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下基于“理解当代中国”四川地方高校与企业共建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以成都大学为例
2023-12-24杨蓓
杨 蓓
(成都大学,四川 成都 610106)
一、 研究背景
2022 年8 月5 日~6 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通过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平台举办«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任课教师专题培训,该系列教材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组织编写,涵盖英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等9 个外语语种及国际中文,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提高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而«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在高校中的使用则是一种积极创新的新时代外语人才培养路径的探寻,也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外语学科优势,共同推动世界读懂中国,培养出更多面向世界阐释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智慧的优秀人才。
与此同时,全球化的过程中,科技的进步为翻译行业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以ChatGPT 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诞生也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形成挑战:它将进一步取代一些简单的翻译工作,从而减少人类对翻译人员的需求。 然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也势必为翻译人才培养带来新机遇[1],它能够促使学校在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上重新思考,更加主动地与新技术和拥有新技术的企业相结合[2]。 应用型地方高校更应该发挥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为本地培养服务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科技素养的应用型翻译人才[3]。 基于此,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四川语言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国家语言服务出口基地)合作共同建设了基于“理解当代中国”的产教融合实习实践平台,共同探讨科技赋能下,如何更好地培养新时代应用型翻译人才。
二、 翻译人才培养的现状及“理解当代中国”背景下校企合作翻译人才培养的需求
本项目探讨建立“成都大学——语言桥实习实践基地”,是在以新时期中,为了更好、更真实、更立体地展示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以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全新功能语言实验室和语言桥集团最新机器辅助翻译技术为基础,结合外国语学院2022 级最新人才培养方案,在多种类型课程上进行合作培养。
(一)现状
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主要分成以下几个阶段:基础语言学习阶段、翻译理论学习阶段、翻译实践阶段、专业领域深入学习阶段、实践经验累计阶段。其中,在翻译实践阶段,学生大部分情况下是利用学习时间大量积累翻译经验来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到了专业领域深入学习阶段,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某个专业领域进行深入学习。 然而现状是国内不少高校许多翻译课程只注重语法和词汇的学习,而忽略了文化背景、语境理解等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由于过多注重课堂学习,大部分翻译课程依然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翻译教学,与时俱进的翻译素材有所欠缺,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尤其缺乏使用最新的技术手段辅助翻译的实践。 不同领域的专业术语和知识需要掌握才能进行有效的翻译工作,但大部分学生可能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领域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需要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培养方式[4]。
(二)“理解当代中国”背景下校企合作翻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更好、更立体地理解当代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在兼顾传统翻译课程的基础上再配以最新翻译技术赋能,以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5]。 要实现这样的翻译人才培养,需求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语言能力要求高。 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不断加深,对翻译人才的语言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校企合作翻译人才培养对参训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多方面语言能力都能够进行提升,使其能够胜任不同领域的翻译工作。
其次,优良的家国情怀和宽阔的国际视野。 翻译工作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需要对原文所处的文化背景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因此,校企合作翻译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同时随着中国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对翻译人才的国际化视野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校企合作翻译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让他们能够熟悉国际市场和国际规则,从而更好地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提供支持。
再次,专业知识要求强。 不同领域的翻译者需要掌握不同的专业术语和知识,因此,校企合作翻译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让他们能够胜任不同领域的翻译工作。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熟练运用翻译新技术赋能自己的翻译实践过程。 新时代下,翻译工作不但需要不断实践和积累经验,更需要利用现今的翻译科技赋能自己的翻译实践,为自己尽量多地创造创新的翻译体验,让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三、 项目实施过程
本次项目是以认知实践—线上实训—线下实习为主要框架展开的。 本次实习实践课程是与2020 级英语专业课程«翻译理论与实践(2)»相结合,外国语学院与语言桥集团共同打造。
本次实习实训结合的课程«翻译理论与实践(2)»,现阶段内容正值汉译英翻译理论实践,因此学院课程与实习实践内容非常契合。 参与本次实习的学生来自英语专业2020 级1 班和2 班,共65人。 参与本次实习的教师由语言桥校企合作部行业导师和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授课教师组成。
实习实践分为两个环节,分三天两处进行。 第一环节为企业认知实践,学生统一前往语言桥集团公司总部进行。 语言桥集团行业导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当前语言服务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特征、市场规模、中国机遇,也谈到了目前的一些语言服务岗位,强调当今语言服务本地化(localization)的重要性。 导师还向同学们阐述了当前语言服务行业面临的挑战,交流的全球化也意味着竞争的全球化,学生应多参加大型的国际会议,走出校园,参加实习实践,从实践中获取经验。 随后便由语言桥翻译质量管理专家向同学们介绍高质量翻译的基本要求并进行案例分析,详细分析了在翻译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比如错译、漏译、基本格式的错误等,并强调翻译过程中避免这些错误的重要性。 接着,导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当今翻译技术的发展趋势,机翻平台类型及优缺点,着重演示了数译科技的文档快译、人机共译、智慧翻译教学实训系统的操作流程。 通过讲解和演示,同学们对AI赋能翻译技术有了更深的了解,初步体会到了只有技术赋能,人机交互共存才是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最后,同学对语言桥集团内部进行实地参观,并了解了公司各个部门及职责。
第二个环节为线上实训。 通过语言桥集团向同学们授予临时账户,学生们在课程教师的带领下,分两天两批次,利用语言桥PBLT 系统在外国语学院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来进行分组分任务式实训活动。
活动的第一项是学生分组进行天府文化外译领域相关的翻译练习,体验语言桥公司的内部翻译系统。 同学们自主组建好团队,并分配了项目经理、译员、审校和质检等翻译工作角色后,接收了语言桥公司指导教师分配的任务,然后大家就根据各自的岗位进行翻译实践活动。 最终,各小组顺利完成任务,体验了语言桥公司翻译平台的各项强大功能,也感受到了具体场景下做翻译工作的真实流程。 活动的第二项是由语言桥公司行业导师给学生们进行实践任务翻译难点指导并讲解项目管理的要点。 导师就什么是项目管理,以及项目管理在翻译工作中会起到什么作用做出了解释,让学生逐步明白分角色开展翻译实践任务的科学性,学生也通过熟悉翻译项目管理的各项流程,能够切身感受项目管理在完成一份翻译工作中的重要性。
第三个环节为线下实习。 从参加实习实践项目的学生中遴选出五位同学,以听译项目为依托,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实习工作。 学生深入公司项目当中,熟悉办公软件、最新的机器翻译技术和语音识别技术的同时,以员工的视角加入企业当中,沉浸式体验企业文化。 为期两个月的实习期间,学生不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更重要的是对本土头部翻译企业有的更多维度的认识,对语言服务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有了更精准的了解。
本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习实践总的来说非常成功,学生们在企业实习实训中能够近距离感受认知企业文化,了解翻译行业的最新发展动向,从而更加明确自己与行业所需人才之间还欠缺哪些素养,也非常有助于学生树立更好的学习目标,增加就业、学习、研究的内驱力。 从实训方面来说,学生体验到了传统课堂外的有最新翻译技术赋能下的翻译方法,在角色不同、分工不同的团队中,既能感知科技带来的高效快速的翻译流程,还能有参与一定的项目管理的体验,从而很大程度上提升和刷新了他们对翻译工作的认识程度。
四、 问题及改进措施
借助成都大学语言桥实习实践平台以及合作双方的优势资源,以“认知实践—线上实训—线下实习”为主要模式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促进了校企合作,以开展多形式、多层次交流与合作,还有助于开拓互利共赢的新局面,有助于培养翻译应用型人才,有助于实现产业、教学、科研融合发展的目的[6]。
但与此同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也有一些缺点和可以继续挖掘提高的地方:
(1)教学质量问题:在线翻译实训的质量可能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网络稳定性、翻译系统的准确性等。 因此,学校需要加强对在线翻译实训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教学质量。 学生在进行文化外译过程中欠缺对本土文化概况的一定理解力,或出现理解不深刻的情况。 (2)学生的适应能力问题:学生到企业进行认知实践可能会面临一些适应问题,如企业文化、工作环境等方面的不适应。 因此,学校需要在前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企业的参与度问题。 (3)基于项目的实习是本培养模式的一次创新性尝试,但参与本次实习的学生数量相对较少,虽然所有参与线下实习的同学都有丰富的体验感,但由于参加人数覆盖面不够,还未形成现象级的效果。 (4)学生的评价问题: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翻译实习工作后,如何对学生的评价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估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准确。
现阶段,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上属于初步尝试阶段,虽然存在一些缺点和可以改进的地方,但是它的意义和价值仍然非常重大。 学校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和提高这种模式的实施效果。 针对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做出的改进有:(1)加强科技赋能:在在线翻译实训中,可以引入更多的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语音合成、译后编辑软件等,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实践效果。 同时,可以尽量多地将这些新技术应用到线上实训和企业的翻译实习项目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翻译技术和工具[7]。 (2)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之外,可以引入更多的评价方式,如实际翻译项目的评估、同行评审等,以全面评估学生的翻译能力[8]。 同时,还可以将学生的翻译作品进行数字化保存和管理,方便后续的学习和交流。 (3)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学校可以与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更多的翻译实习活动和研究项目。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企业的实习项目,为更多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资源,促进他们的职业发展[9]。 例如,让学生以团队形式合作完成项目,或企业与学校签订实习协议,让更多的学生在寒暑期参与企业项目,扩大实习覆盖面。 (4)基于“理解当代中国”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中,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理解当代中国”系列丛书的内容的讲解,以深化学生对当代中国的理解,提升学生在人机共译过程中的准确性。
五、 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初步探索,在科技赋能之下,基于“理解当代中国”认知实践—线上实训—线下实习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大的潜力和优势,但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通过加强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提升科技赋能、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实习实践中的运用占比、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以及培养学生理解当代中国意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努力,可以让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得到更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