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发展多批次养蚕模式的思考
2023-12-25殷嘉怡江苏省蚕种所无锡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殷嘉怡/江苏省蚕种所 季 森/无锡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用工成本呈现不断攀升的态势。对蚕桑行业来说,意味着养蚕劳动力成本的大幅增加,蚕期雇佣临时劳动力变得价格昂贵。加上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报酬较高,即养蚕的机会成本较高,农民从事蚕桑产业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目前,江苏蚕桑从业人员老龄化问题较为明显,养蚕副业化相对突出,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蚕桑产业才能稳定持续发展。为此,江苏探索建立高效的蚕桑生产模式,试验示范多批次养蚕,通过蚕桑适度规模经营以期打破目前产业发展的瓶颈。
多批次养蚕模式试验情况
为探索建立高效的现代化蚕桑生产模式,2021年春季在东台市佳源蚕茧养殖家庭农场(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苏北综合试验站唐洋基地)开始进行多批次模式养蚕试验。1-2龄小蚕进行共育,喂食育71-1桑叶;3-4龄中蚕在中蚕室饲养,3龄至4龄开叶第一顿喂食育71-1桑叶,4龄第二顿至上蔟前用杂交桑条桑饲养。1至4龄一日三回育,5龄一日二回育。2021年共饲养7批蚕种,生产蚕茧共11116公斤,每张蚕种平均产茧21.5公斤。为筛选出不同时间和气温条件下最适宜蚕品种,在不同批次中饲养了不同的蚕品种。杂交桑多批次养蚕试验取得了初步成功。从试验结果来看,多批次养蚕产量还不太稳定,不同蚕品种间产量差异较大,其中苏豪×钟晔(抗)蚕品种表现最为优异,每张蚕种平均产茧达到了42.4公斤,远超平均水平。
多批次养蚕模式的成效
有效提升生产效率,显著降低养蚕成本。从劳动力成本来看,多批次养蚕解决了全年各蚕期用工的不平衡,使各蚕期用工趋于一致,且劳动力淡季成本低,有利于降低全年养蚕成本。如果全年集中在春、秋季饲养,和其他农作物劳动力用工冲突,劳动力难找,且用工价格高。从桑园种养成本来看,多批次养蚕能够充分利用桑叶,全年桑树长出的桑叶能全部用来养蚕,不浪费桑叶。大蚕期采用杂交桑条桑育,实施机械化收获,也可以节省采桑和处理桑叶的成本。从固定资产使用来看,多批次养蚕实现蚕室、蚕具等设施装备的多次、重复利用,相对传统养蚕模式可大幅节约固定资产的投资成本。
有助于解决养蚕副业化现象,稳定蚕桑从业人员队伍。全省栽桑养蚕目前仍然以普通小规模农户为主,一般为春秋两季养蚕,蚕期集中用工且时间短,蚕期之外小农户还会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栽桑养蚕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较低,导致蚕桑从业人员队伍不稳定。与其他农作物相比,栽桑养蚕经济效益较高,江苏平均亩桑经济效益达到5000元以上,通过多批次养蚕模式,培育一批养蚕专业大户,实现蚕桑适度规模经营,有助于降低平均生产成本,再结合桑园套种套养等资源综合利用,能有效提高蚕农的整体收益,让蚕桑产业成为农村富民产业,吸引更多农村劳动力加入,稳定和壮大蚕桑从业人员队伍。
多批次养蚕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产量不稳定。从全年饲养过程来看,未发生蚕病的爆发,但是产量还不够理想。2021年全省蚕种饲养张平均产茧达到41.32公斤,而在多批次养蚕试验中,每张蚕种平均产茧仅21.5公斤,不同蚕品种表现差异较大。其中苏豪×钟晔(抗)蚕品种表现最为优异,蚕茧产量达到了全省平均水平,其他蚕品种产茧量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导致品种间产量差距较大的原因,主要是饲养过程中统一技术处理,没有按照品种各自的特性实现“良种良法”。另外就是多批次养蚕过程中,由于饲养规模较大,养蚕节奏加快,劳动强度明显加大,劳力紧张,缺少传统小农户生产的“精耕细作”,养蚕生产过程相对粗放,技术处理不到位,导致产量不稳定。
机械化程度较低。多批次养蚕模式加上机械化操作可以大幅降低劳动力用工成本和固定资产使用成本,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养蚕成本的目的。但由于江苏户均桑园面积较小,蚕桑从业人员老龄化现象明显,导致省力高效适度规模蚕桑生产技术普及推广难度较大。另外,由于蚕桑经营收入占农户家庭总收入比例较低等原因,农村养蚕大部分为副业状态,仍然以简单劳动力投入为主,普通小农户对设施蚕房、轨道给桑、自动上蔟等省力化机械化设施装备投入积极性不高。与其他农作物相比,蚕桑产业省力化高效化技术应用率低,种桑养蚕机械化程度仍然偏低。
农药污染导致家蚕中毒现象日趋严重。目前农村养蚕和其他农作物选址相近,甚至存在不少的桑园“插花田”,特别是近年来林业、农作物等病虫害防治大多采用无人机防治,更易引起周边桑树农药污染,极易引发蚕病爆发或不结茧现象发生。近年来,家蚕农药中毒现象发生日趋频繁且全年各季均有发生,特别是原来春季罕见的家蚕中毒现象,现在也呈多点、多发状态,全省各地蚕桑生产“防毒保安”的压力越来越大。
多批次养蚕模式发展对策建议
加快多批次养蚕模式的试验示范。各地要通过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加快推进多批次养蚕模式的试验示范工作,加快筛选出适宜不同时间和气温条件下的蚕品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设置对照组,观察不同蚕品种的表现差异。同时也要加快筛选出适合多批次养蚕模式的桑树品种,探索适合多批次养蚕模式的桑树栽培技术,以及加快研究适宜多批次养蚕生产方式的消毒方法和桑树病虫害防治技术。
通过政策扶持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进一步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以“适宜品种+设施蚕房+轨道给桑+自动上蔟+机械采茧”为特征的蚕桑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体系。重点推广运用蚕室温湿度自动控制、标准化养蚕大棚、切桑机、轨道给桑、自动上蔟和自动采茧机等省力化、自动化、智能化养蚕设施装备。通过以点带面,带动广大蚕农加大设施装备投入,提高蚕桑生产设施化、标准化水平。其次要强化政策扶持,在制定产业规划和扶持政策时,把蚕桑产业列入现代农业产业扶持政策范畴。加大蚕室蚕具等购置补贴力度,加快研究制定与蚕业相适应的农业保险机制,让蚕农不仅愿意投资,而且有能力投资。
注意多批次养蚕时间和布局。及早做好与植保、林业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和衔接,多批次养蚕布局要与周边农作物治虫高峰时间尽量错开,防止出现家蚕农药中毒等现象。实在无法错开的情况下,周边农作物治虫高峰时间应安排在养蚕间隙和小蚕共育期间。在桑树管理方面,收割条桑与采摘片叶相结合,要利用自然规律,趋利避害,合理割伐,争取理想的产叶量。另外,多批次养蚕布局要与本地临时劳动力数量、养蚕机械化程度和蚕室最大饲养量相一致。
加快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力度。通过多批次养蚕模式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加快推广“桑-菜”“桑-禽”“桑-药”套种套养等复合经营模式,积极探索、示范推广桑枝条、蚕沙等蚕桑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加快培育一批以蚕桑为主业的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发展蚕桑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蚕桑综合经济效益,提升蚕农整体收益,让蚕桑产业成为农村富民产业,稳定壮大蚕桑从业队伍,稳步推进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