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乡村韧性评价与提升策略
2023-12-22陈驰彭翀袁佳利钱瑛李灿
陈驰 彭翀 袁佳利 钱瑛 李灿
摘要: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风险,乡村地区在公共卫生和应急管理方面的基础较为薄弱且体系不完善,易造成较大的损失。因此,评估乡村抵御相关风险的韧性能力并提出相应策略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以湖南省湘阴县为研究对象,基于“抵抗—恢复—适应”韧性模型,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韧性指标评价体系,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确定各韧性指标权重,对湘阴县153个村庄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湘阴县乡村整体韧性程度偏低,各村庄间的韧性指数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高风险的村庄主要有“抵抗力”脆弱型、“恢复力”脆弱型、“适应力”脆弱型、“抵抗—恢复”脆弱型4种类型。根据评价结果,针对不同类型的乡村提出韧性提升策略,以期为韧性乡村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乡村韧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韧性评价
文章编号:1673-8985(2023)02-0023-06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志码 A
0 引言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风险,而乡村地区在公共卫生和应急管理方面的基础较为薄弱,容易发生较大损失[1],因此如何提高乡村抵御相关风险的能力正受到持续关注。乡村韧性主要是指在面对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等外来扰动时,表现出波动、转变、吸收、恢复螺旋上升的能力[2-3],对其韧性能力的评价可以提前识别短板,提升乡村应对突发事件等不确定因素的能力,化被动为主动。目前乡村韧性评价在评价体系上主要包括侧重于全面性的“社会—生态”系统模型[4-5],指标包括社会韧性、经济韧性、生态韧性、文化韧性等;侧重于应对干扰响应过程的“PSR”模型[6-7],指标包括压力、状态、响应3个维度;侧重于防灾减灾全过程的“抵抗—恢复—适应”模型[8-10],指标包括灾前、灾中、灾后各个阶段。在韧性评价方法上,主要包括主成分分析法[11]、AHP层次分析法[12]、熵值法[13]1841、综合指标法[14]32等。在评价内容上,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15]、旅游开发[16]、生态保护[17]等方面。总体来看,由于乡村数量多、资料难收集的特点,目前国内对于乡村韧性的评价单元颗粒以乡镇居多,较少以村为评价单元;研究内容常常过于细碎化,相关成果难以在具体对象应用中实施与操作;针对特定风险的研究较少,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乡村韧性能力评价的研究目前较为缺乏。本文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角度考虑,科学构建乡村韧性评价体系,并运用主客观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18]对湘阴县153个村庄进行韧性评价分析,以此探究乡村韧性特征与主要高风险村庄类型,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韧性提升对策,为韧性乡村的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概况
湘阴县是湖南省岳阳市下辖县,东邻汨罗市,南抵长沙望城区,西北靠益阳市,北接岳阳县,是岳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点和节点,现辖2乡12镇1街道。2021年末,全县总人口为70.70万人,常住人口为58.26万人,城镇化率为53.78%。在2015年至2021年间,城镇化率逐步上升,但老龄化也随之上升,导致湘阴县出现劳动力减少、医疗保障不足等问题的风险增加。
1.2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数据以统计数据和空间数据为主。其中,乡镇统计数据通过《湘阴县统计年鉴2021》和湘阴县政府官网获取经济、社会以及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相关信息;村落统计数据通过对村干部的现场访谈与村民的问卷调查获取。空间数据包括土地利用、卫星影像、现场调研的相关点位等,以此获得湘阴县乡村聚落斑块、水域、道路、设施等空间信息,并在ArcGIS中与统计数据相结合,构成较完整的数据库。
2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2.1 理论框架
“韧性”最早源于拉丁文“resilio”,由大卫·亚历山大从语源学角度分析提出,意指“恢复到原来状态”。19世纪中葉,韧性概念首先被运用于工程力学,意指物体在受到外界压力后可以恢复到原状态的属性。20世纪70年代,霍林(Holling)将“工程韧性”引入生态领域,他认为生态系统的表现行为可以由“韧性”与“稳定性”两种不同的属性定义。国外学者Wilson等[19-20]依据系统论认知,认为乡村韧性是社会生态系统应对突发灾害以及灾后恢复的能力,包括吸收负面影响和系统承受等的内在条件。本文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过程韧性周期的角度构建“疫前”抵抗、“疫中”恢复、“疫后”适应3个阶段的乡村韧性周期框架(见图1),并高度耦合了突发疫情传播的特点(见图2),具体表现有3点:一是“系统的抵抗能力”,即疫前村民和环境状态会影响疫情初期传播的速度;二是“系统的恢复能力”,即疫中乡村系统的应急管理、救治能力、场地及物资条件、响应速度等影响疫情到达峰值的时间、感染数量,以及遭受损失的程度;三是“系统的适应能力”,即疫后学习总结相关经验,优化场地、设施、物资准备以及相应的应急管理与流程,使系统下次遭受相应“扰动”时,能一定程度上减少持续时间与损失,实现韧性能力的螺旋式上升与发展。
2.2 研究方法
2.2.1 指标选取
本文借鉴目前国内关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指标研究[21-23],从乡村韧性能力的“抵抗力”“恢复力”“适应力”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指标的选取遵循普遍性、针对性、可操作性3个原则:普遍性指在国内已有相关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选取能反映乡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共性指标;针对性指针对湘阴县乡村具体情况,选取能集中反映乡村韧性问题的重点指标;可操作性指选取的评价指标可以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并增加定量指标的占比,使评价结果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客观性。
(1)“抵抗力”韧性指标选取
在近年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人口的聚集程度、人口的流动等指标较大程度地影响病毒传播的初始速度和广度,而老年人口占比则与疫情后期的住院人数密切相关。另外,湘阴县属于洞庭湖区,部分农村地区面临来自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威胁。由于“灾疫相随”,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容易产生次生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乡村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将蓄洪区面积和村庄地质灾害易发生区域面积占比也纳入该维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