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丝剥茧捋条理 按图索骥研主题
——以“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主题教学为例
2023-12-23尚坤
尚 坤
(四川省苍溪中学校)
当前教育大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越来越要求针对学科属性转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营建新式教学意识,以部编版教材为例,新版教材兼容传统教材通史脉络与专题史脉络,以“主题教学”模式开展新一轮教学的做法逐步被学界所接纳,一直为学界津津乐道。“主题教学”模式立足《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要求,以部编版教材为依托,依据教材内容时序性为基轴,打破原有的单元课文结构,以确定“教学主题”为主体,通过整合教材、史料、文献等史学素材,夯筑起较为完整的史实脉络体系。鉴于此,本文拟以“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为主题开展主题教学研究,通过抽丝剥茧捋清该知识点,以祈有助于高三师生的复习备考,不足之虞,恳请方家不吝批评指正。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主题教学的依据
笔者确定“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这一知识点开展主题教学,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足《课程标准》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制定的关于高中历史学科高考试题命制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开展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指导。以“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为例,《课程标准》要求明确为“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通过对《课程标准》要求的解读并结合教材内容叙述,需要注意这三点,一是理解五四运动的概念,升华对五四运动的性质和历史意义的认识;二是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理解其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三是进一步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对中国革命所产生的影响,进而思考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优越于其他政党或党派,并最终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二)依据历年真题考情反馈
笔者整理了关于2018—2022 年历年真题涉及该知识点的考情,发现最近五年不管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针对该知识点的考查均有涉及,考查方向一是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如2021 年全国甲卷第29 题、2020 年山东卷第7 题、2019 年全国卷Ⅰ第29 题、全国卷Ⅱ第29 题、2018 年江苏卷第9 题等;二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如2018 年全国卷Ⅰ第29 题、2021 年全国乙卷第42 题等;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如2021 年山东卷第18 题、广东卷第8 题、2020 年山东卷第9 题等。基于此,依据历年真题考情反馈来看,涉及该知识点的考查不管是选择题还是材料题均会涉及,属于高频考点。
(三)依据教材版本教学的需要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区都迈入了新课程改革的阶段,在教材使用上均以部编版教材为主,而关于部编版教材与传统版教材的差异和使用中所存在的问题等研究来看,部编版新教材兼顾了传统通史脉络与专题脉络的优势,使得开展教学的逻辑性、层次性和递进性更加突显,这也造成教材内容的精简化,使得一线教师在开展教学中需要进行大量知识补遗和拓展,也使得对知识点的把握难度明显升级。因此,为有效克服教学中所存在的这一不足,采用主题教学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以“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为例,部编版教材关于背景、过程和影响的介绍较少,对于升华教学而言明显不足,因此采用主题教学适量增益部分史料,可以拓展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认知。
二、建构脉络体系
(一)创建背景
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明确“历史背景”的含义,“历史背景”往往由“原因”+“条件”两个要素构成,即历史事物或历史事件出现的“原因”或“条件”。同时,从“历史背景”的大格局来说,又分为“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两个大的方面。以“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背景为例,通过梳理教材内容和增添部分史料,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归纳:
1.国内背景。教材在叙述关于创建背景方面,仅提到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很显然,这一阐述比较简约,对于引导学生夯筑史实脉络体系而言,也是不够全面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教学中补充一些史料文献予以完善。
材料一由于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放松,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这给中国社会结构带来了新变化……1919 年,产业工人的人数已超过200 万人,这相当于俄国19 世纪90 年代产业工人的数量。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也不断提高,他们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已经从经济斗争扩展到了政治斗争,开始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1919—1949》
通过补充上述史料进而引导学生解析推知,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原有的社会体系出现了巨大的变动,在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有利的政治环境、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和一股日益壮大的新兴政治力量(中国无产阶级)。在这些内部因素酝酿作用下,1919 年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外交上的失败,引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而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中国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也由此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通过对五四运动概况的梳理,可以引导学生反向思考自近代以来农民阶级、封建地主阶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等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缘由,以使学生加深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解,为接下来升华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史意义的认知。同时,五四运动的发生一方面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另一方面实质上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思想基础。受五四运动的推动,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创建马克思主义研究学会,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全面认识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优越性,另一方面也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干部条件、组织条件(共产主义小组)。
与此同时,在介绍共产主义小组的作用方面,可以从他们为党的创建所开展的大量准备工作切入进行拓展,如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展开论战,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深入工人群众,积极开展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使工人群体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优越性,并逐步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另外就是加强对青年志士的团结和教育工作,强化组织基础,并就在中国创立属于自己的共产党问题进行积极探讨、准备。
2.国际背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并非完全依靠自身,而是得到了来自当时共产国际的积极支持和帮助。在指导中国共产党创建方面,共产国际先后于1920 年5 月派遣了驻中国代表魏金斯基、1921 年6 月派遣了驻中国代表马林、尼柯尔斯基等共产国际代表到中国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商榷、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创建问题,使得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得到了加速。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与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是集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来自共产国际帮助的一系列综合作用,不管是从当时的国内背景来看,还是有利的国际形势而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正式创建
1921 年7 月23 日,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在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组织和安排下,经过一系列筹备,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列席这次大会的会议代表:国内各地代表总计13 人,国际代表2 人,一共15 人。通过对这些代表来源的构成分析可知,一是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平均年龄约28 岁;二是代表职业、身份呈现多样化,既有教师、教员、学生、记者等,也有归国留学生、清末秀才、师范生等;三是共产国际派遣了马林、尼柯尔斯基参与了这次会议。
1.中共一大纲领内容
材料二(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4)联合第三国际。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 册)
结合中共一大纲领内容来看,一是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二是确立了采用革命的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三是突出了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无产阶级属性;四是明确了要争取获得来自共产国际的帮助。但是,对中共一大纲领内容进一步解析也可以发现党在成立初期认识上的一些不足,一是忽略了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片面定义了近代中国国情和革命对象;二是忽视了自身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对共产国际的依赖性较强;三是希寄“革命军队”参与革命斗争,缺乏建立一支由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意识。
2.中共一大领导结构
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但党创立初期所面临的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在组建党的领导机构方面,一是党员较少、党的地方组织尚不健全,无法建立符合法定的中央委员会,只能以建立临时中央机构中央局代行中央委员会职权;二是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任期均为一年;三是中共一大闭幕后,由中央局在秘密条件下,积极、谨慎地组织工农群众开展各种革命斗争。
3.中共一大中心任务
部编版教材对中共一大中心任务几乎没有提及,需要在教学中予以补充:
材料三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规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从事工人运动,并作出了建立工会、开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工会报刊和小册子、成立研究工人运动的机构等具体规定。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1919—1949》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参会代表仅13 人,代表全国50 余名党员同志,这种情况使得党的中心任务便是开展工人运动,大力吸纳新党员,加强对新进党员的思想教育和宣传教育。通过确立党的中心任务,积极开展工人运动,一是增加了党员人数;二是进一步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三是使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思想和政治主张得到进一步传播,对于加速革命进程,推动党的工作开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三)创建意义
结合教材内容叙述可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成功,一是给近代饱受磨难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光明;二是使中国革命从此以后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和坚强的领导力量;三是使中国人民有了更加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四是使中国革命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五是雄辩地突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先进性、科学性和有别于旧民主主义领导阶级的本质差异,使中国革命掀起了新高潮。
三、补充内容:中共二大
关于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部编版教材仅在第123 页“历史纵横”一栏中简略提及,关于这次大会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也应该进行适当补充,以使“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这一知识点更加完整。
如前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当时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等问题缺乏全面认识,并没有制定出符合彼时中国国情的具体革命纲领和革命策略。随着中国共产党在开展革命斗争中认识不断提升,愈发意识到应依据中国的现实国情来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以真正有效地解决中国革命的现实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1922 年7 月16 日到23 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材料四(1)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2)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3)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二个纲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 册)
通过材料四与前述材料的内容来看,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纲领中明显进行了调整和完善,一是开始认识到中国彼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是明确了革命对象,即推翻北洋军阀反动势力、国际帝国主义反动势力;三是制定了有别于实现共产主义的最低革命纲领,这也为后来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两党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所制定的革命纲领内容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了革命斗争经验教训,及时制定了符合国情的最低革命纲领,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进行结合,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便蕴含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也凸显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复杂性、艰巨性。当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说,彼时的中国共产党毕竟身处幼稚阶段,在开展革命斗争中也必然会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忽视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缺乏组建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开展革命斗争的意识、对共产国际的依赖仍然较强等。但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最先进阶级的政党代表,它的创建毕竟为近代中国革命灰霾死寂的局面划开了一道口子,为医治满目疮痍的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良方,最终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为中国人民最终摆脱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压迫带来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