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企业信息系统采纳因素研究
2023-12-22向纯洁曹子锐
向纯洁 曹子锐
摘 要:随着信息化对企业带来竞争力的提升被广泛认可,物流企业也逐渐转向信息化发展模式,但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落后。为了解影响物流企业采纳信息系统的诸多因素,针对性地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采用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以D&M信息系统成功模型与匹配理论为研究框架,结合可供性理论和技术接受理论,从系统质量、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3个维度来分析物流企业信息系统使用的影响因素,以及对物流行业员工工作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关联性、持续性、可见性、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对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采纳有正向影响,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采纳对物流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
关键词:物流企业信息系统;D&M信息系统成功模型;匹配理论;可供性理论
中图分类号:C 9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23)06-0679-10
Research on Factors of Logistics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 Adoption
——Integration of D&M Model and Matching Theory
XIANG Chunjie1,2,CAO Zirui1
Abstract:As the enhancement of competitiveness brought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nterprises is widely recognized,logistics enterprises have gradually turned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mode,but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 is relatively backward.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man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dop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s in logistics enterprises and improve the adoption rate of information systems in logistics enterprises,this paper us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takes the success model and matching theory of D&M information system as the research framework,combines the theory of afforvability and technology acceptance,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formation system use in logistics enterprises from three dimensions:system quality,information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as well as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mechanism on the work performance of employees in the logistics industry.The result shows that relevance,continuity,visibility,perceived usefulness,and perceived ease of use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adoption of logistics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s,and the adoption of logistics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s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logistics enterprise performance.
Key words:logistics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D&M information system success model;matching theory;affordance theory
0 引言
隨着国内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各行各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物流企业逐步转向信息化发展模式。GIS、GPS、EDI、RFID等信息技术、互联网电子商务技术愈发成熟,新冠疫情背景下产生的社区团购新模式蓬勃发展等机遇的共同作用下,物流行业重要性与日俱增,逐渐成为供应链的中心环节,物流业也迎来了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物流各个环节高度依赖信息,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为物流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但国内物流企业信息化起步较晚,在企业信息系统运用、特别是专业的信息系统的应用程度上对比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信息系统对于企业运营的积极效果已经得到诸多的研究和论证。ANAYA[1]指出企业采用信息系统具有挑战性且成本较高,但在长期来看可以获取更大的效益,因此越来越多企业采用信息系统。BAE[2]指出信息系统可以降低成本、改善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流。SEDDON等[3]认为信息获取和企业信息系统业务的改进对企业的组织效益有积极作用。因此,如何促使更多的物流企业采用信息系统、提高国内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物流企业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目前关于影响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采纳的因素、以及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采纳对其绩效的影响机制的相关研究较少。对于物流企业而言,不能盲目使用信息系统,能否做到与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相匹配是影响采纳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匹配理论在新技术的采纳、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等各个研究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多,理论自身也不断发展和完善[4]。同时,在对信息系统采纳状况的研究中,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多用于解释系统使用给使用者带来的影响,可供性理论则更多关注技术本身的特性。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文章融合D&M信息系统成功模型和匹配理论用以构建整体框架,并采用可供性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发现影响物流企业内部信息系统采纳的诸多因素,随之探讨信息系统的采纳和信息-任务匹配两者对物流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对物流企业如何正确使用信息系统提出相关建议,进而提高物流企业绩效。
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 物流企业绩效
企业绩效是一个包含行为到结果在内的宽泛概念,分析企业绩效的具体内涵需要结合企业目标进行讨论[5]。对于企业绩效的评价通常分为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进行讨论[6]。其中,财务指标可以客观衡量企业的绩效,并反映其实现财务目标的实现程度。而非财务指标绩效通常根据客户满意度、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创新、员工满意度和公司声誉来衡量[7]。然而,研究表明,随着企业价值概念的演变,这些传统指数不再完全适用[8]。衡量企业绩效需要从多维度考量。
针对物流企业绩效的评价,现有文献提出了多种相关概念。SAWIK[9]从组织效用的角度指出物流企业的绩效需要关注企业的实际成本以及物流企业为顾客提供的服务水平。CALATAYUD[10]从企业自身的角度进行研究,将物流绩效定义为物流企业在一段时期内经营活动中所创造的价值以及经营者自身所获得的成绩。HAUSMAN[11]从供应链的角度指出,物流企业绩效是指物流企业完成进出口活动所花费的成本、时间和复杂性的总和。同时,吴萍[12]提出关于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即“为什么影响企业绩效”的深度解读较为匮乏。综上可知,物流企业绩效在不同的视角下,研究重点有所区别。目前基于员工视角对物流企业绩效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文章尝试从物流企业员工的视角出发,研究员工感知到的物流企业绩效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1.2 匹配理论及物流企业信息系统中的信息-任务匹配
关于匹配理论,被广为接受的有2种主流观点。VAB DE[13]和VEN[14]从结构权变理论(Structural Contingency Theory)角度归纳出:选择方式、交互方式、系统方式3种对匹配的理解方式。匹配理论在信息系统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学者们对信息技術如何影响组织绩效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决策论学派强调技术对组织改变的决定性作用。观点包括:媒体丰富度理论(Media Richness Theory,MRT)、技术-媒体匹配假设(Task-Media Fit Hypothesis,TMF)、渠道拓展理论(Channel Expansion Theory,CET)、认知匹配理论(Cognitive Fit Theory,CFT)、任务技术匹配理论(TTF)等。与注重技术与任务匹配的TTF相比,信息-任务匹配是强调信息与任务之间的匹配,被定义为个人对社交媒体中的信息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个人直接支持完成学习或工作任务的信息需求的感知[15]。在当今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社交媒体上的信息缺乏甄选和识别,信息质量良莠不齐[16],以致无法快速获得与自己工作任务相匹配的内容或者接收到的信息过载,使得个人在学习和工作中,获取目标信息的效率低下。
在传统物流企业中,由于信息管理手段较为落后,企业内部存在信息传递速度慢、准确性差的现象,各个环节信息不能及时互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企业绩效水平受到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物流企业对于信息的即时性、准确性的要求更为严格,物流企业亟需通过使用新的信息技术来提高企业绩效,物流企业员工通过使用信息系统,及时准确地获得与当下进行的任务相匹配的信息资源,减少各个环节之间因为信息传递问题带来的时间和成本损耗。因此,信息-任务匹配能力在物流企业信息系统中具有重要影响。由此提出假设。
H1:物流企业信息系统中的信息-任务匹配对物流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
1.3 物流企业信息系统采纳行为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于物流企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都趋向信息化发展,信息化建设提高了物流企业的信息处理速度和物流服务水平。但中小型物流企业对于使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意识相对来说较为薄弱,停留于传统物流模式,或只在单一环节采用信息技术,没有形成完整的信息系统。除此之外,在物流企业的内部社交媒体的信息化建设也处于相对落后阶段,在业务操作环节中存在的业务流程规范性较差等问题,则造成企业内部各环节信息管理衔接困难,影响了整体的工作效率。因此,信息系统的采纳可以成为促进物流企业未来发展和形成竞争力的一大要素。
首先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物流信息化水平是物流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17]。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采用可以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利用信息优势减少环节间时间损耗和逆向物流的发生,降低物流成本,使物流企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以此提升绩效水平。其次在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信息系统使物流企业内部连接成一个信息网络,各个物流节点,包括分拨中心、网点等组建起信息协作网络,降低信息获取成本的同时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发生,对于企业员工的任务-信息匹配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由此,文章提出假设。
H2:物流企业中信息系统采纳行为对物流企业的绩效有正向影响。
H3:物流企业中信息系统采纳行为对物流企业员工的信息-任务匹配有正向影响。
1.4 D&M模型、可供性理论与TAM
1.4.1 D&M模型
DELONE等[18]提出并改进了D&M信息系统成功模型,使之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D&M模型的应用在变量的选择和删减上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下都可以适应不同信息系统研究的需要。LAI等[19]学者基于企业应用程序环境创新性定义了感知可靠性这一概念,以此来探讨其对企业应用程序成功的影响。CHEN等[20]学者在电子商务的背景下,将用户满意度作为D&M模型中净利润的替代,使得模型更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电子商务环境。电子商务与物流活动密不可分,同时物流作业各个环节对于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质量、服务质量、系统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物流企业中的各类信息系统也均是D&M模型的适用对象。因此文章将该理论应用于对物流企业信息系统采纳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1.4.2 可供性理论
1986年GIBSON J[21]提出可供性理论这一概念。可供性理论更加强调技术本身所具备的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如何满足技术采纳者的需求。可供性理论可以被用在很多不同的学科,例如GAVER[22]利用这一概念来探索新技术如何更好地设计。ZAMMUTO等[23]学者则利用它来探索技术引发的社会变革的动力。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丰富了这一概念的内涵,并引申出了技术可供性、社会可供性、感知可供性等新概念。目前绝大多数研究均将可供性理论分为四个维度:可见性、持续性、关联性、可编辑性。可见性是指信息是对任何人可见的,或可以知道知识储存在哪里以及如何去获取。持续性是指信息内容可以被永久的保存。关联性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信息之间建立的联系。可编辑性是指个人可以对已经公开的信息内容进行修改的能力,提高即时信息传递的同步化水平。
正如ELLISON等[24]提出的,信息系统可供性有利于构建社交网络联系,因为该技术能够提供身份信息,实现员工之间的沟通。TREEM等[25]学者认为企业信息系统的四种可供性的能力能够对信息系统的使用有较为显著的影响。KHAN F等[26]总结提出4种社交媒体可供性,重点研究了组织内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以及个人层面(员工)的信息共享情况。沙无影[27]的研究则认为技术可供性可以通过对需求用户产生赋能,从而提高内容或产品共享平台用户采纳意愿。
经过NORMAN、HUTCHBY、MARKUS等信息系统学者在不同程度上的应用和发展,可供性这一理论视角越来越受到信息系统领域的重视[28],但目前少有在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中引入可供性理论的研究。物流企业对于信息系统有着严格的要求,尤其是物流作业的各个环节的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及时性可以直接影响到物流系统的效率,但可供性对物流企业使用信息系统有哪些影响还尚未可知。因此文章认为可以用可供性理论中的维度去表征物流企业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回顾有关信息系统可供性的相关文献,并考虑到研究背景是物流企业,在物流作业环节中,商品的标签信息是系统自动生成,不可被编辑或更改的,可编辑性并不能在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各个环节都适用。例如:商品进入仓库环节后,所扫描的商品RFID标签信息自动生成且唯一的不可被员工更改或编辑,RFID管理软件直接将数据信息通过网络上传到系统[29]。因此,文章认为,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主要具备关联性、持续性和可见性3种可供性。选择用可供性理论中的关联性和持续性来表征物流企业信息系统中的信息质量,用可见性来表征物流企业信息系统中的服务质量。
1)关联性和持续性对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使用和信息-任务匹配的影响。信息质量即信息系统所输出信息的度量标准[30]。现代物流企业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准确及时的信息[31],因此能够提供高质量信息的信息系统逐渐成为物流企业的竞争力来源。评价信息质量较为常见的4个维度为准确性、完备性、流通性和规范性。信息的流通性是衡量信息质量的标准之一,信息在系统中以用户可获取的方式永久存在,为信息的流通和交换提供基础,信息的保存和更新使企业数据库不断完善和壮大,这对应了可供性理论中的持续性。信息的完备性则是指各信息之间、信息与用户之间的所有可能状态都能够在系统中表现出来,这对应了可供性理论的关联性。因此文章认为可供性的持续性、关联性在可以较好契合信息质量的特点的同时还可以反映物流企业对于信息质量的特殊要求,从可供性中的持续性,关联性两个维度来表征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信息质量。
持续性是指信息系统中发出的信息内容可以被永久地保存,不会因为个体的注销而被删除。信息持续性有助于员工在信息系统中获取以前或现在的物流项目的信息记录,做到交易记录和商品信息随时可查,帮助员工更好地理清与项目相关的信息,物流企业员工因此更愿意使用信息系统来协助工作。同时,历史交易记录和商品运输信息或是个人信息都记录在系统中,形成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扩展了员工的可获取的信息量,使他们可以根据自身工作任务需要在整个物流企业信息系统中获取知识,这进一步提高了信息-任务匹配能力。
关联性是指信息系统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信息之间建立的联系,个体的交流或关于内容的互动。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可以通过RFID技术、采集技术和EDI技术等提供物流作业的即时情况,以最快速度掌握订单变化状态,使物流企业更好的实现物流的连续性。员工可以更方便快捷地进行信息系统各环节间的协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采纳信息系统的意愿。同时,信息系统提供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也可以为员工提供互相了解、交流沟通、查看项目信息的能力,在物流企业员工之间,或员工与企业信息系统中的内容建立联系,使员工获取完成个人或团队任务所需要的信息。
由此,文章提出以下假设。
H4a:持续性对物流企业中信息系统的采纳行为有正向影响。
H4b:关联性对物流企业中信息系统的采纳行为有正向影响。
H4c:持续性对物流企业员工的信息-任务匹配有正向影响。
H4d:关联性对物流企业员工的信息-任务匹配有正向影响。
2)可见性对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使用和信息-任务匹配的影响。服务质量指的是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总体支持。2003年,DELONE和MCLEAN将服务质量纳入模型,并特别指出,对于衡量信息系统的整体是否成功来说,服务质量相比系统质量和信息质量可能成为最重要的因素。文章着眼于物流企业采纳信息系统可能带来的对企业内部使用者的服务质量的提升。PARASURAMAN等开发的在信息系统领域内用于评估服务质量的工具,包括以下五个维度:响应性(Responsiveness)、可靠性(Reliability)、保证性(Assurance)、有形性(Tangibility)、移情性(Empathy),FAWCETT等[32]认为物流企业的物流能力主要与企业的规模、信息技术能力和企业管理者的运作计划能力有关,并且建立了包含5個指标(即服务质量、服务成本、递送、柔性和创新能力)的物流能力评价体系。童婧等[33]从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物流企业的服务的作用方面进行研究,发现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物流发展的智能化、网络化、可视化,显著提高了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
信息系统提供的服务能够被员工或其他使用者看到,有利于员工去选择需要的信息,是企业选择使用信息系统的理由之一。综合以上研究,文章认为可见性是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考虑采用可供性理论中可见性维度来表征服务质量对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采纳和信息-任务匹配的影响。
TREEM和LEONARD指出,可见性是指信息系统使员工的知识、偏好、行为对组织中的其他员工可见的能力。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不单单在物流业务环节向员工提供商品项目相关信息,在公司运营管理环节,公司员工的个人身份信息在企业信息系统内都是公开可见的,这有助于帮助员工找到与自己有相同项目经历的其他同事来获取相关项目经验,以此来获取与自己任务相关的信息。同时业务信息的可见性使员工工作流程和作业进度能够被观测到,这种自身任务完成度的可见性可以有效促进员工工作效率。因此我们预测员工更愿意使用信息系统,可见性对物流企业员工的信息-任务匹配能力有积极影响。文章提出以下假设。
H5a:可见性对物流企业中信息系统的采纳行为有正向影响。
H5b:可见性对物流企业员工的信息-任务匹配有正向影响。
1.4.3 TAM
系统质量是指信息系统本身的度量。如果用户体验到一个稳定的系统并认为信息系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完成工作,则他们更倾向于使用该系统功能。文章认为个体在感受到某一特定系统的功能是对自身有用或容易使用的,这样的态度可以理解为系统所能提供的质量能够满足个体的需求。因此采用TAM表征系统质量维度。该理论基础是AJZEN和FISHBEIN的理性行动理论[34],以及从理性行动理论衍生的计划行为理论。感知有用性是指个体认为使用某一系统将提高其绩效的程度,感知易用性是指个体认为使用某一系统的简单易用程度。这两个因素通常用来表征使用者对一项新技术或新产品的直接感知结果,对使用者的采纳行为的影响是直接且有效的。此前已有研究发现该模型在预测个人对公司信息系统的接受程度方面有效[35]。
在物流企业的环境下,员工使用信息系统可以感知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可以简单快速,并且始终如一地获取。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及员工愿意使用信息系统。此外,信息的获取减少了物流企业员工在利用信息系统完成物流业务各个环节工作任务或管理人员制定物流决策计划上的不确定性,这意味着物流企业员工认为能够从信息系统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来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同时,信息系统中信息的列出和呈现方式也使员工感受到自己有能力选择恰当的信息,更加容易找到信息所在位置,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信息-任务的匹配能力。文章提出以下假设。
H6a:感知有用性对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使用有积极影响。
H6b:感知易用性对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使用有积极影响。
H6c:感知有用性对物流企业员工的信息-任务匹配有积极影响。
H6d:感知易用性对物流企业员工的信息-任务匹配有积极影响。
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2 研究设计
2.1 问卷设计
文章采用里克特五分量表来设计本研究中问卷的变量问项,各个变量的每个问项均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递进。问卷调查主体包括3部分主要内容:问卷填写说明、个人基本信息。首先,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根据既有文献对问卷的测量指标进行初步设计。可供性的3个维度持续性、关联性和可见性的量表参考了SUN等的研究[36],技术接受理论的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来源于TUNG等的研究[37],物流企业信息系统使用的量表的开发是基于ZOLKEPLI等的文章[38],信息-任务匹配的量表采用了ZHA等的研究,感知物流企业绩效的量表参考了WANG的量表[39]。
在完成了初始量表的设计后,文章进一步结合中国物流企业的特殊背景,并咨询了行业专家的意见,对初步设计的问卷测量指标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最终设计出本文的问卷,共包括33个题项,见表1。
2.2 数据收集方法
针对国内物流企业的情况,调研通过网络调查方式进行,旨在更有效地将调查对象瞄准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使用者,调查其对影响自身使用信息系统的因素和对物流企业绩效的影响。此次调查对象主要集中于物流从业人员,包括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以及普通员工。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发放,共发放问卷539份,并按照以下标准选取有效问卷:①确保问卷填写对象为物流企业员工;②问卷填答完整,无空题漏题;③数据没有大范围(大于80%)相同;④确保问卷填写的真实性,要求填写时间不低于600 s。在剔除无效问卷后,共得到有效问卷427份。问卷有效率79.22%。样本特征信息见表2。
2.3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2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物流企业从业者中,男性远高于女性,原因可能是基层物流岗位多为体力劳动,对男性的需求较大;②物流从业者年龄结构以40岁以下为主,可能考虑到中青年身体素质较好,基层岗位的中青年占大多数;③学历水平以大专、本科为主,学历层次有待提高,物流基层岗位要求的职业技术能力门槛较低;④物流企业以综合服务型为主。
3 模型检验
3.1 信度和效度分析
数据分析过程采用SMART PLS 3.0和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旨在对研究模型进行检验。使用验证性因子分析(EFA)检验模型的信度和效度。模型整体的KMO值为0.985,进一步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见表3、表4。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每个变量测度项的α值和CR值均大于0.7,表示各潜变量具有很好的信度。同时每个因子的AVE值在0.529~0.718之间,均大于0.5,表示因子的测量指标收敛效度良好。
模型各变量的区别效度见表4。对角线值均大于各自对应行列的其他值,表示各变量之间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但由于部分變量相关系数高于0.5,为了进一步验证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共线性,本文采用SmartPLS 3.0进行了多重共线性检验。模型检验得出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值均小于4,在0<VIF<10范围内,因此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3.2 结构模型检验与分析
在进行模型信效度检验后,使用SmartPLS3.0进行分析,检验模型拟合度及验证研究假设。结果见表5和图2所示:①信息-任务匹配到物流企业绩效的路径系数为0.463,且p<0.001,因此信息-任务匹配对物流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显著,假设H1成立;②物流企业信息系统采纳到物流企业绩效的路径系数为0.455,且p<0.001,因此物流企业信息系统采纳对物流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显著,假设H2成立;③物流企业信息系统采纳到物流企业绩效的路径系数为0.455,且p<0.001,因此物流企业信息系统采纳对物流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显著,假设H3成立;④持續性、关联性、可见性、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对物流企业信息系统采纳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165、0.247、0.154、0.205和0.243,且p<0.001,因此持续性、关联性、可见性、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对物流企业信息系统采纳的正向影响显著,假设H4a、假设H4b、假设H5a、假设H6a、假设H6b成立;⑤持续性、关联性、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对信息-任务匹配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132、0.119、0.159和0.156,且假设H4c的p<0.05、假设H4d和假设H6d的p<0.01、假设H6c的p<0.001,因此持续性、关联性、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对信息-任务匹配的正向影响显著,假设H4c、假设H4d、假设H6c、假设H6d成立;⑥可见性对信息-任务匹配的路径系数为0.048,且p>0.05,假设H5b不成立。
信息质量、系统质量、服务质量对物流企业中信息系统的采纳行为的解释力度为77.9%、对信息-任务匹配的解释力度为77.2%,物流企业中信息系统的采纳行为和信息-任务匹配一起解释了物流企业绩效的77.4%。
3.3 结果讨论
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数据,并借助Smart PLS 3.0和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以下结论。
1)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能够促进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使用。
假设H4a、假设H4b,假设H5a,假设H6a、假设H6b的支持,表明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信息质量,系统质量、服务质量是物流企业员工愿意使用信息系统的重要因素。同时可供性的3个维度:持续性、关联性、可见性和基于TAM的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可以很好地解释基于D&M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的3个质量维度。物流企业采用信息系统是基于使用者感知到该信息系统能够提供给企业员工的功能上的便利性与专业性。
2)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对企业的信息-任务匹配能力有一定正向影响。
假设H4c、假设H4d,假设H6c、假设H6d的支持,表明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信息质量的持续性和关联性,系统质量的感知可用性、感知易用性对物流企业员工的信息-任务匹配能力有正向影响。提高信息质量和系统质量,例如物流企业加快数据库建设,构建信息网络,使信息可以长期保存,相关信息容易被查找,有助于物流企业内的员工获得其任务所需的信息。
假设H5b被拒绝,服务质量中可见性对信息-任务匹配能力在物流企业并不能起到作用。可能的原因是,使员工的知识、偏好、行为对组织中的其他员工可见的能力或许对物流企业大部分业务操作环节的员工来说并不重要,此环节员工工作内容对信息的需求局限于物流商品信息,而少有涉及到企业员工的知识、偏好或是行为。物流企业中部分环节的信息系统可能更重视商品的流通信息可见,而不是员工的信息,故大部分员工并不需要去了解其他员工的能力或偏好。
3)信息-任务匹配和信息系统使用都可以直接对物流企业绩效产生积极影响。
假设H1、假设H2的支持,表明信息-任务匹配能力和物流信息系统使用可以直接正向影响物流企业绩效。物流企业使用信息系统可以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提高业务流程透明度和决策能力,进而提高物流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实现物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这也印证了现代物流企业的信息管理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一大因素。
4 结语
文章对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的采纳影响因素及物流企业绩效影响进行研究,基于对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对物流企业带来了一些实践启示。
第一,高水平的信息质量、系统质量、服务质量可以有效促进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使用,投资和采用信息系统能够为物流企业创造更高的绩效。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是物流企业实现现代化、信息化、智慧化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企业应当将信息化发展战略放在首位,在物流业务处理、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决策支持等环节充分采用信息系统,加快建设企业信息数据库,广泛采用条码技术、信息采集等技术,不断提升信息系统的信息质量,向智慧物流转型升级。同时,改善信息系统操作方式,使企业信息系统可操作、易操作,降低信息系统的使用门槛。发挥信息系统的多功能、网络化、信息可见且容易获取的优势,不仅满足员工工作需要,也为管理者进行企业决策提供科学有效信息。加强企业员工对企业信息系统的学习。
第二,服务质量可见性对物流企业员工的信息-任务匹配能力并不能起到积极作用。企业可以适当地降低对于企业员工个人信息的可见化功能的投入,重点建设物流业务各个流程中的商品信息的透明、可见,例如企业通过条码技术、采集技术和EDI等成熟的物流信息技术,提供物流作业的即时情况,以最快速度掌握订单变化状态,使物流企业更好的实现产品流的连续性。以数据挖掘、数据仓库、智慧物流、GPS /GIS、互联网等为基础建立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积极作用,促进物流企业的智能化转型。
第三,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物流企业的员工学历水平普遍不高,大专学历占比40.26%,对于传统物流企业,工作人员学历门槛低,以体力劳动为主,机械化流程化作业。但对于现代物流企业来说,使用企业信息系统需要具备较好的学习能力,聘用高学历水平工作人员有利于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采用,长远来看,可以降低物流各环节的信息成本,促进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ANAYA L A.Realizing the benefits from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s:A sociomaterial perspective[J].Procedia Technology,2013(09):473-479.
[2]BAE H S.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s on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korean shipping and logistics fir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avigation and Maritime Economy,2016(05):85-96.
[3]SEDDON P B,CALVERT C,SONG Y.A multi-project model of key factors affecting organizational benefits from enterprise systems[J].Mis Quarterly,2010,34(02):305-328.
[4]閔庆飞,王建军,谢波.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匹配”理论综述[J].信息系统学报,2011(01):77-88.
[5]冯丽霞.企业绩效及其决定因素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03):3.
[6]VENKATRAMAN N,RAMANUJAM V J T A o M R.Measurement of business performance in strategy research:A comparison of approache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6,11(04):801-814.
[7]SELVAM M,GAYATHRI J,VASANTH V,et al.Determinants of firm performance:A subjective mod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Studies,2016,4(07):90-100.
[8]HATRY H P.Performance measurement:Getting results[J].The Urban Insitute,2002,25(03):329-335.
[9]SAWIK,TADEUSZ.On the fair optimization of cost and customer service level in a supply chain under disruption risks[J].Omega: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15,53:58-66.
[10]CALATAYUD A,MANGAN J,CHRISTOPHER M.The self-thinking supply chain[J].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9,24(01):22-38.
[11]HAUSMAN W H,LEE H L,SUBRAMANIAN U.The impact of logistics performance on trade[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3,22(02):236-252.
[12]吴萍.基于知识管理的现代物流[J].科技信息,2009(19):151-151.
[13]VAB DE VEN A H,DRAZIN R.The concept of fit in contingency theory[R].Minnesota Univ Minneapolis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 Center,1984.
[14]VEN D A H V D.Alternative forms of fit in contingency theor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5,30(04):514-539.
[15]ZHA X,YANG H,YAN Y,et al.Exploring the effect of social media information quality,source credibility and reputation on informational fit-to-task:Moderating role of focused immersion[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8,79:227-237.
[16]KIM K S,SIN S C J.Selecting quality sources: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he perception and use of information source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2011,37(02):178-188.
[17]张旭凤,孟宪妤.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物流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J].物流技术,2009(08):5.
[18]DELONE W H,MCLEAN E R.The deLone and McLean mode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a ten-year update[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3,19(04):9-30.
[19]LAI J Y,YANG C C.Effects of employees’ perceived dependability on success of enterprise applications in e-busines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9,38(03):263-274.
[20]CHEN J V,RUNGRUENGSAMRIT D,RAJKUMAR T M,et al.Success of electronic commerce Web sites:A comparative study in two countries[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13,50(06):344-355.
[21]GIBSON J J.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classic edition[M].New York:Psychology Press,2014.
[22]GAVER W W.Technology affordances[C]//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CHI 1991,New Orleans,LA,USA,April 27-May 2,1991,Proceedings,F,1991.
[23]ZAMMUTO R,GRIFFITH T,MAJCHRZAK A,et al.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hanging fabric of organiz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2007,18(05):749-762.
[24]ELLISON N B,STEINFIELD C,LAMPE C J W B.The benefits of facebook “Friends”:Social capital and college students’ use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 sites[J].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07,12(04):1143-1168.
[25]TREEM J W,LEONARDI P M.Social media use in organizations:Exploring the affordances of visibility,editability,persistence,and association[J].Communication Yearbook,2012,36(01):143-189.
[26]KHAN F,SI X,ULLAH KHAN K.Social media affordances and information sharing:An evidence from Chinese public organizations[J].Data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9,3(03):135-154.
[27]沙无影.内容和产品共享平台需求用户的采纳机理——基于可供性实现理论的双案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21.
[28]刘祎,王玮.工业大数据时代技术示能性研究综述与未来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20):154-160.
[29]TIWARI S.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and industry 4.0: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Benchmark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21,28(03):990-1030.
[30]NELSON R R,TODD P A,WIXOM B H.Antecedents of information and system quality: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within the context of data warehousing[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14,21(04):199-235.
[31]NGAI E W T,LAI K H,CHENG T C E.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s:The Hong Kong experi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8,113(01):223-234.
[32]FAWCETT S E,STANLEY L L,SMITH S R.Developing a logistics capability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1997,18(02):101-127.
[33]童婧,劉春艳.基于大数据的智慧物流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11):2.
[34]HILL R J.Belief,attitude,intention,and behavior: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J].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1977,6(02):244-245.
[35]W W,CHIN,A.P,et al.On the use,usefulness,and ease of us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 MIS research:A note of caution[J].MIS Quarterly,1995,19(02):237-246.
[36]SUN Y,WANG C,JEYARAJ A.Enterprise social media affordances as enablers of knowledge transfer and creative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study[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20,51(01):101402.
[37]TUNG F C,CHANG S C,CHOU C M.An extension of trust and TAM model with IDT in the adoption of the electronic 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 in HIS in the medical industry[J].Int J Med Inform,2008,77(05):324-335.
[38]ZOLKEPLI I A,KAMARULZAMAN Y.Social media adoption:The role of media needs and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5,43:189-209.
[39]WANG Z,WANG N.Knowledge sharing,innov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2,39(10):8899-8908.
(責任编辑:严焱)
收稿日期:2023-07-2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知识整合视角下移动社会化媒体对创新团队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71701157);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创新型企业软实力形成机理研究:基于知识整合的多层次视角”(19D015)
作者简介:向纯洁(1982—),女,湖北武汉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积极组织行为、社会化媒体应用、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