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种田实现三农人的“梦”
2023-12-22袁以星
文/袁以星
好几年前,就听说郊区有农民合作社尝试用机器人种田,一直想去看看,可是没机会成行。直到市农业农村委离退休干部党委组织了老同志们“三看”--到金山区点甜农业合作社参观农业机器人演示种田,这可圆了我们这群老三农人的梦了。
上午来到亭林镇周栅村,点甜农业合作社小农场的场长老金和他的儿子早就在大田里等大家了。他们带着一批年轻人,操控着随身携带的手机和遥控器,只需在屏幕上指指点点,模拟耕作开始,一台台机器人就乖乖地各就各位、听从指挥,或收割稻穗,或耕耘田地,或喷洒药水,或示范插秧苗……
尽管近日气温有所下降,一阵阵寒风紧吹,似乎比往日要冷一点,但老三农人还是兴致勃勃。红白底色相间的机器人“站在”田里,两侧的“腿脚”包裹履带,“腰身”配有视觉识别摄像头,还有两个激光照射灯犹如机器人的“双手”。它们会弯腰、转身、抬头、下蹲、两臂展开……一个个动作活灵活现,一旦摄像头“看”到农田里有杂草,马上会自觉启动激光“拔草”。真让人感叹不已,多少代劳苦作业了大半辈子的老农民希望有一天能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今天终于实现了这个梦。
老金是点甜农民合作社的法人代表,一辈子与农业打交道,风里来雨里去的,虽然还不满60岁,却显得有点苍老。改革开放之初,他就响应号召“离乡不离土”,利用农闲时间外出做生意积累了一些资本,为了孩子成家立业还在市区买了房子。他说:“而今孩子都长大了,也想要创业,我就得支持他。”
说着,老金把儿子拉到身边,原来就是央视节目里介绍的“王金悦”。我对老金悄悄地说:“看来你是‘过门女婿’吧?”他憨厚地一笑,夸我是熟悉农村的“老法师”。
老金的儿子小王有三十五六的样子,一米八的个子,挺着个将军肚,古铜色的脸上常带笑容,给人第一印象也有老金那种“天不怕地不怕”“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闯劲。我们一见如故,聊得投机还发现竟然是校友。小王是化学系毕业,但特别喜欢研究AI智能技术,出了大学校门就进了一家网络公司,年薪高达几十万。然而,小王还是牵挂着家乡的振兴,寒暑假回乡务农的“三夏三秋”,那“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场景常常在他脑海里回旋。于是他便立志,要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改变未来。
七年前,他辞掉了网络公司高薪职位,与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合作研发农业机器人。爱子心切的母亲曾眼泪汪汪地想劝退儿子,但老金支持儿子,拿出几百万让他闯、让他试。当然,想要从白纸上描绘美图谈何容易,区区几百万也难以为继农业机器人的研发。试验-失败-再探索,投入-泡汤-再投入,小王执着追求,甚至不顾母亲的反对要把市区的房子卖掉投入研发,一心只为实现农业机器人梦想。
功夫不负有心人,小王的团队越来越壮大,百来名年轻人汇聚在一起,从零开始步步深入,终于把一个普普通通的农业合作社钻研成一家农业机器人的研究机构,把一个常规的家庭农场打造成一个颠覆传统农业作业方式的“机器人农场”。
过去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如今点甜农业合作社只用了七年,已经成为国内首个集研发、科创、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人工智能科创综合体。小王告诉我,创业至今,依靠北斗卫星和5G,借助激光技术的运用等,他们已经先后研发了60多款AI智能农业机器人,从大地到大棚、从水田到旱田、从平原到山村、从粮食作物到蔬菜水果植物,都可以用机器人替代和参与,已经覆盖了从播种、施肥、灌溉、植保到收割等各个环节,真正做到农业种植和耕种管收全过程数字化。像激光除草机器人8小时内可以完成200亩地的除草作业,而光靠一名农民手工操作,那得干上一年;假如要完成一亩水稻秧田插秧任务,老能手农民要用10小时,而全自动插秧机器人只需10分钟,可见机器人的威力。
如今,小王的农业机器人开始步入了产出期,天使基金来了,一批批订单也来了。老金露出了笑容,小王更充满了信心,我们这些老三农人也情不自禁地翘起大拇指,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