面的把握。其次,创作者必须认知到,不同的音乐风格——无论是爵士乐、古典乐、摇滚乐还是电子音乐——均能为古诗词赋予不同的现代音乐表现形式。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尊重古诗词的原始魅力,又要勇于在音乐表现上创新,以符合现代听众的审美期待。

然而,目前在学术与实践界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来指导这一融合过程。因此,加强对古诗词流行音乐创作学习与理论研究的投入显得尤为重要。这包括深化对古诗词音乐融合的理论探讨,探索并明确古诗词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规律,以及对儿童音乐审美特点和接受心理的系统研究。通过跨学科的合作,汲取文学、历史、艺术等多领域的知识精华,可为古诗词流行音乐的创作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指导。有深度的跨学科融合和全面的理论支撑,才能真正缩小音乐表现与文化传承之间的认知差异,从而推动古诗词流行音乐创作向着更加健康和多元的发展方向前进。

三、创作个案研究

为探究小学课标中古诗词的流行音乐创编策略,本章聚焦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暮江吟》《凉州词》《出塞》及《题西林壁》,详细记录其创作案例与制作过程。选择这几首诗歌不仅因其文学价值和审美特质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还因为它们集中体现了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认知特点。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和语言理解力,他们能够领会并吸收不太浅显也非过于深奥的文学作品,对于小学阶段的诗词学习是属于承上启下并有一定的代表性。选取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流行音乐创编的尝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还可以具体探索通过音乐这一现代媒介,将古诗词的韵律与当代文化相结合,使其在新的社会语境中焕发生机。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作品在音乐创编中的应用,可以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书本知识与实践应用的重要纽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从诗文到现实、从课堂到生活的过渡空间,为其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提供帮助。

(一)《暮江吟》

白居易的《暮江吟》是一首写景小作,生动描绘了残阳斜照与新月初升的交融之景,格调清新,充满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展现了作者远离朝廷纷争后的轻松心境。因此,在音乐创作中也应着重表现这一点,让听者在音乐中感受秋日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宁静,进而产生无限想象空间。为了更好地符合《暮江吟》的主题特征,音乐创作采用自然大调的自然音阶,以展现秋夜的宁静和谐;又通过不破坏《暮江吟》的基本断句特征,使音乐旋律更加清晰明了。在该作的编曲中,吉他、贝斯、电钢琴和架子鼓作为骨干乐器,竹笛和古筝等乐器穿插其中,进一步体现中国传统乐器与流行音乐的融合。该作的段落结构设计为AABAA 的形式,第一段主歌反复两遍,每一遍的前三句统一律动,在第四句产生变化,形成旋律期待感,同时留出演唱气口,方便推向副歌主题(谱例1)。通过这样的设计,音乐主题更加简洁、易记且利于传唱,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暮江吟》所代表的诗歌意境。

谱例1 《暮江吟》主歌

在该作中,主歌的旋律推进与和弦的设计密切相关。如前两句的和弦为B— B6— BM7—B①这种和弦进行在流行音乐语言描述中,被称为利用根音保持手法来进行的和弦变换,与古典音乐理论描述习惯有所不同,但在流行音乐中较为常见。,旋律位置始终跟随和弦的特征音。“残阳”为G,“铺水”为A,对应和弦的第六音和第七音,形成了旋律的上行线条。《暮江吟》以景色描写为主,画面安静且令人愉悦,因此在和声进行上没有制造极致的冲突,主歌部分设计为全终止结束。

副歌部分(谱例2)提高了音区,基本围绕小字组B 音进行发展,采用IV—III—II—V—I的和弦进行,尽量突出根音线条,通过伴奏织体的密集处理使音乐更加动感、活泼。在动机的设计上,采用部分模仿和倒置的方式,在突出原主题精髓的同时,也让副歌部分更富有创意。而所有的新动机都是从主歌动机中提取素材并进行发展,使整首歌曲的各种音乐元素有机融合。

谱例2 《暮江吟》副歌

《暮江吟》间奏编配尽量简洁。第二段主题的再现是为了营造旋律的终止感。结束句反复古诗第一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停留在属音上作开放结束,也是为了配合古诗的意境,同时将无限的遐想留给演唱者与听众,见谱例3。

《暮江吟》的音乐编曲明确定位为融合节奏布鲁斯的流行风格,这一风格强调节奏律动,尤其突出钢琴、吉他及电贝斯等乐器的重要性。节奏的整体律动需符合小学生的审美,因而在设计上力求简洁而又符合当下潮流。将速度定为90/分钟,以强拍的十六分音符或八分音符律动为主,突出强弱拍的对比,通过强烈、明快的节奏表达欢快、热情的音乐情感。

在打击乐部分的编排中,采用了两小节构成的基本律动单元。在这一部分中,重音的分布不再遵循传统的强拍规则,而是通过在第二个八分音符上置入重音来实现节奏的同步性转换,从而创造出一种动态的节奏韵律,突出了节奏的层次感。具体来说,底鼓固定在第二拍和第四拍上,提供了稳定的节奏基础(谱例4),而叠加的手掌击和小军鼓的伴奏则在节奏上形成了互补,为乐曲增添了更丰富的层次和韵律感。高音组镲主要采用八分音符律动,间歇穿插十六分音符,以加强律动并使音乐更加细腻。电钢琴两拍为一次以柱式和弦呈现,担当主要和声的功能。木吉他则采用十六分音符律动的形式,以分解和弦从根音向上开放排列,呈现于第1、第3 拍,营造出较为悠闲且浪漫的音乐氛围,见谱例5。在本作品中,低音部分由电贝斯承担,该乐器以其丰富的低频响应和鲜明的音色质感,为中频乐器及人声提供了坚实的音乐基础。电贝斯的音色特性非常契合节奏布鲁斯风格,能够有效支撑音乐的节奏结构和谐感,如谱例6 所示。在与底鼓的节奏相配合的同时,电贝斯通过在弱拍上巧妙地插入经过音和休止符,增强了音乐的动态对比和低音线条的独立性。这样的处理不仅增加了节奏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而且强调了低音部分在音乐纹理中的重要作用,为整个布鲁斯风格的演绎增添了更多层次和深度。

谱例3 《暮江吟》再现段与结束

谱例4 《暮江吟》底鼓律动

谱例5 《暮江吟》木吉他织体

谱例6 《暮江吟》贝斯律动

通过对音乐风格的选取,力求在音乐中展现出《暮江吟》诗中蕴含的意境。布鲁斯音乐风格的运用更能体现诗歌中的悠然自得,并且在保留诗意的同时,让诗词以更加现代、欢快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的音乐设计使得旋律更富有韵味,更加贴合小学生对音乐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更好地诠释了《暮江吟》诗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二)《凉州词+出塞》

笔者择选了两首边塞诗歌作为音乐表现与文化传承的讨论对象,希望通过音乐的表现形式将这些丰富而深刻的诗词情感更好地传达给小学生,并引导他们进一步感知和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一《凉州词》是王翰《凉州词二首》中的第一首,诗歌前后有明显的情感变化:前半部分为边塞军中宴乐畅饮的画面,展现了欢乐、美好的场景;而在后半部分,情感转为悲壮,表现了将士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壮志豪情。面对这样鲜明的情感转变,音乐创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小学生需要具备相对较高的理解能力和画面想象力,才能深刻理解这种边塞诗歌的内涵。而单一的音乐风格描写可能会使创作思路受限,导致旋律显得简单而缺乏表现力,从而与其他类型的诗词音乐作品产生同质化现象。其二为王昌龄的《出塞》,为便于学生通过音乐更好地理解边塞诗歌的内涵,笔者又选取了这首与《凉州词》同时期的诗歌作为学习范例。该诗描绘了边关的苍凉景象,暗示战争带来的灾难,表达诗人的悲愤之情。

主副歌见谱例7,音乐整体采用轻快的摇滚风格,速度设定为105/分钟。主旋律通过较为平稳的节奏律动与大跨度音程的运用,形成一种既容易记忆又能表现诗歌情感的旋律线条,平稳律动与大跨度音程的结合营造了明显的音乐张力。第一句的四分音符旋律平稳铺开,而第二句则通过减少音值长度增加了节奏的紧凑感,创造出旋律的平稳进行与节奏的紧凑变化对比。每一句旋律的尾部均采用向上的旋律跳进,以弱化整体的悲壮感,转而通过对具体景象的描绘引导学生感受乐观主义,同时增添音乐的童真和情感变化。特别是第三句中的高低音跳进,使旋律更加生动并易于记忆,同时在情感上从“醉”转向对“卧沙场”的淡化处理。在副歌部分,引入了新的音乐动机,并使用了IV—III—II—I 的和声循环,以增强旋律的记忆点和情感深度。

谱例7 《凉州词+出塞》主副歌

间奏部分没有单独的主奏乐器,而是通过将副歌动机进行变化和发展,配以童声合唱衬词,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情感传递,见谱例8。这种处理不仅丰富了音乐的层次感,也使得作品更贴近小学生的审美和心理体验,有助于他们理解和感知边塞诗歌的内涵。

谱例8 《凉州词+出塞》间奏合唱

为了充分体现战场场景的宏伟气势,拓宽歌曲音域是很有必要的。在配器方面,琵琶的引入不仅呼应了歌词,其独特的音色也为音乐前奏增添了古典韵味。而竹笛作为色彩乐器加入,更进一步丰富了乐曲的音色层次。钢琴声部采用了流行音乐中较为常用的正拍长音+反拍切分延长+反拍十六分音符均分的节奏型,形成内在声部的律动,增添了音乐的节奏活力,见谱例9。此外,在音色设定上采用了两种不同的钢琴音色(传统的声学钢琴与相对听感厚重的电钢琴音色)进行叠加使用,将二者的音量比例设置为4:6,使乐曲的音色更为独特且音响厚度增加。通过这样的音响设计,音乐有效地映射了诗歌中的战场景象,同时也展现了音乐创作于文化传承中的意义。

谱例9 《凉州词+出塞》钢琴与电钢琴重合音色织体

(三)《题西林壁》

笔者对苏轼《题西林壁》的改编,意在通过音乐的精心设计,将诗中的景致和哲学理念转化为音乐语言,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了加深学生对该诗的记忆和理解,笔者在设计主题时更注重对音程跳进和节奏型的把握,确保旋律既充满活力又易于记忆,符合小学生活泼的性格特征。

与传统作曲顺序不同的是,在为该诗编曲时,笔者借鉴了电子舞曲的创作思路,即先完成音乐的配器部分,再进行旋律的创作。在配器时,笔者并没有考虑传统的民族乐器,而是使用合成音色,如将钢琴音色与音垫音色(pad)相叠加,获得独特的“合成钢琴”音色,用于前奏、间奏以及其他穿插部分,提升音乐的新鲜感。在间奏部分,则使用真实的钢琴音色进行旋律呈现,将柱式和弦的表达权交给“合成钢琴”,强化乐器间的对比性和独立性,增加音乐的层次感和动态感。打击乐使用了放克风格的架子鼓音色。弦乐组主要以拨弦的形式演奏伴奏织体,为歌曲提供稳定而富有层次的和声支撑。倍大提琴作为低音声部贯穿于整首作品的始终,为了避免低频上的听感浑浊,贝斯音色选择具有超重低音加强的贝斯,同时使用均衡器对高频进行限制,仅在高潮段落进行低音加强和低频下潜,以增强现场感。

歌曲的结构最终被设计为||:AAB:||的形式,旋律部分如谱例10 所示,音乐叙述以短时值音符结合适当的停顿(休止)为主,让音乐更加生动、俏皮。整首歌曲的律动感主要体现在由低音乐器构成的“贝斯线条”①在流行音乐中,贝斯线条(bassline)是构成音乐骨架的重要元素,它不仅提供了和声基础,还是节奏的支撑点。贝斯线条的设计通常需要反映乐曲的风格和情感,它可以是节奏性强的,支持舞曲的强烈节奏感;也可以是旋律性的,增强音乐的叙述性和表现力。和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构成的弦乐组上,在节奏的设计上借鉴了切分音的弹性节奏,使和弦变化前的每个音都呈现出“阶梯式”跳跃。如谱例11 所示,贝斯开始于切分休止节奏,以非对称节奏带来音乐动感,然后连接均分八分音符节奏,为接下来更加紧张的节奏提供过渡。弦乐部分通过快速连续的拨奏实现与贝斯节奏的对话,模仿玩具的弹跳,形成与儿童日常玩耍环境相呼应的音响效果。贝斯稳定的鼓点与弦乐灵巧轻盈的拨奏音色相结合所带来的色彩变化,更容易引起儿童的好奇心。低音提琴的演奏与电贝斯同步是为了增强音乐整体的低频谐振,提供稳固的节奏支撑,加强音乐节奏的清晰性和稳定性。在流行音乐编曲中,使用电贝斯和低音提琴强化同一节奏模式,可以简化混音过程,使后期制作时更容易控制音乐的低端频率。小提琴和中提琴在此基础上,将和弦立体化展开,形成连续的动态流动。弦乐组与电贝斯的节奏结合,形成了既有力度又有和声深度的音乐段落,在为乐曲提供流畅和声支持的同时,也增强了音乐的整体结构性。

谱例10 《题西林壁》主副歌

谱例11 《题西林壁》电贝斯与弦乐

结 语

本课题主要探讨了小学阶段儿童的古诗词流行音乐的创作与编排,进而表达古诗词融入流行音乐创作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结合笔者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对于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音乐作品其实有着积极的接受度和强烈的兴趣。通过对《暮江吟》《凉州词+出塞》和《题西林壁》3 部作品的创作与编配分析,充分展示了古诗词与现代音乐元素结合的多种可能性。《暮江吟》的创作展现了如何通过音乐深化情感表达,《凉州词+出塞》的编排强调了音乐与诗词在表达国家历史情感中的深度融合,《题西林壁》的创作则体现了音乐在提升文化理解深度中的作用。笔者希望对这3 首古诗的创编不仅仅创作一首适用于学龄儿童的歌曲,而能通过歌曲的传唱带给学生寓教于乐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活动中,吸收古诗词的精髓、感受汉语言的美、体会历史的深度,并在情感上与古人的思想表达产生共鸣。

希望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丰富音乐学术领域的理论研究,探索将古典诗词艺术性与现代音乐创作力量有机结合的道路,为未来的教育者、音乐家、文化工作者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可能的参考和启示,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搭建起实质性的桥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融合的艺术创作。

猜你喜欢

贝斯流行音乐旋律
春天的旋律
肉牛巴贝斯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犬韦氏巴贝斯虫病的流行与诊断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多棱镜中的流行音乐——两岸四地“流行音乐文化高层论坛”述略
7月,盛夏的旋律
和流行音乐有个约会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