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景观研究综述

2023-12-25蒲艺丹

文化学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景观阶段理论

赵 越 蒲艺丹

随着社会语言学的蓬勃发展,语言景观研究逐渐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1997年Landry 和 Bourhis第一次提出“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概念后,有关语言景观的研究日益受到学界关注。

图1是在知网上检索出的近50年的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的文献折线图。从图中可知,19世纪70年代国外开始出现语言景观相关的文献研究,1970—1997年国外语言景观文献数量缓慢增长,处于萌芽状态;1997—2007年国外语言景观文献数量较前20年增多,处于初步兴起阶段;2008年至今,国外语言景观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20年左右国外语言景观研究文献量达到高峰。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起步于20世纪初期,2005—2013年国内语言景观研究刚刚起步,文献数量较少;2014年至今,国内语言景观研究成果数量猛增,发展速度快。

一、国外语言景观研究

(一)1970—1997年:萌芽探索阶段

萌芽探索阶段的研究主要是实证研究。“语言景观”概念提出后,理论研究开始逐渐兴起。

语言景观相关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语言景观”这一术语没有被明确使用,学界主要对公共标志语言进行研究,例如某地区的街道名、店名、路牌、广告牌等社会标识。Rosenbaum等人(1977)以耶路撒冷Keren Kayment街道标识为研究对象,认为该地官方标识要求仅为希伯来语,而英语多存在于商业标识中,为公示语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Tulp(1978)对布鲁塞尔广告牌的语言分布进行研究,得出法语居于主导地位的结论。萌芽探索阶段主要以公共空间语言标识为对象,缺乏对于私人标识、商业标识的研究,实证研究较多,理论化、系统化程度不足,但为社会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对语言景观研究有一定的启迪价值。

(二)1997—2007年:初步兴起阶段

1997—2007这一阶段的语言景观研究着重关注理论探索,因此也有学者将这一阶段称之为“中期理论探索阶段”。1997年,加拿大学者Landry 和 Bourhis明确提出“语言景观”这一概念,提出语言景观有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此后,国外语言景观研究正式进入初步兴起阶段。

在初步兴起阶段,Itagi 和 Singh(2002)在印度语言景观专题研究中认为语言景观是公共领域中可见书写形式语言的运用。2003年,Scollon 和 Scollon提出地理符号学(geosemiotics),研究具体场所中的话语表达的意义。其下属的场所符号学理论也是语言景观学中的重要理论,主要由语码取向、字刻、置放构成。Gorter(2006)的论文集收录了关于语言景观个案研究的文章,这些实证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调查以色列、东京等地语言景观的语言分布、使用、混合、杂糅、多语等现象,促使语言景观成为专门研究领域,语言景观研究热潮真正开始。初步兴起阶段研究范围是公共空间,在实证调查的同时总结出相关理论,构建语言景观理论框架。

(三)2008年至今:快速发展阶段

1.理论研究

该阶段国外语言景观研究多从跨学科的视角开展,使得语言景观理论框架日益完善。Huebner(2009)立足人类交际文化学角度,基于Hymes的交际模型,提出了SPEAKING模型,为后续语言景观研究提供了较为可行的分析模型。同年,Ben-Rafeal依据社会学相关理论,为语言景观的构建提供基本原则,即“公共空间象征性建构共空间象征性建构”。2009年,Spolsky 和 Kellen的语言选择理论认为语言标牌是考察一个社会语言生态状况的极佳途径并划分了公共标牌语言使用的三种情况,提出语言选择原则,进一步开发了语言景观的研究维度。2010年,Trumper-Hecht根据三维空间理论提出语言景观的三维分析理论,从实体、政治及体验三个维度关注语言景观的形式特征和创设者对语言景观产生的影响以及阅读者对语言景观的反馈,为调查语言景观和地区社会空间关系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框架。2016年,Blackwood 等人对语言景观的认同研究做了具体阐述,论述了语言景观体现的不同认同以及认同之间是如何互动和冲突的。该阶段理论发展迅猛,为实证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实证研究

随着语言景观研究边界不断扩展,其跨学科性越来越强,本阶段的语言景观领域出版了众多文章、专著或论文集,系统研究各调查地区的语言景观。Shohamy 和Gorter(2009)的论文集结合不同学科,如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将语言政策、身份认同和意识引入到语言景观研究中。Plessis(2012)考察南非自由邦省农村不同时期的语言景观。上述研究都体现出语言景观的研究范围呈现逐渐拓宽的趋势。Blackwoods 和 Woldemariam(2016)编写的论文集包含四大洲的个案研究,并论述语言景观中的语言公共空间身份的协商和竞争问题。Pütz和Mundt(2019)编写的论文集对非典型语言景观进行研究,包括视觉景观、味觉景观、街头艺术等。这一阶段的研究方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拍摄法,而是融合了更加现代化和多元化的方式进行研究。

二、国内语言景观研究

我国语言景观研究可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21世纪初,国内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语言景观表现出差异,语言景观的实证研究从调查范围上产生城市语言景观研究和农村语言景观研究之分。

(一)20世纪80年代—2004年:萌芽探索阶段

20世纪80年代国内已经开始对公共区域的标识语言进行考察。1988年蔡继福的《谈上海市区的路名门牌》考察了上海市区内的路名和门牌,并对其历史和现状进行简要分析,语言景观的相关研究正式展开。这一阶段的研究未成系统,但对公共区域的路名、标语等探索式研究为国内社会语言学界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2005—2013年:早期起步阶段

2005年,国内已从国外引入“语言景观”的概念,国内对语言景观研究的关注不多,论文数量较少,主要内容集中在语言景观翻译和对比。

据调查,国内语言学领域下以语言景观为题始于孙利(2009)[1],孙利发现温州语言景观翻译存在不足,这是我国语言景观研究的开始。此后语言景观翻译研究兴起,王振庆(2013)[2]从最佳关联原则出发,对语言景观的汉英翻译提出合理建议。总体来说,早期起步阶段的理论研究成果数量很少。

(三)2014至今:蓬勃发展阶段

该时期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稳步发展,取得了不少成果。稳步发展阶段的开始以尚国文、赵守辉(2014)[3]为标志,为当时正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内语言景观研究提供理论借鉴,引起了社会语言学者的广泛兴趣。张天伟(2020)[4]总结并讨论了语言景观研究的新方法和理论进展,在理论研究上取得新的突破。以上是语言景观理论研究的重大成果,理论研究的蓬勃发展为实证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撑。

稳步发展阶段的实证研究如下:

1.城市语言景观研究

苏杰(2017)[5]从上海私人标牌入手,调查上海城市语言生态与文化权势的关系,文化权势在国内语言景观研究中的地位凸显。杨春宇(2018)[6]探讨了城市标识的规范化问题,为城市公共交通建设提供建设性意见。巫喜丽、战菊(2022)[7]从宏观上对城市语言景观治理提出优化路径,推动语言景观治理精细化发展。城市语言景观研究是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的热门,数量庞大,成果颇丰。

2.乡村语言景观研究

国内乡村语言景观研究起步较晚,2018年后得到国内学者广泛关注。刘慧(2020)[8]通过晚清和当代广州石牌村语言景观调查,分析该地外来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情况。李现乐等(2020)[9]通过苏中三市的语言生态调查,对包括语言景观在内的语言行为、语言能力和语言态度进行分析,在语言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具有理论意义。丛琳、程润峰(2022)[10]运用场所符号学理论及空间生产理论对海南省六个美丽乡村开展实证调查研究,这是对新时代乡村空间话语模式及构建路径的积极探索。

3. 多语语言景观研究

大都市的多语语言景观研究聚焦于上海、澳门等国际化都市;少数民族的多语语言景观主要关注少数民族语言与官方语言的关系,考察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权势和语言活力。张媛媛、张斌华(2016)[11]调查区域为澳门城市公共空间,针对多语状况及内地是否对其语言景观产生影响进行调查,展示澳门“三文四语”社会语言文字应用情况。聂鹏、木乃热哈(2017)[12]调查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老城区和商业区的语言景观使用状况。李永斌(2020)[13]以拉萨语言景观为研究对象,从历时角度入手,探求语言标识背后的文化内涵。近些年多语语言景观研究成果数量较多,是语言景观的热点之一。

4.语言景观翻译与教学研究

语言景观翻译与教学研究近年来研究成果较少,内容上多从解决实际问题角度出发,指出目前现实中存在的不足并给出对策。冯晓辉(2014)[14]运用翻译目的论和CIS城市识别系统理论对石家庄语言景观翻译进行探讨。何颖(2023)[15]认为漳州旅游语言景观存在“中式英语”现象,借助翻译写作学基本原理进行优化,促进语言景观翻译的个案研究发展。

5.非典型语言景观研究

游行标语、车身广告、街头涂鸦、行人的T恤衫、空间网络、各类券票、菜单等呈现的语言文字均属于非典型语言景观。尚国文、周先武(2020)[16]综述了非典型语言景观的类型、特征、研究视角,丰富了非典型语言景观理论,对国内非典型语言景观理论研究有借鉴意义。代丽丽、王丽等(2023)[17]多角度分析高校官网语言景观的特点和功能。这些非典型语言景观的研究进一步发掘了语言景观的研究边界和研究意义。

三、语言景观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第一,多模态和非典型语言景观存在空白。盲文、手语、语音播报等多模态语言景观研究不充分。虚拟语言景观存在诸多乱象亟待合理规划。这是未来语言景观研究的一个方向。

第二,语言景观的历时研究仍有不足。目前语言景观研究主要集中于共时层面的横向研究。由于跨年代语料搜集具有难度,语言景观的历时研究成果数量较少。如今数码相机和网络媒体的发展,使得各年代的语言景观得以留存,可为历时研究提供语料基础。

第三,我国乡村语言景观的研究仍有空白。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很多地区仍处于城市化未完备阶段,中国有很多城中村、城市边缘地区、城乡交错带,这些地区的语言景观状况尚不清楚。

第四,我国多语语言景观研究比较有限。大都市的多语语言景观研究主要聚焦于上海、澳门等国际化都市,少数民族的多语语言景观主要关注少数民族语言与官方语言的关系,考察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权势和语言活力。而东北地区的多语语言景观研究寥寥无几,沈阳作为东北地区重要城市之一,兼顾国际化与民族化特征,沈阳市西塔地区朝鲜族聚居,吸引了大量韩国人注资,具备研究价值。

猜你喜欢

景观阶段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景观别墅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火山塑造景观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