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骏基于“形神并调”运用针刺治疗舌咽神经痛之经验
2023-12-23戎志豪张雅婷查必祥樊吟秋
戎志豪 张雅婷 查必祥 樊吟秋
(1.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安徽合肥 230031;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合肥 230031)指导:杨 骏
舌咽神经痛(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GPN)发生在舌根、咽喉、耳垂及乳突处,呈刀割样疼痛,占颅面部疼痛综合征的0.2%~1.3%,疼痛多在咽部进行活动动作后诱发[1]。目前,治疗GPN多以药物卡马西平口服为主,但由于多数患者病程较久,治疗效果不佳。外科治疗如舌咽神经阻滞、显微血管减压术等可取得较好疗效,但术后并发症难以避免[2-4]。根据GPN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于中医学“喉痹”范畴,“喉痹”一词在《内经》中被多次提及,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少阳所至为喉痹”,《素问·咳论》曰:“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中医治疗喉痹常采用针灸、刺络等外治疗法或中药汤剂内服,其中针灸治疗GPN具有较好疗效[5-6]。
杨骏教授为全国名中医,从事针灸临床及科研工作40余载,其基于“形神并调”理念治疗各类疑难杂症,疗效显著。杨教授认为,GPN发病的根本原因为咽部经脉受阻、气机不通,导致痹痛,且痛使神乱,治疗当以“形神并调,通络止痛”为基本原则,临证以针刺为主治疗本病,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笔者有幸跟随杨教授学习,现将其治疗GPN之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形神并调”之理论内涵
“形”乃经络脏腑、四肢百骸及循行全身的气血津液,通调经络气血运行以“调形”;“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应用于人体、生命、疾病等范畴,狭义之“神”指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调神”即“治神”,是治疗疾病的基础。《类经·针刺类》[7]载:“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指出了“形”与“神”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生理与病理上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杨教授认为,上工注重“调神”,下工注重“调形”,而“调神”的前提是“调形”,故临床治疗疾病应“形神并调”。杨教授还强调,医者也需注重自身形神。医者的行为、言语都会对临床疗效产生巨大的影响,针刺施治时要安神定志,使神随气动,气随针行,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 不通则痛为舌咽神经痛的关键病机
喉痹一词首见于《五十二病方》,其病位在咽喉,病因内外皆有。内因不外乎气滞血瘀,《素问·阴阳别论》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咽喉为空窍,以通为顺,阴阳之气阻塞咽喉,以致气机运化失司,气主行血,气机闭塞日久导致血瘀,瘀则痹阻经脉,不通则痛;外因多为风热侵袭,《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云:“治风热毒气上攻咽喉,咽痛喉痹”,风为百病之长,风寒风热侵袭咽喉,致经脉不通,发为喉痹[9]。《灵枢·忧恚无言》云:“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故杨教授认为GPN是因喉部经络受阻,上下之气不相顺接,气机运行不畅所致,不通则痛为关键病机,临床治疗注重局部与整体相结合,行气活血,以助经络畅通,祛除痛症。
3 “形神并调,通络止痛”为舌咽神经痛的主要治则
GPN大多病程日久,疼痛剧烈,发作时间不规律,故患者惶惶不可终日,精神情志也受到极大影响。杨教授指出,在减轻患者疼痛的同时也要注重调神,故治疗GPN以“形神并调,通络止痛”为主要治则,调形与调神并重,共奏通经活络、畅达气血、宁心安神之效。同时,重视辨其经脉,主次结合,整体调节。
3.1 调形治标,缓急止痛 GPN多为电击样、刀割样疼痛,发作频繁,患者大多难以忍受。故杨教授临床治疗GPN时,以减轻患者疼痛为首要目的。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当以调形治标,疏通局部经络,可有效减轻疼痛,达治疗之目的。杨教授基于疾病的本质,指出GPN是因瘀阻经脉所致的痹痛,结合现代解剖学舌咽神经分布,选取下颌区域局部阿是穴、翳风及颊车(阿是穴定位:以拇指第一指横纹平贴于下颌前缘,拇指指尖处为第1个穴位;再据疼痛部位选取第1个穴位的左侧或右侧旁开1寸为第2个穴位)。现代医学研究表明,GPN是由于神经受血管压迫,导致脱髓鞘病变,以致疼痛[10]。针刺下颌区域局部阿是穴可改善神经受压,起到抑制疼痛的作用。翳风为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也是手足少阳之会,针刺之可疏通手少阳之脉络,起化瘀止痛之效。颊车为足阳明胃经腧穴,位于下颌角前方,针刺之可传输胃经精微物质上行头部。针刺下颌部阿是穴时,第一针直刺,行捻转泻法使针感放射至整个咽部;第二针针尖向鼻尖方向斜刺,不行手法。针刺翳风与颊车时采用双针对刺法,可达畅通经络之效。针刺翳风,针尖向内前下方斜刺,使针感向咽部扩散;针刺颊车,针尖朝向翳风方向刺入,可直接刺激局部,抑制咽部疼痛。杨教授还强调,针刺需讲究量效,故针刺时需配合行针手法及电针才能达到足够的刺激量,有效缓解疼痛。
3.2 调神治本,神安痛减 《灵枢·本神》云:“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神乃一切活动的主宰,是精神、意志、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痛为人体感觉意识,由神所控。杨教授认为神与痛相互影响,痛使神乱,神乱则痛剧。故杨教授强调,凡用针者,必先调其神,调神即“治本”[11]。杨教授擅长选用督脉上的穴位以调神宁神,常取风府、百会、印堂、水沟。风府别名舌本,为十三鬼穴之一,督脉由风府入属于脑,《针灸甲乙经》[12]言:“暴喑不能言,喉嗌痛,刺风府”,风为百病之长,百病随风而长,风府又为治风要穴。百会居于巅顶,督脉从巅顶入络于脑,其深处即为脑之所在,针刺之可通诸经脉以治神,调节大脑功能。印堂位于两眉之间,针刺之可宁心调神,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研究发现,针刺百会、印堂能产生中枢镇痛效应[13]。水沟为醒脑调神之要穴,兼可止痛,针刺之有宁神通络之效。
3.3 辨明经脉,主次结合 针刺取穴需主次分明,除“调形”与“调神”所选主穴外,配穴的选取亦应遵循经脉循行,不可随意取之。杨教授临床运用针刺治病尤重视辨其经脉,明确病变经脉所在,整体调节,以达治病求本之目的。《素问·厥论》曰:“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说明疼痛与少阳阳明经联系密切。《灵枢·经脉》载:“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肾足少阴之脉……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胃足阳明之脉……循颊车,上耳前……循喉咙,入缺盆”,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可知,咽部、舌根疼痛为足阳明经及手足少阴经之症候。杨教授指出,足阳明胃经循目系入络脑,将精微物质上输于脑,是主要的镇痛经络,且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针刺之可调和胃气,补益气血,推动血行,通则不痛,气血定则神志安。故杨教授常选取合谷、足三里、阳陵泉、丰隆、外关、通里、太溪等作为配穴。合谷为治头面、咽喉诸症之特效穴,有研究表明针刺合谷穴可起到镇痛效果[14];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针刺之可补益气血、去菀陈莝;《灵枢·终始》云:“病在上者,下取之”,选取阳陵泉、丰隆、外关、通里、太溪,局部与远端选穴相结合,共奏通调气血、通经活络之功。
4 多法联用,杂合以治
杨教授指出,临床运用针刺治疗GPN需结合现代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疗效。神经性疼痛如舌咽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在针刺治疗的同时加用电针往往能取得更好的疗效。研究表明,电针治疗神经疼痛主要从疼痛信号的接收、传递等环节进行阻断,从而实现镇痛作用[15]。电针能疏通经络,使气血通调,故以患者下颌部区域阿是穴的2个穴位为一组连接电针,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 min。
《素问·移精变气论》曰:“微针治其外,汤药治其内。”杨教授临床治疗GPN坚持针药结合,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减,常配伍地龙、全蝎、三棱等活血通络之品,可获佳效。现代研究表明,桃红四物汤具有扩张血管、调节免疫功能、抗过敏等作用[16]。若患者忧思过度,夜寐不安,可加用龙骨、牡蛎等重镇安神之品,以达通络调神之效。
5 验案举隅
颜某,女,52岁。2021年11月27日初诊。
主诉:右耳后连及咽部疼痛5年余。患者5年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侧耳后至咽部呈刀割样疼痛,无规律性发作,每次发作持续数十秒至数分钟,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舌咽神经痛,予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行阻滞治疗,同时予甲钴胺片和普瑞巴林胶囊口服,经治后疼痛减轻。后症状反复发作,患者先后多次就诊于北京玄武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口服卡马西平片治疗后疼痛未见减轻,疗效不佳,患者拒绝行手术治疗。现患者咽部疼痛频发,说话及吞咽时疼痛,劳累及情绪波动时加重,服用卡马西平片后疼痛不减,易疲倦。既往体健,否认脑血管病史。刻下:右耳后连及右侧咽部间断性疼痛,说话及吞咽时加重,发作时间不规律,神清,忧心忡忡,语声低微,不喜言语,咽喉未见肿胀,饮食一般,夜寐差,无法侧卧,二便调,舌红、少苔,脉弦。查双侧茎突CT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舌咽神经痛(右侧);中医诊断:喉痹(气滞血瘀证)。治以形神并调,通络止痛。予针刺及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
针刺处方:下颌区域局部阿是穴(阿是穴定位:以拇指第一指横纹平贴于下颌前缘,拇指指尖处为第1个穴位,再取第1个穴位右侧旁开1寸为第2个穴位),右侧翳风、颊车、合谷、通里、外关,双侧足三里、阳陵泉、丰隆、太溪,风府、百会、印堂、水沟。
具体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局部穴位常规消毒,选用0.35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直刺下颌区域局部阿是穴,行捻转泻法,同时连接一组电针,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翳风及颊车行对刺法,不行捻转或提插手法;针刺风府,嘱患者张口,针尖朝向患者下颌方向,进针深度为10~15 mm;人中轻刺,刺入即可;针刺百会时针尖朝向患者前额方向;余穴直刺,得气即可。均留针30 min。每周二、四、六各治疗1次,治疗10次为1个疗程。
中药处方:桃仁10 g,红花10 g,赤芍30 g,地龙10 g,全蝎3 g,延胡索20 g,葛根30 g,当归10 g,三棱10 g,郁金10 g,栀子12 g,生地黄30 g,生甘草10 g。7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2021年12月4日二诊:已针刺治疗4次,患者诉疼痛较前减轻,发作频率明显减少,说话及吞咽时疼痛缓解,易劳累,夜寐欠佳,不能侧卧。针刺选穴及具体操作手法同初诊。中药处方予初诊方加生龙骨30 g(先煎)、生牡蛎30 g(先煎)、炒白术30 g、黄芪30 g,7剂。
2022年1月4日三诊:患者中药汤剂服完后又自行续服二诊方21剂。此次就诊患者已针刺治疗16次,诉疼痛偶有发作,夜寐安,中药处方继予二诊方10剂。针刺方案取消人中、印堂、阳陵泉、丰隆、太溪,其余选穴及刺法同前,同时予电针轻刺激,以患者有轻微感受为度。
2022年1月13日四诊:已完成2个疗程针刺治疗,患者诉咽部疼痛偶有发作,不影响正常生活,说话及吞咽时无疼痛,停用中药,继予三诊方案针刺治疗1个疗程。
3 个月后随访,患者已基本痊愈,无明显其他不适。
按:本案患者右侧耳后至咽部疼痛,痛势剧烈,加之患者时刻担心疼痛发作,忧心忡忡,致肝失疏泄,气机失于条达,故血液运行迟缓,瘀滞不畅,发为疼痛。心藏神,痛使神乱,心神失养,故见失眠不寐;右侧经脉气血瘀滞,故见疼痛固定,无法侧卧。结合患者舌苔脉象,辨为气滞血瘀证,治以形神并调、通络止痛。杨教授依据舌咽神经分布和疼痛部位,选取下颌区域局部阿是穴和右侧翳风、颊车,针刺之可有效抑制疼痛;印堂、水沟、百会为调神要穴,针刺之可安神定痛;风府为治风要穴,风为百病之长,且督脉由风府入属于脑,针刺之可疏风通络;合谷、足三里为阳明经腧穴,两穴相配气血调和;患者疼痛表现以手足少阴经循行部位为主,选取通里、外关、阳陵泉、丰隆、太溪,针刺之可行气活血,助经络畅通。另予桃红四物汤加减,方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生地黄助养阴清心;当归补血活血止痛;赤芍行瘀止痛;地龙、全蝎通络止痛;三棱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延胡索活血散瘀,利气止痛;葛根通经活络;栀子、郁金行气清心除烦;生甘草调和诸药。针药结合,诸法联用,共奏行气血、通经络、调神志之功。二诊时,患者诉疼痛程度减轻,发作频率减少,效不更方,故针刺处方维持初诊方案;因患者易劳累、夜寐欠佳,故中药予初诊方加生龙骨、生牡蛎重镇安神,加黄芪、炒白术健脾益气。三诊时,患者诸症明显改善,仅咽部偶有疼痛,由于针刺原处方选穴较多,刺激较大,故去人中、印堂、阳陵泉、丰隆、太溪,同时予电针轻刺激以减轻对患者咽部神经及肌肉的刺激。四诊时,患者疼痛基本消失,故停用中药,继予三诊针刺方案治疗,防止复发。
6 结语
GPN属严重的神经疼痛之一,极大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杨教授从整体出发,指出本病病机在于不通则痛,提出了“形神并调,通络止痛”的治疗原则,在治疗时以减轻疼痛为首要目的。调形治标,缓急止痛,调神治本,使神安痛减,同时辨明经脉,主次结合。杨教授师古而不泥古,将传统针法与现代解剖学巧妙结合,精准取穴,整体调节,同时辅以电针和中药,局部整体相结合,内治外治相结合,治病求本,疗效显著,为临床应用中医药疗法治疗GPN提供了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